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南古镇一一《银荡口》

閑雲清烟

<p class="ql-block">  荡口古镇,位于无锡市东南鹅湖镇境内,东与苏州、常熟接壤,古名丁舍,相传是东汉孝子丁兰故里,因位于鹅肫荡口而得名;素有“小苏州”“银荡口”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  进入景区,映入眼帘的是一高大的大理石牌楼,二层翘顶四柱三门,高约三丈,宽四丈有余,正中镌刻着唐寅(唐伯虎)书写的“荡口” ,两侧石柱镌刻楹联:“孝镇义庄吴韵千年臻荡口,高才绝技群贤一脉出鹅湖”。外侧石柱镌刻嵌名楹联:“荡润延祥德水泱泱连伯渎,口衔丁舍仁心晔晔照濠湖”。</p> <p class="ql-block">  江南古镇,大都依水而建,荡口亦如此。进入镌有“荡口”字样的牌坊,就是一座长方形的水榭一一“一得榭”。</p> <p class="ql-block">  “一得”二字为华贞固先生所题。中心壁上的“荡口”二字,据传出自唐伯虎之手,当年《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就发生在荡口古镇。</p> <p class="ql-block">  水榭建在水边或水上的亭台,结构轻巧,四面开敞,临水的一面设座凳和弓形靠背,称为美人靠或飞来椅。</p> <p class="ql-block">  千虑桥”和“一得榭”,取自“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也是华氏始祖之家训。</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千虑桥上,桥上阵阵微风拂来,湿润的空气浸透脸庞,这种江南风情很是悠闲,让人怡然自乐,闲暇时候在桥上负手而站,望向遥不可及的远方,心中思绪万千,很多心结都会化解。千虑桥,进一步理解就是化解忧虑的桥。</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一条小河穿流而过,好像一条碧绿的绸带,缠绕在古镇的腰间。小河缓缓地流着,缓得没有一丝波纹,阳光洒在河面上,顿时河面变得银光闪闪。河面上架起了一座弯弯的石拱桥,犹如长虹卧波。</p> <p class="ql-block">  透过水榭,是一汪湖水;湖上排列着几条游船,静静地卧在湖面,成为荡口镇内湖的点缀。</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著名的“花笑池”,这个名字的内涵很丰富,其中数“笑”的含义最大,他具体指的就是唐伯虎和秋香的“三笑姻缘”。现在有关这片水域的佳话也流传千里,很多情侣都来这里定情,可以说是很浪漫了。</p> <p class="ql-block">  古镇河道呈环形,像一条绿色的项链,把古镇团团围住。其间又有四五条纵向支流,宛如对古镇进行了自然分割,划分出几个区域。使古镇“隔而不隔”的,就是形形色色的一二十座桥梁。</p> <p class="ql-block">  游过花笑池,我们就来到了春晖桥。这座桥有着很重大的纪念意义,据查阅资料了解到它是为了纪念华幼武开创了春草轩。春草轩也是古人智慧的展示,在那个时候他就是我国的第一种养老院,是华幼武为母亲所建造的,在这里面我感受到了荡口古镇文化中的“孝”,我想华幼武在那个时候一定很有名,因为他是当时的大孝子,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和传扬的很好。说到孝子和春晖,你有没有想起一句诗?没错,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座桥的名字就取决于这句诗。来到这里,满满的孝道精神感染着我们,让我们更加懂得了孝道的重要。</p> <p class="ql-block">  积善桥,据传,因村中财主老来总无子嗣,故造桥积善,以求得子,故名积善桥。</p> <p class="ql-block">  过桥,往前,看到了一座关帝庙。关帝庙座落于义盛桥北址,由举人华祖勤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庙内设伽蓝殿和三圣殿。</p> <p class="ql-block">  来到关帝庙的门前,首先吸引你的就是一座青石雕刻的雕像,威武高大,威风凛凛,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关英雄羽雕像。</p> <p class="ql-block">  抬头你就可以看到一块金碧辉煌像令牌一样的匾额,上面大气的写着“关帝庙”三个大字,威风凛冽。两边的柱子上还有一副对联“佑民福国千秋俎豆永三河, 浩气丹心万古忠诚昭日月”这副对联的意味很浓厚,我们在这里面感受到了人们对关公的尊敬和爱戴,也把关公放在自己心里的最高位置。</p> <p class="ql-block">  关帝庙的大门。左右柱子上一副对联:“佑民福国千秋俎豆永三河,浩气丹心万古忠诚昭日月”。</p> <p class="ql-block">  走进门厅,看到在院子中间有一座香炉,庙宇香火气息满满,在炉子上还挂满了一些红布条,都是人们用来祈福的。</p> <p class="ql-block">  伽蓝殿内供奉关公,关平和周仓为其左右胁侍。</p> <p class="ql-block">  三圣殿内供奉的药师佛、日光和月光菩萨。</p> <p class="ql-block">  这座坐落在关帝庙后的桥叫无名桥。传说:关帝托梦一一乌金桥成无名桥,无名桥始建于明清时期。仓河旁边有座关帝庙,当地香客到关帝庙烧香必须泅渡过去,很不方便。为此,关老爷大发慈悲之心,就托梦给当地一个有名的老石匠,嘱咐老石匠在河上造座桥,方便香客来往,造桥的钱在你老石匠场门前的第八块石头底下,桥名就叫乌金桥。石匠一觉醒来,跑到屋场门前,搬起第八块石头,果然挖出一甏乌金。老石匠不负重托,用乌金为买石钱,唤人起早带晚在庙旁造了一座石桥,老百姓感激不尽。桥造好了,但桥名却忘了,记不起乌金两字,那就叫无名桥吧。乌金桥变成了无名桥,无名之桥反而更出名了。据传香客烧香后在桥头歇息一会,如果睡着进入梦乡,那家里就会交上好运。</p> <p class="ql-block">  沿着关帝庙黄色的围墙走去,前面有一桥叫忠佑桥。走过桥不远处就是“华蘅芳生平事迹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华蘅芳祖宅位于无锡荡口古镇沿街北侧,,占地3485平米,建筑面积1865平米,建筑类型属于回字形四合院,共有房间12间,所有房屋都具有晚清时代的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  华蘅芳(1833~1902),字若汀。无锡荡口镇人。</p> <p class="ql-block">  祖宅经前后多次修葺改名为华蘅芳生平事迹陈列馆,为我们静静讲述这位晚清第一学者的生平。</p> <p class="ql-block">  他是多重身份的著名学者。</p><p class="ql-block"> 他是数学家,他天资聪慧,14岁就掌握了乘大位算法和一些常人难以解答的数学问题。早在咸丰九年,华蘅芳就写出了他的第一部数学著作《抛物线说》,而后又著有《开方别术》和《数根开方术》。</p> <p class="ql-block">  他是科学家,他为中国开启了近科学之门,那时还是传统的科举经史教育,但为求富国强兵之道,主动专研数学、吕律、几何、化学、矿产、医学等自然学科,并造出多种工业机械。</p><p class="ql-block"> 《清史稿》对华蘅芳在制造蒸汽机、小火轮方面所作贡献的评价:“寿与衡芳及吴嘉廉、龚芸棠试选木质轮船,推求动理,测算汽机,衡芳之力为多”</p> <p class="ql-block">  他是翻译家,华蘅芳还为我国引进了西方各种先进的知识,由外国专家口述、华蘅芳笔录的译著流传至今,比如数学方面的《代数术》《微积溯源》等,地质矿冶方面的《金石识别十二卷》《地学浅释》等,更有军事战略战术方面的《防海新论》等。</p> <p class="ql-block">  他是教育家,他去过李鸿章创办的天津武备学堂任教;</p><p class="ql-block"> 去过武昌的两湖书院、自强学堂讲授数学;</p><p class="ql-block"> 还去过江南制造局的工艺学堂,任数学教习。</p><p class="ql-block"> 也曾回到家乡,在无锡竢实学堂任教。</p><p class="ql-block"> 同时他还把两儿子华蘅芳、华世芳培养成了数学双星,把两女儿华湘英、华湘芙培养成绘画艺术家。</p><p class="ql-block">他为中国的数学教学、数学和科技杰出人才的培养贡献了一生</p> <p class="ql-block">  他开启了中国的工业制造之路,他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p><p class="ql-block"> 同治元年,华蘅芳和徐寿一起开始研制。曾国藩在日记中对其模型机作了详细描述:“中饭后,华蘅芳、徐寿所作火轮之机来此试演,其法以火蒸水汽贯入筒,筒中三窍,闭前两窍,则气入前窍,其机自退,而轮行上弦,闭后二窍,则气入后窍,其机自进,而轮行下弦。火愈大则气愈盛,机之进退如飞。约试演一时。”</p><p class="ql-block"> 同治二年(1863)七月,蒸汽机在庆内军械所制造成功。曾国藩在日记里记载,“出门至内军械所,观所为火机。”</p> <p class="ql-block">  他造了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黄鹄号”,制造蒸汽机同时,徐寿、华蘅芳着手轮船设计建造。第一次试航时,仅行驶了一华里,就因蒸汽耗尽而停顿。</p> <p class="ql-block">  徐寿、华蘅芳检查后“通盘更改”,改进了输送蒸汽的管道。同治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轮船第二次下水试航,获得成功。</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登船参加了这次试航,他在日记里写道,“出城至河下看蔡国祥新造之小火轮,长约二丈八、九尺,因坐至江中行八、九里,约计一个时辰可行二十五、六里。试造此船,将以此放大续造多只。”</p> <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中国第一台车床、第一台汽锤、第一台刨床、第一台铣齿机皆由他制造,难怪曾国藩说什么都要将华蘅芳、徐寿等人保举进安庆设内军械所。</p> <p class="ql-block">  他有才能,但对功名嗤之以鼻,华蘅芳的父亲华翼伦是那个时代乡绅中的杰出代表,他精通琴、棋、书画、诗,同时又非常重视家族里文学艺术的教育和培养。</p><p class="ql-block"> 他的少年时代,就已经开始大量学习传统文化,尽管他的传统文化功力已经到了“揣磨得精意,里闾推经师”的水平。但是“幼习举业,继以为无裨实用”“久事忽厌弃,雕虫非吾为”,他将科举看做“雕虫”,而推崇日后成为他毕生事业的现代科技。</p> <p class="ql-block">  他不求功名,但谋求报效国家。</p><p class="ql-block"> 他曾借剑明志,“匣剑久沉埋,利器无人知。挟以走四方,茫茫将何之。狂寇方跳梁,军书旁午驰。龙泉日横腰,赖汝扶倾危。况乃江淮间,正在需人时”(《华蘅芳诗·拟古二首》)。</p><p class="ql-block"> 他也在《复雇渔船至安庆,作诗纪行》书写“天心毕竟存中国,地势从来居上游”“拭目谛观新壁垒,潜心规略旧山川”,更是直接表达了报答国家的豪情壮志。</p> <p class="ql-block">  这座桥取名孝义桥,就是劝人行孝尚义。在当今社会上人们的道德观念处于动荡模糊的情况下,这些古桥的取名,更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礼仪美德。</p> <p class="ql-block">  走过孝义桥,行孝又尚义,父母喜开怀,朋友乐淘淘。不知不觉中来到华君武故居。</p> <p class="ql-block">  华君武(1915~2010)著名漫画家、美术活动家,早年就读于浙江省立第一中学,上海大同大学高中部,并开始发表漫画作品。抗日战争爆发后从事抗敌宣传,后到延安。华老故居里,很详细写着他的生平简介。</p> <p class="ql-block">  华君武故居是清晚期建筑,五间二进,砖木结构,地面青砖铺面,房屋及门窗古色古香。第一进客厅为平房,第二进为带左右厢房的二层楼房,华君武童年在此居住过。</p> <p class="ql-block">  一楼主要介绍华君武先生在上海、延安、东北以及新中国各个时期的经历,及他的漫画代表作品;二楼设有阅览室,收藏与漫画相关的书籍供游客阅读。二楼的东厢房为工作室,西厢房为起居室。</p> <p class="ql-block">  看华君武先生的漫画,前期富有战斗性,后期以现实抨击为主,辛辣地讽刺了社会上种种丑陋、落后现象。在他的作品展示中,除了欣赏他的独特构思,刻画人物入木三分外,最大的特点是富有幽默感,让你边看边笑,耐人寻味。</p> <p class="ql-block">  华君武长期从事漫画创作,一生画过无数漫画。他第一张漫画作品发表于1934年, 到他离去画了近80年。他的一生,跨越年代久远,经历无数风雨,漫画始终是他的战斗武器。</p> <p class="ql-block">  从展馆中了解到,华君武先生上中学时就曾在《浙江日报》《时代漫画》《独立漫画》《上海漫画》等报刊上发表漫画作品。在延安期间,为《解放日报》画时事漫画。</p> <p class="ql-block">  华老在自传《漫画一生》中这样叙述自己:“我自幼喜欢绘画,但一画静物,就很狼狈,总也画不像,我喜欢用比较随意的、写意的手法画画,这符合我的性格,最终我选择了漫画”。</p> <p class="ql-block">  不出现被讽刺对象,而达到讽刺效果,是华老许多“内部讽刺画”共有特点。再如批评动不动给人扣大帽子的《杜甫检讨》,批评相声水平不高的《听相声》等,都是他的代表作,至今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印象。</p> <p class="ql-block">  华老漫画思想选材广有深度,广为群众所熟悉和喜爱,不过“讽刺漫画”在禁忌颇多的五六十年代后来被称作”罪证”,让他为此也吃到不少苦头,曾被迫搁笔十年。</p> <p class="ql-block">  1945年6月至1949年,华君武先生前往《东北日报》工作,一直到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p> <p class="ql-block">  在东北的五年,是华老漫画创作的一个高峰时期,作品内容多是揭露美帝国主义的题材,达到一个全新水平,成为解放战争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漫画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  如今,华老已离去,而他留给后人的,是宝贵的时代记忆。而在他的故居,常常让喜欢漫画的年轻人及中老年人驻足。</p> <p class="ql-block"> 耕读桥,这座桥的来历和华氏家族还有着联系。据查阅资料了解到:据说华师的祖先迁到荡口古镇之后,每当天气晴朗的时候就带领着族人一起去山里土地,劳动耕作,每当下雨的时候就都留在家里学习书本,钻研道理学说提高自身修养,所以就形成了晴耕雨读的生活方式,因此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这架耕读桥。还有别的资料中说到,这架桥名字的由来不仅仅是因为华氏家族,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耕读精神。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说对于耕田十分重视</p> <p class="ql-block">  荡口华氏始迁祖贞固洪武三年自堠阳来鹅湖,在此筑春草轩、建通源桥。旧迹不存,现于古镇东入口东新巷口异地重建。</p> <p class="ql-block">  华氏老义庄,由里人华进思、华公弼父子于清乾隆年间所建,其后华氏子孙陆续修建,是明清时期规模较大、存续时间较长的义庄之一,有“江南第一义庄”之称。</p> <p class="ql-block">  义庄,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由某一姓氏家族创办的慈善机构。这是为本族做好事的经济实体,一般建在乡村、集镇,故称“义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义庄,始于宋代范仲淹在苏州建立的范氏义庄,而无锡的义庄则始于荡口华氏。</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年间荡口华氏第二十二世孙华进思,国学生,累积致富,拥有土地2200多亩。乾隆八年,“独置义田一千三百四十亩赡族”,创建义庄。进思无子,侄儿公弼为嗣,乃华蘅芳、华世芳之五世祖。公弼继承父志,移建义庄于所居之右,即通常所说的华氏义庄(老义庄)。</p> <p class="ql-block">  到了清末,“老义庄”的义田总数最多时达到了七千多亩,“华氏老义庄”也因此成为了当地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义庄。</p> <p class="ql-block">  华氏老义庄现存房屋四进,自南向北依次为码头、八字照壁、门厅、轿厅、正厅、后厅。</p><p class="ql-block"> 义庄的门厅“华氏义庄”四个字,它是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无锡华氏二十八世孙华建敏先生所写。</p> <p class="ql-block">  “尚德乐善”是华氏义庄的信条,乐善好施的风气。轿厅悬挂 的“ 尚德乐善”牌 匾,也是由华建敏先生 题写的。下方展示的是木刻荡口义庄分布图 ,这是 ?根据1934年荡口地图复原的,重点标出了荡口镇民国 时期七 所义庄的分布状况 。华氏人数众多,所以支系庞杂,分支都建有自己的义庄,像这边可以看到华氏 永义庄 、华氏 襄义庄 、华氏分义庄,春义庄等等 ,所以荡口是当时创建 义庄最多的乡镇,华氏自然就是创建 义庄最多的望族了。两侧墙面上是 ?光绪 年间《无锡金匮县志》上《善举》篇对义庄的记载,开篇就详细记录了荡口华氏义庄,可见其地位之高。</p> <p class="ql-block">  楠木厅:义庄庄东议事的诒谷堂,江南地区保存比较完好的一个。</p> <p class="ql-block">  诒谷堂是义庄庄东议事的场所,同样也是江南地区保存比较完好的一个楠木厅。“诒”是 什么意思呢?它是赠送 、给予的意思,“谷”是稻谷的繁体,泛指 一切谷物粮食,赠送粮食就把义庄的主要功能简述出来了。下面是由刑部尚书汪由敦写的一封嘉奖信。当时在荡口这地方兴办义庄行善的好事声名在外,一级一级上报到了朝廷,皇帝听闻很高兴。天子嘉奖之,就 ?授意汪由敦用龙纹纸写了这封嘉奖信。 旁边这三 块匾额 都是当时朝廷 知府为表彰华氏义庄的善举赠送的,所以这个诒谷堂又可以看做是个荣誉厅 。</p> <p class="ql-block">  华氏义庄不仅仅会分发谷物粮食,它还在精神上帮助着人们。在华氏义庄还有专门为贫寒子弟所建立的义学——“懐芬書屋”是专门为了解决贫寒子弟的读书问题。“怀芬书屋”四个字,是由荡口果育学堂的创始人华鸿模写的。怀芬书屋就是果育小学的前身,也就是现在的荡口中心小学的前身。果育学堂的学生都是免费 入学,除了学诸子百家一 些经典著外,还有自科学、体操、音乐等等,是一所新式学堂。</p> <p class="ql-block">  华氏义庄还设有“当铺”,根据介绍是用来救急的。</p> <p class="ql-block">  走出义庄后花园,前面就是迎福桥。</p> <p class="ql-block">  迎福桥是位于仓河北街上的石拱桥,取名迎福,迎福进镇,吉祥如意。桥下的河道叫水龙浜,与仓河在这里成十字“河”口,可见荡口镇上河道的四通八达。</p> <p class="ql-block">  在北沧河和水龙浜的交汇处,一对拱形双桥:永安桥和迎福桥构成了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永安桥的北端引桥和迎福桥的西端引桥垂直相交相叠,如一对勾肩搭背的好兄弟。两桥的月拱分别倒影成圆,连接成了一个漂亮的“8字葫芦”形。我忽然有一种稍纵即逝的灵感:迎福桥的“福”,葫芦寓意的“禄”和永安桥的“长寿”,岂非巧妙地组成了“福禄寿”</p> <p class="ql-block">  永安桥南有座始建于弘治年间的梁式石板桥“卖鱼桥”。贞固仲子乐勤筑,卖鱼桥是华氏自堠阳徙鹅湖后建的第一座桥。桥南原有杨树洚,河面宽阔,渔船皆停泊在此,曾是常熟、吴县、锡东三地渔码头、水产集散地。南北两侧刻有毛文荣和王建新所书桥联。</p> <p class="ql-block">  卖魚桥,始建于弘治年间。传说:荡口古镇所在的鹅肫荡,盛产魚、虾等各类鲜活水产,尤以青魚盛名,是远近闻名、历史悠久的魚米之乡。由于此处紧靠外荡,水路方便,漁民们在鹅肫荡捕魚后,将漁船搖至此处来卖魚,先民们即在此修建了一座便桥,方便渔民在此歇船并在桥堍卖魚,而古镇上的市民都会上这里买魚尝鲜,久而久之,此处就形成了卖魚的集市,卖魚桥也由此成名。古时卖魚桥下魚码头的盛景,想必犹似北宋画家张择端笔下《清明上河图》中街景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  如今卖魚桥下卖魚早已成为历史。近几年来,荡口的水产养殖业发展很快,最高时青魚年产量达200多万斤,远销沪、苏、锡、常等大城市,已成为淘宝商城、江南易购、锡货网等网上直销及各地超市、农贸市场春节年货的送礼佳品。一些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被省、部确定为省青魚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或全国健康养殖场,许许多多的漁农实现了养魚致富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  卖鸡桥原名兴隆桥,建于明朝。因老百姓常在桥上售卖自家散养鸡鸭等家禽,便索性将此桥呼为卖鸡桥。此桥是来荡口古镇必打卡的一处风景。</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桥上走过,来到位于仓河北街杨家弄口的王莘旧居,还未到弄口便传来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雄壮激昂的旋律,王莘旧居旁是马头墙高耸的王莘纪念馆,门口的广场上屹立着王莘披着大衣挥手指挥的全身雕像。</p> <p class="ql-block">  这座雕像是用铜打造的,只见王莘身上所穿的是音乐家的燕尾服,微微摆起,身上的衣领和领带都清晰可见,他的双臂挥舞着,手指还有自己风格的造型,在眼镜框下的眼睛非常深邃,仔细一看就能感觉到王莘先生身体里的独特魅力。这座嗨铜雕像经过这么长时间风雨的洗礼,额头和一些地方已经变得增光瓦亮,更有艺术感和年代感。王莘先生的这座雕像正面对五星红旗,仿佛在指挥着大家歌唱。</p> <p class="ql-block">  当跨入纪念馆大门,一个半环型屏幕,循环播放《歌唱祖国》的MV,国旗,天安门,长城,长江,黄河,阅兵仪式,各族人民,中国科技,让游客自然而然驻足,感受中国之伟大,跟随音乐一起唱响这首《歌唱祖国》,身为华夏儿女的骄傲感,由内心而发出。</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正面是一个主播厅,厅中央挂有10面五星红旗,上方有郭沫若题词“《歌唱祖国》词曲作者——王莘”,下面是一幅红色大屏幕播放着视频,厅右面墙上挂着毛主席签字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厅两边是一些图片集,《歌唱祖国》在国内外重大事件中被使用。图一神舟五号把《歌唱祖国》带上了太空,图二林妙可在北京奥运会唱响,图三人民大会堂抗美援朝70周年大会上全体合唱《歌唱祖国》。</p> <p class="ql-block">  图一每日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为出旗曲,图二国庆阅兵仪式上的必奏曲目,图三是在香港、澳门回归仪式上,《歌唱祖国》在特区上空回响。</p> <p class="ql-block">  往左进入纪念馆,便是王莘生平介绍:王莘(1918年10月—2007年10月15日),原名王莘耕,江苏无锡荡口镇人,著名作曲家,是歌曲《歌唱祖国》的作者。天津市音协名誉主席、中国音协“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p><p class="ql-block"> 1936年参加革命,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天津音乐团团长、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天津歌舞剧院院长、中国音协常务理事、 天津市音协主席、天津市文联副主席等职务。</p> <p class="ql-block">  再往里面走,便是《歌唱祖国》的词曲。王莘款款而坐,面带慈祥,仿佛在讲述创作《歌唱祖国》时的爱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  紧接着我们又来到了《歌声引路》展厅,从这做展厅的命名上,我们大概就猜到这里主要展示的内容就是王莘先生在创作歌曲道路上的追逐打拼。在这里展示的有七年时期,还有革命之后,各个时期的资料照片都面面俱到。</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展示的有七年时期,还有革命之后,各个时期的资料照片都面面俱到。在这其中,我们了解到:王莘先生还曾经学习冼星海,并且两人都互相喜欢,还相赠礼品表示鼓励。</p> <p class="ql-block">  据说王莘先生所作的《歌唱祖国》就是用恩施的这支笔创作的,果然是不负恩师重望。果然成功的道路都是多姿多彩的,在这里我感受到王莘先生在追寻音乐梦的道路上也是经过很大的努力,我们也可以把王莘先生作为自己努力的榜样,追寻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三组展厅里最后一个来到的就是《歌者不息》展厅。这个展厅里主要介绍的就是王莘先生成为歌唱家之后四次回到母校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可以看到鸿模小学旧址,作为无锡文物保护单位,可见当地对教育的重视。创作第二国歌《歌唱祖国》的王莘就是毕业于果育鸿模小学也就是现在的荡口中心小学。《歌者不息》这首荡小的校歌由钱伟长作词,更是王莘谱曲的,可见其中的源远流长。在这首歌的歌词里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和韵味,在这里面还隐隐的藏着王莘先生对母校的怀念之情。</p> <p class="ql-block">  展厅还展示了王莘与家人在不同时期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王莘在80岁生日时,获赠当天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逝世时,遗体上也是盖了国旗。</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大厅出去,靠着左手边就能看到“王莘故居”四个大字,非常的刚劲有力,据说这是当时的李岚清总理亲自题写的,这足以看出总理对王莘先生的认可和重视。</p> <p class="ql-block">  故居的一侧有一碑廊,有国家领导人及一些名人的题字。</p> <p class="ql-block">  屋内的陈设和文雅氛围都是极好的。我们所能看到的也是尽力按照原先的布置还原,一些王莘先生所用过的物品都被展示在其中,很有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  王莘先生的音乐之路不仅仅只是文艺,更反映了时代的变化。从一开始的革命文艺到后来的建设,都有很大的贡献,这和王莘先生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在人民生活中提取了很多丰富的题材,从一个战士成为后来的工人,从想要表达细腻生活转入到歌唱祖国。直到今天先生的这种音乐感染力都很强,心灵受到很深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  这是用铁索练作桥栏的会通桥,用铁索练作桥栏在古桥中是很罕见的。会通桥,明代华燧在此筑东新屋,为校正典籍,“以广其传”,以金属活字印刷书籍,开明代商业印刷先河。华燧号会通,他的印书工场名“会通馆”。</p> <p class="ql-block">  古镇的会通馆是在明弘治年间建造的,建筑面积大概有1000多平方米。管内的展示也非常清楚明了,大致分为五个部分,内容分别是有关印刷的起源、活字印刷展示品、现代的相关印刷、还有属于档口的现代印刷和彩色的印刷精品,在这些丰富的展览中我们还能了解到大师华燧的成就和事迹。</p> <p class="ql-block">  会通馆也是荡口古镇的一个特色游览景点,这个会通馆的主人是明代的一个名人叫华燧,号称是藏书家、刻书家、铜活字印刷家,从这个人的这些头衔,应该就知道这个会通馆有多大的意义了。</p> <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们参观的就是中国印刷的起源馆。这里主要所展示的就是有关中国印刷术的起源。印刷的内容在一开始的时候是以文字为主,所以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文字发展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我们最早的文字就是甲骨文,慢慢的发展将重大的事件刻在青铜礼记上进而成为石刻,后来还有竹筒,真正意上的文字印刷其实在隋朝就有了,那个时候比较传统,印刷技术中还有着雕刻。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早期雕版印刷的成品《金刚经》,那个时候主要就是为了佛文化的传播,所以佛教圣经成了代表作品,在作品中不仅有文字,还有佛像也都被印刷下来。</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还可以在展览区看到古代钱币交子和会子的铜雕版,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为我们今天做了榜样和模范,更加促进了当时商业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紧接着我们就来到了活字印刷展示馆。在这里所展示的内容都是一些具体的,比如我们伟大的毕昇发明家发明泥活字的全过程都在这里展示出来。</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还看到在玻璃内部所展示的制作细节,是根据真人模拟印刷汉字:有的人在制作模板,有的在完成后续工作,桌子上摆着许多小物件,不得不感叹这件模具的精致,在每一块都有具体的文字介绍。</p> <p class="ql-block">  第三馆就是关于近代印刷的展示。这里主要讲述的就是鸦片战争后的受到英国铅字印刷的影响,这种性能优质的印刷就成为了国内的印刷业主流,对现代印刷术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p> <p class="ql-block">  直到后来有了更为先进的激光照排技术,这种方式才退下去。在这里有两份报纸,值得我们注意一下,因为有一份是用铅字印刷的,另一份是用激光照排所印刷的,对比明显。这不仅仅是方式的转变,更是历史进步的表现。</p> <p class="ql-block">  第四馆就是荡口特有的印刷展示厅,因为在荡口这个地方关于文字印刷的历史很丰富。古镇印刷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已经有了,这么多年来,古镇上的各路英才都未印刷技术做出了贡献,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奋斗,荡口古镇在文字印刷上每年的营业额也非常高,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在这里的展厅内有着荡口创业的痕迹,比如创业初期的时候,所用的手工印刷工具和平台,还有一些那个时候的圆盘印刷机,都是按照历史,尽可能复原的展示在我们面前,满满的都是那个时候的韵味和感觉。</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还有上个世纪80年代所使用的一台平台印刷机,历史的沉淀让我们遨游在文字印刷的海洋,在展厅的走廊中还有一些墓志铭,都有着纪念意义,给以世人启示。</p> <p class="ql-block">  最后是现代印刷展览馆,这里主要展示的就是现代数码印还有彩色印刷,在这其中还包括多色胶片和丝网印刷的产品,每一幅都像写生画一样色彩饱满,形象逼真,艺术感染力充足,每一幅都可以当做精品来装饰房屋,不过可惜的是这里的作品都是用来展示的。现代展示馆里最吸引我的就是一套笔墨纸砚,还有著名的梅兰竹菊文房四宝,毛笔也是上等的,这里的物件都是精品,</p> <p class="ql-block">  纵观中国乃至世界印刷史,会通馆都是一座瞩目的丰碑,校印国之重宝,排印经典古籍,华燧为文化传播立不世之功,会通馆铜刻亦在人类⽂化的发展进程中拥有不可或缺的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  兰雪桥位于东新巷会通馆后。华燧侄华坚在此筑活字印刷工场“兰雪堂”。桥上有联分列南北两侧,华祖德书。</p> <p class="ql-block">  如意桥在仓河南街靠近东入口,是古镇内唯一的三拱石桥。</p> <p class="ql-block">  延祥桥是北仓河上七座桥之一,因明时荡口属延祥乡,故此桥以乡命名。</p> <p class="ql-block">  古镇上曾经最热闹的桥,是卖鱼桥。每天下午渔民小网船摇到卖鱼桥,出售刚刚捕捞来的银鱼、大虾,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  走过卖鱼桥,我们来到了钱穆旧居。位于荡口古镇仓河南街41号的钱穆旧居,是钱穆先生在荡口读果育学堂时,全家人的租住地。</p> <p class="ql-block">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江苏省无锡人。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斋号素书堂、素书楼。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1967年移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历史所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著作辑为《钱宾四先生全集》,凡甲、乙、丙三编,计56种54册,约1500万字。其中《先秦诸子系年》为钱穆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  走近正门,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有一块红底金字的匾额,上面写着“七叶衍祥”,据说这是清代道光帝亲自赏赐的,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走进这所旧居,迎面便是钱穆先生的自画像,在画像边上有钱穆的亲笔题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画像的两边是钱穆自己拟的对联:“天道好远,人文幸得绵延;尘事无常,性命终将老去”。</p> <p class="ql-block">  钱穆故居坐北朝南,是典型的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白墙黛瓦,非常具有江南民宅特色。从大门口进入,走进前厅,梁上挂着“五世同堂”匾额,匾额下是先祖钱邵霖画像。两边柱上挂着一副对联:啸傲腾瑞气;世泽著声名。两边墙上挂着《武肃王遗训》的字幅。</p> <p class="ql-block">  在钱穆旧居内室惇惠堂屋前有一“天人合一”之匾额。钱穆博通经史文学,擅考据,一生勤勉,毕生著书七十余种,共约一千七百余万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晚年专致于讲学与著述,虽目力日弱,仍随时提出新观点,赖夫人诵读整理出版,谦称为《晚学盲言》。其八十高龄后所著《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对双亲、师友,以及对荡口的回忆,情致款款,令人慨叹。</p> <p class="ql-block">  故居两进之间左右有偏房,一边是纪念钱家祖先三世五王(一世祖武肃王钱缪,二世祖文穆王钱瓘,三世祖忠献王钱弘佐、忠逊王钱弘倧、忠懿王钱弘俶)和迁锡始祖武肃王六世孙钱进的。</p> <p class="ql-block">  另一边则是记录该支功名的,让人增加对无锡钱氏不凡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鸿议堂上匾额由晚清名臣李鸿章书写,文字介绍说此堂原名宏远堂;1841年,李鸿章其弟李鹤章率淮军曾在此商议作战事宜,战后,李鸿章欣然命笔。《八十忆双亲》中亦言“第二进大厅为鸿议堂,为七房各宅中最大一厅,淮军讨洪杨驻此,集官绅共议防守事宜,因名”。</p> <p class="ql-block">  《八十忆双亲》中还说到“鸿议堂本有楠木长窗二十四扇,精雕西厢记全部,亦为宅中人盗卖。堂中长案大桌及几椅等,亦盗卖一空”,现在鸿议堂中长案大桌及几椅等均已恢复设置,而堂外长窗也雕刻了《西厢记》故事,可惜已非珍贵的楠木所制了。</p> <p class="ql-block">  鸿议堂后是第三进素书堂。这两进之间左右也有偏房。东侧是乐房,据说钱穆兄弟晚饭后得闲常在此演奏,在《八十忆双亲》中钱穆也说对昆曲锣鼓、歌唱吹打“兄及余少时尚饫闻之,故长而皆爱好焉”,“先兄喜音乐,能多种乐器,尤擅琵琶与笙。余喜箫笛,寒暑假在家常兄弟合奏”。钱伟长也说自己幼时能一起打竹板、敲击水碗凑趣的,想来现在乐房布置的人物奏乐场景中,坐着吹箫那个应是钱穆,而最小那个击碗的,该是钱伟长了。</p> <p class="ql-block">  西侧是私塾,钱穆先生七岁入塾进行了一年启蒙教育,该是就读于此。</p> <p class="ql-block">  再往里进是主厅,主厅上挂着“素书堂”匾额,屏风上挂着一轴《古松图》。素书堂相当于现代人的书房,里面藏有很多的书籍,供子孙后代阅读,还有很多钱氏族人的著作、笔记、诗抄、绘画等,除了书籍,还有古琴、琵琶、洞箫、笛子、二胡等乐器,供族人闲来吹奏,陶冶情操。另外就是钱家人的居所了,这里还有钱穆和钱伟长房间用品的展示。</p> <p class="ql-block">  钱穆先生十七岁时居住素书堂东偏房,因母亲悉心护养,伤寒症得以痊愈,所以后来“名所居台北外双溪屋曰素书楼,以志先母再生之恩于不忘”。这东偏房目前布置的是“钱伟长出生地”,原来1912年10月9日钱伟长即出生于此,后在4岁前一直与父母居于此处的。“伟长”的名字还是钱穆先生给取的,在《八十忆双亲》也有记录“先兄长子名伟长,则由余所定”。</p> <p class="ql-block">  素书堂后即第四进,名齐眉堂,是钱家五世同堂祖钱邵霖夫妇住所。不过想来是恢复旧时的,因《八十忆双亲》中描述是“后四进堂小无名”。这处两层小楼目前已辟为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其中一楼为钱穆先生纪念馆,二楼为钱伟长先生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两纪念馆分别布置有一些图片旧物,分别介绍了国学宗师钱穆和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钱伟长的生平等。</p> <p class="ql-block">  一二楼纪念馆入口分别有钱穆先生半身铜像和钱伟长先生蜡像。</p> <p class="ql-block">  蜡像与真人同等大小,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从素书堂东偏房钱伟长出生地处穿过廊房可进入另一间,首先看到的是钱穆卧室与书房。</p> <p class="ql-block">  文字介绍说钱穆先生1895年7月30日即出生于此,此处也是钱穆兄弟书房,至先生1923年离开家乡赴厦门集美中学教书。</p> <p class="ql-block">  钱穆卧室与书房前的一屋内置有纺织机具,介绍说是纺纱织布间,在钱穆父亲去世后,其母亲纺纱织布,含辛茹苦,供孩子读书。</p> <p class="ql-block">  此屋之前还有一进,名“清芬堂”,里面悬挂一幅钱穆与钱伟长叔侄并立于苍山劲松前的画卷,人物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清芬堂前是一座小花园,里面一汪小池,一座名为“不染亭”的木质结构亭廊,修缮得很是精巧。</p> <p class="ql-block">  故居与东侧的怀海义庄有门洞相通,从小花园向东北,有一条两侧植有修竹的小路可往门洞。</p> <p class="ql-block">  进得门洞回首,才知是一亭,名“守愚”,取自钱氏家训“聪明睿智,守之以愚”。</p> <p class="ql-block">  入门洞就是院士阁,《院士阁》匾额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尉天池书写。</p> <p class="ql-block">  怀海义庄五开三进,钱穆先生《八十忆双亲》对怀海义庄也有介绍:“七房桥阖族,有义庄三所。惟怀海义庄最先最大,乃由老大房五世同堂祖先所创立。特建一庄屋,在七房之最东偏。族中大集会必在此”;而院士阁其实是在义庄最后一进“悦善堂”失火焚毁的旧址上重建的。其后即原怀海义庄开放时的大门,背面门头题字“惟德有恒”亦是出自钱伟长之手,不过这门与故居合并后已不再开放。</p> <p class="ql-block">  太平桥原名泰平桥。光绪廿六年(1900),承绪堂华鸿模六十大寿时捐建石桥,华燕贻堂捐助木桥面和栏杆。太平桥是北仓河上七座桥中最东面的一座,俯首便是游船东码头。东西两侧阳文镌刻华鸿模所撰桥联。</p> <p class="ql-block">  荡口古镇竟还有这么一座雄壮的古建:“荡口巡检司",门前有两只威风凛凛的石狮子,两边有石柱是栓马桩。</p> <p class="ql-block">  古镇的荡口巡检司,其职能是治安巡逻,防盗抓贼,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国法家规,明镜高悬。巡视巡查,执法公明。</p> <p class="ql-block">  门前一则的俩石碑文引起了众人好奇,细看铭文:“越讼丈五十”,“诬告加三等”。堂堂衙门八字开,有理冇钱都可来。</p> <p class="ql-block">  “巡检司”内法制文化宣传展览馆的展品宣传画之一。公正廉明,廉洁奉公,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p> <p class="ql-block">  人们出门旅游的时候不仅仅要看风景,购物也是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荡口古镇里的文昌桥附近有一条,和石桥同名的道路叫座文昌路,很好的满足了大家旅游购物的两面需求。</p> <p class="ql-block">  文昌路并不长,但好在整条街道的面上十分开阔,因此当作游人的旅行购物景点也是绰绰有余的。这条街道和大多数的江南风情相同,古色古香的匾额和店面上高挂着鲜红的大灯笼,温婉又不失古典的韵味。青色的石板和黄色的匾额交相辉映也算是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当地著名的油炸肉食,走油肉,豆香浓郁的水金豆花,当口酱清爽滑滑的清蒸肉,酥脆的金家煎饼,具有无锡特色的蟹黄小笼包鲜美的,都是荡口古镇最值得体验的美食。</p> <p class="ql-block">  在文昌路上有一座同名的桥,文昌桥横跨整条街道,石桥的花纹雕刻也全都是绿色的,藤蔓十分讲究传说是为了大家追求好运。</p> <p class="ql-block">  传说: 文昌廊桥的典故充满了温暖和慈爱,桥名更寓于美好的梦幻之意。据传旧时仓河旁有一华姓人家,家境殷实,富甲一方,人称“华百万”,五十多岁才喜得“千金”,视为“掌上明珠”,特别宠爱。为方便宝贝女儿过仓河上街买东西,既不晒太阳,又避风雨,就慷慨解囊建造了这座廊桥。当地乡贤将此桥起名为文昌桥,寓意是廊桥通达仓河两岸,造福街坊,将会给当地带来人文昌盛,人才辈出。建桥以来,廊桥见证了自明清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荡口人文鼎盛、名人不断涌现的辉煌历史。</p> <p class="ql-block">  当游客吃饱喝足,置身于这座桥梁之上,向东方望去就可以看到蜿蜒的沧河,连带着两路热闹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  在桥上温暖的阳光沐浴着,将目光投向桥下划着桨的船工、把目光投向柯绿柳,听着划船的汩汩摇摆声、听着四周鸟儿的欢唱和微风的起伏,江南水乡的吴侬情节瞬间迎上心头,流连忘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