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国🇨🇳526(湘4)沈从文与凤凰

刘生生

<p class="ql-block">凤凰古城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兵城,也是一个商城。曾经的凤凰,每一扇窗户上都有一扇顾盼流芳的眼睛,每一块石板上都有情侣的倩影。每一条小河边都有苗家姑娘洗衣棒锤在石板上带着节奏的混响,还有那婉转悠扬的歌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您,这座古城已经等了千年! ”有情感,一句时髦的解说词将我带进了古城的胡同。一个血性的民族,一座充满诗意的古城,怎能不让人牵挂呢。我们大多数人了解苗疆是从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湘西》等作品得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若翻阅下沈从文先生的历程会让您大跌眼镜,沈从文(1902-1988),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北京大学任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从边陲走来无任何背景的少年,14岁从军,8年后从文,44岁去北大任教,他似乎在上演丑小鸭变凤凰的神奇,我却以为那是先生涅盘而重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先生的作品中,几乎都能闻到泥土的芬芳飘逸在字里行间,那跳跃在书面上活灵活现的人物,就是曾经发生在先生身边事,只是先生加以了感情,带着乡愁去纪录罢了。这轻描淡写的述说,让先生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先生的身上能看见凤凰人的影子:纯粹,执着,坚持到底。年轻时的沈从文为了追求张兆和,为她写了上百封情书。只是当时的张兆和十分不领情,还把情书扔到了胡适校长的桌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胡适校长微笑着说:我看沈老师是顽固的爱着你哟。张兆和说:可是我顽固的不爱他啊。沈从文不气馁,并一如既往执着的追下去,终获美人垂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沈从文先生留给我们的是青花白底的凤凰,而我眼前的凤凰已变得五彩斑斓,并随着夜幕的降落越发的璀璨。满街满江都是游客,如过江之鲫。街头巷尾充斥着各地的言语,混杂成一碗酸辣的苗家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凤凰古城的桥很多,除了著名的虹桥外,还有“风、雪、雨、雾”四桥等,我是循着灯光到处游荡,每走一段便停驻片刻,看看江水里闪烁的万家灯火,听听码头上江水拍打船身的浅酌低吟,坐下拍几张片子,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田家祠堂位于沱江北岸的老营哨街,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为时任钦差大臣、贵州提督的凤凰籍苗族人士田兴恕率族人捐资兴建。民国初,湘西镇守使、国民党中将田应诏(田兴恕之子)又斥巨资最后修建完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处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氏族祠堂建筑群。有大门、正殿、戏台和20多间屋宇,并有天井、天池、回廊,还设有“五福”、“六顺”两门。祠堂大门前有有六级用红砂条石砌成的扇形台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沈从文墓地所在地原名叫“杜母园”,系清代曾任钦差大臣、云贵提督的凤凰籍苗族人士田兴恕为其母杜氏修建的花园。墓地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一块从墓穴后凿起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矗立,成为沈从文墓独特的标志。前面临摹沈从文手迹,刻有沈老富有哲理的语句:“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门古城楼,始建于明朝,因在凤凰北面,俗称北门城楼,本名“壁辉”。凤凰元、明时为五寨长官司治所,有土城。明嘉靖年间从麻阳移镇竿参将驻防于此,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将土城改建为砖城,开设四大门,各覆以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