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月二日天气不错。下午无事,突想到大雁塔转转,于是乘车很快就到了雁塔脚下的大慈恩寺。虽然是“五一节”,但游客还不算多,估计於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有关。在园区缓步走了一大圈,呼吸着新鲜空气,观赏着园区的风景,当走到雁塔西边区域时,一座仿古亭台的周围盛开着各种颜色的玫瑰和月季花,在微微春风的吹动下,香气扑鼻,显得格外妖艳。这时己经是下午四点多了,看看时间还早,于是健步走上大雁塔,登塔望远,饱览古城長安的美景。与以往相比,现在雁塔周边环境真是日新月异。东边远处高楼林立,大唐芙蓉园美景尽收眼底;南面近处仿古建筑比比皆是,远处高楼星罗棋布,举目远望秦岭群山,真可谓“屏峙青山翠色新,晴岚一带横斜曛”。当豋到塔顶第七层极目远眺,心中浮想联翩,一幅幅西安大雁塔几十年变迁的景致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展现在我的眼前。回头看看时光,一不小心已步入七十岁的年龄,享受到国家给予老年人的各项优惠待遇,那些少年时期有关大雁塔的所見所闻和数年的雁塔情结好象就在昨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最早豋上大雁塔还是一九六零年前后,那时我还是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因为姥姥家就在雁塔脚下的太平堡村,逢年过节父母就会带着我们几个孩子看望姥姥。遇到放寒暑假我也会在姥姥家小住一段时间。这就给我创造了常来大雁塔的机会,加深了对这座唐代建筑及周边环境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和平门到大雁塔的道路还是一条石子路,遇到大雁塔或寒窑过会及逢年过节和平门外还有马拉胶皮轮的大车做为运输工具行驶在与大雁塔之间,记得一人就是一角钱,到是挺方便。当时整个雁塔北路只有一路公交车,是那种长鼻子,圆屁股红黄两色相间的前面只有一个门的车。一路行走,路两边楼房寥寥无几,当车走到现在的小寨东路与西影路交叉路口时就算到终点站了。下车后看到两边都是庄稼地,路东有一排平房,有邮局和百货商店。路西不远处便有几所高校的建筑,当时来讲还比较时尚。顺着大雁塔的方向前行,一路小上坡,左手方向朝东有一条小路,道路两边是菜地,走上百米左右就是西安市委党校的大门。继续向南走两边全是小树林,正前方有一座较大的古式门楼呈现在眼前,门楼的上方写着太平堡三个大字,是谁写的已无法考证。村口东西各有一条围绕大雁塔的路,西边的路下行坡度很大,东边的路相对平缓,是游人参观大雁塔的必经之路。走进门楼就是村落,整个村子的道路是一个“干”字形,它的中轴线直通大雁塔的北门,这两扇木制大门在我的记忆里从来没有見开过。围绕着干字的两横方向座落着一家一户的院落大门,姥姥家就住在干字形上方道路的西侧,门楼朝北,是一座老式庄户建筑。走进大门是一道门房,再往里走就是两边的厢房,在东厢房与正房之间有一口水井,供人们饮水之用。再往前走就到了正房,正房中间是一个大厅,大厅正南边有一个长形条桌,据说是用于祭祖或敬神摆放供品所用。大厅东西各有一间房子,房子是上下两层,用木板搭的上层原来是用作存放粮食的,姥姥就住在西边的房子。进了房门右手方就是一个大炕,炕北面是一个木制的上下两扇的小方格大窗户,上边一扇可以向外活动,推开后可以通风透气,窗户上是用白纸糊的,增加了房子的亮度。炕上靠东面墙上用木头楔子固定着两个红色的大樟木箱子,是用作存放衣物的。紧连着大炕地面西墙方向摆着一张桌子是用来放置日用物品和油灯的,那时的村子还没有通上电,只能靠煤油灯照明。通过正房大厅西侧的走廊就进入到后院,后院仍然是东西两排厢房,各有三间。我大舅家住在西边的房子,一间做厨房两间住人。后院有一个门,打开就是一个大园子,大概有二百多平米,园子的东墙紧挨着大雁塔的西面,园子内种了许多树,其中旱厕就设在这里。</p><p class="ql-block">整个院落纵深大致有五、六十米,住了八、九户人家,都是韩姓家族的兄弟小家庭。在我的记忆中本文后面我所拍的那张大雁塔照片就是姥姥家当年院落所在位置。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己拆迁改变为现在的公众旅游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一九六零年暑假,我们住在城里的几个同龄小孩到村里亲戚家小住,联同村里的小伙伴,共有七、八个人,整个暑期成为我们进大慈恩寺,上大雁塔玩耍的家常便饭。不是在慈恩寺内抓蟋蟀就是追赶蝴蝶闹着玩,要不就是一伙儿上塔游转。那时上塔又不要门票,有时上午去了,下午又去,不知去过多少次。豋上塔的高层不同方向的景色尽收眼底。塔的东面远处全是树林,密密麻麻望不到尽头;西面方向是几所高校的建筑,青灰色的楼房感觉有一些书香的气质;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庄稼地,当麦子成熟的季节像似金色的海洋,风儿一吹麦浪起伏,特别具有诗意。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远处秦岭清晰可见,像是一条巨龙横卧在东西数千里的祖国大地上,把南北地域分成不同的气候状态,滋润着肥沃的土地,养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只有正北方是一条笔直的道路伸向远方的明代城墙,区分着城市和农村的差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们玩累了,回到姥姥家里,老人们总会为我们的安全担忧,说一些传说中的神化故事。比如某年有一位小孩没有大人陪伴上大雁塔玩耍,一不小心从塔的高处掉下,眼看生死难保,只见一位白胡子老人随云而来,瞬间出现在孩子身后,扶着即将坠落的儿童轻轻地飘落在地上,孩子安然无恙,白胡子老人却己无踪无影等,用这些故事来敲打我们这些还未成年的少年,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安全意识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次走近大雁塔己经是一九八三年九月,改革开放不久,西安市在全市范围内招考一批干部集中脱产学习两年。我有幸通过筛选,考试成为西安市委党校的一名学员。这时的大雁塔周边己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有的太平堡村己整体拆迁,村民被安置在大慈恩寺东南一公里的太平堡新村。大雁塔周边己改扩建为风景旅游区。由城区通往大雁塔的公交车也多了起来,原来的石子路早已修建为水泥马路,雁塔周边的庄稼地己经少了许多,直通大雁塔的大路两边盖满了各种饭店,经营着陕西各地的名小吃。游客熙熙攘攘络绎不绝,饭店的生意十分火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学员全部住校,平时休息时间到大雁塔的机会也多了,总体上看大雁塔四周绿化面积增多,观光游人多了,当地做旅游人生意的也逐渐多了起来,从人们的着装和脸上己经看出了生活引起的变化。</p><p class="ql-block">我们学校有食堂,伙食也算不错,但我与班上一位同宿舍要好学员还是隔三差五到校外饭店品尝陕西美食:牛羊肉泡馍、老樊家肉加馍,东府的月牙饼、炉齿面,兰田的饸饹、秦镇米皮,陕北的羊肉绘饼、洋芋擦擦,西安的粉汤羊血、回坊的牛肉酥饼,三原的金线油塔、泡泡油糕,乾县的豆腐脑、西安的葫芦头,歧山臊子面,陕南的魔竽凉粉等。几十年过去了,逢同学聚会与老友相見,说到雁塔脚下的地方小吃,总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雁塔自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修建到现在己经历了1370年的历史。历代经过五次修建,直到明万历年间,公元1604年才固定为现在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雁塔慈恩寺周边大规模的改扩建应该算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由曲江管委会接管后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本世纪初己形成大雁塔南、北广场,雁塔东、西苑的格局,成为西安最具有吸引力的市民休闲场所和迎接四方宾客的“会客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年来又相继开通了地铁三、四号线。公共交通更是车水马龙,四通八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雁塔周边建设的需要,这两年己拆迁到新址的太平堡村己夷为平地,村民又被集体安置到新的更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两天正值五一假期,在这个劳动人民的盛大节日里重游大雁塔有了上面的点滴回忆。为千百年前古代劳动人民建造的佛教圣塔而由衷地感到自豪!也为现代人在雁塔周边而创建的智慧结晶而点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