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华夏大地的三山五岳面前,坐落于安徽宣城的海拔324米的敬亭山还能算有高度吗?然而,就是这样一座不见险峰缺少峻峭的敬亭山,因为一个人、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日,我走在敬亭山的竹荫小道上,宛如飘游在诗的溪流里。山径边不时闪出诗句石刻,就连座椅旁也留下了不少诗词的题咏。真是人在景中行,情在诗中飞。</span></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 众鸟高飞尽,</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孤云独去闲。</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相看两不厌,</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只有敬亭山。</b></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半山腰的“太白独坐楼”小憩时,我低声吟诵着这首收于小学课本的《独坐敬亭山》。前两句中的一个“尽”一个“孤”,点出了李白受到排挤后的失意与苦闷。后两句的“相看”含义很深,作者既从巍巍青山中得到了情绪宣泄的满足,又望山思人,在追思知音中获得抚慰。</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人以为,太白诗意不在山,而在于葬在山间的玉真公主。此说又让敬亭山蒙上了一层香消玉殒,魂牵梦萦的凄美色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仅仅是冲着“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去欣赏山水风光的,也许会令人失望。只有深入地读点书,方能领悟诗人借景言情的深厚功力,从而明白,文学的力量可以让一座山远远超过它的海拔高度。</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 🚗 🚗 🚗 🚗</span></p> 🔻 敬亭山牌楼 🔻 有棱有角的太白塑像 🔻 万亩贡茶“敬亭绿雪”组成了漂亮的风景线 🔻 秋色斑斓 🔻 《独坐敬亭山》草书欣赏 🔻 书法家启功先生的珍贵墨宝 🔻 宋代的广教寺双塔毁于战火,这是1989年维修复原的 🔻明崇祯年建造的“古昭亭”透着一丝古朴,它是敬亭山唯一的古迹。 🔻沿着长长的石阶去追寻太白仙踪 🔻 茂林深篁、曲径幽幽 🔻 俯瞰万亩茶田 🔻 高高的“太白独坐楼”掩映在茶园和树丛之中 <p class="ql-block">🔻 没有继续向“天际阁”攀登,而去凭吊玉真公主</p> 🔻 玉真公主是皇帝的妹妹,她对才华横溢的李白尤为垂青,力荐李白供奉翰林。可狂放的李白,得罪了权贵,被赐金还山。这位皇姑便自去封号,追寻李白到了敬亭山,直到香消玉殒,魂寄敬亭。 🔻 此说此泉为敬亭山留下了香艳的味道和凄美的色彩 🔻 山脚下风景如画 🔻 读书亭的四柱都刻有诗句 🔻 李白的强大气场,使一大批诗人纷至沓来。众多诗词在敬亭山如雨后春笋般生长。于是江南诗山,名满天下。 🔻 喜欢这首:“敬亭好,江左一诗山,太白楼头尝绿雪,翠云庵畔望晴岚,日落不知还。” <p class="ql-block">站在“江南诗山”的石牌下,回望敬亭山,似乎发现敬亭山很高很高,它发轫于南朝、大唐,又从宋元明清延续至今……</p> 谢谢朋友们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