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读书 <p class="ql-block"> 看到 《社会性动物》这个书名的时候,其实我是不喜欢的,试着去听,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都可以从社会学角度去解释。这是一本社会心理学的书,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阿伦森父子接力完成的一本经典著作。读社会心理学的书,会让人变得更明智、更聪明,看待问题更理性。 </p> <p class="ql-block"> 邓巴数</p><p class="ql-block"> 心理学家邓巴的研究就表明,虽然现在的社交媒体能够使我们手机里加几千人,但是能够跟他人产生双向连接的人数,基本上不会超过150个人。</p> <p class="ql-block"> 大脑的固有偏见</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是双重标准。我们经常在网上骂“这个人是双标”,千万别这么骂,因为每个人都是双标的。我们对于在自己的身上发生的事情,和在别人身上发生的事情,会天然地给出不同的解释。</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叫证实偏见。比如你要去见一个人,在见人之前有人跟你讲:“这人特别好,这人很有经验,他很棒。”当他给你输入这样一个概念以后,你再去见这个人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人真是厉害。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你“那个人很自私,那人特别冷漠、高傲。”你就会特别讨厌他。所以证实偏见会导致我们得出很多错误的结论。</p><p class="ql-block"> 因为人的大脑有一个问题就是证实比证伪容易。</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叫作自我中心偏见。我们觉得整个世界是围绕着我们在转的,连那个跟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奥运会,我们都觉得似乎是自己的观看影响了它的结果。可见,人是多么以自我为中心。</p><p class="ql-block"> 第四个叫消极偏见。消极偏见来自我们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保命的一个措施。我们谨小慎微地活过了原始社会,因此到今天,我们的注意力依然集中在那些糟糕的事情上面,这个就叫作消极偏见。 如果你不加控制,任由自己的消极偏见掌控你的人生,你很容易变成一个特别消极的人。因为你的心理就是这样,你更容易接受糟糕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感恩需要训练,抱怨不需要训练</p><p class="ql-block"> 大部分的人很容易会看到消极的、糟糕的东西,抱怨随口就来。感恩则需要你锻炼自己能够看到好的东西,能够看到别人不容易的地方,要想能够感受生活的美好,就要训练感恩生活的心态!</p> <p class="ql-block"> 社会型的大脑</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社会痛苦带给我们的伤害,比身体痛苦带来的伤害更强烈。比如说你的两个朋友玩球不带你,你说这有什么伤害呢,了不起就是自己不玩球,玩别的不行吗?但是你受不了,你心里就会觉得极其痛苦,这种状况叫作社会痛苦。社会痛苦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伤害,因为我们有一个社会型的大脑,我们的大脑不是简单的生物态的,而是社会形态的。</p> <p class="ql-block"> 部落心态</p><p class="ql-block">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测试,把一群完全不认识的人叫到一个教室里以后,说咱们现在分两组,这些人一组,那些人一组,没有任何根据,就随便分成两组。人的大脑就这么简单,毫无关系的一群人分成一个组,他们都会互相维护,跟对方对抗,这就叫部落心态。</p><p class="ql-block"> (这种部落心态常用在团队的破冰之旅,一个团队要增强凝聚力就要经常开展活动也是这个道理吧!)</p> <p class="ql-block"> 心理动机</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偏差、部落心态呢?我们内在的心理动机来自哪儿?</p><p class="ql-block"> 1.归属的需求。因为在原始社会的时候,如果没有归属、被社群排斥,人就很可能会死亡。</p><p class="ql-block"> 2.讨厌不确定性。因为不确定输赢,所以比赛时都很紧张和焦虑。智慧的生活就是能够和不确定性共舞。</p><p class="ql-block"> 3.控制。当你在一个组织当中,你能够跟着一块儿高喊口号、一起攻击某一个人,这种时候你会找到那种权力感和愉悦感,这些是我们的身体所需要的。</p><p class="ql-block"> 4.被重视的需要。在互联网上被人点几个赞,这种重视没有那么了不起,不会给你的生活带来本质上的改变,但是这是理性的说法;我们的感性层面和潜意识,跟原始人没有太大的差别,我们就是希望别人能够多点几个赞。即使多点几个赞不能带来什么其他东西,但是心里就会更舒服。</p> <p class="ql-block"> 归因</p><p class="ql-block"> 归因有两个大类:第一个叫作性格归因,第二个叫作情境归因。人归纳自己的成功的时候,容易做性格归因。我为什么成功?因为我这个人慷慨、善良、有原则。而当人们归纳别人的成功的时候,就会说他赶上了风口,他遇上了那件好事,把猪送到风口都能飞上天。你看,当你评价别人的成功的时候,你就容易做环境归因。</p><p class="ql-block"> 当你把亲密关系中的矛盾用性格归因来解释的时候,最后的结果一定不好。因为导致离婚的最主要的理由是性格不合。但是如果你能够采用环境归因,归因于她最近压力好大,她身体不舒服,她最近情绪不太好、有压力,孩子让她很烦……当你用这种环境归因来解释这件事的时候,结论明显不一样。所以千万不要小看归因的方式的重要性,归因的方式将决定着你是怎么跟他人互动的。</p> <p class="ql-block"> 认知失调</p><p class="ql-block"> 图很多父母为什么喜欢打骂孩子?唯一的好处就是能解决父母的认知失调。因为有的父母会觉得,自己是好父母,但是孩子却这么差,自己是一个好父母,同时孩子又差这两个失调的事实,所以我们的解决办法就是去认为肯定是因为孩子坏、笨、不用心、不听话。所以很多父母最常讲的话就是“我有没有跟你说过”“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你看,他们强调的是自己的正确性,然后打骂孩子,证明是孩子的错而不是自己做得不对。这种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帮助,但是能够解决父母的认知失调。</p> <p class="ql-block"> 内部理由</p><p class="ql-block"> 当一个孩子,没能产生内部理由的时候,他不知道为什么要放弃游戏,他觉得放弃游戏就是因为我爸会扔我的手机,会把我的手机抢走,所以我只能不打游戏。但只要有空,他一定会打,因为他没有体验内部理由驱动自己的机会。就是来自认知失调。而如果外部的力量、外部的原因弱一点、小一点,甚至没有,他就要思考自己到底怎么想的、怎么感受的,他自己就会觉得游戏没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 从众</p><p class="ql-block"> 在电梯里你有没有发现,所有人进电梯以后都面朝电梯门站着,除非是那种特别挤的,那种挤不动的电梯,你不一定面朝着门站,但只要你有空间,你一定是面朝门站。后来有一群心理学家故意安排了几个托,进电梯背对着门站,然后这时候进来一个人,一看所有人都背着门站,就莫名其妙地跟着大家背着门站。从理性的角度讲,你会觉得朝哪儿站不是都行吗?但是当你发现大家都背朝着门,你就也会慢慢地转过去,背朝门了。</p> <p class="ql-block"> 旁观者效应</p><p class="ql-block"> 比如在大街上有一个人喊救命,你会发现周围很多人在那儿走来走去,没人管他。为什么呢?因为大家是从众的,当旁观的人变多了以后,大家的责任被分摊了。那你知道想要打破这个效应,应该怎么做呢?假如你在大街上遇到了危险,心理学家告诉你有一招,非常简单,别对着大家喊救命,而是找一个大哥的腿抱住,喊“大哥救救我”。为什么?责任到他一个人身上就好了。因为责任有了归属,这个人被牵扯进来了,往往他是愿意伸手援救的。而所有人都在围观,才是非常危险的一个状况。这叫作旁观者效应。</p> <p class="ql-block"> “喜欢、爱和联系”</p><p class="ql-block"> 人和人之间为什么会产生爱的感觉?有五个原因。</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原因是距离很近。就是只要你老跟这个人待在一块儿,待得时间长了,看得不顺眼的,也慢慢地顺眼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叫相似性。人们会更喜欢跟自己类似的人:观点类似、出身类似,对某些人和某些事情的看法是一致的。所以当你能够跟对方表达出一致的东西的时候,他会更容易喜欢你。</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是能力以及外貌,这两个东西强的,更容易吸引我们。美貌的人会让人有美貌偏见。心理学家做了大量的统计,人们看到美的照片,就会觉得这个人性格好;看到丑的照片,就会觉得这个人性格不好。</p><p class="ql-block"> 第四个叫作喜欢我们。你要想让别人喜欢你,你得喜欢他。这是人被别人喜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第五个叫打破选择的悖论。选择的悖论是什么呢?就是当你面临特别多选择的时候,你反倒没办法选择了。你减少了选择的空间,人们更容易做出决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是这本书里边冰山一角的东西,只要能对我们有一定帮助,学习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