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溪--真如古镇

王伟华

真如镇,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吴越时期,古称桃溪,因桃浦河得名。元代延佑七年妙兴和尚重建真如寺,后缘寺发展,遂名真如,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真如公园,大渡河路边一个绿意浓浓的小公园,位于上海市普陀区大渡河路1894号,占地面积60003平方米。真如公园的蜡梅,入选2021年度十大特色植物区,是沪上唯一的一座蜡梅主题公园。<br> 真如公园的前身是个度假村,名字叫“伟龙度假村”,是私人老板经营的,度假村很漂亮,当时应该算高档消费场所。度假村南面一墙之隔是一片空地。后来此地开发住宅小区,取名“阳光西班牙”。小区初建,楼房外留有一片空地,建成小区公园,是小区居民休闲场所。几年以后,原伟龙度假村绿化区改建成社区公园,公园归区政府管理,取名“真如公园”。 2018年正式合并开放,开放后又经过陆续整修。现在已经成为非常漂亮,百姓喜欢的社区公园了。 门口有两个石狮子,惟妙惟肖有特点。  翻建的“真如公园”内主要种植的是蜡梅花,当时种植的蜡梅,国内品种加境外引进的共九个品种型五十九个品种的腊梅,每年腊月下旬花儿盛开,全园飘香,百米之外便能闻到蜡梅花的香气儿。 腊梅花色如蜜蜡,也可写作蜡梅。腊梅曾是樟科的一员,现在独立成腊梅科。腊梅科是被子植物里最古老的类群之一。腊梅先花后叶,花黄色,极芳香。花被片不分化为花萼和花瓣,有圆形、长圆形、倒卵形、椭圆形、匙形等各种形状。 腊梅品种有素心腊梅、素心腊梅(白色)、素心腊梅(花蝴蝶)、晕型蜡梅,还有狗牙梅,花瓣尖且形较小,外轮花瓣淡黄色,内轮花瓣有紫条纹,香气浓郁。虎蹄梅的花瓣比较圆,中间的花芯微微带了一些红紫色,因像虎蹄而得名。金钟梅花瓣大,重瓣,香气浓郁,虽然不如素心梅名贵,但是酷似金钟的可爱造型,增添了不少观赏价值。 其实蜡梅不只在冬天开,在真如公园的一角,还有几株在夏天开的蜡梅。“美国蜡梅在夏季开花,花是红褐色的。另外还有我国的夏蜡梅,开出的花有白色、有淡黄。夏蜡梅还可以入药,有解暑、清热、止咳等功效。 古朴苍劲的蜡梅盆景如同腾飞的巨龙,纵老不朽,配合古人精彩绝伦的咏梅诗句,既凸显了蜡梅坚忍不拔、百折不屈的非凡品质,又增添了不少古典韵味,寓教于乐中传承和发扬经典文化。 腊梅在水中的倒影 蜡梅大道旁边的旱溪,由大大小小的砾石、鹅卵石造就溪流淙淙、奔淌不息的立体画面,恰如凝固的音乐。 休闲亭园,具有古典风格的休闲长亭、古色古香的园墙以及门洞。园里的小池和溪流点缀着太湖石假山景观,犹如立体的画、无声的诗,使园里傲然怒放的蜡梅更显勃勃生机和诗情画意。 如意亭 亭子的色彩是深红色,显得朝气蓬勃,富有动感,格外引人注目,在黄色腊梅的衬托下组成一副秀丽的图画。亭旁有腊梅盛开的花树掩映,犹如走进仙境一般。 真如公园的梅花修剪成一把雨伞一样,长长的一排,和一般园林里的梅花很不同。 从真如公园出来,左转走不久,就看到了真如寺佛塔。 桃浦河上的真如桥 真如寺 也叫普陀真如寺,位于上海普陀区真如镇街道兰溪路399号,占地近20亩,建筑面积1370平方米。原名“万寿寺”,俗称“大庙”,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上海普陀区境内,历史上曾有不少寺庙,但绝大多数都已废毁,留存下来的寺庙,以真如寺为建寺最早、影响最深。此寺原在官场(今大场附近),称真如院。 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和尚永安改院为寺。元延祐七年(1320年),妙心和尚将其移至桃浦、梨园浜交汇处东北侧今址,改名为真如寺。 寺名乃取自佛经《成唯识论》里的解释:“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如,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寺内横梁对联有“佛日增辉崇盛世群咸悟真如”之句,点出了寺名的来历。 钟楼 鼓楼 这是编号为0067的银杏树,已经有近700年的树龄,为一级保护的古树。这棵与真如寺同龄的银杏,见证了真如寺八百年来所经历的兴衰荣辱的曲折历史。因常得法雨甘露的滋养,古树已具有灵性,1992年妙灵大和尚升任真如寺。古寺开始恢复生机,灵树奇迹般复活了。从此来寺敬香信众,都不会错过在灵树前折个愿,灵树因此又被信众称为祈愿树。 1979年,真如寺进行维修,正殿内额枋底部仍保留“大元岁次庚申延佑七年癸未季夏月己巳二十乙日巽时鼎建”双钩阴刻墨字,为该寺建造年代的佐证。江南地区现存的元代建筑物极少,除真如寺外,仅有苏州三清殿,吴县轩辕宫和金华天宁寺3处。真如大殿共有木柱16根,每根木柱的地基,用黄土和铁渣分层夯筑而成,阔1.8米,长3米,深1.8~2米;各柱地基,以木相连,为古建筑所罕见,是宋元建筑的重要特征。 真如寺历史上曾建一座宋代所建古塔,约在1197年,后湮灭。现在的真如寺佛塔,为当代所建的方形八角九级楼阁式佛塔。仿上海松江方塔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98年动工,1999年落成。佛塔共九层,总高50余米。塔顶为方锥式攒尖顶,上面立有高 10余米的黄铜塔刹,层层向上的十三相轮和宝瓶直插蓝天。每层檐口下均出挑平座,外围做古式木栏杆。 方丈室和藏经楼 真如老街 是普陀人每年必定至少来两次的地方,一次烧头香一次吃羊肉;或步入“真如公园”欣赏一回近百年树龄的老梅桩。随着摩登“高陵集市”兴起,带来各种老字号的老上海风情,那里便成了普陀人赶集的新去处。 现在已经看不见古镇的味道,只有这座牌楼,使人想起这里曾经是真如古镇。 兰溪公园<br> 兰溪青年公园 位于上海市普陀区兰溪路152号,西临兰溪路,东沿花溪路,南邻曹杨一村,北接普陀区中心医院,曹杨环浜横贯公园南部,占地1.26万平方米,为具有5个出入口的全敞开式公园。 在兰溪青年公园兰溪路入口,橙色的“兰溪青年公园”大字显示出青春的活力,开阔的空间配以简单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点亮了街道。<br> “纺织女工”雕塑 兰溪青年公园于1984年5月1日落成开放,于2017年11月18日开始改造,于2018年6月改造完成,恢复对外开放;公园入口正对着桂巷路,入园后的主园路形成一条景观廊架的轴线,花架、景观桥梁、临河水榭、亲水平台错落分布,集功能和景观效果为一体,具有现代感的冲击力。 圆形广场位于兰溪青年公园东北部,面积为300余平方米,中间有一个面积约113平方米的花坛,四周植有雪松、银杏、香椿、棕榈、广玉兰、夹竹桃。 “兰溪登舟”水榭景点 曹杨一村位于上海市普陀曹杨,由市政开发公司,上海市政建成,总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7800平方米,共计房屋3092户。<br> 1951年,依据“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首先为工人阶级服务”的总体方针,上海市人民政府在中山北路以北、曹杨路以西地区,征地兴建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一村。第二年5月,可容纳1002户居民的48幢砖木结构两层楼房全部落成。此后几年间,1000多户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敲锣打鼓搬进新村,开启了幸福的新生活。<br> 改造项目于2019年12月启动,遵循“注重保护与传承历史风貌、恢复历史建筑原貌、遵循原有城市肌理”的总体原则,保持南立面历史风貌不变,减小北立面内凹尺度,重新布局楼梯通道,并对公共厨房、卫生间的空间布局进行调整。 1951年10月29日和2021年10月29日两份《劳动报》。跨越70年的两份报纸,生动记录了党领导人民城市建设的伟大事件。 曹杨公园位于枫桥路2号,北临枫桥路,南邻曹杨四村,东界梅岭北路,西濒曹杨新村环浜。1995年,全园面积2.26万平方米,职工10人,年游人量78.39万人次。<br>曹杨公园于1953年开始施工,于1954年5月1日建成开放。园内绿地面积占全园总面积的75.66%,草坪面积5273平方米。全园有树木100种2683株,主要树种为龙柏、香樟、罗汉松、珊瑚树、悬铃木、棕榈、雪松、黄杨。<br> 曹杨公园园址原系滩地。<br>1953年,建曹杨新村一村时同时筹建公园。建园工程由市工务局园场管理处柳绿华负责总体规划及绿化设计,该处绿化工程队负责施工。<br>1954年5月1日,曹杨公园建成开放,游人免费入园。<br>1958年7月,普陀区把曹杨公园改为葡萄园,停止开放。<br>1959年,曹杨公园恢复原貌,重新对外开放。<br>1960年,曹杨公园改为售票入园。<br>1965年5月,曹杨公园划归普陀区体育运动委员会管理,改名曹杨体育公园<br>1970年2月,曹杨公园复归普陀区园林管理所管理,并恢复原名。<br> 南草坪位于曹杨公园园南,占地380平方米。草坪北为长达数十米的带状花境,主要植月季花。东北侧有六角亭,钢筋混凝土结构,绿琉璃瓦攒尖顶,翘角,面积18平方米,亭中置石台石凳,三面有扶靠坐椅,东通园路。草坪四周布置有花坛,植雪松、广玉兰、棕榈、罗汉松等。<br> 紫藤廊位于曹杨公园园南,廊长26米,宽6米,廊柱用红石板堆砌,桁条用水泥制成,粗壮的紫藤在廊上下盘根错节,生长茂盛。廊外散置石台、石凳。 北草坪位于曹杨公园园北,占地1467平方米。草坪北有高大松柏。草坪东有廊,长6.9米,宽8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绿琉璃瓦结顶,廊内两边设置水泥靠背和长凳,廊四周植花灌木。草坪西为一片悬铃木。 曲池位于曹杨公园园西,长约300余米,面积1500平方米,水体与曹杨新村环浜相连。池两端宽阔,在中部较狭处有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桥,桥上有紫藤棚架。 四角亭位于曹杨公园池西,三面临水,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9.6平方米,亭内设有水泥靠背和长凳。池边以石驳岸,沿岸植黑松、垂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