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母亲游乌川湖

不停的🐂

<p class="ql-block">2022.5.2号,阴冷几天后的阳光温暖而明睸。五一放假几天,在乡下度假,置身于绿色的海洋中,呼吸净化的空气,享受温暖的阳光,漫步于乡间小路,看路边野花绽放,听枝头鸟叫蝉鸣,品甜甜的空气,闻浓浓的花香,陪伴老母亲及兄弟家人,真是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 清晨,窗外的小鸟高声歌唱,把我从梦中唤醒,山上的公鸡也不甘落后的争相叫着,喔,好一场鸡鸣鸟叫的交响乐,该起床了。洗漱出门,小狗趴在树下不断的摇着尾巴,好像在向我打招呼,水池中锦鲤不断跳跃,仿佛为新的一天而欢呼,水沟里泥鳅不停的游来游去,似乎在寻找美味的早餐,园中树木发出嫩嫩的新芽,地上的小草绿油油的,到处郁郁葱葱,一片生机。走在园中小道,神清气爽,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 早餐后本想到印山湖考察一下农家乐,为战友聚会找个适宜的地方,可老母亲听成是游乌川湖,也说要去,我即改变主意,陪母亲去游乌川湖。</p><p class="ql-block"> 我和老婆,还有大弟媳一起陪着母亲,车走黄江公路经镇政府门口直奔鸟川,路边的农村别墅,形态各异甚是美观,也反映出农村人的变化与富有,很多地方母亲是既熟悉而又显陌生,因为变化太大,熟悉的是地名,陌生的是道路和路旁房屋,我边开车边介绍,母亲感叹,“真是变化太大了”。</p><p class="ql-block"> 到了乌川,我将车开到堤坝上,母亲旧地重游很高兴,回忆起58年前(1964年),亲历参与修水库的情景,当时没有机械设施,全凭人挖肩挑,一锄锄,一撮箕的运土,再用石夯夯实,硬是用人海战术,把山川截断,堆成坝高37.1,长237米的土堤,实在是磅礴而宏伟,用我心底的语言说“中国的农民了不起”,“那个时代了不起”。当时我还是小学生,也参与了捐“草鞋”的慰问活动,人山人海的劳动场面仍留下了深深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下了堤坝继续往湖深处游,当年上坡下坎的土路都修成了水泥路,路边车辆很多,都是假期周边游的人(因为疫情不宜远游),几处农家乐都挤满了人,尤其是园门山庄,古朴的四合院引来了不少游客,大巴车行驶在窄窄的山路上,把路都堵死了,还有人干脆在湖边搭起了露营的帐篷,三三两两,打牌的,钓鱼的,悠闲自在,好一幅山间春游图。</p><p class="ql-block"> 山上村木葱茏,野花竞相开放,新竹已脱去麻袍,</p><p class="ql-block">破天而入云端,小竹笋也不甘落后,破土而出,却被游人采摘。</p><p class="ql-block">农田里一派忙禄,耕田机器轰隆,平整土地,栽种蔬菜的,准备插稻秧的各种各样,农民们在抓紧时间不误农时,为好收成而努力。</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乌川是穷而偏僻的代名词,还记得当时民间戏言,乌川人后脚筋都比前筋长,长年爬山造成的,还有戏言待客之道,“三根红薯絲抬粒饭,三把红薯粉煎个蛋,扯也扯不动,处也处不烂,喊又喊得只咯掼”。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四人走走停停,把乌川湖从头游到尾,还到了52年前母亲带着我和哥哥在乌川砍柴的地方,70年底哥当兵去后,我和同组的李存嗲经过一通晚的努力,(只有15岁,人弱力小)将一大船柴运到堤坝边,(当时没有路只能驾船),种种往事不堪回首。这是我陪母亲第一次游湖,也许最后一次吧,愿母亲心情愉快,健康长寿。也是我们做晚辈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2022.5.2日乌川留影</p> <p class="ql-block">陪88岁的母亲漫步坝顶</p> <p class="ql-block">坝顶俯瞰山川</p> <p class="ql-block">湖面一角</p> <p class="ql-block">青山绿水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乌川湖简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