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美纪事

黄宝成

<p class="ql-block"> 西洋美纪事</p><p class="ql-block"> 黄宝成</p><p class="ql-block"> 西洋美,原名西洋尾,旧属十六都乌石门。该村地处点头镇西北部,位于福鼎市104国道山柘坪路段南侧,距离福鼎城区12公里。境内群山环抱,依傍于王孙溪上游。据民国《福鼎县志》载:“治南十五里起为十六都,原州遥香里,二十三都一图。【村二十七。】郑岐 、凤阳 、王孙、 雪墺、 牛垟、 乌石.......”;据《福宁府志》记载:“十六都乌石门辖牛垟、乌石两村”。西洋美村人文发祥于明代,文化底蕴深厚。据山柘《朱氏宗谱》记载:西洋美岗后朱氏肇基始祖朱文英,号晏五,为朱熹第十三代裔孙,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始迁西洋美岗后,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而牛垟、 乌石两村做为福鼎历史的古村落而载入史册,足见历史之厚重。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善良的西洋美先民在这片土地上演绎着恬淡的苦乐年华,创造了富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创下了令人赞叹的基业,走出了许多地方历史名人,成就了诸多历史感动,为绚丽多姿的的地域文化增添了耀眼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 历史厚重 古迹众多</p><p class="ql-block"> 西洋美村历史悠久,是一个人文积淀厚重的古村,这里自古人文荟萃,古迹胜景众多。村里的古墓、界碑、古民居、古匾、古遗址、古道等,已经成为西洋美村宝贵的文物财富,漫步古村让人仿佛置身于陌生而久远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福备其畴”古匾:据《福鼎张氏》记载:“白石岭村清乾隆年间有张永津入国学,为正八品冠带;道光间张永津之子张奕志授六品修职郎;光绪间张奕志子彦铃为太学生”,一家三代在科举中获得功名,后福建省省长赠匾“福备其畴”。</p><p class="ql-block"> 乌石门塘遗址:乌石门塘遗址位于福温古道支线乌石门路段,是明清时期福鼎沿海地区通往管阳、柘荣、泰顺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举足轻重。据嘉庆版《福鼎县志》载:“县城西至乌石门塘,三十里;金钗溪塘,五十里;管洋塘,六十里;天竹汛,九十里”。汛塘是清代地方统治最末稍的机构并驻有营兵,主要是传递信息,与驿、台、站、铺同属驿传系统,大都设置在重要道路的交通要冲上,以达平时防治盜匪、乱时又能灵活调度的功用。现乌石门塘遗址上一块汛塘界碑尚存。</p><p class="ql-block"> 石塘里朱氏民居:位于点头镇西洋美村,建于清朝年间,坐北向南,一进合院式砖木结构。通面宽22.7米,进深37米,面积842.17平方米。中轴建筑由大门、天井、正厅组成。大门门楣题额:“紫阳遗徽”,大门上左右分别刻上“神荼”、“郁垒”四字;正厅面阔三间,进深六柱带前廊后檐,穿斗式悬山顶。朱氏民居的月梁、斗拱、雀替刻有狮子、花卉等,形象生动、精美。</p><p class="ql-block"> 清代石塘里萧正斋墓:位于西洋美石塘里,萧正斋,号礼园,赐赠承德郎。墓建于咸丰七年(1857),坐东向西,平面呈风字形,青石构。通面阔 9.5 米,通进深 22.4 米,面积约为 212.8 平方米。由两个墓坪、墓亭、龟背型墓丘、福德正神、祥兴宝库及两旁护手组成。墓石构件雕刻精美,刻有福、禄、寿三仙及福字组成二龙抢珠形状,雕刻造型奇特,形象也颇为生动。</p><p class="ql-block"> 清代西洋美林日酉墓:位于西洋美村后门垅,坐东北朝西南。墓始建时间不详,清光绪十四(1888)重修。该墓为三合土结构。墓主人林日酉,字朝仁,系管阳后樟垅、点头镇山柘岭口、西洋美上厝、桐城丹岐村南岗林氏肇基始祖。</p><p class="ql-block"> 西洋美马仙宫:马仙宫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文革期间曾被学校和地方碾米厂占用。2019年有当地有识之士鸠资重建,使得马仙宫重焕光彩。福鼎马仙信仰肇始于唐初,据万历版《福宁州志》载:“马真人,温麻里人,马氏女也,乾符中入昆田山,炼丹仙去,今井、臼尚存。”昆田山即马冠山,至今福鼎当地广泛信仰马仙娘娘,在农历七月初七日供筵请神,焚香祭拜。</p><p class="ql-block"> 铁帽山防空洞:铁帽山亦称灵狮山,位于104国道西洋美段的南侧,因形似铁帽而得名。上世纪50年代后期福安军分区曾有部队驻守该山,山上修筑有防空洞等军事设施,为福鼎海防军事要地。</p> <p class="ql-block"> 耕读传家 人才辈出</p><p class="ql-block"> 西洋美山川毓秀,民风淳朴,名人荟萃。据嘉庆版《福鼎县志》载:“王孙溪,源二:一出乌石门,一出后洋,合流为三叉溪”。西洋美溪流为王孙溪上游,这里溪流潺涓、水秀石奇,景色怡人。秀丽的山川,灵动的秀水,孕育了当地张氏望族、吴姓望族、朱氏望族、林氏望族、彭氏望族.......。自各姓氏族群先后迁入西洋美后,其先祖敦宗睦族,耕读传家,勤俭奋进,培养人才。自明代以来,西洋美人文丕振,代出英贤,曾有太学生、庠生以及正八品冠带、六品官员多人,坐贾行商工艺之才,比比皆是,惟篇幅所限,略述一二。</p><p class="ql-block"> 张敏(1912——1952)字冰明,乳名国昌,点头白石岭人。少失恃,育于外祖母家;父系诸生,有薄产,望子成龙,悉加培养。张敏自小倾向民主、进步,入杭州蕙兰中学,备受师友看重,推为学生会负责人之一,敢抗强暴,乐助学友。二次国共合作中,曾参加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在武汉组织的学生抗日救亡工作,活跃一时,不久组织解散又回校,后毕业于广西大学,以英语见长,先后在广西、浙江等省中学任英语教师。曾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事民主活动,为青年中佼佼者,因此常被政府有关部门秘密监视。1937年,他以赴县城三门里溪南禅寺自习大学课程为名,秘密参加地下党活动,与郑丹甫、林辉山、朱敬五等时会面接头,还曾奔告搜捕消息,救郑丹甫同志于危急。嗣后三门里成为危险地区,张敏则离此赴瑞云寺读其书。他颇重视地方手工业——陶器生产,曾筹措资金,聘请技术人员充实濒临废败的点头马洋陶器厂,整顿生产、管理、销售环节,使之供销两旺,因之扶持了福鼎陶器工业生产,直至解放。解放初年,郑丹甫把张敏介绍给县委书记林永中,于是被分配县教育局,其不辞劳苦,勤奋工作,深得上级与同事的赞赏。1951年2月他出任福鼎中学代校长伊始,便着手整顿教师阵容,提高教学质量,为学校谱写新的篇章。奈何不久卧病,于1952年辞世,年仅四十岁。张敏一生为人爽直坦率,不善社交,既非国民党员,也非地下共产党员,然于民主正义之事无不踊跃向前,为革命为民主做了一些应做之事。</p><p class="ql-block"> 朱敬伍(1906—1945)乳名世宽,意取希望他日待人处世能宽大为怀。祖籍点头镇西洋美村石塘里。少聪颖,读经攻史,日无暇晷,年青时就学于福州二中,对古典文学造诣颇深。他在校时接受马列真理,毕业回乡后投入地下革命活动,能文善辩,颇有才华,曾被嵛山垦殖公司聘为代经理之职。上世纪30年代初他曾做为上级特派员的身份主持过霞鼎县委在管阳料山、点头大峨召开的红军会议。在革命年代与他与革命志士陈伯弓、郑丹甫、郑奎结为挚友;与王烈评、林辉山、陈辉、谢秉培、夏国忠等同志有过亲密联系。由于他革命活动频繁,曾引起国民党县、省政府注目,下文逮捕。现存于福鼎市档案馆敌伪的有关要逮捕朱敬伍绝密文件现摘录如下:</p><p class="ql-block"> “县府密代电卅二年六月十五日,保密103安3(3)朱镇午(即敬伍)等均已派员严密监视其行动,随时侦缉报核外,谨电察核。</p><p class="ql-block"> 福鼎县长王道纯”</p><p class="ql-block"> “县府又密代电:</p><p class="ql-block"> 机密搜剿队奉省保安司令刘(即刘建绪)电云希即将白琳奸伪朱镇午(即敬伍)密拘严密侦讯并将办理情形报凭核夺为要。</p><p class="ql-block"> “福建省保安司令部密代电王道纯”......白琳区奸伪负责人系山格(柘)乡朱镇午(即敬伍)素行踪诡秘不知其详情等语,希即严密査缉办理跟究同党期能扩大破获,仍盼将办理情形报凭核夺 刘建绪”</p><p class="ql-block"> 由于朱敬伍同志为革命纵横驰骋,积劳成疾,寿不永年,仅39岁,溘然长逝。革命年代他因与高层始终处于单线联系,具体担任革命何职务,成为历史的谜。</p> <p class="ql-block">  张时清(1925—?)乳名时真,祖籍西洋美肥坵村。民国三十二年(1943)上初中,旋转师范一期,后回家务农,解放初期弃农经商。1951年经商船队为国民党东海部队所摯,押往马祖岛,加入国民党部队,初任火箭筒手,三年后调往金门。1958年进入台湾,服务于国民党游击第一大队,任政战官(团级)。退役后,进入台北林口农场(时为国民党台湾退除役军人安置所)务农十年,嗣后入企业公司。在台期间参加闽东同乡会、福鼎同乡会,关心两岸统一大业。上世纪80年代以后频繁回乡探亲,感于中国改革开放,促进海峡两岸沟通之诚意,感于中国政府谋求国家统一,不咎既往的政策,回台后如实介绍大陆情况,帮助台胞寻根问祖,为大陆统战做了有益的工作。古稀之年回乡定居,开始积极兴教办学,捐资修路,为家乡做了许多好事。</p><p class="ql-block"> 朱有为(1924——?)西洋美村石塘里人。他家道殷实,少入私塾启蒙,积累了丰富的国学知识。1944年,他考入福建省立三都中学高中部。解放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后因家庭原因舍弃名牌学府,而就读于福州大学数学系,他是当年福鼎县为数极少的大学生之一。 解放后他先后担任点头中心小学教师,白琳中心小学校长,福鼎一中数学老师。1957年,他被错误地打成“右派分子”,并于同年偕家回点头西洋美村石塘里老家务农。 退休后,他参与创办“福鼎老年人大学”并出任教务主任,还担任福鼎退休教师协会秘书长,长达十年之久,期间主持创办了退教协《晚晴》期刊,为退休的老教师“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提供了活动平台。他多次荣获省、地、市“老年人工作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他还是福鼎《太姥诗社》、《福鼎文史》创刊者之一,曾经还参与《福鼎地方志》编辑工作和《福鼎第一中学校史》编辑工作。他是福鼎市第八、九届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委员。他利用有生之年积极参政议政,为弱势群体发声,为福鼎的发展与繁荣建言献策。</p><p class="ql-block"> 林成蔡,生卒不详。他曾历任三沙溪乡、西洋尾公社书记。1952年成立三沙溪乡,辖山柘、西洋美、三沙溪等村,地域之广,为点头之首。三沙溪乡成立以后,林成蔡同志积极推进农业生产,创造性地创办林成蔡福鼎县第一个“五星”初级社。初级社实行田地入社,评产分红,田地所有权仍属农户。社员参加集体劳动实行农活定额管理,由作业组或个人承包,按其完成农活的数量和质量记给工分或发给工分票,参加社内分钱分粮。1956年春,全县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后,三沙溪乡林成蔡“五星”初级社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福鼎推进农业合作化提供借鉴作用。</p> <p class="ql-block"> 名优产品 享誉鼎邑 </p><p class="ql-block"> 西洋美村临流背山,地域的性质往往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西洋美自古多以种植为主,以发展农副产品为辅。据《福鼎乡土志》载:“金溪、唐洋、乌石门饶竹木,清阴疏爽饶有异趣。山农力劳苦,荒坡曲坂种棉花。”由此可见,古时的西洋美村能做到“一村一品”。如今种植棉花已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人们凭借“乌石门饶竹木”特有资源,解放以后至上世纪80年代,西洋美村大力发展竹器加工和地方传统名优特色产业,使得竹器加工和名优特产成为当年西洋美村的两张名片。</p><p class="ql-block"> 黑杆水芋:福鼎水芋发源于点头镇西洋村潭园自然村。据当地朱氏族谱记载∶清嘉庆三年从岗后至此时,门口那个泥潭里长满了野生水芋,故把该水潭定名为"水芋潭"、所开垦的田园也叫"水芋丘"、"水芋田"等。黑杆水芋流传至今,仅在偏僻山区私传栽培,一方面因子芋少留种难、需大肥;二者是互相封锁、垄断生产。只传至亲、不传他人,处于濒临绝种境界。潭园村人一般是在山垅田后壁坎下、林荫下的田头角或茭白田边等三阳七阴的旮旯里留种。每年于"霜降"至"立冬"之间,选择茎叶高大、芋头粗圆、叶柄纯黑者,用双手扶住茎叶,用脚趾摸踩其母芋底部几个短小的子芋,使它断离,横卧或倒插土中,然后直拔母芋,并进行灌深水保温护种。黑杆水芋其特点是∶品质好、产量高、易加工、耐贮运等。株高1.6~1.8米,叶浓绿,长40cm、宽35Cm,叶柄乌黑、直径5~8Cm,芋头圆筒形,株生单个,个重3~4.5公斤。少分孽,仅3~6个拇指大的子芋。肉质乳白色,切时溢乳汁、流淀粉;质地细嫩,煮熟酥香松软,食之清心爽口;又能滋补健身,为产妇佳肴,也是酒宴名菜,成为农家礼品。</p><p class="ql-block"> 白石岭杨梅:白石岭杨梅在福鼎久负盛名。它属于地方的老品种,由于地处于低海拔山区,气候温和湿润,所植杨梅大多选择在北坡,光照充足,土壤以黄土地为主,其特点是树皮灰色且纵向浅裂,果实成熟时呈深红色或紫红色,个大汁多,酸中带甜。它的最大亮点是:福鼎境内的杨梅普遍采摘结束后,唯有白石岭杨梅独领风骚,此时正处于成熟期阶段,物以稀为贵,成为市场的抢手货。</p><p class="ql-block"> 吴洋竹器:西洋美村吴洋,古称牛垟,位于福温古道支线西洋美路段的西侧,这里气候温暖湿润,盛产毛竹,是竹器加工的优质原材料。吴洋人的竹器技艺世代相传,聚居在这里的吴、庄两姓人家,几乎家家户户以制作竹器为业,成了远近闻名的竹器专业村。据坊间盛传:福鼎自清乾隆四年设县伊始,吴洋人便会选取优质竹材,择技艺精湛老师傅精心制作竹器,相赠给新到任的县太爷,以示祝贺。以致在福鼎城区的大街小巷遇有衙役赶街,每每问及挑竹器者为吴洋村民时必开绿灯给予放行。竹器技艺加工在吴洋村至少有两百年的历史,早就与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吴洋村生产的竹器品种繁多,有大竹椅、小竹椅、竹床、轿篮、站轿、文椅、躺椅、竹排椅等。这些竹器产品广泛用于农村家庭的生产生活,成为农耕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同时也是城镇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在众多竹器品种中,吴洋人生产的竹椅和竹床享誉鼎邑,其文椅融雕刻、书法、绘画于一体,以实用、美观、富含文化内涵而著称。</p><p class="ql-block"> 长坑火笼:西洋美村长坑制作火笼历史悠久,相传始于清朝年间,这里村民忙时耕种,闲时编笼,成了远近闻名的火笼制作专业村。长坑是点头西洋美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地处西洋美长坑的峡谷里。这里群山环抱,地肥竹多,尤其是毛竹纤维长且韧,富有弹性,是编火笼的好材料。长坑村聚居着朱姓人家,人口不多,但编火笼的篾匠几乎都是行家,编出的火笼,在福鼎竹编行业中首屈一指。这里狭谷深幽,一水中流,人们临水而居,每逢冬季,风生水起,严寒难耐。当年一位聪颖的朱姓人外出学习制作火笼技艺,学成归来,砍竹编笼,取暖御寒。村民争相效仿,火笼技艺从此代代承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长坑人在耕种之余做火笼、卖火笼,从不间断,独领风骚,成了代代相传的一项副业。</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后,西洋美村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村内新房林立,道路水泥硬化,经济繁荣,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提高。相信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西洋美必将发展成为“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乡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