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我母亲,1924出生于河北省保定一个农村。她有十个兄弟姐妹,上面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她排行姐妹中老二,有三个弟弟,四个妹妹,弟妹们都叫她二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我姥爷,是解放前高小毕业,还是共产党员。喜欢给孩子们讲一些革命故事,和做人的道理。我四个舅舅,长大后都去了部队,个个都很出色。母亲每次提起我的舅舅们,脸上总是流露出自豪的表情。母亲吃苦在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她经常说:“八年抗战能活下来,就是万幸!没有比亲情更重要的了”。</span></p><p class="ql-block"> 我母亲十分敬重心疼我大舅。我大舅学习特别好,但是,高小没有上完,见家里的弟弟妹妹多,为了减负,自己做主,到一家铺子做学徒去了。不到半年,老板骗我大舅,说,给姥姥家十块大洋,让我大舅替他儿子当兵去,大舅信以为真,答应了。没有给家里说,就走了。不见我大舅回家,问老板?人家说:“不知道”。一家人都急“疯”了,到处寻找,音讯皆无。最后,以为我大舅不在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我大舅战功赫赫,国家安置他在北京工作,在北京安顿好后。带着许多军功章,回老家看望我姥姥、姥爷了。还给弟弟妹妹们带着礼物,给我母亲买了毛线。全家人欣喜若狂,姥姥、姥爷惊喜万分,看着失散多年的长子,毫发未损的回来了,杀猪庆祝我大舅归来。邻里乡亲也来道贺!可是,我母亲却说,我大舅是苦命:“打了那么多的仗!枪子儿又不长眼睛,从死人堆里爬出来,有多么不容易啊!最艰苦的一仗,全连人都死在了敌人的炮火下。只因,我大舅的掩体旁边有个箩筐,我大舅顺势戴在了头上,才是全连唯一的幸存者。战火硝烟,呛得大舅说话声音沙哑,好像没有气力。”说到这里,我母亲眼里闪着心疼的泪花。</p><p class="ql-block"> 二舅兵转工一家在包头,三舅未婚在北京消防部队。四舅未婚在哈尔滨野战部队,和前苏联关系紧张时,我四舅在边防,带领着他的骑兵战士们,严阵以待,守卫着边疆。北方冬天的夜晚非常寒冷,他们就用雪堆砌的洞里做掩体,一动不动,注视着前方,防止有人过境。我母亲那个时候整夜失眠,担心她的小弟弟的安危。还好,后来局势转变,我的四舅也在哈尔滨就地转业,我母亲才睡觉踏实了。</p> <p class="ql-block"> 1957年夏,姥爷因房子漏雨,上房补漏洞,从梯子上摔了下来,医治无效去世了。母亲伤心流泪,度过了失去父亲的那段日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姥爷去世后,姥姥和未婚小姨的日子怎么过?成了母亲心中一件大事。大姨家距离姥姥家最近。但是,家中有三个孩子,大姨身体不好,生活负担重,一直需要接济和照顾。三姨父在省城工作,三姨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四姨的孩子小,都无法帮到我姥姥那边。当时,我们家只有长我九岁的哥哥一个人,切已经八岁了,我们家和爷爷奶奶一个院住,有老人们帮忙照顾哥哥,母亲就主动承担了姥姥家里的一切,无论是大小事儿都会亲力亲为。她到像个大姐姐一样,心里还装着姊妹们。</p><p class="ql-block"> 我的记忆中,大姨卧床不起,我母亲牵肠挂肚,到我们邻村去请医生,步行十几里地,给医生带路,把我大姨的病治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姨夫在省城文化厅,文革整天被批斗,难以承受,自缢身亡。我三姨急得精神恍惚,我母亲步行到三十多里地的姨家,开导陪伴,直到我三姨恢复以往的正常状态,她才放心的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五姨,是家中唯一一个过继给一户没儿女的人家,那户人家把我五姨视为掌上明珠。可是,我的母亲总觉得,她离开了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是受了委屈,五姨家距离我家十四五里地,母亲去的最多,有事儿没事儿的经常带上礼物,去探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舅每次探家,都会说,他家有顶八角帽,一直珍藏至今,不舍得丢弃。那是他到哈尔滨上学时,母亲买了最好的布料,给他缝制的,当时最流行的,一顶八角帽,还准备了,许多路上的干粮,和上学所需,然后母亲把他,送到汽车站。四舅说:“那可是人们最困难时期,家家困难的,锅都揭不开。”四舅每当提起,都会感动不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提起我的小姨,哪里是我母亲的妹妹呀,简直就是她的闺女。在困难时期,自己吃糠窝窝,菜饼子。把节省的白面,用手推车送到我小姨家里。她还有一套理论:“你姨夫是吃惯了的。”(小姨夫是个非常善良的热心人,姥姥生病他每天去给吊水输液,姥姥也多亏了有我小姨夫,给她治疗,才脱离了危险,无论我们家亲戚和邻居们谁有病了,一定会在他带领下看病,他是县医院的护士长,还是医院的党委成员。姨夫哪点都好,就是业余时间喜欢玩麻将,有时工资都输光了,发了工资会大鱼大肉的吃,有时还接续不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母亲的身体很瘦弱,用她的双腿步行在姊妹亲情之间。三舅和四舅的婚礼,母亲好多天都会在姥姥家里,直到舅妈们走上生活的轨迹,她才兴兴想起我们这个家里。</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初期,二舅因饥饿,辞去了工作,带着一家人回到了姥姥住的村子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9年夏,姥姥脑溢血卧床不起,母亲住到姥姥家,直到姥姥一瘸一拐的能下地。我才看到了母亲,带着疲惫的倦意,来家里小憩。姥姥病情还有反复的那几年,住到了小姨家,有姨夫监测病情。母亲没敢接来我家,后来病情趋于稳定了。母亲赶紧把姥姥接到了家里,她的理由是:“你小姨、姨夫受累了。你有四个舅舅,也不能让你二舅一个人伺候。时间长了舅舅不说什么,舅妈也会心里不平衡”。我们家里只有母亲和父亲俩个人,她觉得她伺候姥姥,是最合适的人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十年代,三舅也因为不能带家属,调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县城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姥姥九十二岁那年,一天晚上,安静的离开人世。母亲才连夜差人,通知二舅三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舅舅们那晚,天不亮把姥姥的遗体接回,姥姥才和姥爷团聚。</p> <p class="ql-block"> 母亲步入老年后,我和哥哥都在外地。二舅、三舅和小姨牵挂着我的母亲,经常的会带着礼物来家里,看望他们的二姐。缺少什么生活必需,我的两个舅舅都会买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2010年腊月初二 ,母亲因病与世长辞,享年86岁,(大舅和大姨,四姨、五姨先于母亲去世,)我的舅舅们还有三姨、小姨泪如雨下,十分悲伤的,送走了我的母亲,他们的二姐……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姨和姨夫每逢祭日,都会来到母亲墓地,寄托哀思,告慰母亲在天之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十兄弟姐妹团结友爱,互敬互助,处处为亲人着想,不吝啬付出,没有利益纷争,敬老爱老,他们都做到了。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2年,母亲的十兄弟姐妹,只剩下八十多岁的三舅、四舅和小姨。母亲在天有灵,会护佑弟妹健康长寿!晚年幸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就是我母亲的十兄弟姐妹,他们一生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