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位于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龙门山与香山上。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的卢舍那大佛。</b></p><p class="ql-block"><b> 2019年4月5日下午我们坻达洛阳。首先去了龙门石窟,探秘这座写满东方韵律的龙门石窟。</b></p> <p class="ql-block"><b> 【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b></p> <p class="ql-block"><b> 龙门石窟游览路线图</b></p> <p class="ql-block"> <b>龙门,古称伊阙,隋唐以后,泛称龙门,沿用至今,龙门山山清水秀,自古就是人们游览胜地。</b></p> <p class="ql-block"><b> 【龙门大桥】是仿河北隋代赵州桥而建的石拱桥,全长303米,河面之上有三个大拱,中间拱跨度为90米,两边各60米。1960动工,1962年建成通车。龙门大桥是连接龙门东西两山的重要通道,龙门石窟以伊河为界,分为西山和东山两大石窟群。</b></p> <p class="ql-block"><b> 桥洞上“龍門”两个字出自我国十大元帅之一陈毅元帅在1960年题写的。龙门石窟,这座雕刻在石头上的千古绝唱,便是盛唐气象的最佳见证。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时,终于清末,是历史开凿累计时间最长的石窟。</b></p> <p class="ql-block"><b> 【阙门】仿汉代双阙而建的大门,正中“龍门石窟”四个字为郭沫若先生在1959年8月题写的。右面门柱上是世界遗产的标志,龙门石窟在2000年11月30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b></p> <p class="ql-block"> <b>西山石窟开凿在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有2300余座窟龛和10万余尊造像。最高的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令人惊叹不已。</b></p> <p class="ql-block"> <b>龙门东山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香山寺】</b></p> <p class="ql-block"><b> 【潜溪寺】唐高宗年间(650一683年)凿造。本尊阿弥陀佛,著褒衣博带袈裟、姿态静穆自若,左右观世音、大势至菩萨,表情文静。三像合称为“西方三圣”。</b></p> <p class="ql-block"><b> 【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由于当时发生一系列事故,仅中洞基本完工,南北两洞由唐代完工。</b></p><p class="ql-block"><b> “宾阳北洞”始凿于北魏,完工于唐高宗时期(650一683年),主尊阿弥陀佛,火焰纹背光繁杂而生动。</b></p> <p class="ql-block"><b> “宾阳中洞”北魏(500一523年)营造,正壁释迦牟尼佛及二弟子、二菩萨,南北壁均一立佛二菩萨。造像三世佛题材,地面莲花宝池。窟顶莲花藻井、八身飞天。前壁刻佛传故事和皇帝、皇后礼佛图。</b></p> <p class="ql-block"><b> “宾阳南洞”北魏开凿,正壁主尊主像为阿弥陀佛,是由唐太宗李世民第四个儿子魏王李泰为他的母亲长孙皇后做功德而做的一个功德窟。完工于唐贞观十五年,</b></p> <p class="ql-block"><b> 【伊阙佛龛之碑】碑文是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母文德皇后长孙氏做功德而作。由岑文本撰文,书法家褚遂良书丹。</b></p> <p class="ql-block"><b> 【敬善寺】门口,敬善寺开凿于唐高宗龙朔年间,窟内主尊坐佛,在高高的莲花须弥座上,厚重的衣襟垂下。</b></p> <p class="ql-block"><b> 敬善寺洞是唐朝皇室直接开窟造像的重要洞窟之一。因洞内刻有宣德朗守记室参军李孝伦撰写的《敬善寺石像铭》而得名。</b></p> <p class="ql-block"><b> 敬善寺主尊,很遗憾的是敬善寺主尊的佛头己非原物,现在的是五十年代用水泥修补的,佛头已经东渡日本,收藏在大阪美术馆。</b></p> <p class="ql-block"><b> 《支那文化史记》中还有敬善寺主尊的老照片。(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 敬善寺左边造像,不知何许人也?雕工精细,纹络清晰,古人的智慧令人惊叹不已!</b></p> <p class="ql-block"><b> 【摩崖三佛龛】窟和龛区别于,窟是在天然或人工开凿的洞窟内开窟造像,龛是在崖壁上面直接雕凿,上面有小小的石质屋檐。这组造像共有七尊,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站佛,这种组合在我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b></p> <p class="ql-block"><b> 此龛造像是一组未完成工程,群像均仅雕出轮廓。中间主佛为弥勒佛,坐于方台座上。这组造像无造像题记,推测应是凿建于武周时期。 这组半成品造像是刚凿出石胚,从中可以看到大型造像的雕造工序。这在我国古代石刻中,也是难得的实例。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中途废弃甚至比彻底完工给我们留下的东西还要宝贵。</b></p> <p class="ql-block"><b> 千年佛像被游客们摸的黑亮的</b></p> <p class="ql-block"><b> 【双窟】南北二窟并列,故名。南北洞的洞窟风格,南洞:南北两壁各雕千佛,正壁五尊造像、本尊弥勒佛。</b></p> <p class="ql-block"><b> 北洞:正壁造像一佛二弟子、本尊为释迦牟尼。南壁和北壁一样雕凿一佛二菩萨一天王。</b></p> <p class="ql-block"><b> 在这双窟的内室里,南北两个洞窟分别以弥勒佛以及释迦牟尼为本尊,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佛教题材,何以会居于同一屋檐下,合为一个单元?而今天,经过专家对双窟开凿历史不断考证,“双窟之迷”也慢慢被揭开。先讲讲唐高宗、武则天二圣临朝的历史背景。(省略)可以说,双窟为武则天开创的武周时期雕刻艺术的新风格奠定了基础。</b></p> <p class="ql-block"><b> 【万佛洞】门口</b></p> <p class="ql-block"><b> 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身高4厘米的小佛而得名。</b></p> <p class="ql-block"><b> 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窟顶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周围的为一则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龛”。</b></p><p class="ql-block"><b> 它说明了该洞窟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这是龙门石窟中唯一一个由两位女性主持修建并在显眼位置刻上监工名字的洞窟,这也说明了当时武则天在朝中掌握实权,宫中女官地位自然水涨船高。</b></p> <p class="ql-block"> <b>万佛洞外北壁石刻</b></p> <p class="ql-block"><b> 万佛洞外南壁石刻</b></p> <p class="ql-block"> <b>洞外南壁上的有一尊观音立像,左手拎净瓶,垂放在左膝盖处,右手拿拂尘,搭在肩膀上,整个造像呈“S”形扭曲,给人感觉特别的悠闲自在,所以有人戏称她是“八小时工作制以外的观音菩萨”。可惜面部在民国时期被毁。</b></p> <p class="ql-block"><b> 【清明寺】(唐)前后室结构,正壁造阿弥陀佛及二菩萨三尊大像。其他小龛造像精巧。特别是菩萨姿态优美,服饰多变,众多造像题记反映唐高宗初年关中大移民的史实。</b></p> <p class="ql-block"><b> 【惠简洞】是西京(长安)法海寺僧惠简为唐高宗、武则天等皇室成员所修的功徳窟。因洞内主佛及右侧弟子阿难面相酷似龙门卢舍那大像龛主佛和弟子造像,又俗称“小卢舍那大像龛”。</b></p> <p class="ql-block"><b> 【老龙洞】(唐),穹窿顶,窟内造像分布无规律,滿壁共凿54龛,造像内容丰富。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b></p> <p class="ql-block"><b> 【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b></p> <p class="ql-block"><b> 莲花洞洞口北壁上有石刻“伊阙”</b></p> <p class="ql-block"><b> 【奉先寺】窟中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群雕,原名大卢舍那像龛。奉先寺,是龙门石窟唐代最具代表性的石窟。崖壁上的九尊雕像,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们的精湛的石雕技艺,更彰显了盛唐強大的国力。</b></p> <p class="ql-block"><b> 卢舍那大佛作于唐高宗初,咸亨三年,(公元672年一675年)功毕。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丰颐秀目,仪表堂堂。凡来此都会被卢舍那大佛的博大壮美所震撼,1500年来,大佛仅双手及腿部以下,因早年地质的裂隙结构损坏,上身完好,卢舍那大佛以神秘的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的雕像。</b></p><p class="ql-block"><b> 迦叶持重、阿难温顺、二菩萨盛装艳服、天王雄伟、力士勇猛。是中国唐代佛教雕刻艺术的杰作。</b></p> <p class="ql-block"><b> 左侧雕像已损毁</b></p> <p class="ql-block"><b> 右侧雕像:护法天王、脚下是夜叉,金刚力士。</b></p> <p class="ql-block"><b> 当你拾阶而上仰望时,无论从哪个位置仰视卢舍那大佛,大佛似乎都会以神秘的微笑回应,让观者在不知不觉中,有了一种自在安然的心境,微笑之迷,象征慈爱和信心。说明中国南北朝时期已经掌握了美学视觉差。</b></p> <p class="ql-block"><b> 当我们立于佛前,静静凝望,似乎可以想象大唐盛世的繁华。</b></p> <p class="ql-block"><b> 【药方洞】始凿于北朝晚期,该窟因洞窟甬道两侧壁及窟门外金刚力士台座表面所刻大面积石刻药方而得名,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石刻药方,共有药方140余首,主治病症70多种,是我国唐代初年医学、药物学的珍贵遗存。</b></p> <p class="ql-block"><b> 药方洞外</b></p> <p class="ql-block"> <b>龙门药方碑</b></p> <p class="ql-block"><b> 【古阳洞】开凿于公元493年,是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最早、佛教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b></p> <p class="ql-block"><b> 【火烧洞】北魏开凿,主佛被毁,窟楣尖拱火焰纹上雕有东王公、西王母乘龙图像。 </b></p> <p class="ql-block"><b> 站在桥上看龙门石窟西山的布局,很壮观!犹如青龙卧波,正前方即东方一太阳升起的地方,太阳出来第一道曙光就能照到这里。</b></p> <p class="ql-block"><b> 隔河观望宾阳三洞窟,它历时24年,是宣武帝为父亲做功德而凿的。</b></p> <p class="ql-block"><b> 这里青山耸翠,东西对峙,伊水汪洋,从中北流,是闻名中外的我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之一。龙门石窟造像密布在伊水两岸,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大大小小的窟龛像蜂窝一样。</b></p><p class="ql-block"><b> 古人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宝贵财富,很可惜,龙门石窟开凿一千五百多年来,遭受了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精美的造像损坏严重,令人痛心。</b></p> <p class="ql-block"><b> 在伊河对岸遥望奉先寺的壮观,龙门石窟,不仅承载了人们太多的信仰渴求,同时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观后很震撼,不仅仅了解了伟大的精美石刻艺术,从中更加深对古代历史文化的认识,受益匪浅,不虚此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