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位于无锡市南郊大窑路上,地处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博物馆也是我国第一座全面展示中国砖瓦发展史的主题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系利用大窑路上的原清名并线水带厂的厂址改建而成,展厅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一楼“无锡砖瓦史”展厅陈列着无锡出品的各类砖制品,包括城砖、方砖、墓砖等。二楼陈列了国内出土的古代砖瓦仿制品、各地收集的实物以及现代制砖机械模型,反映了中国砖瓦的历史沿革。博物馆展厅二楼有连廊与码头一侧的两层楼相通,古运河水上旅游开通后,游客可以从水陆两路来到博物馆参观。大窑路现有古窑群遗址108处,保存较为完好的有十几处,博物馆背面有3个旧窑遗址。博物馆针对性地选择部分古窑遗址进行主、剖面实物展示,结合游客对砖瓦生产制作流程的互动式体验,形成直观的展示效果。</p> <p class="ql-block">无锡古运河畔的大窑路古窑群遗址,在明清时期就是江南砖瓦重要的生产、贸易基地。如今,在古运河和伯渎港的交汇处,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彰显着运河边曾经繁荣的“砖瓦文化”。</p> <p class="ql-block">入口处的序言及接待大厅</p> <p class="ql-block">砖雕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还原了一段砖瓦生产的历史。砖窑的生产流程比较复杂,从泥坯、煨火到出窑,需要16道工序。一块普通的砖需要大火15天,慢火7天方成。</p> <p class="ql-block">大窑路古代场景微缩景观</p> <p class="ql-block">古代砖窑入口</p> <p class="ql-block">展示长廊</p> <p class="ql-block">大窑路鼎盛时期复原图</p> <p class="ql-block">雕塑群</p> <p class="ql-block">古代窑工雕塑</p> <p class="ql-block">送水娃娃</p> <p class="ql-block">制砖、挑运砖坯</p> <p class="ql-block">搅拌</p> <p class="ql-block">遗存古窑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制坯木框</p> <p class="ql-block">捣压泥坯工具</p> <p class="ql-block">挑运砖坯竹篮</p> <p class="ql-block">砖瓦与曲艺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砖雕上的艺人形象</p> <p class="ql-block">微缩景观</p> <p class="ql-block">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地处无锡古运河与伯渎港的交汇处,这里曾是无锡砖瓦生产贸易的集散地,是中国古代砖瓦的重要原产地。博物馆核心区内建筑采用(宋、明)时代风格,以体现窑业兴盛背景;按历史原貌修复部分原住民建筑,古窑遗址周围复古建筑风格以窑业兴盛时期的建筑风格为主;相对集中的沿河商业区域建筑部分采用现代风格。</p> <p class="ql-block">运河上的船队</p> <p class="ql-block">常言道:“秦砖汉瓦”但是考古发现了很多精美的古代砖雕早于秦汉时期,把中国生产砖瓦的历史又向前推早了许多年代。</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生产的砖瓦大部分是青灰色,烧制工艺复杂,温度要求达到一千度,並且烧成后釆用淋水冷却,制成的砖瓦坚实、细腻、耐磨。成本也高。</p><p class="ql-block">外国生产的砖瓦通常温度只达到九百度,烧成后靠自然冷却,使砖坯里的铁元素充分氧化反应成红色。具有成本低、产量大的特点,不足之处是易风化,保存年代短。</p> <p class="ql-block">考古发现的战国时期大型筒瓦</p> <p class="ql-block">汉代砖</p> <p class="ql-block">由于江南水乡地势平坦低洼,形成了富含有机质和细腻质地的粘土,制作的砖瓦质地光滑、细腻、坚实、美观。深受当地居民喜爱,更受到外地上层社会、甚至京城富豪、皇室青睐。有的还被用于城墙和宫殿。</p> <p class="ql-block">二楼陈列了国内出土的古代砖瓦仿制品、各地收集的实物以及现代制砖机械模型,反映了中国砖瓦的历史沿革。</p> <p class="ql-block">砖质围棋盘</p> <p class="ql-block">一楼“无锡砖瓦史”展厅中央是一个巨大的清名桥历史街区模型沙盘。无锡古运河畔的大窑路古窑群遗址是明清时期江南砖瓦重要的生产贸易基地,从明初起这里集积了大量的窑主、窑民,并迅速形成江南地区重要的砖瓦砖瓦贸易码头。</p> <p class="ql-block">砖瓦是水、土、木、火灵魂交合的产物。经考古发现,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砖的历史略晚,始于战国,最初都是为墓葬所用。魏晋后至唐,砖才由地下走入地上,但只有佛塔等建筑使用。宋代建筑墙面下层开始用砖,上面依旧是黄土夯墙。直至元代砖广泛用于中国建筑,在墙、地幔和桥梁、牌坊等方面砖已经普遍使用。</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的老友大窑路邱巷七十多岁的邱老先生提供的当年古运河上的渡船老照片。据他回忆:在大窑路邱巷还有一座古砖窑,五窑相连,俗称:“五只头窑”。儿时见过烧窑、制坯、晾晒砖坯、装卸砖瓦和燃料的情景,以前燃料主要是庄稼的秸杆、木柴、树枝、茅柴、稻草、麦秸、砻糠等,近代才使用煤炭。</p> <p class="ql-block">邱老先生提供的1958年建成的古运河钢铁厂桥(木桥)老照片,在此一併致谢!</p> <p class="ql-block">在大窑路上尚遗保存较为完好的古砖窑有闼下窑、老中窑、对直窑等,图例如下:</p> <p class="ql-block">闼下窑</p> <p class="ql-block">老中窑</p> <p class="ql-block">对直窑</p> <p class="ql-block">经历了五百多年历史的无锡大窑路古砖窑虽然风雨沧桑、斑驳陆离,但是它对无锡发展的贡献不可磨灭,将深刻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