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卢晓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卢晓华,男,1956年8月出生,陕西省安康市人,中共党员,毕业于中央党校(函授)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工龄43年。现住北京。</p><p class="ql-block"> 退休前,曾任铁道部郑州铁路局安康分局工会组宣部副部长、办公室主任、高级政工师,西安铁路局安康办事处综合党群办主任,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离退处副主任。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研究院特聘书画师,中国艺术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职工教育协会会员,西安铁路局诗词协会会员。退休后,曾任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安康指导组副秘书长。</p><p class="ql-block"> 爱岗敬业,勇于奉献。曾多次受到郑州铁路局、西安铁路局以上党务、政务、工会、科技等先进表彰奖励和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理论研究成果曾在中央党校主编《中国改革发展的理论思考》专著刊载、新华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有数十篇新闻、通讯、报导、理论调研、经验文章,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华全国总工会、铁道部总工会、铁道部获奖或主办报刊杂志发表、出版发行。</p><p class="ql-block"> 书画作品,曾多次参加省部级展览并获铜、金奖。出版了《卢晓华楷书道德经》美篇书。</p><p class="ql-block"> 叙事诗《中华民族的祭奠》、《放歌宝成铁路》,作为大型主题朗诵节目搬上舞台,先后在西安铁路局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庆祝建国七十周年文艺晚会隆重演出,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好评。</p><p class="ql-block"> 组诗《解读故宫》,在2021年“璀璨华夏.诗华杯”全国诗词艺术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出版了《卢晓华诗意解读故宫》、《萍踪诗影之秦岭礼赞》、《古风雅韵:诗忆马昌琪》美篇书。</p><p class="ql-block"> 有数十篇诗词作品先后在《西安铁道报》、《西铁诗词》刊载或获奖。有一百余首诗词曲赋在美篇、微信朋友圈分享交流,受到热评和点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夫人:许侠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夫人简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许侠光:女,1958 年12 月27日出生。陕西省旬阳市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学士学位。主任医师。工龄39年。退休后定居北京。</p><p class="ql-block"> 曾任陕西省医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省围产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省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省性学会胎儿医学专委会委员。国家卫生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项目》驻安康市专家。中华医学论文奖评审专家。陕西省、安康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库专家。安康市中心医院妇产科副主任、产科主任,安康市中心医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安康市人民医院妇产医院、安康华兴妇产医院业务院长。安康市女性宫颈癌健康促进项目专家组专家。中国政协安康市第三届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 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30余年。执笔撰写的十余篇医学专业论文,在国家、省部级以上核心学术期刊发表。曾荣获安康市政府颁发科研成果二等奖、陕西省政府颁发科研成果三等奖。多次被市卫生局授予“妇幼保健先进工作者”称号。被陕西省妇联、安康市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被全国妇联授予妇女“两癌”筛查先进工作者称号。</p><p class="ql-block"> 专业特长:擅长妇科、产科疑难危重症的诊断治疗及各种手术。对妊娠期用药、高危妊娠的管理、不孕不育、各种难产、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诊断及处理有丰富的临床经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我眼中的秦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卢晓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百山之祖,龙脊秦岭。秦岭位于华夏中部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西起甘肃、青海,东到河南省西部,主体位于陕西省南部与四川省北部交界处,长约1600公里。 </p><p class="ql-block"> 秦岭是中国南北分界线,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秦岭和黄河并称中华民族的父亲山、母亲河,譽为华夏文明的龙脉。</p><p class="ql-block"> 秦岭北坡短而陡,水流湍急,多山涧深谷,有“秦岭七十二峪”之称。南坡长而缓,山高谷深。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秦岭峰峦叠嶂,云雾缭绕,山涧河谷和盆地,构成独具特色秀丽的风光,为生态旅游胜地。</p><p class="ql-block"> 因为秦岭气候屏障和水源滋养,才有八百里秦川风调雨顺,周秦汉唐绝代风华。中华民族最引以为豪的古代文明,得益于这座巨大花岗岩体构成山脉的承载。</p><p class="ql-block"> 秦岭:历史文化积淀厚重,诗词文章灿若繁星。孟浩然《送新安张少府归秦中》,白居易《初贬官过望秦岭》、《蓝桥驿见元九诗》,薛涛《别李郎中》,李嘉佑《登秦岭》,杜甫《阆州奉送二十四舅使自京赴任青城》,司空曙《登秦岭》,许浑《送郑寂上人南行》,尚颜《冬暮送人》,张籍《华清宫》,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李逢吉《奉送李相公重镇襄阳》,殷寅《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赵氏《杂言寄杜羔》等,成为千古绝唱。</p><p class="ql-block"> 秦岭:历史名人辈出,典故千古流芳。唐赐福镇宅圣君钟馗,陕西省秦岭终南人;天子之师王九思,今终南鄠邑区人;道教天神教祖太上老君,在终南山著《道德经》并在楼观台授经;全真圣祖王重阳,终南山南时村“活死人墓”得道,归葬于鄠邑区大重阳万寿宫;文财神刘海,终南鄠邑区人;武财神赵公明,终南山周至县人;文史真人尹喜,迎老子于终南古楼观台,为道教楼观派祖师;药王孙思邈,隋唐长期隐居终南;四皓公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甪里隐居秦岭商山;汉初三杰之一张良,晚年隐居于秦岭紫柏山;西周元勋姜子牙,秦岭支脉岐山文王求贤;诗佛王维,晚年隐居秦岭辋川别业;麻衣子李和,南北朝太元年间终南山得道;西域高僧,鸠摩罗什、昙摩流支、那崛多,常住秦岭圭峰山北麓草堂寺。传千古佳话。</p><p class="ql-block"> 在秦岭的荫庇下,秦王朝不但完成了中华统一的春秋霸业,更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以农为本”的基础,开创了中华农业文明的第一个高峰;在秦岭,汉王朝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沿着秦岭古道,造纸术等中华文明文化遗存,穿越千年时空,留传后世;秦岭“铜鎏金蚕”的发现,印证了中国丝绸之路起点;莽莽秦岭,佛教在唐朝完成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融合,成为盛唐文明绚丽的奇葩;老子《道德经》在秦岭著成,从这里流传。而以《道德经》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两座高峰; 从秦岭流淌而出的河流浇灌了中国十三个封建王朝,承载着当代“南水北调”的使命,牵系着中国的未来;秦岭深处洋县是地球上唯一的朱鹮营巢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彰显;秦岭熊猫、金丝猴、金钱豹、羚牛、林麝等珍稀动物,在这里生活着,称为野生动物乐园、全球第83份献给地球的礼物;从李白的《蜀道难》到白居易的《长恨歌》,从王维的《辋川图》到山水田园诗派,面对秦岭,历代诗人书写了自己对瑰丽山河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在《秦岭记》说:秦岭是“一条龙脉,横亘在那里,提携了黄河长江,统领着北方南方”。是对秦岭的最好注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难忘秦岭故乡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代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我的故乡在秦岭中段,位于西安市南子午古道、当代西万公路(210国道)秦岭梁南坡80公里处的广货街镇沙沟街。</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沙沟街,由上街头我家门前山顶碉堡上的古耳树,街后的古核桃树,街下头小碉楼沟山顶的古松构成。旬河由肠子峡、小嶺、黄花嶺三条小溪汇聚形成源头,绕街后古核桃树而下,构成风景秀丽的月芽形。街道从正中穿行。解放前,这里既是西安通往四川、安康、汉中,商州柞水的主要交通驿站,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八年,“大炼钢铁”时,这里曾是苏联援建的广贺街、沙沟街钢铁厂所在地。当年苏联、西北工业大学、安康钢铁冶炼专家,经常往返这里。后因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专家,这个钢铁厂随之下马。过去,这里曾经商铺林立、车水马龙,南来北往的客人商贸交易、或吃饭、或住宿络绎不绝,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商贸、旅游的中心。</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至1957年,这里履属陕西省安康地区宁陕县高凤乡,行政区划包括现在的广货街、丰富、沙洛三个乡。1949年,爷爷卢进荣是新中国高凤乡的第一任党委书记兼乡长。1951年,父亲卢生富到宁陕县委工作,母亲龙坤洁随之前往县妇联工作。我与哥哥卢新华均出生于宁陕县城关镇。</p><p class="ql-block"> 1958年初,父亲考入西安市卫校检验系上学。为了响应政府“建设家乡”号召,应爷爷召唤,我与哥哥由挑夫担着,沿着坎坷不平、陡峭崎岖的子午古道,随母亲北行200余里,回到了故乡沙沟街,至1973年10月离开,到父亲工作地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初略算来,我在秦岭深处生活了十六年。在我的童年与少年时代,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我是属猴的,记得刚回故乡,就赶上“火烧房”、“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好”、“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大跃进时代。家里不得做饭,集体吃食堂,吃不饱,饿肚子。母亲昼夜忙工作,见不着母亲,我和哥哥经常哭喊着“我要我妈”……。</p><p class="ql-block"> 奶奶刘秀英把不足两岁的我背着或抱着,手里牵着不足五岁的哥哥,顶风冒雪,站在冰冷刺骨的街头,嘴里喃喃唱着自编的童谣:“猴儿娘,给我猴儿奶一口,我就背着走。”</p><p class="ql-block"> 奶奶虽然没有文化,但很会讲故今(民间故事)。每当夜晚降临,月亮升起,妈妈工作还未回家,我和哥哥要母亲时,奶奶就带我们到后院的柿子树、葡萄架下,头顶皎洁的月光,绘声绘色地讲述《劈山救母》、《我儿种反》及狐狸精等因果报应故事,直到我们安然入睡。</p><p class="ql-block"> 也不知奶奶哪有这么多的故今。长大后,我与哥哥每每回忆这段童年的趣事和查证这些民间故事时,根本都无所查证,更没有文字记载。我们猜想一定是奶奶即兴创作的吧!我和哥哥童年的启蒙教育,就是从奶奶讲这些善良、勇敢、因果报应故今开始的。</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出身于当地名门旺族。自幼读书,高小毕业。这在当时,应该说是文化人了。学龄前,我与哥哥经常到外婆家玩,聆听外婆讲四书五经及典故。不论多么忙、多么累,母亲每天晚上睡前躺在床上,都要为我和哥哥读小说,如:《不死的王孝和》、《老共青团员》、《毛泽东童年的故事》、《高玉宝》等。我和哥哥沉浸在精采的小说故事情节之中,与故事中的人物悲喜与共,至到进入梦乡。外婆与母亲潜移默化地为我们培养了聆听故事和阅读的好习惯。</p><p class="ql-block"> 父亲每年回家过年,都要为我们买书包和连环画、小人书,为我们编排节目,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拜年。经常训诫我们长大后,要“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勤勤恳恳劳动”。为我们孝亲敬老,品格形成,传承了良好家风。</p><p class="ql-block"> 爷爷毕业于安康党校,由于工作积劳成疾,于1966年去世,享年63岁。爷爷在世为建设巩固乡政权,勤政为民、领军平息涝峪河土匪叛乱,工作之余及至退休后聘请老戏骨,组建乡村业余剧团,倡导唱二黄、花鼓戏,排演独幕剧、多幕剧,如:《屠夫状元》、《三世仇》、《小树下面》等;过年组织正月十五“闹元宵”社火活动;热衷乡村文化扫盲教育,自制煤油灯,创办夜校……。爷爷勤劳勇敢、乐善好施、热爱群众文化、教育公益事业的情怀,历历在目,为们树立了榜样、留下了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爱阅读的习惯伴随了我们一生。在沙沟小学时,我们在校最爱看的刊物是《小朋友》、《儿童时代》、《红领巾》、《中国少年报》。随着学龄升级,知识面拓宽,我们读书的欲望愈发强烈。既使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红卫兵串联、停课闹革命,造反派“文攻武卫”打派仗、学校无书可读,我与哥哥也未停息阅读:我们经常爬上阁楼,打开父亲的书箱找书读,或向串联的红卫兵要毛主席语录卡片或油印宣传册阅读。期间,通过私下借阅和交流,我读过了《青春之歌》、《火种》、《野火春风斗古城》、《红岩》、《林海雪原》、《苦菜花》、《战斗的青春》、《烈火金刚》等近百部文学作品。</p><p class="ql-block"> 文革后期复课闹革命,我们的主要语文教材是毛主席语录、诗词,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两论(《茅盾论》、《实践论》)。我与哥哥经常躺在炕上,轮番背诵毛主席语录、诗词,比谁背的多。而老三篇也能通背如流。从小学到中学,我们最爱读的课文是毛泽东《改善我们的学习》、《毛主席诗词》、《刘胡兰》,《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崇拜的英雄是董存瑞、黄继光和邱少云。 </p><p class="ql-block"> 受哥哥影响,我自小就喜欢画画、写美术字、毛笔字。记得小学三年级周末,一个寒冷的冬天,放学后我独自一人在教室后面办黑板报,因图文并茂,受到班主任包大珍老师的夸奖:“晓华你的板报办的真好,长大一定会有出息的!”老师的鼓励激励了我一生。</p><p class="ql-block"> 我的中学时代,是在江口中学渡过的(1971至1973年9月下旬)。在文革学工、学农、无书可读、“十年内乱”特殊时期,我结缘了最好的老师:文革下放到艰苦山区的“臭老九”、陕西省专家学者,科班出身的名人、名校、名师,如:带政治课的是陕西省社会科院哲学研究所主任、研究员王坚老师;带物理课的是陕西省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主任、研究员耿明清老师;带历史课的是西北党校历史教研室主任、教授林平老师;教语文的老师和班主任,是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冯如野、刘小瑞。校长是宁陕有名的教育家周开景先生。这个特殊时期,学校忠实的贯彻了毛主席“五.七”指示:“学生也是这样,要兼学别样,既要学文、学工、学农,学军,还要批判资产阶级……。”学校成立了文艺宣传队、体工队、广播站、通讯组。学校社团活动十分活跃。由于我热爱阅读,语文相对好一些,作文受到老师好评,经常作为范文拿到全校讲评,并推荐为学校广播站通讯组的组长。在学校开展的理想大讨论活动中,“我的理想”得到了校长周开景的好评,在学校操场举办的全校师生大会上,做为学生唯一代表,让我做了专题交流发言。开启了我的人生目标。</p><p class="ql-block"> 在江口中学就读的一年十个月中,母亲积劳成疾到安康治病,叔叔到石泉修水电厂,哥哥转学到安康上学,家里只剩我和妹妹与年迈70、裹着小脚的奶奶相依为命。</p><p class="ql-block"> 学校距家50余里。在校寄宿搭伙吃饭。学生要向食堂交柴火,交什么粮,吃什么饭。每逢周六日,是我最辛苦的时候。由于坐车困难,经常饿着肚子步行回家。吃罢饭,就与祖母一起抱着磨杠,转圈推石磨,加工粮食。祖母把精罗细筛的精粮留给我,做为下周到校交搭伙的口粮。放下磨杠,还要下自留地,担粪,浇地、锄草、收割、打场。</p><p class="ql-block"> 我与祖母的感情很深。为了感恩祖母的厚爱,减轻祖母负担,每次离家返校前,我都要为家里劈好一个星期的柴伙,下河挑水,将家里的水缸添满。</p><p class="ql-block"> 寒暑假,除参加生产队劳动、分粮、并将毛粮从地里背回家,还要上山砍柴、种自留地、积肥、烧火粪,下河打猪草……。锻炼了我的生存能力:勇于吃苦,不怕困难,追求进步的品质。</p><p class="ql-block"> 从童年到少年,我在秦岭大山的怀抱,有与伙伴上山采摘五味子、八月炸,打毛栗等野果,打石家莱、扳香椿,掐韭菜,挖天蔴、朱苓等中药材,下河游泳、摸鱼;看庄稼、打猎等野趣刺激和快乐;也有文革期间目睹外公一家惨遭迫害的心酸与苦痛;更有误食马桑泡中毒、被马蜂蛰、被毒蛇咬、跌入深渊、被山洪泥石流冲走、目睹猎户被狗熊毁容的惊险经历。</p><p class="ql-block"> 在这一时期,我加入过少先队、红小兵、共青团。在沙沟小学任红小兵团长时,看到红卫兵徒步长征串联很辛苦,组织小伙伴们,为红卫兵背过行李,要过毛主席语录卡片、组织背诵岗、跳忠字舞、早请示晚汇报、斗私批修讲用会、庆贺毛主席最新指示发表上街游行等;在修建襄渝铁路时,铁道兵在这里建了兵站,我组织并参与小伙伴们义务为兵站帮橱、洗被子、打扫卫生和自编节目慰问演出;在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时,组织小伙伴们参加民兵训练,在碉堡、狮子寨,参加过军训和演习;在江口中学,曾经背着馒头到漫沟脑的四方台、光头山、冰晶顶,扑灭森林火灾。组织意识、责任与义务得到了锻练。………。 </p><p class="ql-block"> 在秦岭大山深处,经过阳光雨露浸润,暴风雪霜洗礼,爷爷奶奶,父母的言传身教,小学到中学的启蒙教育,使我知道了人生的不易、生活的艰辛。为我世界观和个性品格的形成、睁开眼睛看世界,走向社会,奉献祖国,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走向社会,我秉承秦岭父亲山的恩赐,传承先辈优良家风,历经知青上山下乡、招工入路,由一名普通的铁路工人、成长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共和国铁道部郑州局、西安局企业管理干部,一名热爱党、建设祖国,有益于人民的人,我深感欣慰。我感恩秦岭,感恩党和国家的培养,更感恩生我、养我的父母、哺育我健康成长的秦岭人民。</p><p class="ql-block"> 魂牵梦绕秦岭山,难忘常忆旬河水。2016年9月退休后,我携夫人许侠光,经常自驾车巡游秦岭。走近秦岭,见山山青,见水水灵,见人人亲。就连空气都是那样的甜美清新。触景生情,我及时用古诗雅韵,记录见证了当时的心情,并陆续发在美篇、微信朋友圈,与大家分享了当时的感受和美好。</p><p class="ql-block"> 诗稿一经推出,即得到了美篇主持人和全国美友的观注、分享、美评及点赞。有的诗稿被主持人推荐为专题栏目头条,有的加精为话题精选,备受瞩目。应美篇主持人积极推荐,广大读者要求,现整理精选了我创作与秦岭相关的12首古典诗词、85张照片,结集为美篇书《萍踪诗影之秦岭礼赞》,出版印发大家,敬请指正。</p><p class="ql-block"> (作者:卢晓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祖父:卢进荣</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祖母:刘秀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外婆:阮英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卢生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龙坤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哥哥:卢新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少年时代的卢晓华</p> <p class="ql-block"> 江口中学男子蓝球队的沙沟街四杰青少年。前排自左至右为陈国友、王革命,后排自左至右为张继成、卢晓华。</p> <p class="ql-block"> 1972 年10月,江口中学蓝球队参加宁陕县第一届中学生运动会全体队员合影。前排女子蓝球队:自右至左为:李黎明、张明权、胡继秀、解小玉、周春秀、常地兰、陈绍霞;后排男子蓝球队:自右至左为涂玉亮、凃玉民、张继成、朱德全、陈国友、卢晓华、王革命、汪顶宗、李明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