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母亲

水木年华

<p class="ql-block">  读古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前两句朗朗上口,很是押韵,字里行间颇多温暖,犹如就在母亲身边,看着母亲穿针引线缝补衣衫,听着殷殷嘱咐;后一句,不惑之年后始体会到其中三春晖的真情深意。母爱是最纯最真的、无以回报的,母亲在,家在!唯有珍惜当下,抓住眼前,方能不留遗憾。最简单最直接的回报方式就是常回家看看,领着孩子,带着爱人,躺在热炕上听听老人讲陈年往事,坐在矮板凳上尝尝老人做的饭菜,站在灶台前陪老人说说话聊聊天……</p><p class="ql-block"> 即墨东乡人喜欢叫母亲“娘”,亲昵起来称“妈妈”。我的老娘今年84岁了,是一个爱生活、爱劳动、勤俭节约、乐观豁达的即墨东乡山村老太太。</p><p class="ql-block"> 一个爱生活的人。母亲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手头活忙完了,喜欢打打牌。我们儿女都戏谑的叫母亲为村里的扑克牌队长。农闲季节,每次回家,家里面电热炕炕头上,或者暑天屋檐下,都有一群老头老太太;在吵吵闹闹中、高声细语中,一天就过下来了。日常天不很黑是不舍得开灯的(节电啊),冬日里的电热炕却一直开着,老头老太太们舒舒服服的盘腿围坐在一起打牌,从早晨到天黑。为节电的事,我们常逗她“你打牌时也不说节约用电了”,老太太低头微微笑着,不出声……家里的花呀草呀,一年四季常绿着,尤其是一些不知名的小花,开的莫名的养眼。老妈说“喜欢就拿走吧!”可一旦拿到我们家里,很快就蔫了,下一季就断种了。</p><p class="ql-block"> 一个爱劳动的人。母亲的腿脚不太灵便,随着年纪的增长,更是不灵活了。儿女们都担心摔倒磕着,常常善意的提醒“你歇会吧,你坐会吧!”,可是小碎步挪得比谁都急,一转眼就不知到哪里收拾忙活去了,丢下孤独的拐杖,在原地矗立…….儿女们每次回家临走前,都会提留着一大袋的馒头、包子或米糕,都是母亲算计着时间儿女们要回家了,提前做好的。不大的院子里,常绿着韭菜、葱、菠菜等的时令蔬菜,“城里东西贵!别瞎花钱!冰箱里有...,地里有...”母亲常挂在嘴边,“这袋给大姐、二姐,这份给三姐,这些给你哥留着……”,而小个的土豆,破碎的花生,永远给自己留着。</p><p class="ql-block"> 一个勤俭节约的人。母亲出生于1939年,经历过穷苦的日子,中年时儿女又多,生活很是节俭。一日三餐,喜欢清淡,尤其喜欢吃小豆腐、煮地瓜一类的。儿女们回家带的鱼啊、肠呀,都放在冰箱里,如果放坏了,谁敢给她扔了,就跟您急!“谁说坏了,放着我吃!”饭桌上的剩饭剩菜永远跟母亲最亲。随着时代的进步,包装箱、快递纸盒、啤酒罐等等家里经常有,放在房间里净占地方,但那是绝对不能丢掉的,要攒起来卖废品。想扔,要偷偷的,趁母亲不注意时。</p><p class="ql-block"> 一个爱家恋家想家的人。去年,老爹的身体不是很好,时常打针吃药。“冬天供暖前就搬到城里住吧”,儿女们商议着。“天不冷,忙啥!过过再说。”母亲终不愿离开自己的家,住了快一辈子的小山村,那里有大半辈子的记忆,一群老小伙伴们;实在拗不过儿女的恳求、老爹的病情,城里供暖开通后才迟迟搬进城里。今年五一前,一直再问,还有几天放假?家里好多事要办。不行我自己打车回家吧?临放假头一晚,跟她说,“五一送你回家”,脸上始露出灿烂的笑容,“终于可以回家了!”假期在老家一直呆了5天,做馒头、包豆包、收拾屋子、拜访小伙伴,一天也没闲着!前屋的大叔婶婶、后院的爷爷嬷嬷都来家里拉拉呱,看望一下老太太。临回城前,把心爱的扑克(没开封的)送给了老伙伴们,辛苦攒的烧火玉米秸喊来东屋邻居拿走,南屋的叔叔再三表示会常来老屋看看,北屋的婶婶还送来了大捆的小葱,听说母亲下午要回,急急忙忙从地里刚刨出来的。春天的小葱真甜真暖啊…… </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个活生生的山村老太太。这辈子有幸做娘的女儿,下辈子,俺还要继续做你的女儿!生生世世,相偎相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