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原子城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银滩草原,总面积1100多平方公里。它是我国建设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在这里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p> <p class="ql-block"> 原子城建于1958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均诞生于此,故称为“原子城”。"原子城"是原"青海221厂"所在地。1995年5月15日退役,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西海镇,现为海北州府所在地。2001年,青海原子城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1月,原子城被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60年代,一批科技人员隐姓埋名来到在这里,当时对外称国营221厂、青海矿区等。经过艰苦努力先后研制成功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并生产出多种型号的战略核武器。1987年,这座封闭了三十多年的军事禁区完成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中央作出了撤消基地的决定。1993年基地退役后移交地方政府,青海省将这里命名为西海镇,并确定为海北藏族自治州首府。</p> <p class="ql-block"> 历史背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最高决策者们提出,中国不能没有原子弹,就这样,中国踏上了研制原子弹的艰苦旅程。</p><p class="ql-block">首先是选址,经过再三选址,最后,选定了——青海省海晏县的金银滩,对外称二二一厂。总面积570平方公里,这里便成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p> <p class="ql-block"> 在金银滩这片1170平方公里的茫茫草原上,国营二二一厂基地的建设者们在党的领导下,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头顶蓝天,脚踏草原,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p> <p class="ql-block"> 基地倾注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邓稼先、王淦昌等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的心血,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协同、无私奉献;树立了不畏强权、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团结拼搏、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1964年10月16日,实验成功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在这里诞生的。</p> <p class="ql-block"> 根据国家战略部署的调整,1987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了撤消国营二二一厂的决定。至此,国营二二一厂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缓缓地落下了庄严而神秘的帷幕。</p> <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在西海镇,竖立了一块纪念碑。当你走进西海镇,你也许会发现它太平凡了,也许这平凡的后面就有一段传奇的故事,就在这平凡设施的后面,都有一个神秘光环,每一座建筑都有一段光辉的的历史,每一位建设者都会讲一段动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原子城依然保留着众多的实物纪念地,向人们展示了我国人民在非常困难时期,艰苦创业的历程。它是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对全国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p> <p class="ql-block">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p> <p class="ql-block"> 原子城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两弹在此研制成功”,壮了国威和军威,是世人向往的神秘地方;美丽的金银滩草原和西部歌王王洛宾在此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名曲,走向了世界、走进了普通百姓生活,金银滩成了人们追寻的并不遥远旅游胜地;昆仑神论深邃的文化内涵,西王圣母悠远而神秘的传说均被西海镇境内的年钦夏格山上的石屋、昆仑铜柱和相邻的青海湖所承载;西汉王莽政治的历史缩影在西海郡遗址沉淀,使原子城这块土地平添了令人向往的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 右旋海螺,亦称法螺,藏语你为“东嘎叶起”,海螺用于佛教法器的历史约有两千多年,相传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转发轮时,帝释天等将一右旋海螺献给佛祖,自此,右旋白海螺做为吉祥圆满的象征在宗教界广为应用。</p> <p class="ql-block"> 这种右旋白海螺也曾是古代战场上的军号,当佛教传入西藏后,海螺变成了法螺,用于为佛教宣传教义,螺声再不会挑起战火,百姓安居乐业,世问和平安道。</p> <p class="ql-block"> 八十多年前,王洛宾先生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让海北闻名遐迩;五十年前因“两弹”研制使海北让世界肃然侧目;改革开放以来海北与全省、全国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两弹一星”精神、尕布龙赤子精神成为亮丽的金名片。</p> <p class="ql-block">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她那粉红的笑脸,好像红太阳;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我愿抛弃了财产,跟她去放羊;每天看着她动人的眼睛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 ”</p> <p class="ql-block"> 1939年7月王洛宾先生在海北州美丽的金银滩草原遇见藏族姑娘萨耶卓玛,写下了了这首歌。</p> <p class="ql-block"> “1939年7月,纪录电影《民族万岁》在海晏县金银滩草原进行拍摄。音乐家王洛宾随剧组一道,顺便采风。这段时间,他认识了17岁的藏族女孩萨耶卓玛。后来,萨耶卓玛成为电影的女演员,王洛宾便主动出演一个帮着卓玛赶羊的帮工。二人在一次独处时,卓玛因为察觉到王洛宾灼热的眼神,用牧羊鞭轻轻地打了他一鞭子,令王洛宾彻底爱上卓玛。电影队完成拍摄后,王洛宾也被迫离开,卓玛为王洛宾送别。但王洛宾忘不了他和萨耶卓玛相处的那段日子,于是耗时三晚,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可惜,萨耶卓玛并没有嫁给王洛宾,后来1954年她在海晏病逝,年仅32岁。”</p> <p class="ql-block"> 王洛宾生前搜集、整理的1000多首经典音乐作品,有50多首作品是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金银滩草原完成的。为了缅怀伟大的民族音乐艺术家将西部文化发扬光大,2009年,海北州府在金银滩草原兴建王洛宾音乐艺术馆。如今,这里陈列着王洛宾生前创作的手稿以及他使用过的各种乐器,并详细地介绍了他的生平。</p> <p class="ql-block"> 青海省海北州古代是西戎、羌、吐谷浑等民族杂居交错之地。时至今日,海北境州内有藏族、汉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27个民族生活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海北下辖的海晏县、刚察县、祁连县、门源县都是旅游胜地,有中国最大的北方小油菜基地——百里油菜花海、仙米国家级森林公园、黑河大峡谷、油葫芦自然保护区、金银滩草原、祁连山草原、卓尔山、阿咪东索雪峰、岗什卡雪峰等等。这里还曾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在此成功地诞生了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p> <p class="ql-block"> 海晏县是海北州府的所在地,同时还是黄河重要支流湟水河的发源地。1993年,海北州府从门源搬迁到海晏县,现州府位于距县城10公里的西海镇。其实,早在汉武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便在环湖地区设置西海郡,以程永为太守,郡治今海晏三角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