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飘》这本书是一本出色的书,它讲述了斯嘉丽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最初读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一本爱情小说,与《茶花女》《查泰莱妇人的情人》这一类的书并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再读时,我却从中看到了更多。斯嘉丽的生存能力,她与她的三任丈夫,她与梅兰妮的纠葛等都让我沉思。斯嘉丽,这个坚强勇敢,娇蛮烂漫的小野猫。天真与世故,光明与黑暗,无私与虚荣,物欲与高尚,这些截然相反的品质在她的身上得到了奇妙的融合。</p><p class="ql-block"> 若是在生活中遇见她,那绝不是一件乐事。那些令人鄙弃的,什么用身体换取钱财了,什么虚与委蛇了,她全都干过一遍,而且心无芥蒂。她的价值观是奇特的,似乎天生就不懂什么是不好的似的。她有良心,而且在战争时期,这点可怜的良心恰好凑合着够用,正如尼古勒斯一世一样,可要是到了和平的年代,她的那点良心能不能分给你,可是没有保证的。</p><p class="ql-block"> 即使我是如此的爱她,她身上那些黑暗面与道德缺陷也是无法忽视的。她庸俗,你别想从她嘴里听到什么有哲理性的话。那些放在现在让人厌恶的缺点,她似乎统统都有可是有谁不爱斯嘉丽呢?她是男人堆中的调情高手,四处沾惹的,但是到了真正的感情中,她却是那样的天真,那些手段啊利害啊,统统只是糊弄糊弄小孩的。</p><p class="ql-block"> 在感情中,她自己,其实也就只是一个哭着要糖吃的小女孩而已。她是那样的真实。最令人愉快的在于两点。第一:她不爱孩子。是的,她对于自己的孩子完全无爱,也就是搭理下的份儿。被在各种文学作品中翻来覆去歌颂的母爱,对她来说就是一堆废物。无论她有过几个丈夫,生过几个孩子,她自己都还是那个任性叛逆的小女孩!第二:她不难过。是的,自己的身边人一个接一个的离开了,战争输了,她都可以不难过。不难过不行吗?她哭得自己都嫌假。这个世界,为什么非要伪装情绪呢?这点,就是小女孩也不一定能做到。而她,在父亲离开、白瑞德离开、梅兰妮离开后,她的选择是:哭一会儿,然后,去睡一觉!最后,Tomorrow is another day!怎么能不可爱呢?</p><p class="ql-block">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姑娘,在面对生存的压力时,又是那样的坚强。她一个娇养出来的小姐,能自己下地与黑奴一起干活,拿起砍刀就敢和大兵对峙。即使顶着他人的嘲讽,也依旧把工厂开的风生水起。面对生活的不易,她从未示弱。面对亲人逝世这样的打击,一口烈酒就能让她继续燃起生命的勇气。我想,即使是在死人堆里,她也能爬出来,哪怕身边不剩下一个战友,她也能战斗到最后的最后。</p><p class="ql-block"> 好在,她不会没有战友,她的身边,一直有一个人陪着她相对于斯嘉丽与白瑞德之间的爱情故事,反倒是斯嘉丽与梅兰妮的革命友谊更让我眩目。这是唯一一段斯嘉丽处于弱势的感情。她在梅兰妮面前,可以放下一切腥风血雨磨砺出来的手段,呈现出她最本真的面貌。一个有点娇蛮,有点任性,需要人哄着劝着的年轻姑娘。这样的毫无保留的信任,即使是在白瑞德面前,她也从未有过。</p><p class="ql-block"> 梅兰妮,这个柔弱的女性无私的包容着斯嘉丽的一切,即使在她与自己的丈夫之间疑似有点私情的时候,她也从未怀疑过斯嘉丽。如果斯嘉丽是一个永远天真的小女孩,那她就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她是贤妻是良母,但也是一颗永远不会变成鱼眼睛的珍珠。这个柔弱的女人,其实是一个巨人。在她拖着病体下楼,与斯嘉丽一起收拾大兵的尸体,她那冷静的悍勇了震惊了我,从她平和的眸子里,我看见到了倒映着的血雨腥风,这场战争,改变了很多。她的狠厉果决的深思熟虑,似乎要比斯嘉丽还更胜一筹。恍惚间,我抬眼,似乎正对上她那坚毅刚强,却又闪着哀伤的眼睛。那一刻,我看到了一切的真相,她们想要的,不过是爱就是这样而已,仅仅是这样而已另外。</p><p class="ql-block"> 在此之外,这本书还给了我另一个发现。那就是地缘对于文学的影响。其实,最开始意识到这一点时,我是很震惊的,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地缘一直是在中华文化中才能有如此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你看那粗犷汉子只有在烈日凉月的大地上才能喝酒和驰骋,吴侬软语在潮湿温润的空气中才有生命。东北的黑土地上种不出脂粉,江南的水乡也长不出钢刀;陕北的黄土地的风沙刮不出浓桃艳李,西藏的风雪也吹不来泼辣辣的高粱。中国大片肥沃的土地上小农经济郁郁葱葱,这里的居民啊,逐渐生出一张张中庸、安稳、和善的脸。可是后来,我逐渐发现了更多。</p><p class="ql-block"> 你看热带国家里的人写的书,一股子毒辣的太阳味儿,一入眼就呛的鼻涕眼泪一把流,直白又坦荡,泼泼飒飒,像晾晒食物一样摆弄人类和情绪,太阳底下无鲜事,这里没有水淋淋的月亮和意味深长的含泪眸子。那种湿润的晨风与水汽在这毒辣辣的太阳下一晒就干,连点水印儿都留不下。人与自然之间的间隙,似乎被烤化了,整个儿就融到了一块儿去。</p><p class="ql-block"> 你从对方的嗓子眼里甚至能看出跳动的是一枚果核还是一颗眼珠。自然是刮着的,流着的,在人肩头笑着哭着的,利利索索,那婆娑树上的玲珑果,压根儿抗不过这里的烈日。肉体集中营里,无论是细长的、皱巴巴的、臃肿肥大的,附身到地面上就成了河水,直挺挺冲着天空就成了山川。</p><p class="ql-block"> “精芬”这个词表达了社恐患者对寒带的那些芬兰人的向往。广场上的椅子要摆成不同朝向避免尴尬的对视与寒暄,排队的间隔距离大得好像白色吃下了几个胖子,商场的购物篮上也有周到的“myself”标识省去导购打扰。冷淡疏离,自由独立,每个人都是清白坚硬的一小块坚冰,边界分明,没有半点拖泥带水。这里的夜太冷长,于是燃起了重金属音乐,这种雪崩般冰冷的悍勇暴烈我想不到除了这里还能在哪里生长,那股难言的力会让在江南养出来的温软缠绵猛然炸裂,碎片很快就冻在地上,成了这片冷硬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日本实在是灾难之国,地震、飓风、海啸包括战争,在这片土地上一切都显得极易消逝。当发觉所有美好都将以各种形式在你面前消失,很难不追问世界。他们的美好,很难不关乎毁灭。物哀,这个美丽又哀伤的词只能诞生在这里。烟火,哀。春日景,哀。樱花飘落,哀。妙龄的少女,哀……到最后是一场珍贵的生命,哀。日本作家的自杀率让人不得不在意,死亡美学,已经是一条渺小生命对物哀的最高诠释,毁灭,似乎才是一切的源头与尽头,是一切美的根源。</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源氏物语》第四十一章空无一字,只留一个章回名:云隐。那些风月呀,都化作一声千古不完的叹息。物哀之外,幽玄,侘寂,除这里外怎么看都找不到其他合适的土壤。听三味线合着老艺妓的吟唱,脂粉气的暖香混着夜樱的疏冷便扎入人骨缝里。不知道听哪个人讲艺妓身上那种大和民族所谓「粹」的虚幻美学意识。荒木经惟那句“花本来就很美了,是在开始枯萎但还没凋谢的时候,这种濒临死亡,但还没凋零的花恰恰是最为的。”竟像是这个国家独一无二的刺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地理条件是一个玻璃器皿,我们所有人都是忠诚的实验品,存在不过是不断反应,冒出一连串的气泡。而《飘》也是一样。没有战火的滚烫,北风的萧瑟,是养不出来这样的一本书的。一切的一切,让人看见了那血与火的时代</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那些欢笑啊苦涩啊,都随风消散,残余下的一点往事,便飘入了这本书里,用它积蓄的能量烧得燎原。它是在战火烧燎过的焦土上用血泪浇出来的一朵长恨花,往事的长风一吹,便开得连了天所以你看,这骄傲的人类,不过也就是这片土地上长出来的作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