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荷如火诗如荷

筑梦斋主人邱京华

<br> 古人诗中的夏荷,是我镜头里的像,我镜头里的像却是我心中的诗。爱荷花,一年四季的爱,汇聚到夏荷的季节,就成了一首长长的诗,一卷绵绵的画,一股浓浓的情。<br> 古人在诗里是这样描写夏荷的:“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是汉乐府的民间歌谣,把江南莲乡的气势与莲女劳作的辛劳赞美之至。<br> 而王昌龄在《采莲曲》中却浪漫开来:“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写出了人们赏荷的无穷乐趣。<br> 宋婉约词派诗人李易安却又是另一种风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看见香艳的荷花逐渐凋谢,一股凄凉油然升起,残荷总是给人万般无奈与忧伤,再加上诗人此时爱人远去,独守空楼,怎么不触景生情,满怀伤感呢?<br>而真能白描荷花的,赞美夏荷的,我喜欢杨万里的《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气势恢宏,大气回荡,其实,夏荷就是这样的汪洋恣意的迎日绽放的。她的美丽她的坚毅她的清白她的忠诚,不因为夏日的毒辣,暴雨的残忍,狂风的恣意而消弱,夏荷就是这个季节最热烈的火!<br> 宋周敦颐只是个七品小官,为官30年,断案无数,却生活清寒。周敦颐在精神生活上是光明、正直的清高的儒家君子,在物质生活上确实是比较清寒的。正因为自己的身正清白,才能够写出那么正气昂昂的《爱莲说》!<br>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br>荷花,在周敦颐的眼中,不再是花,而是一位中正高洁的君子!<br> 夏荷,不管古人把它描写成绿衣粉萝的深情女子,还是正中洁白的谦谦君子,它依旧保持自己自然的姿态,让岁月的沧桑在它的生死轮回中涅槃。<br> 我想佛教中对莲的独爱,就是因为莲的生死轮回吧? <br> 记得小的时候,我生活在深山中,贫瘠狭隘的生活视角,使我对莲花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古人的诗词中,停留在慢慢长夜里那无边的遐思里。年岁的渺小直观被译为无知。在那个知识、见识都贫乏的年代,造就了我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也促成了我们探求知识考出大山的无边力量。<br> 如今的孩子,再没有了我们那个年代的短视了,他们仅仅依靠9寸银屏,一个手机,就能了观世相,享受知识的快乐。<br> 而在我们赣西北的靖安,再也没有了缺少赏荷的季节,人们只需一部车,或者一部自行车,甚至迈开双腿就可以随意地来到一片荷田,一池莲花,正静静地等待赏荷爱荷的来客呢!<br>靖安,如今赏荷的地方遍布山上山下,城里城外,一片一片,满是的。<br> 离县城最近的要数东部梦幻城,这里一池荷花,足有2亩吧,一口半月形的荷塘,被一条木板廊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荷花,另一部分还是荷花,人们可以站在廊桥上边走边赏,也可以下到荷塘边,看它的倒影,与蜻蜓豆娘嬉戏,与锦鲤逗趣,此时此刻,蓝天、粉荷、绿叶就融为一体了,如果点缀朵朵白云,那赏荷人就要诗意大发了:"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br> 今年还多了几处赏荷的地方。一是水口乡来堡村,这里全是红荷,然而颜色却深浅有别,粉红,紫红,淡红,像霞像云像锦绸,点缀在田田的圆叶中,红绿相映,很是耀眼。百多亩的荷田中,沿着田埂,小心走着,忽而立定,忽而弯腰,被夏荷牵扯着,一天的光阴就不知不觉变成了美丽的荷花,变成了喜悦的心情。<br> 这里的荷花是结莲蓬的,那颗颗像翡翠样的莲宝宝就安分地坐在母亲做的摇篮里,随风摇摆,快乐地唱着歌谣。“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如何霜露交,应与飞蓬匹。”<br> 二是仁首镇的石下村,荷田安居在万黄省道的两边,驾车穿行期间就犹如在荷花丛中荡舟,别有一番画中游的感觉。这里距离县城很近,赏荷花的人自然不少,这里的主人很友好,用栅栏围住的荷田两边都开了进出的口子,中间修了几条宽宽的赏荷花径,人们赏荷归来还可以顺带在入口处买几个莲蓬或吃或送朋友亲戚,很是划算。<br> 赏荷确实是一件惬意的事情啊!<br> 还有一处赏荷佳处,在靖安县的官庄镇石境哨前村,这里海拔近千米,那荷塘就像是悬在天空中的一个大花盆。近几年的美化乡村振兴建设,人们在那弯曲层叠的梯田里,栽满了亭亭玉立的荷花,品种丰富,极具观赏价值,因为是人工培养的观赏荷花,所以,它的莲蓬比较小,却很独特,我喜欢得不得了。奇石、梯田、古老的石板路、农家传统的土筑的黄泥巴小屋,一弯清凉的山间小溪,构成了山里田园的赏荷特色。假如你时间充足,又爱好荷花,那你早早的来到这里,趁薄雾还未隐去,露珠还在荷叶上游戏的时候,邀2、3好友,边品赏边独步,那种神清气爽悠然自乐是神仙也羡慕的生活。<br> 我不禁又想起了古人描写赏荷的诗来了,清人郑板桥是我国古代最见风骨的诗人之一,“难得糊涂”诗句世界人都知道,但是我们只知道他爱竹却不知道他对莲花也钟情“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br>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南朝诗人沈约的《咏芙蓉》诗句也能让我暗暗倾慕。 <br> 在靖安,还有一处原生态的赏荷的去处不得不提,那就是仁首镇茂埠村那一弯绿绿的藕河了,这是早年种藕时藕农们散落在河里的藕节经年累月形成的自然景观。仁首人不种藕多年了,因为挖藕的艰辛,不是赏荷人理解的,寒冬腊月,满田已褪去了绿色的锦缎,唯有褐色的茎秆与枯黄的荷叶,在静静等待挖藕的人,将那肥腻腻的污泥中,粉嫩洁白的,胖乎乎的藕节一根根掏出来,洗净就成了食客们餐桌上上等的美味了。藕的营养价值很高,生吃鲜藕能清热解烦,解渴止呕;煮熟的藕性味甘温,能健脾开胃,益血补心,故主补五脏。这里水质清澈,塘泥丰睨,所以,莲藕就这样自自然然的长成了一河了,为这里的湿地环境的形成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采。还成为那些勤快的农人时不时下河掏藕的一块自由地。冬春季节是挖藕的旺季,然而水已经冰凉,藕农们为了赚个好价钱,下河掏藕,早早得将白白胖胖的藕儿送到人们的餐桌上。<br> 如今的仁首人也大都与其它地方的人一样,进城打工了,藕田荒废,而曾经洗藕时不经意丢失在河塘中的藕节却经过数年的繁衍,变成了如今一望无边的藕河,人高的似伞如盖的绿叶,挺直如腕粗的藕茎,还有白如雪的莲花,沿着潦河两岸蜿蜒生长,远远瞧去,满河皆绿,煞是壮观。“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江浙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性格内向,性情却高雅,夏荷不赏,却在花事已休的秋季赏荷,他必定是钟情于白白的胖乎乎的莲藕了。长在河中的莲花,夏季虽盛开,但没有别处荷花的艳丽张扬,然而它的静美与孤芳自赏的高傲许是很多清洁之人的癖好了。“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很好地透露了此时赏荷人的秘密。想必,这段潦河上的翡翠一定中这些诗人的心怀吧?<br> 人们爱莲花,诗人爱荷花,农人爱藕花,那都与这亭亭玉立的荷花有关了!<br>  如今赏荷,生态优越的靖安秀美乡村应该是最佳选择吧!<br><br><div><br></div><div> 作者 邱京华<br>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枚退休在家还喜欢敲键盘的侠客。<br>电话 13970573686<br><br><br><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