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桥

蕙质兰心

<p class="ql-block">  在海口市的琼山区,有一段南渡江最美的支流,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力量把这段支流压缩成三十六个弯曲的河道——三十六曲溪。</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上)</p> <p class="ql-block">  在三十六曲溪的溪面上,有一条弯曲狭长的火山石桥,犹如一条长蛇伏卧河面,当地人称之为“蛇桥”。 </p><p class="ql-block"> 数百年来,蛇桥只在冬末春初的枯水期才会浮现水面,其他时间则隐入水中。这一季节性的变化,为蛇桥增加了神秘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5月5日,早已过了石桥浮现水面的“窗口期”,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我们还是决定走上一趟,说不定能“一睹芳容”呢。</p><p class="ql-block"> 停好车后,沿着石阶小路下山,走过几百米,我们惊喜地发现:蛇桥还在,而且就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蛇桥由火山岩堆垒而成。那火山岩形状、大小不定,因而桥面高高低低极不平坦,缝隙也很大,有的踩上去略有小晃动,个别地方还有些破损,是以每个人走在上面都是小心翼翼的。</p> <p class="ql-block">  桥面宽约1.5米,刚够两人并肩通过。不少人在桥上拍照留念,原本不宽的桥面,再有两个人拍照,其他人只好驻足等待了。好在桥并不长,又是驱车一小时来到这里,没有人在乎这点儿等待时间。现在我等你,一会儿说不定就是你等我了,彼此彼此!</p> <p class="ql-block">  桥的高度,随水位而变化,我们来到时,大约0.5米,两块火山岩石高。</p> <p class="ql-block">  桥的长度,真的不好说,也是随着水位的高低而变化的。水大时则隐,水浅时则显,水位最低时一直延伸至田洋深处。因为连续下了几天雨,我们来到时,水位较高,故此只有一半桥露出水面,大约150米,距彼岸还有一大段距离,给人的感觉是桥到一半就断了线。</p> <p class="ql-block">  据说,水位低时,村民可以通过“蛇桥”即可到对面田洋劳作,当河水上涨漫过石桥时,河岸就成了临时渡口,人们可在此泛舟往来。每年冬末春初,“蛇桥”才露真容,这一奇景一年仅持续约5个月。</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把桥修得这么矮?而且,世人皆知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为什么要费人费力地修成弯曲的蛇形?这一直是我心底的疑问。</p><p class="ql-block"> “蛇桥”已有500多的历史。明成化年间由海南四大才子之一的丘濬组织村民修建,主要是为了解决当时农业生产的难题。简单地说,就是为了让村民在水位比较低的5个月里,可以到对岸种一熟水稻,之所以桥面不高且缝隙大,是为了方便在村民出行的同时,还利于河水流过。而石桥建造成弯曲蛇形,是为了有效分散河流对桥的冲力。老祖宗的智慧让人不得不佩服!</p> <p class="ql-block">  站在桥上,抬眼望远方,辽阔的草垫子,无边的稻田,苍翠茂密的热带树林,构成了优美的热带田园水乡景色。</p> <p class="ql-block">  在桥的尽头,有一只小船,船家开价20元,带我们在水面上游一遭。坐在小船上,清风拂面,听着50岁的船主手机里播放的情歌,看着眼前移动的美景,我们三个彼此相问:“此行值了吗?”值了!值了!很想应时应景地唱首歌,“让我们荡起双桨”脱口而出,“小船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凉爽的风”。</p> <p class="ql-block">  来到对岸,脚下是松软的草地,身边是半人高的稻田,我一时有些恍惚,这身在草原还是农村?</p> <p class="ql-block">  从桥上往回走,听得头顶上有无人机在飞。这里开阔无障碍,太适合无人机了;也非无人机不能尽收蛇桥的全貌。真羡慕当下的年轻人,可以拥有并操纵如此高端的设备,让每一处美景不留死角,每一次旅游不留遗憾。</p> <p class="ql-block">  没有无人机,无妨,可以上网搜呀。搜到两张航拍的图片,帮助我了解蛇桥的全貌。</p> <p class="ql-block"> 2022-05-0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