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帧绝美的黄河风情画卷 一 一陕西沿黃公路揽胜(上篇)

杏林木子

<p class="ql-block">摄影制作:杏林木子</p><p class="ql-block">美 篇 号:3339438</p><p class="ql-block">文 字:原 创</p> <p class="ql-block">  在陕西的东部有这样一条公路,北起榆林府谷县墙头乡,南至华山脚下的莲花座,途经榆林、延安、韩城、渭南四市12县,全长828.5公里。这条公路穿山跨壑、路桥相连、纵贯陕西南北,与黄河相向而行互相辉映,与著名秦直道並行不悖、比肩媲美,这就是建于2017年被称为"中国1号公路"的陕西沿黄公路。</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条颜值绝对爆表的黄河风情观光之路。历经370万年沧海桑田的黄河,凝开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孕万物之风采,将自己最靓丽的风姿和身段天造地设留驻在这里。一侧是亘古至今的沟梁峁峦,一边是大河滾滾的惊涛拍岸,延绵不断的沿黄公路就从这广袤的黃土高原逶迤穿行而过,它犹如一条缤纷多彩的项链将黄河沿岸陕西境内的50多处风光绚丽的自然景点和历史隽永的人文景观串联起来,构成一道独特的黄河风土人情景观綫,璀璨夺目洋洋洒洒。塞北大漠的浩瀚,陕北高原的苍茫,关中平原的辽阔,黄河湿地的旖旎,神奇的自然风光将粗獷雄浑的黄土风情和黄河风骨淋漓尽至的展现出来。山势的涌动、大河的奔流迸发出九曲黄河一往无前的律动。让我们走近黄河,去细细地品味它那意境悠远的磅礴气势和洪荒之力,让我们贴近黄河、去静静地聆听它那母亲般的心跳和中华民族跃动的脉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又是一条充盈着满满黄河文化的追溯之路。人世间没有那一条大江大河能将这黄色的水与黄色的土如此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脉波涛汹涌的滾滾巨流,神州九派、沃土九万,以自己雄浑的笔触在天地之间书写下一个民族的魂与魄,她就是黄河。</p><p class="ql-block">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鸿蒙初辟、天地始开,人类便逐水而居,而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就依河而延续,江河不仅为人类的生命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源泉和动力,也赋予了人类不断发展的文明以用之不竭的灵感和活力。</p><p class="ql-block"> 山水有情、历史有味,历经风霜雨雪千沟万壑的黄河来到陕西后渐渐地展现出自己的沉稳和威严。在这里作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根基的黄河不仅造就出优渥的自然景观,还孕育出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淳朴的民风和独特的民俗,並将自己始终不渝的情怀流淌于黄河儿女的血脉之中,逐尔形成充满生命张力的黄河文化和黄河文明。</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九曲黄河一路流淌,一路滋养着五千多年华夏文明历史的绚烂之花。这里素有"字之源、酒之源、史之源、诗之源"的誉称,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就诞生于此。中国的文字、中国的诗歌、中国的史传、中国的文化就寄情在这山水之间,绽放在这片古老而活力四射的黄河岸边。字圣仓颉、酒圣杜康、史圣司马迁这些圣贤先人以其不折不挠的气势塑造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泱泱华夏文明的历史演进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並随着光阴的足迹不断演绎着新的传奇。</p><p class="ql-block"> 黄河水黄土地锻造出一代又一代性格鲜明的赳赳秦人,关中愣娃的生冷蹭倔、陕北汉子的敦朴阳刚,黄色沟壑黄色梁峁又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一代枭雄,米脂李自成、延安张献忠、绥德韩世忠、神木杨家将、府谷折家军、蒲城杨虎城,他们叱咜风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在他们身上彰显出黄河儿女开阔的胸襟,忠厚的禀性,仗义的人格和豪横的气魄。</p><p class="ql-block"> 悠久的历史孕育着灿烂的文化,灿烂的文化衍生出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和民间艺术。在这条路上、你仿佛能听到黄河岸边的船夫从原始蒙味中发出的嘶声呐喊,硷畔上赶牲灵的拦羊汉子回牛声般的信天游苦歌,苍凉粗犷的华阴老腔吼起来,悠婉动听的陕北道情唱起来,热情洋溢的陕北秧歌扭起来,气势磅礴的宜川胸鼓跳起来,绘声绘色的皮影木偶戏演起来,喜庆吉祥的窗花剪纸贴起来,九曲黄河阵转起来。黄河儿女就是这样,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人们展示着自己的内心世界,高亢激越的声调倾述着他们对黃河的眷恋情愫,浓烈的色彩凝结着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挚爱深情,只有你细细地品味着这些充满生命张力的黄河文化时,才能从中悟出中华民族精神图腾的真谛,解惑出中华文明的密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还是一条赓续红色精神的传承之路。这里有着历史的回声,这里有着红色的印记,陕北是中国革命最早的根据地之一,早在1924年中国共产党就在这里建立党组织,刘志丹、谢子长在这里发动了武装起义创建了陕北红军。这里也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1935年10月铁流二万五千里的中央红军风尘仆仆来到这里,从此陕北便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党中央的所在地,延安便成为中国革命的圣地。党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着中国革命,用脚步丈量着中国历史的进程,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並在这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培育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p><p class="ql-block"> 岁月无声、时光有痕,当我们穿梭于这片红色沃土,重拾那段曾经远去的珍贵往事时,处处都能感触到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余温。红色文化的印痕,红色基因的传承早已深深地根植于这里人们的生命中成为人们的行动圭臬。在这里,当年中国革命的领导者运筹帷幄精心制定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略决策,向敌人发出一道道振聋发聩的战斗檄文。我们的伟人挥笔疾书写出了许多指导中国革命的鸿篇巨著,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构思着新中国未来的宏伟蓝图,在这片土地上到处都留下先辈们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理想在延续、精神在传承,昔日弥漫的硝烟已化作沸腾的热血,先辈坚定的信念已变成后人执著的脚步,而历久弥新的红色精神在时代变迁中又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成为我们在新长征中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支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更是一条提振陕西沿黃经济带发展速度的致富之路。长期以来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滞后的交通设施成为制约陕西黄河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桎梏,囿于交通运输的不𣈱,致使黃河沿岸诸多的旅游景点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沿线的12个县中就有8个属于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短板。</p><p class="ql-block"> 要想富先修路,2017年随着陕西沿黄公路的开通,它将9条高速公路、13条国省干线及80多条县乡公路连接起来,纵横交错、经纬交织的公路网完善优化了陕北和关中地区的路网结构,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因交通不便所造成的沿黄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这一瓶颈问题,同时也对陕西能源化工基地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助力作用,並推动了当地旅游资源的组合,生态环境的保护,农业生产供给侧改革的力度。</p><p class="ql-block"> 路通民富,沿黄公路的开通直接惠及到公路沿线二百多万群众的脱贫致富,它不仅是纵贯陕西南北的经济大动脉,而且还将"秦晋豫"与"秦晋蒙"两大金三角经济区紧密结合起来,开启了秦晋豫内蒙四省区间的产业经济联动机制,並通过飞架于黄河之上的九座大桥打通了陕西通江达海幅射四方的大门,进一步扩大了陕西煤炭天燃气等产品的市场外向度,陕西丰富的资源和物产通过这里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如今沿黄公路已成为陕西打造沿黄旅游带和经济带的重要依托。</p><p class="ql-block"> 天明净、地丰稔,叶绚烂、秋静美。2021年的国庆假期,正值丹桂飘香金菊吐蕊的时节,我们驱车从府谷县墙头乡陕西沿黄公路零公里处启程,沿着川流不息的黄河一路向南,车随山转、路伴河行、驰骋千里,极目阅尽大河之风范,邂逅那古朴厚重的黄河文化,寻找到那份心仪已久的期盼,洒下一路满满的欢𣈱,开启了为期七天的沿黄公路揽胜之行。</p><p class="ql-block"> 十月的陕北黄土高原,秋高气爽、天高云淡,艳阳高照、是一年间最好的时光。在沟壑起伏,梁峁绵延的涧谷间,黃灿灿的糜谷像似金带般缠绕在山腰,红彤彤的高梁恰如熊熊烈焰燃烧在川地,更有那满山遍野的枣林点缀其间,颗颗饱满的红枣挂满枝头,艳如玛瑙、枣香四溢,远远望去整个大地像是一片用红色,金黄色彩编织的地毯铺就在皺皺褶褶黄土地的肌理之上,炽烈而苍茫、深遂而凝重。</p><p class="ql-block"> 我们行进在这条路上,秋日略凉的清风从身边悠悠掠过,它裹挟着山花的野香、蕴含着泥土的芬芳,斑驳多彩的黄河风情又恰似一轴灵动的山水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历久弥新的红色传承,靓丽的风景就在眼前,美丽的故事就在路上。在这里即使没有诗和远方,你也能寻找到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充盈,谁读懂了这条路谁就续懂了黄河。</p><p class="ql-block"> 目之所及,心之所向,身之所往,终至所归。</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秦源德水 紫寨雄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一走进历史文化名城府谷</b></p><p class="ql-block"> 府谷位于陕西省的最北端,东与山西省河曲县、保德县隔河相望,北与内蒙古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接壤,西南与神木县毗邻,素有"鸡鸣闻三省"之称。</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府谷便有"秦源德水"之说,府谷是黄河入陕的第一县,是为秦源。黄河从内蒙古准格尔旗龙口镇经莲花辿进入府谷县境,河水腾波涌浪,雷吼鲸喷,甚为壮观。两岸皆为崖石坚土,水从中流无泛滥之患,是名为之德也。《史记》记载:秦人灭六国,自以为得水德之助,更名黄河为"德水"。</p><p class="ql-block"> 府谷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底蕴的古城,史称府州。早在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秦汉时期在这里设置富昌县,隋唐时期更名为府谷镇,五代后唐天佑七年(公元910年)设置府谷县,次年升县为州。在这里九曲黄河环绕于斯,万里长城横亘东西,黄河文化与长城文化对接,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融,中华民族的两大支柱黄河与长城在这里首次握手,中国元素中的两大符号一头一首在这里邂逅相遇,它将世界的两大奇观汇成一支如椽大笔,描画出府谷"出河回风"的界标性双色绝景,衍生出这里独特的文化,博大的胸襟和淳朴的民风。</p><p class="ql-block"> 府谷又是一颗镶嵌在陕北高原和黄河之滨的璀璨明珠。天之藏、地之蕴、人之风、文之华,在这里你可以与百里画廊晋陕大峡谷相遇邂逅,还可以欣赏到莲峰迎旭、滨河映月、七星拱极、虎山拥秀等特色景致,领略到黄土文化的厚重、黄河风情的旖旎和塞外风光的雄浑。</p><p class="ql-block"> 府谷还是一座生机勃发、彰显无限活力的魅力之城。府谷自然资源富集拥有各种矿藏20余种,特别是水丰煤富,区域年水资源总量5.91亿立方米,煤炭已探明储量200亿吨,高岭土探明储量居中国之首,陕西最大的铝矾土矿床就在府谷。得天独厚、优渥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助力加持着府谷的经济发展,使这座名城成为国家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的重要枢纽。</p><p class="ql-block"> 物阜民熙、时合岁丰,近年来府谷陆续获得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县,西部十强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城⋯等多项荣誉及桂冠。</p><p class="ql-block"> 襟山带水的府州古城是游览府谷必到之处。人们在这座印刻着千年文明的古城池中,找寻到那久別而又似曾相见的记忆碎片,目睹到古城那熠熠生辉的历史诗篇,寻幽探胜、品读历史、洞悉世事、感悟人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府州古城始建于五代时期,北宋曾多次修葺一直沿用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古城座落在黄河岸边的石山梁上,东临黄河,西是巉岩,南为悬崖,北若虎颈,负山阻河,地势险峻,实属易守难攻之处,自古以来便是西北边陲的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为宋、辽、西夏、金的鏖战之地。北宋庆历六年(1041年)西夏王李元昊率兵十万,浩浩荡荡顺黄河而下攻袭府州城,苦战七日伤亡无数而久攻不下,不得不铩羽而退,至此便留下"铜吴堡、铁葭州,攻不破的麟府州"的说谓。</p><p class="ql-block"> 历史渐远,古城依旧。徜徉在这座千年古邑,你会感受到许多丝丝缕缕的历史余温,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斑驳的城墙向来人诉说着自己千年过往的历史,青石铺地的纵横街巷勾勒出岁月沧桑的累累痕迹,古朴典雅的四合院吐露着府谷昔日的旧貌风情。府州古城、钟灵毓秀,这里的每一处历史遗址都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都有着一段精彩纷呈的动人故事。</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漫步在城墙上,依旧可以清晰地看到昔日激战时所留下的刀痕箭眼和风雨侵蚀后的断壁残垣,它把我们又带回到那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战鼓雷动,马嘶嘀呜的征战岁月。</p><p class="ql-block"> 地处陕北的府谷、历史上曾是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在这方土地上有陆续到此落地生根的汉族,有或进或出的匈奴、突厥、鲜卑等民族,并在这里演绎出一幕幕民族迁徙、征战、融合的悲壮戏幕。谈及府州古城的历史时,折家军总是绕不开的话题,折氏出自北魏拓跋氏,从南北朝起便是黄河上游的名门世家。唐末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期,在这狼烟四起、风云际会的激荡岁月,折氏家族来到府州扎根,並组建折家军,在乱世中强势崛起。"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从五代十国到北宋、南宋初,折家八代连续镇守府州三百载,名将辈出、骁勇善战、精忠报国、血洒沙场、抗击契丹、抵御西夏、鏖战金兵,"独居府州,控扼西北,中朝赖之",为戍边保民、护佑中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居功至伟、令人仰止。</p><p class="ql-block"> 在府谷至今还流传着折家的许多动人故事,"七星庙比武招亲"便是其中的一个。在民间折家最出名的不是折家的男人而是一个女人,她就是佘太君,佘太君80高龄还率杨门女将出征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佘太君的原型就是折家将折德扆之女折赛花,府州之女折赛花与北宋名将杨継业彼此敬慕相爱,最后在府州的七星庙通过比武表达了情意,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p><p class="ql-block"> 府州古城的景点有四绝:古城墙、文庙、荣河书院和千佛洞。文华景蔚、震古烁今,1996年府州古城和荣河书院、千佛洞均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的文庙是迄今陕北保存最好的一座孔庙。文庙门前的广场上立有栩栩如生的大型石刻浮雕《九龙壁》,广场东西两侧各竖有牌楼一座,牌楼的门楣上刻有"斯文在茲"、"圣集大成"的横额。进戟门,跨畔池,踏石格,穿过棂星门我们便来到大成殿,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九脊庑殿,飞檐挑角,黄瓦置顶,金碧辉煌。殿横额上挂有康熙帝親书的"万世师表",相传这是当年康熙率军西征噶尔丹时曾驻跸府州城,在游览文庙时所御笔亲书。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正殿,中央供奉着孔子的雕塑,两侧则是其得意门生颜回、曾参等四配十二哲的雕塑,弟子相伴左右,师生共贤圣书,大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感。</p><p class="ql-block"> 古松参天,树木葱郁,静谧清幽,鸟语花香。文庙贤韵,儒学圣地,它是延续着文化传承之地,又是授大成业之处,每逢高考前夕都有许多考生前来祈愿祭拜,以求先圣先师佐佑自己金榜题名。</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70年)的荣河书院,为旧时府谷培养弟子应试科举的最高学府,其前身为"义学",义学改为书院时,因府谷在宋朝政和年间曾被朝廷赐名"荣河郡",故新建书院被称为"荣河书院"。 书院座北朝南、避风向阳,上中下三进院落依山顺势次第攀升,最高一层的屋脊与城门的垛口持平,充分展现出书院营建时工匠们所表现出的聪颖才智,他们将节节上升、唯有读书高的理念融会贯通在整座建筑格局之中。书院滨临黄河,山朗气清,朝迎旭日,暮送夕阳,长桥如虹,魁楼耸立,无数莘莘学子伴随着日月星辰,倾听着黄河的阵阵涛声在这菁菁书院中默默攻读、孜孜以求,聆听着先贤圣哲的谆谆教诲,领悟其中深许的思想内涵、高远的价值取向,传承着古老的华夏文明。</p><p class="ql-block"> "不啻微芒、造炬成阳",荣河书院在历史的长河中已渡过了自己250多年的沧桑岁月,渊智翰墨,德秀书香,育桃李天下芬芳,不知从这里走出了多少著名学者和社会名流,人才济济、贤达辈出,其影响及历史意义正如修建时的府谷县令郑居中所言"移清师徒,书声远朗。恍觉山增而高秀,河增而润长也"。荣河听涛已成为府谷的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 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千佛洞开凿于岩壁之上,藏匿在悬崖之中,因石造境、自然天成。现拥有洞窟六孔,每窟一院,院院之间小门相通。另有祖师殿建在门洞右侧的消遥楼上,内供呂祖神像。洞窟中的雕塑以佛像居多,层层叠叠、或尺许或五六寸,石刻古鳅璀璨满目。千佛洞下的石壁为摩崖石刻,現摹刻有来自全国各地文化名人的诗词墨宝40余幅。</p><p class="ql-block"> "心空来坐久,且话静中缘"。千佛洞历来为僧人悟道修行之处,多少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僧人在此禅心静坐,持经念诵,凝听梵音,慧悟佛性。</p><p class="ql-block"> 位于县城之西的神龙山南临黄河、背依群岭,气势雄浑、犹如巨龙昂首、啸饮大河。这里林木葱茏滴翠、奇花异草争芳,风景秀丽、人文荟萃,实为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的绝佳之地,现已建成神龙山公园。 山不在高、有塔则名,在神龙山公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座那高耸人云的文元塔。塔楼回廊朱阁、绿窗绮户、雕栏玉砌、斗拱翘角,古朴典雅,为府谷县的地标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站在文元塔凭栏远眺,黃河如带、群山如砺,山水一色、云蒸霞蔚,府保两城、尽收眼底,抚今追昔、感慨万千,颇有念天地之悠悠,叹盛世之融融之感。此时此刻的府谷,你会被它那颇似"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意境所吸引而震撼,也会被它这些年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迁所感动而自豪。神龙瞻紫,古韵今风,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相辉映,传统与创新在这里至臻结合,古城府谷正赓续着旧日的风华,革故鼎新,迈着现代化的步伐昂首向前。</p><p class="ql-block"> 府谷是二人台的故乡、一曲《走西口》蜚名中外。地处陕晋蒙三省交界处的府谷背依长城,腹抱黄河,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蒙汉民族的親缘,多元文化的交织,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二人台就是其中的一种艺术奇葩。它将土生土长的塞上民间音乐与晋北蒙西民间音乐相融合,形成跨地区的民族音乐戏剧化艺术,是地域民俗和文化的一种真情演绎。二人台语言通俗、便于吟唱、易于表演、贴近生活,它的演唱风格既有北国高亢激昂的主调,又有南国婉转柔和的风韵,让人从它那跌宕起伏的旋律、悠扬顿挫的唱腔和载歌载舞的表演中充分感受到蛰伏其中的力量。 源自清朝、传唱至今,被誉为陕北文化活化石的府谷二人台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  府谷县墙头乡位于府谷县城以北六十公里处,它是晋陕蒙三省的交界处,明榆塞长城的起点,黄河入陕第一湾的所在地,也是陕西沿黄观光公路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陕西沿黄公路的零公里处路标位于内蒙古准格尔旗龙口镇与陕西府谷墙头乡的交界处,离它不远的黄河岸边耸立着一座由花岗岩雕刻而成的蒙晋陕三省界碑,是由国务院2013年批准设立的。碑体为等边三棱柱,碑柱面向各省的方向分别刻有各省的省名,界桩的下方对应刻有各省区的行政图。界碑右侧陕西境内有一座山峁,其顶部有一只高6米的红色大公鸡雕塑,游客通过微信扫码后,雄鸡便引亢高歌、鸣叫报晓,响彻云霄,声传三省、让人顿生出"一脚踏三省,鸡鸣闻三省"的豪感。</p><p class="ql-block"> 在墙头村附近有一处独特的自然景观,这就是被人称之为大自然演化中的五彩乐章一一莲花辿,它是一种经历2.5亿年自然雕琢而成的砒砂岩地貌,并以独特的形态、绚丽的色彩在这片以黄色为基调的高原上执拗地表现着自己与众不同的色调和特立独行的风格。莲花辿的得名为康熙皇帝所取,康熙皇帝当年平定噶尔丹叛乱时曾到过此地,被眼前这片五彩斑澜状若莲花的雅丹地貌所陶醉,当得知这里尚未名称时便赐名"莲花辿"。</p><p class="ql-block"> 是梦幻、是奇观、还是画卷,当我站在观景台上第一眼看到莲花辿时,完全被眼前的一幕所震撼,参差迭起的峰峦叠嶂起伏,巨石巉屼,阗骈危耸,沟壑相映,绵亘十里,可谓天地之精灵。红白相间的石墩高下团耸,纷坡连接,其丽万状,鲜色可餐,恰似五花肉,堪称自然之奇观。纹理巧夺天工、身历时空变幻,妩媚中透露着刚毅,静穆里尽显清逸气韵,一墩一天地、一辿一世界,犹如一朵朵含苞待放的圣莲。</p><p class="ql-block"> 这是自然的馈赠,还是大地的涂鸦,在这里山体的红白色彩搭构成一幅静态的色板,而滾滾流淌的黄河水又恰是一枝动态的画笔,静默的山、流动的水,勾勒出一幅美妙和谐的山水画卷。夕阳西下、落日熔金,暮云合壁,当最后一缕斜阳缓缓地坠落在峰峦后,由各色砒砂岩铺就的沟壑和峰峦又被罩上一层迷离妙蔓的星光夜色,虽则少了一份蔚然壮丽却又多许了无数的神秘遐想。</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诸多的雅丹地貌里莲花辿的名气並不大,但它的天然性、珍稀性、唯一性、唯美性却独占鳌头无与伦比。"南有青木川、北有莲花辿",莲花辿现已成为陕西著名的旅游景点,2016年被评为国家级丹霞地貌地质遗迹。</p><p class="ql-block"> 九曲黄河出昆仑、入甘宁、穿河套、越塞北,一路怒吼,一路咆哮,来到山西偏关的老牛湾后,原本由西向东奔流的河势陡然调头,汹涌澎湃地向南流去进入莽莽苍苍的黄土高原,来到陕西府谷境内的墙头乡,此时不遑多让的黄河受到莲花辿山体的阻挡后失去势头款款向南流去,並在尧峁村附近拐出一个S型的漂亮转弯,这就是著名黄河入陕第一湾。</p><p class="ql-block"> 离开莲花辿、我们驱车来到住于趙家山顶的黄河入陕第一湾观景台,站在观景台向下俯瞰,如练的黄河围绕着一片宽阔的河心绿州在缓缓流动,状似一条灵动的潜龙自由游弋、宛若一条飘逸的玉带在绿树中摇曳,並形成一幅阴阳分明的太极图,阴极平畴沃野、阡陌交错、郁郁葱葱,阳极则沟壑纵横、山峁环列、寸草不生。此时的黄河一改往日狂放不羁桀鳌不训之态和混沌浑浊不清之状,变得十分温顺柔和清澈碧绿。在观景台四周环顾,古老的紫城寨巍然耸立在湾内,眺望山西、雄视黄河,与周边五色缤纷的雅丹地貌交相辉映,炫丽而又雄浑,深遂而又凝重。趙家山村是我国历史上宋朝开国皇帝趙匡胤的故居,在离观景台不远处高耸着一尊趙匡胤的巨型雕像,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兵不血刃、登上帝位,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至今在黄河入陕第一湾还流传着关于他的许多故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钟灵毓秀 麟州神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一中国煤都神木之行</b></p><p class="ql-block"> 神木古称麟州,黃河揽怀南下,长城横腰西飞。历史上曾为著名的边关要塞"南卫关中,北屏河套,左扼晋阳之险,右持灵夏之冲"。名扬青史的楊家将曾驻守此地,戌边卫疆,雄踞一方,满门忠烈,流芳百世。据道光《神木县志》所载"古麟州城、相传城外东南约四十步,有松树三株,大可二、三人合抱,为唐代所物,人称神木。金以名寨,元以名县,明代尚有遗迹"。</p><p class="ql-block"> 4000多年前神木便为黄河流域的文明中心,留下众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景观,烟波浩淼的红碱淖、险峻陡峭的二郎山、古朴厚重的高家堡古镇、松柏森然的西津寺、雄峙两河的天台山,在这卷帙浩繁的景致中我们重点撷取了二郎山、天台山、西津寺和蒙汉天书进行了参观游览。</p><p class="ql-block"> 二郎山位于神木县城西的窟野河畔,穿城而过的窟野河流至山前与芹河交汇,雄伟的长城穿行山后,西侧为沙石相间的苍松翠柏,东侧为壁立千仞的悬崖巉岩,远端望去,蔼蔼山色中陡峭的山脊上耸立着一条气势恢弘连绵不断的建筑群,像一条又长又薄的屏风阻挡着风沙护佑着神木县城,气宇轩昂,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 二郎山高1082米呈南北走向,山势险峻,山路崎岖,山背狭仄形似刀刃,庙宇群建筑因地就势,倚山而建,叠嶂起伏,游走如龙。由山脚地藏阁起始到北山顶的山神庙,在这一千多米的山脊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地藏洞、八仙洞、浩然亭、二郎庙等百余座道教、佛教、儒教的建筑遗存,殿、堂、楼、阁次第连缀,形成一处疏密相间、鳞次栉比、布局有序的建筑群,因而二郎庙也被人们称为刀背上的庙宇。</p><p class="ql-block"> 山以神名、地以人传,二郎山是因山上有座二郎庙而延名。二郎庙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嘉靖年间曾重修,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关于二郎庙来历的典故诸多,明正统年间窟野河经常洪水泛滥成灾,无法根治,无助的百姓只能将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于是便想到擒龙治水之神赵昱(赵二郎),想借助他的神力治理水患,因而便在山上修建了二郎庙,从此这座山便定名为二郎山。也有说这二郎庙中的二郎神为《西游记》中大战孙悟空的杨二郎(楊戬),还有说这二郎神为李冰次子李二郎,因助父治理都江堰有功死后被尊为二郎神,总之传说纷纭、莫衷一是。</p><p class="ql-block"> 一山容百庙、一庙藏古今。我们沿着陡峭的三百六十多级台阶拾级而上,攀蹑于山石之间来到山半月门牌楼,牌楼正面的楹联刻有"海到无边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额为"一山无峙",背面则是"欲上青天揽明月、更倾东海洗乾坤",额为"绵绣河山"。穿过半月门楼便是八仙洞、地藏洞和浩然亭,继续前行便是二郎庙,二郎山庙宇林立,其中尤以二郎庙和三教殿享负盛名。二郎庙为二郎山最早的建筑,主奉赵昱以镇水患,乾隆年间改为三圣殿,祀奉楊二郎、关羽和赵公明,但治水防患理念末变,至今庙内两壁还留存着赵二郎与蛟龙恶战的壁画。二郎庙大门外为明代砖雕照壁,正面刻有"虎啸图",虎啸图中的猛虎威风凛凛,仰天长啸,背面刻有"九龙治水图",构思新颖,雕刻精细如琢,栩栩如生。照壁中的两幅作品充分展现出"以虎镇山、以龙治水的深远意蕴。</p><p class="ql-block"> 离开二郎庙、越过诸神殿,我们来到三教殿。三教殿为二郎山的中心庙宇群,三教殿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道光年间改为护国寺,民国二十三年重修为三教殿,殿堂穿廊叠檐、典雅别致,正殿内祀奉着释、儒、道三教的鼻祖释加牟尼、孔子和老子,三位圣人并肩而坐,同食人间烟火。殿内最珍贵的文物当属东西两壁上绘制的两幅明代壁画,东墙为东山庙群全景,西墙为二郎山全貌,其中最吸晴的便是画面中山腰的黑线,传说这就是二郎神当年治水时所留下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离开三教殿、经过风车长廊我们来到二朗山的第一驼峰玉皇峰,玉皇阁接上连下彩廊玉栏,我们沿着驼背攀援几丈石阶后便来到第二驼峰,在两峰中断处有一段狭窄逼仄的石径相连,仅容一人侧身而过,这就是著名的"担桥",亦称"断桥",一担担两峰,甚为惊险,更为奇妙。翻过几重幽洞便是二郎山的殿后庙宇山神庙,山神庙孤立无援地突丌在一块高约十多米的尖石之上,险峻异常,山石与庙宇融为一体直插天穹,山神庙内奉祀着山神土地神,统摄着全山。</p><p class="ql-block"> 二郎山被当地百姓称为"神山", 它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将儒释道三种不同的宗教文化共存于一座山上,甚至于一个庙宇、一座殿堂。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在同一地方、在各自的神明面前倾述着自己的心声,找到自己心灵的慰籍和灵魂的归宿,各种宗教文化在这里相互包容、彼此尊重,将和谐共生的宗教氛围营造演绎到极致。正因如此,有着博大精深宗教文化底蕴的二郎山就成为广大信众追棒祭祀的圣境。 神山庙多神仙也多,各路神仙云集于此,有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有求必应的送子娘娘,福佑功名利禄的魁星文昌帝,诸位仙人在这里各司其职大显神通,焚香还愿者、祈祷消灾者、询吉问凶者纷至沓来络绎不绝,使这里络日梵音缭绕,香火不断。每年的正月初八、四月初八、六月二十二,二郎山都有传统的庙会,此时商贾云集、游人如织、远近辐辏、熙熙攘攘、共襄盛举,场面颇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  西津寺坐落在神木县马镇镇南黄河之滨七公里处的石山上,依山偎水、古柏葱茏,红墙碧瓦、山静景幽,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寺庙周边的柏树林带,这些柏树林与众不同,林木均朝一个方向生长,树纹全部向左扭转,而且都生长在石缝中,景致独特、风格别具,此景观我们只是南极之旅在阿根廷乌斯怀亚的火地岛国家公园见到过。</p><p class="ql-block"> 西津寺亦称宝峰寺,相传寺中原有三株古柏,曾有凤凰栖息在此而被称为神树,寺内有一位高僧,他有一个聚宝盘,因要去四方云游就将聚宝盆埋在寺旁的山坡上,为辨识这块地方便从神树折了一枝插上,並将树枝躯干由左向右扭了三圈。一年后高僧回来,只见寺庙周围漫山遍野都长满了翠绿的柏树,且树技皆由左向右扭转,只是聚宝盆再也找不到,为让后人记住这聚宝盆,将此山取名叫宝峰山,寺庙也就称为宝锋寺。</p><p class="ql-block"> 在西津寺当你拾阶而上前往寺庙时,每上一个台阶都会会发出不同音阶的悦耳回声,声音虽则短暂,但听之很浑厚铿锵,因此人们便把西津寺的登山台阶称为"佛音阶"。</p><p class="ql-block"> 身居宝山、怀抱黄河,西津寺相传历史上曾规模甚大、在黄河沿岸颇有名气,庙宇终日钟声悠扬、香烟缭绕、香客不断,与佳县白云山遥相呼应。直至上个世纪40年代初遭战乱洗劫,使一座占地150多亩的千年古刹毁于一旦,仅留下寺庙残痕、古柏林带和雕刻精美的石狮一对。现存的西津寺是近年来陆续修葺重建而成的,寺庙前一对保护完好表情凝重的明代石狮巍然耸立在那里,扑拙有趣、目光炯炯直视着黄河,在它的旁边则是一株周长3.9米高约20余米的参天千年古柏,这棵被称为"树王"的古树近看外皮疤皱、伤痕累累,但树干虬曲,依旧苍劲挺拔、枝叶阴翳、树冠葱郁,犹如一位大彻大悟、仙风道骨神情超脱的时光老人,两座石狮和千年古柏默默无闻矗立在庙前,无怨无悔守护着这座神山、守望着大河浩瀚。在寺庙的右侧还建有28米长的观景长廊,坐于其间、驻足远眺,黄河晋陕大峡谷的风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抬头仰望古柏苍翠欲滴荫蓊连柯十分幽美,低头俯视九曲黄河斗折蛇行滾滾南下,让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天台山地处神木贺家川镇黄河与窟野河的交汇之处,它因"前有天然狮子石,甘霖地,复有仙桥,绝似天台,故名"。 天台山雄踞秦晋峡谷的奇山秀石之巅,山体拔地而起,巍峨挺拔,山峰由北向南蜿蜒前伸,像一柄倚天宝剑突丌插入到黄河与窟野河之中,气势磅礴如巨龙入海,形成一山分二水的壮美奇覌。</p><p class="ql-block"> 天台山多庙宇,它的建筑群主要分佈在前山与后山两处,前山为建于北魏元宏太和年间的崇峰寺,以佛教文化为主。后山是建于明朝成化年间的天台诸神殿,以道教文化为主,后经历代增置修葺渐成如今的宏大规模,前后两山、南北相望,佛道相容,和谐共生,天台山现已成为誉名陕北的一方宗教圣地。</p><p class="ql-block"> 天台山的庙宇群由南向北依山而建,绵延二公里,最南端是高耸的山门石洞,洞长数十米洞内有石阶二百余级,洞上有仿明隶石刻"南天门"三个大字。由山门向北建有庙宇九层,在山顶建有天台山庙,庙内尚存有近百幅壁画和雕刻作品。</p><p class="ql-block"> 天台山树木蓊翳、壁画满目,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其中"楼攀香桂,池蓄甘霖。崇峰南秀,窟野西清。黄河点石,紫岭堆去。石狮近臥,金钟远闻"为山上八景,在西北地区颇具盛名。</p><p class="ql-block">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天台山不仅有着壮丽的景观,还有着众多神奇的传说。在崇峰寺大殿前有一对巨石组成的天然雕塑情侣石,它讲述着一段美丽的故事,相传古时有一富家小姐与家仆相恋、遭其父反对,无奈之下两人决意私奔到此处以身殉情,恰逢吕洞宾云游至此,被其感动便点化二人成仙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如今斯人已远去、只留下这对情侣石默默守望在这里、彼此相对,让人遐想万千。</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神奇的山,还是一座英雄的山。当年神府红军初创时期革命前辈就曾在此多次秘密集会,1936年3月30日刘志丹率领红28军在这里誓师东渡黄河,给天台山留下许多动人的传奇故事,刘志丹东渡黄河后的第14天、在攻打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壮烈牺牲英年早逝。为缅怀这位陕北红军创始人的丰功伟绩,毛泽东曾为其亲笔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如今英雄已逝但浩气长存,作为那一段难忘历史的见证"刘志丹东渡黄河纪念碑"依然巍峨屹立在天台山上,与天地共存,成为后人瞻仰的革命遗址。</p><p class="ql-block"> 站在天台山顶峰四处眺望美景尽收眼底,向东、陡峭的山崖下是汹涌澎湃的黄河,向西、沟壑纵横间挟持的窟野河缓缓流淌,最终缠缠绵绵的两河融合为一体,云蒸霞蔚、势若龙跃,奔腾咆哮着向南流去,颇具"一山览秦晋、二水锁烟霞"之意境。</p><p class="ql-block"> 蒙汉天书位于神木境内沿黄公路的166公里处,一条裸露着岩脉的山崖沿着黄河西岸而立,山崖上的砂岩经过上万年的雨水冲刷和自然风蚀,形成了风格迥异、妙趣横生的自然岩画。这些岩画用粗砺的线条刻满了石壁,有些像甲骨文,有些似篆书,但更多的如同用蒙文写成的天书,天兵列阵、风刀仙境,犹如雕塑大师点石成金的梦幻之笔所勾勒出的迷人杰作,令人啧啧称奇。</p><p class="ql-block">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文字是文明的标志。神木县域毗邻内蒙地区,北方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与厚重的黄土文化在这里交融,兼容并蓄,而蒙汉天书就是这两种文化的最真实写照,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它将两个古老民族的历史书写在这石头上、镌刻于摩崖间,穿越着时空的隧道,向人们传递着解开上古文明的密码,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风貌。</p><p class="ql-block"> 此次神木之行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亲眼目睹了神木的蝶变,在神木的日子里,我用心在感知神木,体味着它的神奇魅力。神木是一块神奇的地方,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到过这里,当时神木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遍地沙石、满目荒芜、贫瘠落后。1986年随着神府煤田的发现使这个地处西北一隅名不见经传的小城瞬间名扬四海,神木因煤而兴又因煤而富,依托着丰渥的煤炭资源优势迅速走出一条工业化发展的快车道,实现了经济腾飞並在这块土地上创造出奇迹。神木现已成为中国的煤都,全国最大的兰炭基地,单体最大的聚氯乙烯基地,西部最大的火电基地和浮法玻璃基地就建在这里。昔日的穷乡僻壤锐变成高楼林立的黄河明珠,过去的贫困县一跃成为中国经济的百强县之一,陕西第一经济大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能级日臻完善,人居环境更加优美,精神文明蔚然成风,一座张杨着青春活力和财富张力的靓丽之城彰显出自己的颜值和气质。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居民的民生福祉也得到提升改善,神木在全国首个实现了全县十五年免费义务教育、全民免费医疗和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实现了神木人久盼的宿愿。</p><p class="ql-block"> 在新的形势下,神木又开启了自己的经济转型升级步伐,调整产业结构的比重失调,传统优势产业得到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崛起,蛰伏已久的非煤产业开始兴起,逐渐摆脱了过去"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在新时代的洪流中神木人又在演绎着新的神奇故事,谱写着恢弘大气的重彩华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白云晨钟 香炉晚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一山顶上的天空之城佳县</b></p><p class="ql-block"> 浩荡长空回响着船夫的歌谣,沉厚故土弥散着枣花的清香,在黄河与黄土的碰撞中矗立着一座城池,这就是中国著名的山顶之城佳县。佳县始建于公元1082年、古称葭州,因境内佳芦河两岸芦苇丛生而得名。1913年曾因行政区划调整,废州置县改为葭县,后因葭是一个较为生辟的字眼,所以在1964年改名为佳县。</p><p class="ql-block"> 佳县号称东方的卢森堡,玲珑袖珍,东临黄河,南有佳芦河环绕,整座县城建在高300米方圆不足五平方公里的孤山顶端,三面凌空绝壁、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历代均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又被称为悬天古城铁葭州。</p><p class="ql-block"> 山顶的城、宋朝的墙,凌空的飞寺、悟道的神山,加之那水天一色的雄渾之美和覆羽全城褐红色砂岩的山体,将佳县衬托的更加骨感细腻、更加富有诗意。</p><p class="ql-block"> 铁葭州之铁,不仅是古城坚固如铁天下险,更是葭州大地孕育出一代又一代浩然正气铁骨铮铮的葭州人,在这里演绎出一幕幕金戈铁马荡气回肠的故事。南宋名将徐徽言、孙昂二将在抗击金军、保卫葭州的战斗中临危受命,舍身取义,忠贯明月,天地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p><p class="ql-block"> 更有那解放战争期间的1947年,毛泽东及党中央转战陕北,曾在佳县战斗、工作和生活近100个日日夜夜,期间在神泉堡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从此揭开了全国战略进攻的序幕。在这里毛泽东修改审定並公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網》,掀起中国土地改革运动。在这里中共中央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训令,重新修订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毛泽东并在佳县视察工作时亲笔为中共佳县县委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在这里运筹帷幄领导着中国革命,扭转乾坤、走向胜利。</p><p class="ql-block"> 佳县是红色经典颂歌《东方红》的故乡,1942年冬天的一个清晨,佳县张家庄农民李有源挑着担子去县城,一路上他看到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融融阳光照耀着沟峁起伏的黄土高原,他感慨万分联想到如今自己的幸福生活,怀揣着对一代伟人朴素的感激之情,灵感顿生地唱出"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随后又在陕北民歌《骑白马》的基础上改编创作出《移民歌》,1944年此歌经延安文艺工作者的整理,将歌名改为《东方红》直到现在。一城一曲、一座城又因一首歌而出名,时至今日每日清晨"东方红"的乐曲都会伴随着东方旭日响彻在佳县的云天之上。</p><p class="ql-block"> 一曲《东方红》唱出中国人民的心声,他曾让几代中国人热血沸腾、激情满怀,唱红了中国传遍了世界,至今仍在传颂之中。为了纪念这段难忘的历史,如今在佳县北3.5公里处的黄河之畔修建了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的东方红产业园,产业园距离李有源故居仅有1.5公里,它由东方红展览馆、东方红大剧院组成,现已成为陕西沿黄公路红色旅游新的坐标点。</p><p class="ql-block"> 诗以言志、歌以抒情,佳县还是著名民歌"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的诞生地。1922年佳县荷叶坪村船工李思命在黄河行船,当他站在岸边面对着汹涌澎湃的滾滾黄河,目睹着惊涛骇浪中颠簸起伏的船只和那摇着船橹在浪尖谷底逐浪弄潮的艄公,情不自禁地开口唱起"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一曲嘹亮的黄河船夫曲"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悄然问世。 这首歌高亢激昂、响遏行云、感天动地、憾人心魄,它道出黄河九曲回转、神韵悠长的壮观和黄河船夫爽朗直率、粗曠豪迈的禀性,1923年春节荷叶坪村闹红火时,李思命沿用《扳水船》对唱形式将"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唱出,此后这首歌很快就在秦晋黄河两岸流传开来。1942年经延安文艺工作者的整理,将此歌印发在巜陕甘宁老根据地民歌选》中,从此这首歌便以其简约而深沉的旋律,朴素而饱含历史沧桑的诗句,成为陕北民歌乃至中华文化的经典歌曲,迄今为止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黄河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  探古寺寻幽、访神山悟道是佳县之行的必须。</p><p class="ql-block"> 香炉寺位于佳县城东200米处的香炉峰顶,东临黄河、三面绝空、地势险峻、无可依傍,仅西北面以一条狭径与县城古城门相连。香炉寺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它虽不大仅占地一亩,但却儒佛道三教並存,自成格局又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兀然飞奇、古寺香炉,上柱苍穹、下砥中流"。寺院东南有一直径5米高20多米的孤峰石柱拔地而起,跃水而出,它与整个悬崖丌然断开间隔二米,渾然矗立于天地之间,傲然于黄河之畔。远端望去刀削斧劈,恰似摆在案前的香炉一尊,香炉寺由此得名。石柱顶端还建有一玲珑小阁,名曰观音阁,此阁临风而立,款款欲飞,古朴苍劲之中流露出一种睥睨天地、岿然不动的气韵。寺院与石柱之间架有一座5米长1米宽的天桥,名日"断桥",置身其上,凌绝天际、如渡虹霓、战战兢兢、如临深渊。站在断桥凭栏而望,东眺呂梁山脉、峰峦叠嶂,宛如万马奔腾,低头俯视,滔滔黄河激流而下,汹涌澎湃。远处遥看,佳临黄河大桥横贯东西,如龙臥波。</p><p class="ql-block"> 香炉寺和塔云山观音殿、浑源悬空寺、梵净山金顶、承德双塔山、昌都孜珠寺名列中国最危险的六大寺庙。一山一石、遗世独立,天地苍茫、令人震撼。</p><p class="ql-block"> "香炉晚照"是佳县八景之一,日落时分的香炉寺有一种摄人心魄的雄浑之美。当夕阳的余晖将孤峰与寺院的倒影映照在波光粼粼的黄河水中,金芒四射的融融晚霞与黄河水黄土地交织在一起,山间水面氤氲飘渺、朦胧蔓妙,给人一种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意境,颇有"黃河小蓬莱"之感。</p> <p class="ql-block">  白云山位于佳县城南五公里处的黄河之滨,这里山水相依、松柏苍翠、庙宇林立、因终年白云缭绕而称白云山,庙也因山名而叫白云观。白云观依山而建、俯瞰黄河,蜿蜒跌宕、景色壮观。</p><p class="ql-block"> 白云观人杰地灵神亦奇,据载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终南道士李玉凤云游四方来到这里,观其山景秀便结庐而居,栖山阐教,设化教民,采药治病,普济众生,被百姓尊称为玉凤真人,白云观便在他的主持下开始修建。明万历四十六年神宗皇帝给白云山道观亲颁圣旨一道,并赐御制《道藏》4726卷,从此白云观名声大震,地以人灵、物以人瑞、神以人奇,当地官民大兴土木营造道观,后又经历代不断修葺补建,宫殿楼阁鳞次栉比,雕梁画栋俯拾皆是,白云观现已成为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几百年来香火长盛不衰,远近香客络绎不绝,2001年白云山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白云观集道教诸神于一山,融明清建筑为一体,有殿堂庙宇近百座,是明清时期西北最大的建筑群。它以真武祖师殿为中心分列在三条轴线上,其中木牌坊、五龙宫、四道天门、真武祖师殿、三官殿、藏经阁、超然阁、玉皇阁、三清殿、元辰殿为第一轴线,也是白云观建筑群的主轴线,为多数游客选择的游览线路。在主轴线的东侧还有第二、第三轴线,三条轴线上宫、殿、楼、阁、厅、堂、庑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疏密得当、典雅神奇、金碧辉煌。</p><p class="ql-block"> 木牌楼是上山入观所经过的第一座古建筑,高12米、双层飞檐、多层斗拱,26个兽头各显其威,8只角风铃叮当作响,在氤氲雾蔼中弥漫着飘渺的仙气和凌霄的威严。</p><p class="ql-block"> 五龙宫为白云观建筑群的底层建筑,是一个由正殿、两廊和观音楼组成的小四合院,是道教追溯真武祖师脱凡成仙过程的宫殿,殿内供奉着赤、黑、白、黄、绿五条龙的雕像,象征着"五龙捧圣",五龙宫由此得名。 在五龙宫与真武大殿之间排列着白云观的四道天门,四座天门都建在高高的平台上,两侧均建有配殿,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祠分列其上。在二天门与三天门之间是一座宽敞的庭院,庭院西端矗立着两根石旗杆,旗杆上刻有"经三十六修而成正果,统八十二化以伏龟蛇"的楹联。北端便是别有天地的白云洞,洞额镶嵌着石匾一块,上书"大明敕封白云洞"为明神宗所封。白云洞原名真人洞,为白云观开山道人玉凤真人修炼之静室,真人羽化后信众塑其像于洞内以供崇敬。</p><p class="ql-block"> 伴随着一路蓊蓊郁郁、亭亭如盖的古柏苍松我们来到气势恢弘、朱甍碧瓦、飞阁流丹的真武大殿。真武大殿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它是白云观的中心也是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殿宇凌空、楼阁高耸、走廊四环、幽静相通。正殿由前殿和后殿组成,前殿为卷棚式建筑,真武祖师雕像端坐前殿平台正中,龟蛇二将开道于前,赵公明、马华光元帅待立于后,后殿为歇山式建筑,真武祖师铜像高坐神龛中,掌印执旗的周公、桃花躬身待立,剽悍勇猛的十大元帅拱卫两旁,众将彩雕、神威赫赫、披坚执锐、跃跃欲试。</p><p class="ql-block"> 大殿对面为乐楼亦是戏台。大殿两厢配殿为五祖七真祠,在配殿东南侧有钟楼一座,楼内悬挂巨钟一口,重达9999斤,钟声噌吰、悠扬铮鏦、百里可闻,于是便有了古葭州的八景之一"白云晨钟"。鼓楼建在配殿的西南侧,与钟楼遥相对映,楼内有大铜鼓一面,鼓声阵阵、铿锵有力、雷霆万钧。从古至今道人晨敲钟、暮击鼓,"晨钟暮鼓"便由此而说。</p><p class="ql-block"> 白云观的签灵验天下闻名,香火极盛求签问卦者不绝,使白云观名声大振的是毛泽东这位伟人,1947年10月22日(农历9月9日)毛泽东转战陕北时来到白云山,颇有兴致的在真武大殿的签筒中抽到第四十三笺"日出扶桑",该笺这样写道"日出扶桑万里明,贵人喜气自享通",抽完笺后毛泽东还在大殿观看了佳县群众剧团演出的晋剧《反徐州》,看完戏后毛泽东赠送给剧团一面锦旗,上面写有"与时并进"四个字。随后不久毛泽东渡河东去,率中共中央奔赴西柏坡,取得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p><p class="ql-block"> 白云山的最大特点是诸神荟萃,白云山由崇尚道教起步,因神建庙,在这些洋洋大观的庙宇群中,你会发现道教以至佛教、儒教里所有的各路神仙都集结于此,还有大量的民间传统神,行业地域神都列在其中,是一处典型的以道为尊,兼收并蓄,道释儒三教一体的全神庙。200多位神仙云集于一山一观之中,神系之杂、神像之多在全国各地的古观古寺中极为罕见。</p><p class="ql-block"> 离开真武大殿、我们来到三官殿,三官殿内供奉"天、地、水"三官,殿前有一座木牌坊,坊楣上书"三元考校"四个大字,寓指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掌控着人间的功过善恶,校对死后阴间应给予的赏罚之意,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p><p class="ql-block"> 藏经阁为五阁双层建筑,它因珍藏御颁圣旨及道藏经列架而得名,藏经阁南有一石砌碑楼,内立一通龙头石碑,上刻有明神宗颁经圣旨,下为明天启元年(1621年)葭州人李嘉声亲泐"敕建道大藏经阁记"。藏经阁前立有老子骑牛的大型雕塑,雕像中的老子神采奕奕,大有"老子西出函谷关,紫气东来三万里"之气概。</p><p class="ql-block"> 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玉皇阁是白云观的主要建筑之一,因供奉万神之尊玉皇大帝而超出群宇以示至尊。在玉皇阁南建有琉璃制作的九龙壁,壁的正面为九条彩龙叱咤风云呼之欲出之图,壁的背面则为玉皇大帝出巡图,众神簇拥,威震寰宇。在玉皇阁西建有马王庙,马王庙内供奉着马王爷,是中国民间供奉的神仙之一,传说他长有三只眼,又称"三眼灵光",在马王庙我也第一次见到了三只眼。</p><p class="ql-block"> 超然阁是供游客游览中途休憩之处,阁的门廊上有一副对联"消除俗虑心自在,忘却烦恼达超然",其意出自于道家之悟在静心超然。驻足于此、白云拂面、清风习习、风铃声声,一种远离闹市喧嚣的宁静淡泊之感油然而生。向下俯瞰,黄河如注、凌虚弄影、高出尘世,如临云霄之界、神仙洞府。顿觉物我两忘、荣辱为空,天地之大、豁达超脱,确为道法自然。</p><p class="ql-block"> 三清殿位于白云山巅、是白云山最早的庙宇,创建于宋代,硬山屋顶,鱼龙吻兽,足见其在观中的崇高地位。殿内供奉着道教的三位最高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两厢配殿为南斗六郎和北斗七星祠,与民间传说中的"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有关。</p><p class="ql-block"> 游览最后我们来到元辰殿,元辰殿建于1992年、是白云观规模最大的建筑,殿内祀奉着斗姆及六十元辰,斗姆为道教中北斗众星之母,是一位除恶佑人的女性尊神。六十元辰也称六十甲子神,为道教所崇的六十位星宿神,这些星宿神轮流值年,每年都有一星宿神值班,掌控一年之事,被称为太岁神,六十年一轮换。</p><p class="ql-block"> 道观与寺庙是人们宗教信仰的皈依之地,不知从何时开始,每次我来到这里,都会有一种超凡脱俗、心境悠然的情愫。我站在元辰殿向四周眺望,白云霭霭、青烟袅袅,钟鸣磬响、芃音阵阵,近看楼阁殿阙、层层叠叠,远望玉宇琼楼、仙境天庭。这时我才真正体味到"山门无锁白云封,庙内有尘清风扫"的意藴。</p><p class="ql-block"> 白云山之胜不只是自然山水之景,也不是庙宇殿堂之伟,更在于一种道家文化的博大精深。白云山景观属于典型的庙观文化,它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宗教文化、黄河文化有机地熔于一体,形成一道景致独特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白云山道教音乐被誉为白云神韵,圣境仙乐,它将古典音乐与宫庭音乐融为一体,兼收並蓄了晋剧、佛教、唢呐、民歌的曲调,博采众长形成以经韵曲调、笙管音乐为主的白云山道教音乐,成为道教音乐四大流派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派,庄重肃穆又不失婉转柔美,恢弘大气又不失典雅清新,听之后使人神清气爽,熨怡舒帖,2008年白云山道教音乐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璧画是白云山最富艺术价值的民间艺术之一,是白云观文物的物化表现,现存有明清民国时期及当代各类壁画1590余幅,这些壁画有些是讲述道教得道成仙护国佑民的故事,佛教经变因果报应的传说和儒家助人行善积德的哲理,有些是描绘山水人物花草风景,内容丰富绚丽多彩。其中以真武大殿的壁画为最,真武大殿存有真武祖师修道图壁画77幅,详尽地描述了真武祖师降生、修行、悟道、伏魔、赐福的神话传说,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p><p class="ql-block"> 精湛的雕塑艺术渗透在白云观建筑群的各个角落,数量之多、名目之繁、令人目不暇接。白云观雕塑作品取材极为广泛,有石雕的狮子、旗杆、台基,有木制的梁坊、门窗、匾额,有砖刻的脊兽、钱檐、滴水,这些作品到处都闪烁着雕塑艺术的光辉。其中耸立在白云洞前的双石旗杆便是这石雕作品中的经典,沉重的旗杆将石狮压得腰背深驼,双目突出,四爪撑开。而石象则显得气力十足,四蹄回收,稳臥莲台,两幅作品形象逼真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陕西佳县神木两县的黄河百里河滩枣林是全国著名的滩枣产地,在中国红枣之乡佳县城北20公里处的泥河沟村有一座千年枣园,它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栽培历史最长、面积最大的原始枣林,枣园面积36亩、有各龄古枣树1100余株、被称为"天下红枣第一村",其中有一株树龄1400年的枣树,被称为"千年枣树王",尽管树心已空、但至今依然根深叶茂、冠盖如云、果实累累。 走进泥河沟村千年枣园,恍若置身于一个枣树的天然艺术殿堂。枣园门口的大石头上雕刻着由著名画家刘文西所题的"中华枣源"四个大字,笔锋遒劲、神韵毕现,园内沟沟坬坬、一棵棵树皮皲裂、虬枝盘曲的枣树耸然挺立,枝干舒展、姿态各异,一簇簇树桠枝头缀满硕果,随风摇曳溢香。"春日千枝黄花馨,夏晨缭绕薄雾腾。秋来漫漫夕阳下,婆娑一树万株红",这不正是泥河沟千年枣园春华秋实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离开佳县我们来到吳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石城觅古 碛滩观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一吴堡印记</b></p><p class="ql-block"> "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哎呀三盏盏的那个灯⋯",一曲荡气回肠、千回百转的信天游"赶牲灵"把人们带到吴堡这块神奇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吴堡虽小却是一个有内涵、有温度的地方。这里风光旖旎、景色宜人,吴堡石城巍峨挺拔,黄河二碛气势磅礴,横沟温泉温暖惬意,东渡黄河纪念园意境悠远,同源堂国学博大精深。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是文学巨匠柳青、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的故里。摄影家碛子在这里慧眼开智捕捉到《黄河船夫》的惊鸿瞬间,画家石鲁在这里汲取到自己巅峰之作《东渡》的绘画意蕴,作家高建群长期根植于此、在这里萌生出小说《最后一个匈奴》的创作灵感,世界级剪纸大师贾四贵在这里巧构奇思、用精湛的刀法剪出艺术臻品《光明在前》,民间艺术家张天恩所创作的陕北民歌"赶牲灵"就是从这儿唱响传遍中国走向世界。</p><p class="ql-block"> 伴黄河听涛、登古城怀旧是吴堡旅游最靓丽的一道风景。吴堡古城又称吴堡石城,龙盘虎踞矗立于吴堡县城以北的黄河山梁,是一座雄踞黄河天险仿似铜壁铁墙的古城,城池三面均为百丈悬崖,仅北有吊桥与后山相通,崖如刀削、壁立千仞、城垣整肃、城墙坚固,扼秦晋之要,锁西北之关,历来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故在明清时期便有"铜吴堡"之称渭。</p><p class="ql-block"> "一座石山、一方石城,一个千古之谜、迄今无人破译"。雄踞高山,邑枕黄河,聆听千年的历史回音,感悟石城的魅力无穷,这就是吴堡古城的真谛所在。吴堡石城是全国保存最为完整,建筑历史久远,文物价值极强的石头城,被誉为"华夏第一石城",200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原为堡寨始建于北汉(公元951年),金正大三年(1226年)置吴堡县后便成为本县治城所在地,直至1936年7月吴堡县政府迁离后,这座有着710年悠久历史的县治古城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被慢慢遗忘。</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驱车沿着陡峭的坡路盘山而上来到古城时已是黄昏时分,穿梭在古城的大街小巷,满眼望去都是青一色的石头建筑,石头城墙、石头城门、石头民居、石碾石磨、石狮石鼓,这里的一切仿佛都是用石头制成,整座城市就是一座用石头雕琢而成的石艺收藏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石城虽小但四门端正五赃俱全,小而全精而美构成古城建筑的独特风格。石城依山而建、平面虽不规则倒也中规中距。城墙内为黃土夯筑,外为石条砌就,整座城池以文庙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街道幅射全城连接四座城门,另有十多条小巷、220多孔窑洞纵横交织、星罗棋布遍及古城四处,还有县衙、城隍庙、关帝庙、书院、女校、贞节牌坊等众多建筑点缀其间,整体建筑布局井然有序。</p><p class="ql-block"> 我们徜徉在石城的院落之间、阡陌小路,寻找着那段过往的历史记忆。落日斜阳的余晖照在一座座残垣断壁的民宅老舍和长满苔藓几近坍塌的窑洞院落,将古老的石城和远近高低成片的枣林晕染成一片绯红金黄,更加让人们有一种沧桑孤寂的惆怅之感。随着历史的变迁,岁月的流逝,历经千年的古城已渐渐褪去昔日的铅华,旧时的刀光剑影、过往的繁华昌盛早已成为过眼云烟,留下的只是令人难以释怀的回忆。长期的风侵雨蚀、战火洗劫、尤其是抗战时期日军飞机大炮的狂轰乱炸,大部分建筑都变成废墟、烽燧残损、荡然无存,仅存的一些明清时期的窑洞也是破烂不堪,但我们仍能从那些斑驳陆离的碎石瓦砾建筑中找到当年的繁华似锦,聆听到千年前的市井鼎沸。</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吴堡古城早已人去城空,偌大的古城里只住着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王象贤,他作为古城的一位见证者,也许是古城的最后一位守望者䒖䒖孑立地向来客娓娓道来古城的这段历史,诉说着古城的古往今来、点点滴滴、邈矣悠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黄河除了世人皆知的壶口瀑布,还有一个地方同样风景壮丽,那就是吴堡黄河二碛,二碛又名大同碛、位于吴堡岔上镇丁家畔村,与山西碛口镇隔河相望。</p><p class="ql-block"> "黄河大同碛、河槽滾激流,白昼声声惊、夜晚听碛吼"。碛为砂石积成的浅滩,当河流经过石滩时会形成起伏飘摇的水流湍急景观。黄河自青藏高原奔流而下,又在晋陕大峡谷间盘恒腾跃、无拘无束地进入吴堡境内,此时宽阔舒缓的河面骤间由400多米宽收缩至不足百米,猛然跌至在一段长约500米落差近10米的倾斜狭隘河道,被峡谷紧紧束缚的激流露出自己千浪惊、万涛怒的磅礴不羁的气势,拥挤翻滾咆哮地奔涌到碛槽、又被重重地摔向暗礁密布的碛底,顿时水流湍急、卷起惊涛骇浪,状似万马奔腾,势如苍龙出水,声如万鼓齐鸣,河面上黄色的浪花此起彼伏地喷溅翻滾着顺流而下,浑浊如浆的河水不断拍击着河岸,澎湃的水声连绵不断传入到耳中,人到二碛后都会被这壮丽的场景所震撼而折服。由于其景观气势略逊于壶口瀑布,人们故将这500米长的大同碛称为"天下黄河第二碛",简称黄河二碛。</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黄河行船、谈碛色变"。二碛对面的碛口是黄河上中游著名黄金水道的终点,而碛口镇的繁荣很大程度缘自于大同碛的险峻。大同碛这500米长的暗礁激流险滩无疑成为黄河诸多碛滩中的险中之险,成为无数船夫稍公心中的梦魇之处,为了规避风险,黄河上游来的商船到碛口后就不再前行,将船停泊于此,将货物运输由水运改为陆运送达全国各地。时间一久碛口便逐渐成为黄河中上游地区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成为黄河中上游的著名古镇。 </p><p class="ql-block"> 吴堡人善于捕捉商机,将过去曾被船夫视为畏道的地理极限黄河二碛变成黄河漂流的最佳河道。二碛虽险但与壶口瀑布不同,他的险峻河道与落差特别适合于黄河漂流,对于一些喜欢刺激且富有挑战冒险意识的漂流爱好者实乃绝佳之地。漂流是一种悲情的壮举,无畏的冒险、急剧的冲刺和意志的挑战。2017年7月为纪念中国黄河漂流三十年,吴堡在二碛旅游景区建立了漂流广场,並在广场矗立起黃河首漂七勇士的集体雕塑。1987年几十位漂流爱好者乘坐无动力装置的橡皮艇,从黄河源头出发,辗转将近半年到达黄河入海口,成功地完成黃河漂流5464公里、落差4831米的壮举,在母亲河上奏响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为此有七名勇士付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30年后的今天、在当年勇士们曾经漂流的地方,吴堡县举办了中国黃河大峡谷国际漂流公开赛,这是一种怀念、更是一种激励。来自国内外的漂流健儿同台竞技,在二碛汹涌澎湃的急流中劈波斩浪、百舸争流,奋力拼搏、浪遏飞舟,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漂流爱好者献上一台惊险刺激的视觉盛宴。</p><p class="ql-block"> 二碛河道旁边为天然的绝壁,一块块高低不等的巉岩在湍急河水长期冲刷侵蚀打磨中渐渐被掏空,形成一片片悬在激流之上的天然观景台。站在观景平台、欣赏着那浑浊的黄河水以排山倒海之势俯冲而来,在碛石间奔腾徘徊回旋,"飞流争喧豗,转石万壑雷",此刻我心中不由地涌现出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佳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p> <p class="ql-block">  逶迤黄河的沿岸究竟有多少个渡口,恐怕很少有人能说清楚,但有一个渡口却名闻遐迩,那就是吴堡川口古渡。</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历史的际遇,一个伟人的东渡让一个默默无闻的古渡变成尽人知晓的网红渡口,这不是杜撰而是真实的故事,时光将我们定格在75年前那场曾经悠关中国前途命运的解放战争。</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春寒料峭的春天,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部纠集了23万兵力进犯我陕甘宁根据地,当时我陕北驻军只有2万余人,敌众我寡,毛泽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地作出"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換取全中国"的英明战略决策,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陕北转战。在转战期间、巧妙地利用地形,辗转行军、迂回前进、伺机歼敌,与比自己多达十倍的敌人周旋,"运筹帷幄于山峁沟壑之间、决胜千里江河之外",胜利地粉碎了敌军对我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使我军在敌我双方的战争态势的较量中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时间进入到1948年3月、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好转,毛泽东和党中央为了更有利于统一指挥、领导全国各战区的作战,决定离开陕北、东渡黄河,向华北转移,並把东渡黄河的地点确定在吴堡岔上镇川口村的园则塔渡口。1948年3月23日黄河风平浪静、波澜不惊,已经转战一年零五天的毛泽东及中央纵队来到渡口,下午1时按事先安排毛泽东登上第一只木船,依依不舍地向前来送行的乡亲们惜惜告别,二十多分钟后渡船绕过无数顺流而下的冰块,避开一个又一个漩涡,冲过激流,顺利地到达黄河对岸山西临县碛口镇高家塔村的黄河滩头。毛泽东下船后,前行了十几步后慢慢转过头,久久地凝视着河对岸陕北大地的沟壑梁峁,望着这块自己生活战斗过十三年的地方,深情地说"陕北是个好地方",並还感慨地说"你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可以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在中国革命历上有着重大转折意义的黄河东渡就这样胜利结束,川口古渡作为中国革命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既是一个终点、又是一个起点,在这里、为毛泽东和党中央在陕北领导中国革命的十三年光辉岁月画上了一个园满的句号,同时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夺取全国胜利一个新的起点,川口古渡无疑是这一伟大重要事件的目击者和见证人。</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1949年3月23日,在毛泽东东渡黄河一周年的日子,随着党的工作重点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毛泽东又带领党中央机关从西柏坡出发前往北平,进京赶考,迎接新中国的曙光。</p><p class="ql-block"> 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天遂人意的历史必然,从1947年的春天起始、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连续三年的初春三月先后进行了三次大的战略转移,这三次大的战略转移就像定海神针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毛泽东东渡黄河这一光辉历程,2018年吴堡县在毛泽东当年东渡黄河的川口村修建了"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公园",纪念公园由东渡纪念馆、东渡纪念碑、毛主席东渡黄河雕塑,"东渡号"纪念船及转战陕北的浮雕组成,成为滔滔黄河边上又一个永恒的红色记忆。</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东渡黄河雕塑生动地再现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东渡黄河的场景。毛泽东双手叉腰、昂首挺胸、目光如炬,展现出一代伟人带领人民走向胜利的决心和魄力。毛主席东渡纪念碑高27米,巍峨挺拔在黄河岸边,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到1948年东渡黄河整整27年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纪念碑上红色的党徽及"毛主席东渡纪念碑"八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鲜艳夺目。在东渡雕塑与东渡纪念碑之间有16块铸铜浮雕,集中展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转战陕北13年期间的丰功伟绩。</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来到位于黄河岸边的"东渡号"纪念船,这是一舟极为普通的渡船、但意义非凡,站在船头望着一路滾滾南流的黄河、心中思绪万千。遥想当年、毛泽东东渡黄河后曾望着滾滾奔腾的黄河意味深长地说"黄河真是一大天险,过去黄河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今后应利用黄河灌溉、发电、航运,让黄河为人民造福"。远在当时伟人就已经为黄河的发展勾勒出一幅美好的愿景。75年过去了、伟人当初构思的理想蓝图已绘成千秋伟业的现实。在改革开放的浪潮里,在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的号角声中,几代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中华儿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践行着实现民族复兴的大业,河清海晏、时和民丰,在华夏大地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实现了华丽转身的蝶变,这所有的一切,不正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党跨时代执政理念的庄严承诺和应有的历史担当。</p><p class="ql-block"> 岁月流逝、但精神永续,历久弥新的"东渡精神"将依然璀璨生辉。</p><p class="ql-block"> 位于张家焉村的吴堡同源堂国学馆是一座陕北仿古窑洞建筑群,国学馆建有七层,依山就势、分阶梯式精心打造而成,整座建筑荟萃着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之精华,亭台高耸、楼阁奇伟、庭院深深、曲径通幽,琅琅的读书声、弦歌不辍,彰显出传统文化的精髓所至。</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次参观体验传统文化之美的硏学之旅,来到同源堂前,一棵中华姓氏树挺立在堂前,其寓意着"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象征着炎黃子孙、同根同源。旁边不远处有个亭子叫"思源亭"其意为饮水思源。进入大门、首先进入眼帘的是由著名画家刘文西先生题词的"华夏同源堂"五个大字,字体龙飞凤舞、遒劲有力。我们沿着七层斋院拾阶而上,宛若走进一条时光隧道,一路感受着博大精深国学文化的薰陶,在国学馆我们"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伍",依次参观了国学展厅、国学书苑、国学讲堂,"学国学、知礼仪、修身心"。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在诵读国学经典、饱阅诗书的同时加深自己对华夏文明真谛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整座同源堂沉浸在灯光璀璨、霓虹闪烁之中,层层叠叠的火树银花触目皆红,夜色中的同源堂景致更加迷人。这时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悦耳动听的歌声,那就是由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先生所谱曲的《们吴堡》,"黄河滾滾、汹涌澎湃,冲出二碛、气势如虹⋯",这高亢悠扬宛如天籁之音的歌声穿破吴堡宁静的夜空,荡漾回响在黄河岸边、天穹之间。</p><p class="ql-block"> 们吴堡的秋夜真美。</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太极圣境 北国风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一山魂水魄 魅力清涧</b></p><p class="ql-block"> 在陕北有一座城市、它因一条河流而得名,又因一块块青石板而闻名,在莽莽苍苍的黄土高原上以其清丽灵动的另一番风情意韵特立独行,得以一个清新隽永的名字,它就是清涧。</p><p class="ql-block"> 清涧古称宽州,先秦时期这里为"全秦要户",北魏置朔方,唐贞观年间在此筑宽州城,宋康定元年(1040年)在此建青涧城,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城为县,到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青涧为清涧,嗣后这个县名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清涧位于黄河晋陕大峡谷的西岸,黄土高原的腹地,这里地处无定河与黄河的交汇处,素有"红枣之乡、石板之乡、道情之乡"的称谓,从有"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这一句名谚问世后,便使得清涧这座石板之城名扬四海。</p><p class="ql-block"> 清涧是一处用石板垒起来的城市,在清涧县城、你会发现这里街道的路面一律是用方整的青石铺就,随处可见到一层层像书页一般的石板呈现在你的眼前。在这里门框是石板,墙是石板,窗户是石板,甚至连炕面都是石板,性格倔强的清涧人将石板的用途发挥到极致,将这硬邦邦的青石都赋予温馨的生活气息。清涧石板素以表面光滑、平整园润、色泽青蓝、薄厚均匀、纹理细腻、质地坚硬,为众多石材中的上乘之品,倍受人们的青睐,堪称清涧一宝。</p><p class="ql-block"> 清涧名称的由来在《宋史》中曾有明确记载,青涧群山环抱,左涧右隘,南通关洛,北连榆塞,东据黄河,西绕黑水,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清涧重要的军事战略位置。宋康定元年为抵御西夏侵扰,时任延州知府的范仲淹派其部将仲世衡在延州东北200里处唐宽州古垒修筑城池,城池虽建但却无水,无奈之中的仲世衡只能出重金凿井取水,凿井直至二十余丈后方得清泉汩汩流淌,且水量丰盈沛然,宋仁宗欣悉城峻泉涌后,便朱笔御批"青涧"二字以赐城名。相较官方的正史版本,坊间还有另一种说辞,清涧县城地处三山环抱之中,源自安塞与子长交界处的秀延河从城西绕城款款而过,一路蜿蜒逶迤向南,最终在延川县流入黄河。与黄土高原上诸多浊浪流淌的河流不同,流经清涧的秀延河水显得格外清澈透明,长时间的河水冲刷使这里的河道形成深深的沟槽,河床、涧岸、青一色的石板层层叠叠,当澄碧如练的河水流过河槽时,蓝中有绿、绿中透蓝,涧石青青、涧水清清,青石涧水便使这里有了一个不同凡响的名字"青涧"。</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又是一处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灿烂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河文化,大自然的天造地设又给这里平添了许多魅力无尽的瑰丽景致,笔架山的灵秀峻峭,宽州阁的气宇轩昂,太极湾的神工鬼斧,魚儿峁的地质奇观,唐王古寨的历史风云,鬼方都城的殷商印痕,给人一种摄人的雄浑,一种撼人的心魄,一份浪漫的情愫,一份润泽的雅致。</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陕北是一块红色的土地,那清涧便是这块红土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早在1925年这里就有党团组织的活动,1927年10月12日継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党在这里发动了清涧起义,打响了我党在西北地区革命武装斗争的第一枪。1936年2月毛泽东率红军东征在清涧袁家沟村生活战斗了19个昼夜,在这里发表了著名的"东征宣言",挥笔写下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巜沁园春.雪》,并率领红军强渡黄河、挥师东进、掀起全民抗战的新高潮。时至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3月29日在清涧枣林沟召开了中共中央枣林沟会议,根据形势要求、会议决定成立由毛泽东负责的中央前委主持党中央的工作,党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继续留在陕北,成立由刘少奇负责的中共工委东渡黄河、前往晋西北、华北地区开展工作。枣林沟会议也就成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重要航标。在革命战争时期,仅有8万人口的清涧县就有2万余人参加革命队伍,其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就达2000多人,成为革命战争时期陕西革命烈士人数最多的县份之一。</p><p class="ql-block"> 一方热土、一阙名诗、一曲道情、一道奇湾、一代文豪,这就是宽州古城,大美清涧。</p><p class="ql-block"> 位于清澗县城东45公里处的高杰村镇高家坬源是毛泽东著名词阕《沁园春.雪》的诞生地。2018年清涧县以《沁园春.雪》的诞生地为切入点,以"北国风光、领䄂情怀"为主题,在这里建立起北国风光景区。景区由藏雪楼、毛泽东诗词馆、"风流人物"文化长廊等气势恢弘的建筑物组成,其中43米高的藏雪楼为景区的主体建筑、亦是景区的观景平台。</p><p class="ql-block"> 1936年2月5日,党中央和毛泽东率红军东征总部机关来到袁家沟村,适逢普降大雪,2月7日毛泽东踏着厚厚的积雪来到黄河岸边视察地形,当他登上高家坬塬时被眼前的场景所震撼,滔滔黄河在塬下奔流不息、一泻千里,莽莽黄土高原白雪皑皑、逶迤起伏,面对着这大雪纷飞如此壮观的北国风光,他游目聘怀、浮想联翩、心潮澎湃、诗意盎然,在触景生情之中,一首千古绝唱的诗词瞬间在脑海中浮现。当夜回到袁家沟村的窑洞里,毛泽东俯案疾书,秉烛挥毫,飞走龙蛇,一气呵成写下这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一阙气势磅礴的千古绝唱就这样横空问世。</p><p class="ql-block"> 《沁园春.雪》这首诗气势雄浑、格调昂扬、内容精深、想象非凡,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诗人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手法将北国冰雪后的壮丽景观出神入化逼真地表现出来,将革命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有机结合起来,继而以睥睨六合、纵横八方、气吞山河之势,发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铿锵壮语,尽显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超人的胆识和豪迈的气魄,作品无疑堪称为诗词中的盖世臻品。</p><p class="ql-block"> 《沁园春.雪》的创作虽是在袁家沟村窑洞的土炕上完成,但它的发表却在九年之后。1945年8月底,毛泽东親赴重庆进行国共谈判,期间诗人柳亚子赠毛泽东七律一首、同时向他"索句",毛泽东便将《沁园春.雪》书赠柳亚子。同年11月14日这首诗在重庆《新民报.晩报》上发表,毛泽东这首在戎马倥偬间隙写出的诗篇一经发表就石破惊天、轰动山城、广为流传,从此便成为曠世相传的精品力作。如今77年过去了,在毛泽东当年视察地形的所在地耸立着一块巨大的《沁园春.雪》的词碑,在青松翠柏的掩映下格外庄严肃穆,它仿佛在向人们诉说那段峥嵘的岁月、还有那首缱绻千古的诗词奇葩。</p><p class="ql-block"> 太极湾位于清涧县城东45公里处的王家河镇赵家畔村。太极湾又称太极圣境,是自然成就的山水奇观,九十九道湾的黄河在这里优雅地进行了近乎360度的华丽转身,将时缓时湍的黄河浊浪与黄土悬崖融为一体,弯出一幅东窄西宽、尾部园满、宛如葫芦的太极图。太极图中阴极为黃河、靠在秦地的清涧,阳极是黄土高坡、立在晋地的石楼,山园河曲、一阴一阳,山缠水绕、阴阳两鱼,此消彼长、妙不可言,太极湾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寡妇坪是观赏太极湾全景的最佳处,站在这里去遥望太极圣境,悠悠黃河之水从天上而来绕着黃绿色的梁脊荡荡而过,天地之间、风轻云淡,天高地阔、物我两忘。在这里山与水、雄与秀、高与低、曲与直、陡与缓、黄与绿、满与缺,意境搭配的是如此完美。在这里人文与自然、历史与现实又融合地如此和谐,这样的景致在万里黄河诸多的拐峁中极为罕见,真可谓"天下黄河千道湾,神工鬼斧一奇观"。</p><p class="ql-block"> 清涧是一个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地方,这里有着被收录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的清涧道情,《中国大百科全书》这样写道"陕北道情就出自于清涧,又名清涧道情",一语道破陕北道情与清涧道情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出一种戏,清涧道情是流传于陕北一带的一种古老的地方民间曲艺,是我国艺苑中一技瑰丽夺目的艺术奇葩。它始于唐、成型于明清,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原本为道人传经布道时的一种吟唱曲调,后随着器乐的配入,並借鉴糅合了晋剧、秦腔、陕北民歌的唱腔,演出形式逐渐从坐唱发展到舞台演出,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广场艺术的表演形式。</p><p class="ql-block"> 清涧道情作为陕北的一种地方小剧种,源自生活又归于生活,是陕北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文化创意。清涧道情的唱腔地方韵味十足,原始朴拙、淳厚朴实、多用方言、通俗易懂,素有"九腔十八调"之说。清涧道情的艺术表现形式博众所长、兼容并蓄、轻盈舒展、颇接地气,集中地反映出陕北人民的性格特征、生活情趣和审美取向,成为陕北文化乃至黄河文化生态象征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在清涧道情中最熟悉的的莫过于那首《翻身道情》,这首歌的首演是在1943年底、由延安鲁艺秧歌队用道情演唱秧歌剧《減租会》时,《翻身道情》是其中的一段。这段由贺敬之作词、刘炽作曲的《翻身道情》一经演唱便迅速在解放区传唱开来。1949年又由李波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世界青年联欢会上演唱並荻奖,首次将这一民族音乐瑰宝推向世界。 清涧道情以其悠久的历史内涵、丰富的文明积淀、多元的文化聚落、浓郁的地方色彩、婉约的音乐旋律深深地根植于广袤的陕北黄土高原,现已成为清涧以至陕北的一张靓丽的艺术名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部电影《人生》让我知道了路遥,一部鸿篇巨制《平凡的世界》又让我对路遥有了更多的认识,多年来我一直有个夙愿、想到他当年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去看一看,这次沿黄公路揽胜之行终于让我如愿以偿。</p><p class="ql-block"> 建于2011年的路遥纪念馆位于清涧县石咀驿乡王家堡村,与路遥故居毗邻。纪念馆的门前有一头昂首奔蹄的老牛正摇曳着路遥的两部代表作《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在这厚重的黄土地上默默耕耘,这正是路遥人生的座右铭"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真实写照。纪念馆展厅分为"困难的日子"、"山花时代"、"大学生活"、"辉煌人生"、"平凡的世界"和"永远的怀念"六个部分,展出和收藏了路遥生前的生活用品、手稿、信函、照片等资料600多件,记载着路遥一生那坎坷曲折的人生轨迹和他追寻文学苦旅的峥嵘岁月,展现出一个人民作家特有的坚定信念和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路遥本名王卫国,1949年出生在陕北清涧王家堡村一个农民的家庭,少年时因家境贫困被过继给延川的伯父家,並在那里完成了中小学学业,后进入延大读书求学。他的青少年时期一直是在艰苦和寂寞中度过,为了改变自己的人生,他刻苦学习、焚膏继晷、潜神默记、縆以年岁、最终玉汝于成、功不唐捐。</p><p class="ql-block"> 路遥的一生虽然很短暂、但却很丰富,在他短暂的42年生命里,他用心和笔潜心创作出《人生》等300多万字的文学巨著,他的作品朴实无华却闪烁着深邃的哲理,他的人生饱经磨难的煎熬却扼争不止,品读其文章、仿佛让人走进黄土高原平凡人们的日常生活,走进到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你感受到一次次心灵的震撼、灵魂的悸动和思想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走出纪念馆、艳阳高照,和煦的阳光照耀在纪念馆周边及远处的山坡上将黄土高原的秋日景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悠远、舒缓、深邃、似一幅油画,给人一种气势磅礴,摄心动魄的视觉冲击力。</p><p class="ql-block"> 路遥是一位敢于直面现实与灵魂的作家,清涧是路遥的出生地,是他幼年生活过的地方,脚下的这片厚重的黄土地赋予他丰盈的人文底蕴,而贫困的生活、坎坷的历练又给予了他无尽的创作灵感,路遥的作品是靠着自己的苦难来涵养,同时也锻造出他那坚韧不拔的禀性,他用自己的一生在广袤的陕北高原上谱写出一部浓烈而又婉约的人生命运交响曲,描绘出一帧气势恢弘的社会历史画卷。</p><p class="ql-block"> 辉煌的人生、平凡的世界,苦难是他一生永恒的伴侣,他是一个有着崇高理想的殉道者,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路遥已远、路遥仍在,他时刻在告诫人们,无论生活如何苦涩,环境如何艰辛,但灵魂一定要高尚,志存高远,仰望天空。路遥现已成为清涧的一个精神符号,引领着时代的社会风尚,成为当代人不竭的精神动力。</p><p class="ql-block">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们怎样才能度过自己不平凡的人生,不再平庸碌碌无为,路遥先生在他的"平凡的世界"一书里给了人们最好的诠释与启迪。</p> <p class="ql-block">在此感谢秦嶺雲泉提供的部分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