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碣石调·幽兰》又名《倚兰》(猗兰),最早见于《古逸丛书》所录唐人手抄文字谱。原件遗失日本,清末学者杨守敬随黎庶昌出使访日时发现此谱,便把它影摹下来,编入其主刻的《古逸丛书》。自1884年影印刊行后,《碣石调·幽兰》才逐渐被国内琴家所知。是目前所发现仅有的一首以文字记录的琴谱。它用文字标注琴曲演奏时,左手指法按几徽几分,右手用什么样的指法进行弹奏,全谱224行,每行20至24字不等,共4954个汉字。之后,经国内琴家打谱整理,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古琴曲谱。</p><p class="ql-block"> 依《碣石调·幽兰》记述,此曲为南朝梁代人丘明的传谱,或可言为丘明所作。《碣石调·幽兰》序:“丘公字明,会稽人也。梁末隐居九嶷山,妙绝楚调,于《幽兰》一曲,尤特精绝……隋开皇十年,于丹阳县卒,年九十七……天子传之,其声遂简耳。”</p><p class="ql-block"> “碣石调”是指曲调形式,源于古代陇西地方相和歌曲琴瑟调中的《陇西行》。</p><p class="ql-block"> 孔子云:“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兰之香,清逸而悠远,馥郁而芬芳,虽独居深山,却展示着一股自信、清越的生机与活力。幽兰恰似清风霁月,安放了无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仁人志士的心灵。借兰喻君子之美德以表达自己生不逢时且不得重用,不能实现远大抱负的淡淡的哀伤。但同时又不失气节和永不放弃的高贵品质。幽兰实际上寄托了一个民族无数品格如兰的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东汉文史学家蔡邕在《琴操·猗兰操》中记述:猗兰操者,孔子所作也。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返鲁,过隐谷之中,见芗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乃止车援琴鼓之云:“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世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自伤不逢时,托词于芗兰云。孔子在兰花上寄托了自己生不逢时、心存伤感,但自己如兰草一般高洁的志趣初心不改、矢志不移。如据蔡邕记述,则该曲为孔子所作。琴曲似诉如泣、如怨如愤、坚毅执着,充分刻画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乐曲像是一首优美的咏兰诗,也是一曲幽怨悱恻的抒情曲。。</p><p class="ql-block"> 该曲收录于《藏春坞琴谱》、《杏庄太遗补音》、《西麓堂琴统》、《琴学丛书》等琴谱中。</p> <p class="ql-block"> 《碣石调·幽兰》唐人小楷手书琴谱,作为有记载以来第一部古琴文字谱,相较唐曹柔所创并广为流传至今的古琴减字谱则更显弥足珍贵。不仅学术价值极高,而且其书法精美绝伦,章法严谨有致,气韵灵动洒脱,运笔中正平和……恰如琴曲所表达的幽兰意境一般,洁净、秀雅、中和、含蓄,通篇如兰花般爽洁清丽,令人赏心悦目。虽卷首蚀落疑似后人拙补数十字。但终究瑕不掩瑜,光彩熠熠。今以图片缉录《碣石调·幽兰》全卷,供古琴同仁师友鉴赏。</p> <p class="ql-block">附管平湖先生《幽兰》琴谱:</p> <p class="ql-block">《古琴吟》练习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