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副銮驾的来历

祥翁

稷山县南阳村,是元代铁面御史姚天福的故里。姚氏后人,曾代代珍藏皇帝诰赐姚天福的半副銮驾,并留下一段动人的传说。 据说当年元朝开国皇帝世祖忽必烈,将其中一个皇子铁穆耳定为太子后,引起其他几位皇子的嫉恨,便和奸臣们一起,对太子铁穆耳栽赃陷害,向元世祖指控他为非作歹,妄图弑君篡位。忽必烈对那些流言蜚语信以为真,大为震怒,欲将太子铁穆耳废掉,并且下狱治罪。幸亏大臣姚天福急忙上朝苦谏,请求皇上三思而行,莫要轻信传言,酿成大错。忽必烈遂下旨让姚天福彻查此事。不久,经过姚天福明查暗访,终于洗清太子铁穆耳不白之冤。皇上对太子尽释前嫌,恢复了信任。由此,铁穆耳从内心感激姚天福扶佐之功。公元1295年,世祖忽必烈驾崩,太子铁穆耳奉遗命即位大宝,是为元成宗。他一登基,就封授姚天福为大都路总管兼大兴府尹,并赠予他半副銮驾,意思是表彰姚天福为官功德极隆,足以与君王共享天下。 銮驾,是古代皇帝出行和参加各种祭祀、喜庆大典而专备的仪仗队伍,代表着皇权的威严和荣耀。有时候,皇帝对那些功劳很大的大臣或十分信任的皇亲国戚,也会御赐半副銮驾,以示恩宠。从史料上得知,宋代銮驾排场,共有24对48件之多,主要包括龙头、富贵手、星筲、喇叭、笛等乐器和金瓜、钺斧等兵器,另外还有旗、罗、伞、扇等。銮驾用的大轿,一般是十六抬或八抬。<font color="#333333">到元代,銮驾规制更为完备。</font><font color="#ed2308">公元1344年即元正四年,奉政大夫曹元用病逝于任上。元惠宗特下旨封赠他半副銮驾,以荣送他的灵柩回老家山东嘉祥县曹垓村安葬。这半副銮驾包括:清道锣、纱灯、清道旗、飞虎旗、黑虎棍、朝天蹬、肃静回避牌、夸官牌、龙凤扇各一对,四抬大轿一个,另外还有绣有“龙凤齐鸣”、“君臣一心”八个大字的彩幛一对。</font> <font color="#ed2308">姚天福和曹元用都在元朝为官,但比曹元用任职较早,而且官位更高(从二品),所以皇上所赐的銮驾,仪仗更多,排场更大。据姚家后人回忆那半副銮驾中还有木制的金瓜、钺斧、八抬大轿、龙袍、凤冠,但龙袍上并没有绣龙,以示与全副銮驾有所区别。</font> 姚天福接受皇上赐给的这半副銮驾后,并没有招摇显摆,只是把它小心封存珍藏在家。元大德六年(1302)他不幸病逝,享年73岁。元成宗极为哀痛,罢朝三日,率官致祭,特下旨用他御赐的那半副鸾驾,光送姚天福灵柩运回老家山西稷山安葬。葬毕,这半副銮驾就被姚氏家人留存老家,代代相传。过去历任稷山知县,到任后都要到南阳村姚家拜谒这半副銮驾。姚氏本族娶媳妇、嫁女办喜事和祭祖仪式,也用这半副銮驾以壮声威。过去人们常说,娶妻犹如小登科。新郎官这天头戴官帽,身着官服。新媳妇头戴凤冠,并不算僭越违制,朝廷王法也怪罪不得。所以这半副銮驾也时常被周围村人娶亲借用,以增添喜庆气氛。南阳村十甲巷姚学珍老太太,如今已75岁。据她回忆,民国二十年左右,她的母亲从娘家姚村被迎娶到南阳村姚门时,就曾用过这半副銮驾。当时打朝天蹬的,是一位年仅12岁的男孩,名叫姚来锁,他一直活了90多岁,前几年才去世。据姚学珍老人说,当年姚家大门门口竖着一对铁旗杆,还有上马石、拴马桩等,看来确实排场不小。笔者曾在2012年3月与国学大师、南阳村人姚奠中先生闲聊时,他也提到皇帝赐给姚天福的半副銮驾,一直被南阳村十里巷姚家后人保存。 那半副銮驾,还有皇帝给姚家颁发的一道圣旨,被姚家人一直珍藏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姚家老太太——就是当年那位被半副銮驾迎娶进门的媳妇,十分害怕被红卫兵当做牛鬼蛇神批斗,便吩咐家人把那半副銮驾,从专门库房搬到院子里一间耳房藏了起来,后来又搬到正屋天棚上,最后实在害怕惹祸上身,老太太亲自爬上天棚,含泪把那半副銮驾和皇上圣旨,统统扔了下来,在院子里一把火烧了了干干净净……至今想来,真是可惜呀!这正是:<br> 半副銮驾赐姚门,<br> 皇恩天宠系一身。 <br> 当年风华今何在?<br> 依稀往事传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