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军同志,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国家级课改实施语文学科优秀教师,曾先后被评为建华区优秀共产党员、共产党员标兵,曾多次被评为建华区优秀教师、师德师风先进个人。他还被评为市级优秀班主任、区优秀班主任标兵,市级语文学科教学骨干,被授予建华区百名名师和语文学科名师称号。 摘录一段学生习作上的话:我希望老师能健康地活在世界上。老师,您辛苦了! <p class="ql-block"> 看完,在哈哈大笑之余,王汝军老师的眼睛竟有些模糊了:自己播撒下的种子终于破土发芽了。孩子将纯真、善良、美好用这样直白的语言呈现在眼前,而这些不正是他孜孜以求,在教育之路上努力求索、不懈耕耘的吗?今天,王老师看到了,甚是欣慰。</p><p class="ql-block"> 从教二十年,两段工作经历(前十年,育民小学;后十年至今,回民小学),八个毕业班、四百学生、三千家长,经纬纵横交织成三个字,深深刻在他的育人生涯中——那就是让自己的学生成为具有“真、善、美”的人。</p> <h1><b><font color="#167efb">一、在育人之路上,他愿意与孩子共同探求真。</font></b></h1><p class="ql-block">(一)天性的纯真:</p><p class="ql-block"> 刚接新班,王老师照例让他们写写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以及对新老师的印象。学生在作文里对女老师,年轻的女老师,年轻的漂亮的女老师纷纷表达了好感,但对于他,无一例外地用“严肃“可怕”“不会笑”“满脸褶子”,甚至用到了“痛苦”这样刺眼的词。看着他们的留言,有的还郑重地写下姓名的留言,王老师哑然失笑,这就是孩子的纯真,这就是没有污染的绿色,他很幸运遇到了他们。经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们又纷纷在私下交流,“幽默”“会笑”“还可以”“不太吓人”,教学上的一丝不苟和活动中的笑逐颜开在矛盾对立中统一着、变化着、明晰着。孩子们渐渐靠近他,还调皮地要求与他“同框”,王老师一一满足他们的“非分之想”。这就是孩子特有的纯真,这种真是接纳,是认同,是信赖。“亲师信道”,育人之路开始启程了。</p> <p class="ql-block">(二)做人的率真:</p><p class="ql-block"> “我明确告诉你们,我不喜欢作文选,你们也别拿那样的文章来敷衍我,否则就是浪费我的时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小学生的习作变得华丽无比。过高的主题设置,与生活阅历极不相符的生活体验,辞藻的堆砌往往词不达意又内容空洞,正如面容姣好却身体羸弱的病西施。凡此种种说明,习作的价值取向已经发生了扭曲。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王老师倡导“以手写我心”“让真情自然流露”的习作理念,在“真”上花心思,在“实”下功夫,拒绝形式主义,以内容为王。渐渐地孩子们的习作变得沉静下来,他们开始关注身边的小事,努力在将它表述清楚的前提下,再修饰丰富,使其生动鲜活起来,如果能“以小见大”的写法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感悟,这样的文章就值得在班级前示范。“文如其人”,行文以真为要义,同样,为人也以真为根本,这是他们今后安身立命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三)求知的较真:</p><p class="ql-block"> 要想提升成绩,学生课堂上的专注是关键,一定要在备课上精心准备,狠下功夫。为了讲明白一道题,一句古诗,王汝军老师查找资料直至夜深人静:数学新授与以前知识的衔接点是什么?数学能力的训练在生活中该怎样应用?该创设怎样的生活情景才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时代背景以及相关的拓展延伸,该怎样出示才让他们不觉得枯燥?用什么样的语言风格进行介绍?学生们会在拓展方面问什么问题,该进行怎样的预设等等,第二天,他要将所学的新知识精细讲解两遍,以期使那些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弄懂学会。他深知,知识上的较真、一丝不苟不仅仅是对自己业务成长上的要求,更是对学生成长的负责。</p> <p class="ql-block">(四)做事的认真:</p><p class="ql-block"> 做事有三种境界:第一境界,用手做事;第二境界,用脑做事;第三境界,用心做事。王老师经常结合某一件事,让孩子反思自己所处的境界,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我该怎样提升。孩子们都喜欢小动物,经常会央求父母满足自己养个小宠物的心愿。可是,往往很多孩子的热情一过,照料它们的任务都变成了父母的负担。结合这一现象,班级开始了大讨论:爱,有没有保质期?如果有,怎样让爱不过期?在碰撞中,孩子们懂得了用心做事,不仅要认真,还要“韧”真,需要的是毅力与恒心。考试时,试卷上的严谨是一种认真;劳动时,不丢三落四,工具摆放整齐是一种认真;游戏时,能够预知危险,不做违反要求的活动是一种认真;运动时,能够坚持,不轻易言弃还是一种认真。“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小学阶段,做事认真,有始有终,不轻言放弃,好的习惯定会影响他们的一生。</p> <h1><b><font color="#167efb">二、在育人之路上,他愿意与孩子共同发现善</font></b></h1><p class="ql-block">(一)严于律己,更要宽以待人</p><p class="ql-block"> 1、班主任最挠头就是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与争端,往往这些干扰到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甚至还会招来家长的不满,事态扩大,教师的工作状态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遇到这类事,有的老师会晓之以理来谈心,但是耽误了其他同学的学习时间,这又造成了不公平;有的老师为了节省时间不耽误课,当机立断判定孰是孰非,又有武断冤枉之嫌,因此,这类事情的处理极其耗费精力与心思。对于此,王汝军老师一般先让他们站在后面冷静一段时间,因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教育往往没有效果。等到有空余时间,王老师会找到他们,不做法官,只做倾听者,之后,还会帮他们权衡得与失:争端中得到的与失去的是否值得?以后如果再玩到一起,怎么面对此时的愤怒与痛恨?眼欲大,而事欲小,能够容乃对方的缺点,不仅仅是胸怀,还是最大的善良。久而久之,孩子们渐渐从懵懂变得理性,从易怒计较变得理智豁达。</p> <p class="ql-block"> 2、让孩子发现善,就要从他们身边挖掘。记得班级上有一名极其内向的男同学―—小邸,三年级下半学期由外县转来,由于家里人忙农活,上学之前,就把他自己扔在家里,与他为伴的就是牛棚里的老黄牛。长久以往,孩子与人交流的能力出现了障碍,有自闭的倾向。上学后,由于基础差,在课堂上几乎没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慢慢的养成了不思考,不参与,不回答的习惯,久而久之,恶性循环,成绩越来越差,语言功能也有所退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王老师发现这名同学的美术比较好,并且有自己的独特的创意。以此为突破口,他有意无意地夸奖他的美术作品,并当众展示。慢慢,成功的满足感开始悄悄显露在他的脸上,上数学课的时候他的目光不再迷离,开始皱着眉头听课了。现在,他欠缺的就是自信,那种站起来表现自己的自信。一次上课,在讲授新知识之前,王老师有意复习了一个看似无关的极其简单的问题,他思考了一下,想举手却又犹豫地停住了。看到这,王老师马上点了他的名字。先是一怔,然后他满脸通红的站了起来,嘴里喃喃自语,不敢大声的说出答案。“没关系,大声的说出来,像个男子汉似的大声的说出来,老师和同学们相信你!”在老师的鼓励下,他终于做出了正确的回答。王老师带头鼓起掌来,全班掌声一片,灿烂的笑容有如绚丽的鲜花绽放在他那稚嫩的脸上......这就是一种善,让人体验到自信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虽然这已经是老镜头了,但是它给老师与学生的影响是长久而深远的。记得一位毕业生在毕业之前写下的一篇作文中就提到,“这个画面已经定格在我的心中,我想它是六年小学生活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事,因为我在今天才明白‘爱’与‘善’有时真的很普通”。</p> <p class="ql-block">(二)示范引领,打造有爱的集体</p><p class="ql-block"> 来到回民小学,经过一段的观察和对比,王老师觉得要对这里的孩子做一些减法,要减掉他们身上的“骄娇”二气,减掉家长的过分关爱。一天中午,小赵同学的家长由于有事,不能接她回家吃饭,给她送来了午餐:面包、香肠和牛奶。当小赵吃饭的时候,有几个同学围了上来,“你怎么吃这些东西啊?一点也不营养”“你家长没给你送水果吗?”“你能咽下去吗?”小赵听了这些,把吃的往书桌里一塞,流着眼泪走出了教室。下午,王老师召开了一次班会,就来讨论中午的这件事,让全班同学谈自己的看法。在会上,我把自己在育民小学的工作经历向同学们作了介绍,大家听的是那么专注。最后,大家的意见趋于一致,“鸟笼里飞不出苍鹰,花盆里长不出青松”,应该感谢磨难,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要改掉娇气的不好习惯。同时,王老师也向家长发出号召,在生活上,尽量让孩子保持在平均线上,不要让孩子养成追求享受、相互攀比的不良习气。</p> 对于家长的加法,就是要教育他们多锻炼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适时适地多给孩子营造些吃苦的经历。记得刚接手三年级,第一天放学,进来六七个家长,一问才知道,是来给孩子值日的。当时碍于面子,王老师没撵他们走,就让那些孩子在旁边看自己的家长是怎样值日的,一周时间熟悉,第二周就要自己独立完成。刚开始,孩子们确实不适应,不会用拖布,弄得地面更脏,而且满手泥水,经常浑身湿透,家长很是心疼。没办法,不这样强硬一些,他们永远也不会长大。<br> 此外,通过老师的“率先垂范”,使家长们增强了集体意识。每当有大型劳动,王汝军老师总是身先士卒,让学生感到有一种动力在激励着他们去做得更好。每次下雪,学校各班都要以雪为令,随下随清,保证孩子们有课余活动的空间。雪大时,热心家长积极参与。每次清雪,我班总是全校第一个完成任务的班级,因为我是全校第一个来到校园的人。别的班7点开始清雪,我班已经接近尾声。当外面热火朝天,我班已经安静地上早自习了。由于结束的早,一些没有参加上的家长感到非常愧疚,下次劳动的时候参与的热情非常高。就这样,通过老师的带动,班级的向心力增强了,各项事务得以良性循环。<br><p class="ql-block"> 身教胜于言传,就是这样的星星之火,让爱播撒到整个班级之中。</p> <h1><b style=""><font color="#167efb">三、在育人之路上,他愿意与孩子共同创造美</font></b></h1><p class="ql-block">(一)思考——何为美</p><p class="ql-block"> 对于美的探讨,来自于四年级时的一节公开课——《东施效颦》。课的结尾,王老师抛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美?学生们的回答五花八门,其中有一个回答得到了高赞:顺其自然,不刻意模仿迎合,不迷失自我就是美。是啊,独立思考,平和面对,认清自我这是多么好的精神特质,这种对美的态度不正是大多数孩子所缺少的,而需要老师去引导去挖掘的吗? </p> <p class="ql-block">(二)明辨——区分美</p><p class="ql-block"> 小学阶段,孩子们的模仿能力超强。班级中爱表现自己的孩子没事嘴里就碎碎念,哼着不着调的歌曲。他们关注的歌曲和人物如果老师答不上来,就会被嘲笑“out”了,太“逊”了。王老师没有生气,只是问了他们:歌曲的基本功用是什么?你为什么关注那些人物?他们欲言又止,王老师鼓励他们说出来。“具体唱的什么我也听不懂,甚至都听不清。但是大家都唱,都追,我要是不跟着,就会被嘲笑,说我是火星人。”“那流行的一定就是美的了?”“嗯……是吧。”“流行感冒呢?”哈哈哈哈哈,孩子们畅快地笑着。“还有,那些带着窟窿的衣服和裤子,你们怎么看?美在哪?”孩子们沉默了,有的低下了头。接着班级又就如何区分美和丑展开了讨论,大家就时尚与追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盲目地赶时尚和追星,是迷失自我,随波逐流的体现。王老师又结合班级中有同学默默付出的例子,阐释真正的美是服务是奉献,是被需要与被铭记。这样,美的外延又被扩大了。</p> <p class="ql-block">(三)实践——创造美</p><p class="ql-block"> 美是多样的,如何让美感染影响学生,需要师生齐心协力去创造。“双减”+课后看护,学生在校时间的延长,给美的实践提供了平台与契机。班级的“才艺空间”给孩子们展示的舞台,令人耳目一新,刮目相看;“佳片欣赏”帮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美丽世界尽在眼前;“经典诵读”中传统文化的滋养与润泽,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中华文脉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佳作赏析”中名家与自己产生碰撞,思想的火花迸射出美丽的华章;“烨华讲堂”,这个以学生名字命名的栏目已经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中国历史在他的口中娓娓道来,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尽情地徜徉,学生的劳动实践基地也成了他们孕育美的沃土。在这些展示和积累的过程中,学生们一直被美包围着,熏陶着,在实践中,孩子们充分发挥创造力,让美变得更立体,更真实。</p> <p class="ql-block"> 学生对美的追求,不仅仅是精神上的塑造,还要在身体上得以呈现。针对班级学生健康状况的掌握,王老师要求学生每天在完成课间操之外,至少要完成一公里跑。刚开始阶段,孩子们气喘吁吁,掉队、卧倒、系鞋带,极尽所能地偷懒,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坚持下来的同学们越来越多,他们也真正体验到运动带来的意志上的磨炼以及奔跑的快乐。班级男孩子多,可是协调性正常的很少,他们对于足球的理解就是扎堆抢球,缺少团队配合协作精神。在体育课上,王老师投入到绿茵场上,和孩子们在球场上飞奔,争抢,并引领他们体会足球的真谛。在游戏中,孩子们不仅感受到团结协作的作用,更体会到了健康阳光的运动之美。 </p> <p class="ql-block"> 正如开始的那个孩子所说:“我们有个男老师,我们感到很幸福。”是啊,在育人的道路上,王汝军老师一直希望做一个手中有尺,眼中有光,外表冷峻,内心温暖的人,用自己的真诚与善良去传递美好。如果有一天,孩子们在作文中会用这几个词来描述他们的老师,他会觉得这是最高的褒奖。</p><p class="ql-block"> 不懈怠,不辜负。今后的路不管怎样,王老师愿意一直坚定地走下去,因为有孩子,有他们期待真、善、美的眼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