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劳工神圣》出自蔡元培1918年11月16日做的演讲。当年11月1日,德国战败的消息传到北京,市民热烈庆祝。象征耻辱的“克林德碑”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树立起“公理战胜碑”。14至16日各学校放假三天。为庆祝协约国的胜利,蔡元培特向教育部借了天安门的露天讲台,于15日和16日举行对广大群众的讲演大会。因此演讲中首先提及了世界大战中协约国的胜利,他认为未来世界大势是“消灭种种黑暗的主义,发展种种光明的主义”,这是他前日演讲“黑暗与光明的消长”的核心观点。其次,演讲特别强调“认识劳工的价值”,从而喊出“劳工神圣”的口号。在蔡元培看来,“凡用自己的劳力作成有益他人的事业,不管他用的是体力,是脑力,都是劳工。”其三,他鄙视那些达官显贵与社会寄生虫,认为他们往往通过不劳而获的手段获得金钱利益。正是基于此,他将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提升到一个崇高的地位,从而喊出“此后的世界全是劳工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作为教育家,蔡元培倡导“劳工神圣”的背后隐含着平民教育的思想。所谓“平民”,蔡元培指“人人都是平等的”,他总是“设法给人人都受一点大学的教育”。在蔡元培的积极倡导下,北大师生创办了校役夜班、平民夜校,为工人和贫民子弟提供学习的机会。1919年3月,北大学生邓中夏、黄日葵、许德珩、罗家伦等还发起组织平民教育讲演团,其宗旨是“增进平民智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讲演团在五四时期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p> <p class="ql-block">经历了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的大罢工,1920年5月1日,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纪念“国际劳动节”。北大成为北京纪念活动的中心。蔡元培校长宣布停课一天,并开放北大二院礼堂,由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召集数百位校役与师生举行纪念大会。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分五组,在京城街头做主题演讲,为劳动节呼号。邓中夏等还赶到长辛店,对铁路工人发表了演讲。北大学生何孟雄等雇了两辆汽车上街游行,每人手执一旗,上写“劳工神圣”“资本家的末日”“劳动纪念”等,沿街高呼“劳工万岁”,并散发传单《五月一日北京劳工宣言》。《新青年》第七卷第六号出版了“劳动节纪念号”,蔡元培在扉页上题写了“劳工神圣”四个大字。《北京大学学生周刊》也出版了《劳动纪念号》。</p> <p class="ql-block">随着蔡元培《劳工神圣》的演讲在《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刊物的转载,“劳工神圣”以各种文学形式被表达,一时间传播甚广,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劳工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劳工群体进入社会公共话语空间。为启发工人阶级的觉悟,促进工人的团结,推动工人运动,《劳动者》《劳动音》《劳动界》《劳动周刊》《工人周刊》等一系列杂志得以创办。伴随着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先进知识分子愈加认识到工人阶级在社会革命中的重要使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