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福庵的历史因缘与红色印记

野渡(刘荣山)

<p class="ql-block">  广福庵的历史因缘与红色印记</p><p class="ql-block">刘荣山</p><p class="ql-block">广福庵,位于浦头镇联桥村幸福组,占地面积560平方米,建筑面积223平方米。始建于1705年,原为国子监学生宗惟豹的居所,1728年,由其遗孀捐作寺庵。庵院门朝西,内有两进主建筑,第一进面阔三间,第二进面阔五间,两进均进深七檩,硬山顶,小瓦屋面,杉木梁架。1906年重建,并铸钟一口。1986年11月被确立为江都县文保单位。2012~2014年,由宗永裕、宗和青等宗氏宗亲合捐80万元,第二次修缮。</p><p class="ql-block">1940~1943年,新四军地下医院设在这里,广福庵因之留下一段红色印记。地下医院共有三男两女,负责人是个女性,姓卜。医院没有像样的医疗设备,就是几只随时可以背着走的医药箱子。有时整天住在这里,有时早出晚归。有时搬走几天之后又反转回来。晚上睡地铺,新来伤员了,随时随地用门板搁床。住院的伤员身份保密,有一个姓丁的当地郎中曾参与医治伤员三个月,一点信息也问不出。</p><p class="ql-block">关于广福庵的由来,一直难究其详。1999年冬,高汉乡韩桥村(今浦头镇联桥村),在村民宗冬才家水井旁发现“建广福兰若小记”石碑,终于揭开广福庵历史的神秘面纱。该碑材质为白色花岗岩,长1.08米、高0.36米、厚0.10米,碑文竖式排列。2014年重修广福庵时将此碑嵌入墙中,其上用不锈钢制品刊出碑文,但讹误与漏缺较多。2022年4月8日,经我实地再勘,辅以手机灯照,仔细辨误与句读之,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建广福兰若小记 兹庵乃国学宗惟豹与沙门大权衡禅师交善,于康熙乙酉披(缺字,疑为“荆”,经实勘为“荆”。)结茆延以供养,迄今廿余年。予道经白沙,国学内眷朱、徐两善信,请为国学说冥戒,并祈法名。予因取名成证、成果,而说偈言。皈依毕,复请曰:先夫无嗣,一生志愿惟在此庵,恳予座下一人主之。予唯唯而未得也。适寿圣法侄立庵礼禅师退院归来,予向两信曰:所愿满矣。立公赋性孤介,不以枯寂萦怀,可以主持。两善信会里中诸宰宦居士暨伯氏灿之(经勘应为“璨之”,人名)辈恭迓入院。续将殿宇廊庑庄严告竣,施斋田若干亩,留为供佛饭僧之用。乞予一言以纪其事,予方钦承,(缺字。疑为“寻”)诏驻锡西湖。勿猝南逝(经细勘为“遊”),爰志兴头末(经实勘应为“志其颠末”),(磨灭缺字,疑为“俾”)勒诸贞珉,以表国学夫妇遗风。百年后,一点光明种子永不昧焉。是为记。时雍正六年孟秋北海元度和尚(经勘应为“南”,和南,佛语顿首之意)撰。破山退(缺字。或为“翁”。破山寺在常熟。)实灿勒石。里人萧奭龄书丹。</p><p class="ql-block">试释如下:此庵缘于国子监学生宗惟豹与大权衡禅师交往深厚,于1705年拔除树木栅条盖房,请来佛座供养。(不久去世)至今已20多年了。1724年,我从扬州赴兴化景德禅寺住持,途经白沙、韩家庄时,老朋友宗国学之遗孀朱、徐二夫人请我为国学做佛事,并请我赐法名以在家修行。我分别为之取名成证、成果,而后点化之。二人又说宗国学无后,一生心血只在此庵,能否派一人来此庵住持。我当时未置可否。1726年,正好泰州寿圣寺立庵礼禅师离寺归来,立庵礼是我师兄的徒弟。我对二位夫人说:可以满足你们的愿望了。立庵礼禅师秉性耿直,不把枯燥寂寞放在心上,已答应住持。二位女信徒请来地方主事、乡绅,以及本家大哥宗璨之等人恭敬地迎请立庵礼禅师入庵住持。而后二位女信徒继续出资将原先规划好的殿宇廊庑建成,又施舍若干田亩给广福庵,以供庵内日常所需。二位夫人请我写几句话,记录此事。我才恭敬地答应下来,不久诏命我住持西湖灵隐寺。我没有仓促南去,于是记下事情经过,请人刻在石碑上,以此来表彰国学夫妇的遗风。若干年后,这一点光明的种子不致泯灭。以此为记。时在雍正六年(1728)七月,北海元度顿首撰文,破山退翁实灿刻石,里人萧奭龄手书。</p><p class="ql-block">元度法师,又称济生禅师,雍正朝知名高僧。本徽州歙县名士,俗姓王,名尊素,字济生,号万竹山人。工书画为世人所宝。受父兄影响读书经商,常至扬州,约康熙十二年(1673),在静慧寺得山翁大师(国师木陈道忞)点化收为关门弟子。雍正二年(1724),元度受命辞去扬州南门福缘庵住持,转任兴化茅山镇景德禅寺住持。住持福缘庵期间,元度写过一首五绝《平山堂看荷》:</p><p class="ql-block">云水无消息,平堤尚芰荷。</p><p class="ql-block">棹歌随意往,鸟语不能多。</p><p class="ql-block">山远迷秦望,天低近汨罗。</p><p class="ql-block">老僧如旧燕,补屋又来过。</p><p class="ql-block">元度取道白沙(今大桥镇)、韩家庄(今浦头镇西元村北部)赴兴化茅山镇。韩家庄西头有大谷寺,加之韩家庄是故友宗国学老家,元度应该会在这里歇脚。1726年,元度转任泰州九龙镇雨声寺住持,期间常往返扬州。再经韩家庄时,答应朱、徐二位夫人来年春为其夫宗惟豹作幽冥戒法事。年底徐夫人去世,所以,前述碑文中有“夫妇遗风”四字。1727年春,法事完毕,元度在宗惟豹与徐夫人画像后留言:</p><p class="ql-block">“昔年会会,今又重逢,语而不语,各自西东。说戒持兕,因又不同,究其实相,原是一宗。听其讲学,学忽成空。空到五十六载,露出本地家风。随人礼拜随人看,一味 欣欣展仪容。雍正五年丁未春,因请说幽冥戒,议此以题惟豹宗老道翁、成果玉照。祖望元度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段留言载于宗氏家谱。韩家庄宗氏首次修家谱是在宗惟豹去世若干年后进行的,所以没有更多宗国学的记载。此中的信息量告诉我们:元度禅师早年也是举人出身,当年他进京参加会试,与国子监考生宗惟豹结下友谊。两人均未中进士(可能不止一次落第),后来一个出家为僧,一个回乡耕读,饮酒赋诗,但一直没有断绝联系。两个好友道虽不同,但心灵却是相通的,终归于菩提。度禅师少负盛名诗书画三绝,却非常佩服师从于泰州学派的宗国学的学问,经常听其讲解经世致用之学,可惜而今一切都成虚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广福兰若小记碑”的发现加之宗氏家谱的记载,不仅佐证了一段宗国学情结广福庵的历史,印证了一代高僧与国学的友谊,也为研究元度禅师、木陈国师的生平从侧面提供了参考。既往资料言元度禅师生卒年不详,假设少负盛名但科场失意的王尊素(后来的元度)26岁遁入空门,而国师木陈1674年圆寂,假设1673年收元度为关门弟子,则雍正六年(1727)元度超度宗国学时已经80岁高龄。(景德禅寺网介说1724年元度住持该寺,是受命于国师木陈是不对的。)广福庵1705年初建,直到1726年立庵礼禅师住持才续建竣工,延误原因只能解释为初建不久宗国学病殁。因此,画像留言中“空到56载”应指宗国学寿终于56岁。以此推算,元度应比宗国学年长2~3岁。他们的友谊长在,说明早在元度在静慧寺出家时,以及后来住持福缘庵期间,宗国学没少去拜望与互动。不知元度住持西湖边成行没有,是殁于旅途,还是坐化名刹,又圆寂于何时,待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勘碑归来,我想起广福庵的今昔因缘与抗战时期留下的红色印记,感慨系之,作七律一首并后记。随后,宗氏后人宗和青先生请人书写制框悬挂于广福庵内。同时,根据我勘碑所见,将嵌于墙内的不锈钢材质的古碑释文,抠出重新制作。兹附诗并后记于文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律·谒广福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邗东国学秋风客,披厦结茆种善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百年来留故事,太平盛世抚残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墙八面围兰若,斜日三竿照夕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廊庑庄严辞欲去,刘郎合十别神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福庵由康熙年间国学宗维豹所建,有"建广福兰若碑"为证。此碑由彼时高僧元度撰文勒石,1999年偶然发现之。岁月侵蚀,今致辨认多有讹误。因纂《浦头镇志》2022年4月8日下午得宗和青先生之助,我谒庵实勘以重新句读之。钟声绝,碑嵌于墙,归而赋诗。 善哉!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12日成稿2023年4月23日再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