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东方明珠

郭医生

<p class="ql-block">正好赶上免费登东方明珠的机会,当然要去蹭这个热度啦!我截屏了这条信息作为说明。</p> <p class="ql-block">为避免人多拥挤,我一般都是工作日出游,今天也不例外。验证(执业证)换票很顺利,扫健康码和行程码(均为绿色)后很快进入东方明珠观光区。可能进口处的圣诞节装饰尚未撤除,所以防疫提示牌有点异域味道,是无意而为吧。</p> <p class="ql-block">我们决定从上而下的观光行程,直接乘专属电梯到263米的主观光(球)平台。</p> <p class="ql-block">进入主观光厅(平台)就看到到较为拥挤的人群。携老扶幼者,呼朋引伴者不在少数。小朋友欢快的奔来跑去。本来离地面263米的密闭空间应较安静的参观,最多互相低语交流,无奈人们兴奋无比,我们只能在喧闹中观光了。唉,还是人太多,据说今天来的人数只能算一般,不能与节假日和休息日的人流相比较的。</p> <p class="ql-block">因为隔着双层玻璃幕墙俯视塔外的景物就象蒙着薄薄的一层轻纱,灰蒙蒙的,不及户外清晰。但基于上海属平地,难得登高望远,将陆家嘴诸多知名建筑一览无余,还可隐约得见隔江的浦西景色。</p> <p class="ql-block">因我身处东方明珠塔内,就买一瓶明珠饮用水(权当东方明珠)摆在三件套(网友调侃成厨房三件套:金茂大厦一一注射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一一开瓶器,上海中心大厦一一打蛋器)旁边,成为陆家嘴的著名高塔组合。这个创意不错吧。</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截屏转发的有关三件套的说明。</p> <p class="ql-block">还展览了世界高塔的图片,我选择了几张展示吧。</p> <p class="ql-block">沿观光厅逛一圈,可以看到陆家嘴林立的高楼,这里是上海甚至是全中国的金融中心集中地,还能看到黄浦江对岸的浦西。而介绍明珠塔周围著名高楼的标识牌,就设在这拣建筑的旁边,参观者的脚边。让我们俯视该楼时可以了解其相关信息。很贴心且合适的设计。</p> <p class="ql-block">上海中心大厦是最高的园柱型的高楼,其高度是中国和亚洲第一,仅次于迪拜塔(世界第一)的世界第二哟。</p> <p class="ql-block">金茂大厦是尖顶高楼,三件套中的注射器。</p> <p class="ql-block">是世界上最高的平顶大厦,三件套中的开瓶器。因其是日本人参与设计并有投资兴建,外型像把军刀,所以后来再建立起上海中心,像柄刀鞘,把军刀套住,一定要镇得住才行啊,这是坊间传说。</p> <p class="ql-block">从主观光层的螺旋楼挮(电梯人太多)步行下来,就到了259米的全透明悬空观光廊。刚踏上全透明的玻璃地面,心里有点怕怕的。低头看脚下透过玻璃的地面物体,还是有些头晕目眩哟。</p> <p class="ql-block">我坐在玻璃地面给你打招呼啰。</p> <p class="ql-block">夕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p> <p class="ql-block">以三件套为背景拍照也是不容易啊,好点的位置要排队的。</p> <p class="ql-block">结束了全透明玻璃观光廊的参观,我们乘电梯下到90米的室外观光走廊。终于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了,尽管冬日暖阳,但还是感到絲絲凉意。为了安全有绳索网作为保障啦。</p> <p class="ql-block">为了不把绳索网拍进照片,一定要双手伸出网去拍才行(握紧手机,否则它掉下塔外就完了)。这里拍的建筑群基本都是平视,而且没有玻璃隔着,因此清楚很多。</p> <p class="ql-block">黄浦江对面的"一滴水"旁边,是白玉兰广场,它是浦西最高楼一一320米。是北外滩的地标性建筑,4号地铁在它的地下层有站停靠,集高档写字楼,会议,会展于一身。我曾去参观过一个有关航海和港口的展览,设在几十层楼的展厅里。</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在白玉兰广场参观展览时,隔着玻璃幕墙拍的陆家嘴。如果没有玻璃幕墙(当然不可能,倒底离地面有一,两百米高)更是清晰,真是绝佳的角度啊。照片的左上角还能看到玻璃的反光斑。</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在北外滩拍的白玉兰广场。</p> <p class="ql-block">从90米的室外观光层下来,到78米欣赏"更.上海"环动多媒体灯光秀。非常眩酷,非常超前的编排设计。</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好像乘坐海底快车在急驰,脚下地面是向前移动的,眼前幕墙的画面不断变化,真是身临其境。</p> <p class="ql-block">还沉浸在未来世界的响往中,就乘电梯回到了地面。来到0米大厅的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了解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吧。</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老民居在江浙沪皖的古镇还能看到。若干年前,上海人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p> <p class="ql-block">透过窗格栅可见寻常百姓家。</p> <p class="ql-block">1291年上海正式设县,老城厢的商业繁华,文化发展成为一城烟火半江南的"江南名邑"。</p> <p class="ql-block">老底子(以前)的上海人听(看)戲是可以喝茶闲聊的,应是茶馆还是戲院呢?总之很是惬意,也很接地气哟。</p> <p class="ql-block">这应是绸布店吧。</p> <p class="ql-block">有人在路边滩吃点心(上海人对汤圆,馄饨,小面……统称点心),还有坐独轮车赶路的大嫂。好热闹的市井生活呀。</p> <p class="ql-block">这是纺纱织布的作坊。</p> <p class="ql-block">在推磨啊,是要做豆腐吗?这是典型的农村灶皮间(厨房)。如今到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还能看到。</p> <p class="ql-block">老师傅在认真编竹篾器物。</p> <p class="ql-block">上海人叫印度杂役为:红头阿三(瘪三),因为他们头上戴个红帽子之故。在当年的英法租界里,他们受雇于殖民者,常挥舞棍棒对平民百姓,狐假虎(英,法殖民者)威,上海人给他们的这个外号是贬义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当年上海滩的私家车是这样的,这种敞篷车还是第一次看到,应该是很凉爽吧。很拉风啊!</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是股票交易所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上海早在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就由美国传教士建立起教堂(租界),所以天主教,基督教都传进上海,有修女嬷嬷就不足为奇了,这也体现了上海的包容性。</p> <p class="ql-block">鸦片战争后,英国人用大烟毒害了国人。那时在上海也有这种丑陋的角落。</p> <p class="ql-block">这是弹棉花的店铺。</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打铁舖。</p> <p class="ql-block">他是打铁舗的伙计,负责拉风箱,烧旺炉火才能打铁。</p> <p class="ql-block">当时已有外国人在上海或经商或居住。在马路上自然能看到白皮肤蓝眼睛的异域人了。</p> <p class="ql-block">由国外传进来的幻灯或是电影放映机,架在车上也可以放呢。这在当时是极为少见的。</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老城厢常见的黄包车。</p> <p class="ql-block">这个杂货店老板看上去有些斯文,生意应该不错呵。</p> <p class="ql-block">大户人家的会客厅,女人只能坐在侧(旁)位。</p> <p class="ql-block">天色渐晚,我在出口处看见机器人好像与停在他手指上的小鸟聊天,很开心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至此,我们逛了一天,并不觉疲乏,还有些意犹未尽,好在随时都可以再来看看的。再见了,让我们愉悦了整天的东方明珠!</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