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朱鸿业

<p class="ql-block">我的母亲1927年出生于杭州,她的外曾祖父是清朝三品、苏州名士、曾任道台;爷爷是南社第一批成员,南社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著名的爱国文学社团体,它在弘扬民族文化方面作过很大贡献。母亲的姑外祖父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最高法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沈钧儒。母亲可谓出身名门。</p> <p class="ql-block">第二排右一为母亲的爷爷胡粟长;右二黄宾虹;右三<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诸贞状,诗人、书法家和藏书家;</span>第一排右二柳亚子;右四俞剑华,我国著名的中国绘画史论家、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p> <p class="ql-block">站在周恩来总理前面的是我母亲的姑外祖父沈钧儒,他的长孙沈人骅娶了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p> <p class="ql-block">母亲6岁,时年在读杭州佑圣观路小学</p> <p class="ql-block">11岁,小学毕业。</p> <p class="ql-block">母亲天生丽质,明眸皓齿,肤如凝脂,院里的老人们都夸我母亲当年如仙女下凡。而她的美丽是由内到外的,1946年母亲毕业于浙江工商大学前身浙江省立高级商业学校 。1957年响应国家号召,放弃了条件优越的生活,带着两个幼儿随同我的父亲作为第一批援建洛阳理工学院人员,从美丽繁华的杭州城迁到当时条件十分艰苦的洛阳工作。学校建成之前是一片荒芜的坟地,没有基础设施,援建的教职工先是调到陕县三门峡水力发电学校当老师,那儿的生活条件比洛阳还要差,住的是平房和窑洞,他们不计时间、报酬,披星戴月,加班加点。至今回忆起往事母亲仍满怀激动:“我们得到消息,热情高涨,纷纷报名,都是经过层层选拔筛选出来的骨干、精英。”最后连一同前来照看孩子的保姆都因适应不了艰苦返回了杭州,出身名门的母亲却历经艰辛在洛阳坚持了下来。&nbsp;</p> <p class="ql-block">刚参加工作时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亭亭玉立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50年代年轻女子崇尚的列宁装</p> <p class="ql-block">我的父母和哥哥、姐姐</p> <p class="ql-block">一家五口全家福,当时我在母亲的肚子里😃</p> <p class="ql-block">母亲在洛阳理工学院勤勤恳恳工作了一辈子,从事会计方面的工作,自任职到退休几十年的时间里,凡经她手的一摞摞单据、一册册凭证、一本本帐薄都干干净净,不差毫厘。母亲工作严谨,眼里容不得沙子,有时候为了一分钱的差额,都要加班加点地重新核对账本,“记账容易查账难”中的艰辛可想而知。由于她认真压力大,还患上了神经衰弱。她因连续三年评为先进工作者,享受到了领取100%退休津贴的待遇(80年代河南省的政策)。</p> <p class="ql-block">母亲虽出身名门,但她生活一直都很节俭,平时孙子孙女的毛衣小了,她都不舍得仍,拆洗完、重新织成披肩、手套和袜子;把穿窄的长袖衣服改成中袖,将裁下的袖子缝在衣服两侧加宽继续穿;把用烂的双人床单改为单人床单;将包装的硬纸盒做成夏天用的扇子;把头年用过的掛历,对照台历改成当年的日历再次掛用……这种勤俭事例举不胜举。母亲自己省吃俭用,但是她却早早地把自己的积蓄分给了4个子女,现在每过一段时间就把工资分给我们,自己毫无保留。她最看重、最在乎的是亲情。</p> <p class="ql-block">己是4个孩子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母亲生性喜欢安静,爱读书。95岁了还坚持每天看书,文学、医学、养生等方面的书籍她都涉猎;喜欢唐词宋诗,央视每届诗歌大赛她必看;她关心时事政治,毎晚的新闻联播是她一定要看的栏目;母亲喜欢音乐,学生时期还是位文艺青年,学校组织巜黄河大合唱》,她还领唱过,新歌曲听上几遍就能唱。她会弾钢琴,还会拉二胡,近两年《天边》、《胡琴对我说》、《游牧时光》等都是她常拉的曲子。</p> <p class="ql-block">2017年在洛阳理工学院看画展</p> <p class="ql-block">母亲虽已95岁高龄,但仍精神矍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只有1/3的白发,思维敏捷,</span>强记博闻,随和健谈。她至今仍能背诵许多古诗和英语单词,儿孙的手机号码她能脱口而出。每次回家探望,和她聊天是一大乐趣,不论是国际形势、国内大事还是健康养生她都能侃侃而谈,讲的头头是道。</p><p class="ql-block">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愿我的母亲身体健康,心情舒畅,福如东海,寿比南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