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专家解读数学新课标,推进素养导向的课程建设

广东省黄伟祥名师工作室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以来,教师们都很关注其中内容,并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做对比。2022年4月28日,东北师范大学原校长,现任荣誉教授、博导,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史宁中教授,给大家高屋建瓴地作了一场“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与核心素养”的视频讲座。黄伟祥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全部在线聆听了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 <h3 style="text-align: left;">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史宁中教授从“课程标准的背景和要求”、“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表达”、“课程内容的结构与调整”三个方面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行了解读。</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h3>   史教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这个世纪以来数学课程改革的历程,例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传统的数学课程目标从“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拓展为“四基”(新增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双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为“四能”(新增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程内容把“空间与图形”修改为“图形与几何”,并给出了若干个几何基本事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增加了两个代数基本事实。核心素养由原来的“运算、推理、空间想象力”,改为“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核心词。<br>   接着,史教授重点介绍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修订要点:一是如何划分小学学段。新课标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把小学学段的划分为三个学段(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义务教育阶段共四个学段(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七至九年级)。二是如何把四基、四能与核心素养有机融合。史教授认为,用核心素养指导课程标准的实施,通过核心素养的落实来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三是如何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新课标在内容整合的基础上,强调代数推理和几何直观,提升数学素养;四是如何丰富“综合与实践”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丰富了主题活动,强调了跨学科的知识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这是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也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是如何在小学阶段体现数的认识和运算的一致性。史教授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原有教材内容关于数的认识及数的运算缺乏一致性,例如整数、分数、小数的认识,没有把这三种数联系起来,数的认识缺乏“数学化”的过程;又例如分数除法和小数除法,各说各的算理,分数除法用“包含除”的原理解释,小数除法用“商不变”的原理解释,数的运算缺乏一致性。   史教授认为,我们要适当舍弃一些内容,不能让简单问题复杂化;也要有具体的方法。在新课标中的体现是增加计数单位的概念,以此作为数学化的抓手,让学生体会数的概念和运算的一致性。   对于教研方面,史宁中教授也给了一些建议,建议学校加强集体备课,不仅要全学年数学教师集体备课,还要全学段、全学校的数学教师一起备课,从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   听了史宁中教授的讲座,黄伟祥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们都表示收获满满,他们结合本次讲座,对自己教学教研工作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感悟,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找准方向。《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显著特征是“素养导向”,推进素养导向的课程建设,需要老师们以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发更有“一致性”的课程体系,深化“学科融合”,加强“整体备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数学课程

素养

义务教育

新课标

年版

标准

教授

运算

史宁中

学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