<p class="ql-block"> 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条田上大片大片盛开的洁白棉花,天上的白云与地上的棉花就好象在同一幅图中。上世纪中后期,一到九月,新疆兵团农场最繁忙、最紧张的三秋就来到了,拾棉花是秋收重中之重,那年代在农场工作过的人大都有过拾棉花的经历,兵团人中有句俗语:“没有拾过棉花的,不是兵团人。”那时三秋时节,机关的干部、学校的学生都放下手头的工作、学习参于到浩浩荡荡的“拾花大军”到广阔无垠的棉田里,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拾花大战”。</p> <p class="ql-block"> 拾棉花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棉花杆大半人高,棉花基本隐藏在棉花枝叶中,有的开的特别好,有的半开,拾棉花的过程,基本是勾着腰在棉花枝叶从中找开的最好的棉花,拾花有拾头遍花、二道花、三茬花的过程。拾花中还要防止摘下来的棉花沾上叶子,影响棉花品质。在一望无际的棉田里,还要忍受太阳的暴晒。</p><p class="ql-block"> 拾花人花兜系在腰上,站在两行中间,腰弯着,两只胳膊分别伸到棉花行子两侧,象机械手一样,一朵抓完紧接着抓第二朵,动作非常麻利,上下飞舞着,每只手掌抓了一大把后才往花兜里塞。待到花兜撑得满满时,再倾囊而出,倒入田埂边各人自已的藤条背筐里。最后,待收工时背到条田地边一块空地上集中过称倒在花场。</p> <p class="ql-block"> 人生,每个人都有许多的第一次,每个人的第一次都是不相同的。</p><p class="ql-block"> 时隔半个多世纪,至今难忘,我们分到连队时正值“三秋”,第二天就下地干活,这是我第一次干农活,第一次拾棉花的情景历历在目。 看到老职工拾花的一系列动作后,我系上花兜就开始摘起来,这时我才发现摘花是技术活,看事容易,做事难。你不但要摘得快,而且要摘得准,一不小心就会扎破手,工效也不高。</p><p class="ql-block"> 新疆的季节更替总是比南方慢一、二个月,冬、夏两季的时间相对较长, 立秋,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但新疆闷热的暑气依然存在,早、中、晚的感觉明显。温差呈现出“天壤之别”。用“早穿皮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来形容亦不为过。我们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到条田拾花,棉田里到处浮着一层薄薄的白霜,在寒意晨露中伸出双手,一阵寒意袭来。拾了一会儿十指冻得痛,二只脚也冻得筒直快麻木了,不时地停下来双脚跺一跺,双手搓一搓,放在嘴前呵呵热气,又接着拾花,…一直熬到太阳出来,食堂的人把早饭送到地里,吃完饭后身体就暖和了。太阳升起秋老虎又发威了,秋日的太阳毫不吝啬把炎热倾送到棉田。拾花人要忍受太阳的暴晒,拾花日当午,汗珠滴入泥土。太阳烤得棉花叶子萎缩在一起,手一碰触棉叶就碎。摘一朵棉花要摘掉上面的碎叶片,时间就在摘碎片中过去了。一不小心连碎叶片带着摘下,就会“殃及”整包棉花下降级次。所以,拾棉花时要小心翼翼才行。</p><p class="ql-block"> 每天起早贪晚反反复复重复做着同样的动作,累得人直不起腰来。拾花时我一用劲,稍不注意花朵的壳子尖尖就扎在我的指尖上,就可能被棉桃壳尖刺伤手。一直拾到太阳落山,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强度收工后躺在床上累得不想动,但第二天早晨到五点钟起床号响起,昏昏沉沉地我与战友们一样还是硬撑着爬起来继续照常去地里拾花。可能这就是我们的成长过程吧!</p><p class="ql-block"> 每每回忆起当年兵团农场那火热的拾花场景,都令我激动不已。同时也回想起拾花的酸甜苦辣、往事,犹如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轰隆隆的声响,一台台新型采棉机正在兵团大地棉田里大显身手,经历了棉花从手摘到机采的机械化更新迭代,一台采棉机一天的采收量相当于1000名职工一天的采摘量,采棉机采净率高达95%以上。一台采棉机平均每天可采收400余亩棉花。”</p> <p class="ql-block"> 拾棉花,那是新疆建设兵团的每个兵一代、兵二代曾经历过的劳作。人工拾棉花在新疆兵团农场终究会成为历史!哪是抹不去的记忆,怀念新疆兵团逝去的岁月 ……</p><p class="ql-block"> 随笔于2022、5、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