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儿童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儿童的经验获得来源于游戏和生活。有计划支持的游戏可以让儿童在游戏中更深入的推进学习,更便于老师进一步的观察和支持。为此县级教研员高老师带领郭道中心校幼教组进行了《用计划支持儿童深度游戏》的教研学习活动。</h3> <p class="ql-block">学习开始前,高老师给所有老师看了一段幼儿在区域游戏时的视频。并且提出三个问题:</p><p class="ql-block">1、为什么会这样?</p><p class="ql-block">2、幼儿是否在游戏中得到发展?</p><p class="ql-block">3、如何支持幼儿深入游戏?</p> <p class="ql-block">视频看完后教师进行讨论,总结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1、 班上常出现类似这种区域吵闹并且不爱惜玩具材料现象,常常阻止后又开始吵闹,老师感到束手无措。</p><p class="ql-block">2、幼儿在区域结束回顾环节也没什么值得的亮点,幼儿没有深入的发展。</p><p class="ql-block">3、作为老师不知道该如何去支持幼儿进行游戏。</p> <p class="ql-block">针对这些问题和困惑,引出了本次的教研主题《用计划支持幼儿深入游戏》。对“为什么要做计划”、“什么是游戏计划”、“教师如何支持游戏”三方面进行了学习和研讨。</p> <h3>计划是幼儿对自己游戏行为的一种预设,包括同伴、时间、地点、材料、主题等因素。 帮助幼儿有目的、有规划的进行深入游戏。</h3> 计划的形式 <h3>各种不同形式的游戏计划辅助不同阶段的幼儿游戏发展,计划不是单一的,它既可以是游戏前的预设,可以是游戏中的改变,也可以是回顾中的生成。</h3> 计划的支持 <p class="ql-block">如何有效的支持幼儿计划的推动制定呢?</p><p class="ql-block">老师们提出疑惑:</p><p class="ql-block">“每天都在问孩子计划,她们总是说的很简单。”</p><p class="ql-block">“我不知道该怎么引导孩子们做计划”</p><p class="ql-block">“他们做了计划又不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我该怎么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多元之语言支架,建立计划意识</b></p> <p class="ql-block">我们首先通过口头描述进行梳理幼儿的计划。</p><p class="ql-block">1、玩什么?</p><p class="ql-block">2、和谁一起?</p><p class="ql-block">3、需要用到什么材料?</p><p class="ql-block">4、准备怎么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多元之图片表征支架,搭建游戏框架</b></p> <p class="ql-block">教师通过拍摄场地图片,或者材料图片,或者通过实地查看引导幼儿搭建游戏框架计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分享交流回顾,拓展思考维度</b></p> <p class="ql-block">教师很多时候会觉得孩子明明做的这个计划,进入区域后看到别的同伴玩其他的游戏,就又去进行其他游戏了,自己的计划放任不管了。</p><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在计划环节时候让同一个区域的幼儿进行幼幼互相分享计划,制定小组计划,分工明确就很大程度的减少幼儿放弃计划的行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调整计划,助推游戏深度</b></p> <p class="ql-block">游戏中随着游戏链和经验链不断地延展,幼儿的学习研究也随之生发。他们会折回到原点,重新审视自己最初的思考,聚焦游戏中材料、人员,主题的推进批判性地否定再背定,在游戏计划的调整过程呈现的即是幼儿深度学习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最后,教研员高老师指出,计划是幼儿深入游戏的开端,是助力教师观察的支撑。计划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从浅人深,从表象到内在,把思维进行罗列排序.为幼儿深度学习搭建思维支架,促进幼儿计划力、学习力和研究力的提升。我们首先要先聚焦计划支持这个方向,推动幼儿可以深入游戏。</p> 教师教研反思体会 不同计划的初步实施 <p class="ql-block">大班</p><p class="ql-block">“我想和石头做游戏”一对一的计划记录</p><p class="ql-block">赵老师感受:通过这次教研实施,我才知道原来孩子的计划这么丰富,他的材料,人物,玩法规则都在他的计划当中。</p> <p class="ql-block">大班</p><p class="ql-block">“我想和石头玩游戏”游戏计划的调整</p><p class="ql-block">赵老师:孩子的计划中体现出来她的预设,游戏规则,还有关于长度的计算,比赛的意识等,并且在游戏后又调整了她的计划和她的目标达成,这已经不单单是一份简单的游戏计划了,里面包含了孩子太多的学习品质。</p> <p class="ql-block">大班</p><p class="ql-block">“送给我的好朋友礼物”计划延伸的深入游戏</p><p class="ql-block">赵老师: 秦思柠的计划是给她的好朋友康艺然画出来再用彩泥塑相。由于作品做的很漂亮,别的同伴看到了以后就设计了一个惊喜送给康艺然,后来引发康艺然另一个好朋友张若曦的斗志,她们在回顾讨论环节时候准备第二天进行塑相pk,让小朋友们进行投票,全班一起讨论如何投票,从选择谁站谁跟前到无记名投票,全程都是孩子们的讨论和商量,我才发现原来好的计划支持下孩子们真的可以自发的进行生成游戏,让我又惊喜又愧疚自己平时没有注重孩子的表现,总是草草结束孩子的计划环节和回顾环节。</p> <h3>发放投票的卡片(孩子们自己做的)</h3> <h3>投票</h3> <h3>念票</h3> <h3>友谊第一,比赛第二</h3> <h3>小班亲子计划“点点画”朱老师: 孩子在计划中可以说出自己可以用很多的东西来拓印圆圈,从计划中可以知道,她不仅认识圆圈,还能寻找到生活中的很多圆圈,更能想办法用这些物品代替拓印圆形。这都是我平时在口头计划中做不到的延展,亲子计划既可以增进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让家长了解我们的工作和游戏中孩子的成长,并且孩子在父母面前会更放松,他们的想法也会更丰富。这个亲子计划真的太适合小班孩子了。</h3> <h3>小班师幼计划“和谐号”“大闯关”安老师:小班孩子年纪小,常常口头计划后就忘了自己刚做的是什么,尤其户外游戏时候更明显,和孩子们一起做了师幼计划后,一是可以帮助孩子厘清游戏规则,二是加深她们对自己计划的回想,让游戏开展的更顺利。</h3> <h3>中班个人计划“汪汪队大基地”“小猪佩奇的家”卫老师: 我以前很少关注计划这个环节,我也觉得他们画的一点样子也没有,就是听听他们说一说就开始游戏了,然后会在回顾的时候记录一下,有时候发现孩子们的回顾和他的计划完全不一样,这次教研后,我认真的倾听和记录了孩子们的计划,我发现孩子们的计划里藏着他们好多的想法,他们看似简单的图形都代表着他们游戏的材料,环节……并且我惊喜的发现,他们的游戏真的和计划是一样的。</h3> <h3>让幼儿从体验计划﹣﹣学习制定计划﹣﹣再修改调整计划整个过程能够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更是让幼儿学会思考,促进深度思考能力的发展。不同的计划支持会给孩子的游戏带来不同的深度感受,让我们老师和孩子们一同感受游戏生长的力量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