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美文】探访仙坑八角楼

杨立谦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探访仙坑八角楼</b></h1><font color="#167ef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杨立谦/文</b></div></font> 仙坑古村的八角楼,浓缩了客家建筑的特点,是客家文化的一个缩影。<br> 千百年来,客家先民筚路蓝缕,辗转迁徙,凭着自身的勤劳智慧和团结奋进的精神,在中华大地及世界各地拓荒开埠、建基立业,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br> 仙坑古村的八角楼是一座承载厚重人文历史,散发古老人文气息,曾与自然和谐相衬的宏伟建筑;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屹立在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康禾镇仙坑古村的大地上,熠熠生辉。<br> 260多年前,一位叶氏四世先祖叶本菘在乾隆年间从政40多年,告老还乡后耗费数万两白银,带领乡亲兴建八角楼“大夫第”。这座八角楼,占地3575平方米,建于清乾隆庚子年(1770年),为四堂四横布局,主建筑前建有一个600多平方米的半月形风水池,属于方形围屋。这与广东普遍存在的围龙屋建筑有着明显区别。该方形围屋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主体房屋,外层为防疫性护城墙。八角楼在普通方形四角楼的外层加了一道厚厚的花岗岩城墙,上面还设有炮楼和走马廊,把住宅重地包裹德严严实实,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防御功能极强。历时16年,于1786年建成的一座四方型城堡式建筑、房角各设一碉楼俗称四角楼。为确保万无一失抵御敌人又在外围增设双保险的护城墙,四个角再各设一座高10米的碉楼,从此方圆百里便诞生了第一座八角楼。<br> 仙坑古村的八角楼,城墙用坚硬的条形麻石砌成,坚不可摧。里面机关暗道繁多,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堡垒。整座建筑的护城墙墙体厚约1.7米,当地人称其为石楼。这座八角楼外观宏伟,方方正正,古朴典雅、精美华贵,十分讲究对称。走进屋内,厅厅相连,幢幢相通。内层主体房屋有住房70余间,天井18个,皆对称分布,且每个厅与住房之间均有走廊相通。屋檐瓦椽,琼台楼阁,石柱石础,处处雕龙画凤;屋内,大回形套小回形,叠叠相套,阴阳相配,反映出客家人在建筑上对阴阳风水学的理解。大堂宽阔,雕刻、塑像、楹联、壁画等艺术佳品一应俱全。几乎所有木柱、梁、窗、枋上都雕绘精美的花鸟山水,飞禽走兽或楹联,让人恍若步入木雕的殿堂。青砖地板、石柱、石阶浑厚大气中尽显刚柔相济的古色古香,体现了客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以及文化教养,成为客家人特有的文化象征。<br> 走进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仙坑八角楼”(大夫第),流连在鹅卵石铺就的路上,穿行在迷宫一样的走廊,俯视那口沉静清亮的老井,仰看祠前高大端穆的大门,把一颗原本充满好奇的心,带进一个久远的岁月里,带进一个客家人生活的情境中。此时,自己仿佛进入一个结构严谨、秩序井然又礼数周到的大家族里做客,心里不仅为一个家族曾有的人丁兴旺景象而欣喜,也被那浓浓的生活气息所温暖。<br> 仙坑古村的八角楼是河源地区客家建筑的杰出代表。见证了仙坑古村叶氏先民迁徙定居,营建村落的历史,是研究河源客家村落的珍贵文化遗产,具有不朽的历史文化价值。为叶氏族人一次次遮风挡雨、庇护灾祸。2008年,仙坑古村的乡亲开始自发捐款修缮八角楼,这次修缮与其说是纪念先祖,不如说是共筑家园的精神堡垒。<br> 客家建筑的儒家文化特色体现在: 慎终追远,憧憬祖宗,祠堂居中心地位。注重尊师重教,耕读传家。修建书院,办学兴教之风盛行。祠宅合一,大族聚居,家族意识浓厚。<br> 仙坑古村的八角楼,隐含了深厚的文化精神,包涵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蕴含着巨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讲述着千百年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光辉璀璨的客家文化。<br> 客家建筑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追求建筑意向的和谐合一,与中国古代哲学追求天地人和宇宙万物和谐合一相吻合。《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合一,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之一, 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特色之一,客家建筑在这方面特色尤其显著。汉族的民居在世界民居史上散发着不少的光芒。客家人,作为汉族最大的民系,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太多的奇迹。<br> 在仙坑古村的八角楼里,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处处都充满了儒家思想文化气息。在八角楼中轴线上的上堂,必然是祖先牌位的神龛,这种祖先至高无上“敬祖睦宗”观念,正是儒家的孝悌、尊卑、仁爱观念的体现。这里的门联和堂联,凝聚着客家文化的精华,是一种让子孙随时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宣传标语,从而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这些门联,堂联内容广泛,追根溯源,寻根问祖,显扬祖德,激励后人要孝悌为本,不忘祖宗,艰苦创业,耕读为先,勤俭持家,豁达乐观,爱国爱家,报效祖国等等。<br> 徜徉在夕阳下的古巷,我仿佛看见了时间的面容,听到了时间的声音。古朴典雅的古巷寂静、悠长而深邃,重叠着先人的脚印。一串串历史的足音,一幅幅历史的画卷,一份历史的眷恋从幽幽的青苔、从冷冷的青石板上传递而来,每一砖一石、每一根梁枋、每一幅图画,都经历了多少风雨的冲刷,岁月的剥蚀,见证了多少的故土家园,恩义情深,悲欢离合。在这一砖一石里,凝聚了多少人的努力和艰辛,智慧和心血,执着和信念。抚摸着沁凉的青砖,就像抚摸着一个个的日子。几百年的历史就在这每一砖一石的静默里,就在脚步的来来去去、重重叠叠之间,就在门前青石板上慵懒打盹的间隙慢慢地凝固、消逝……<br> 站在城堡一样的“大夫第”前,面对那两扇沉重的大门,突然间便可以感触到,仙坑古村的八角楼是居者复杂心态的写照,是他们留意生活环境,努力营造安宁生活的内心呈现。客居在安定的康禾山水之间,而那种对动荡与战乱的隐痛,一直成为他们世代不完的警示。<br> 仙坑古村的八角楼,像一本厚厚的线装古书,静静地舒展在康禾的蓝天白云下和青山碧水间,展示着一个又一个沧桑的历史文化、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传奇故事。<br> 余晖中,我依稀看见一个个老人坐在青石板上懒洋洋地晒着太阳,在日影里冥想;或是茶余饭后,妯娌婆媳,家长里短。<br> 走进仙坑古村的八角楼和四角楼,就如走进一段定格在历史岁月的记忆,就如走进客家人渴望国泰民安以及崇尚团结、互助、和谐的心灵之窗。让我若有所思,让我有所寄托,让我心境澄明。<br> 历经百年沧桑的八角楼、四角楼,就像一位年华已逝的老妪,独坐沉沉暮霭中,不动声色地审视着人世间的风云变迁,平和而落寞。这沉默又给人一种穿透历史的含蓄与深沉,让人心头陡生敬畏之意。<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