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杨式太极拳为当今全球习练人数最多的传统太极拳流派之一。北京为杨式太极拳发展中兴之地,自杨露禅北京传拳始,名家辈出,影响巨大。其中崔毅士传承杨澄甫嫡脉,为北京杨式太极拳的蓬勃发展承前启后,其孙崔仲三多年耕耘,传人广泛,为当代具有重要影响的太极名家。</p> <p class="ql-block">世太网院长余功保先生主持。</p> <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2日下午,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老师在世界太极拳网直播平台进行公益讲座《108式的前世今生》,讲解杨澄甫传崔毅士的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发展与特点。讲座中运用了大量图片和视频,生动展现了杨式崔脉太极的内涵,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p><p class="ql-block">崔脉传统杨式太极拳舒展、大气,圆活而浑厚,108式为其核心技术体系,众多推广套路也是在这个套路基础上选编而成。“108式传统杨式太极拳”是崔毅士先生所传最为完整、经典的太极拳套路。是研修传统杨式太极拳的优选内容,为崔脉杨式太极拳压箱底之功技。</p> <p class="ql-block">1926年时期的中山公园行健会</p> <p class="ql-block">以前中山公园南门</p> <p class="ql-block">现在中山公园南门</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山公园保卫和平坊</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先生</p> <p class="ql-block">今日的来今雨轩</p> <p class="ql-block">一个拳场,一门拳法,一百年,不间断,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p><p class="ql-block">“燕京泰斗”祖师爷崔毅士大师从1945年开始在北京中山公园广泛授拳,学者云集,被誉为“天下第一拳场”。</p><p class="ql-block">1914年,北洋政府将故宫西侧的社稷坛辟为公园首次向社会开放,初称中央公园,即今天的北京中山公园。1915年,中央公园内成立了“行健会”——北京第一所实行会员制的练武公共场所。这里成为杨澄甫宗师公开授拳的主要场所,祖师爷崔毅士年轻时在这里跟随澄甫宗师学拳,1928年随师南下,1945年返回北京后,继承先师衣钵,复在此教拳。</p><p class="ql-block"> 京城为杨式太极拳发祥地。中山公园百年拳场和几人合抱的大柏树是活的教科书。</p><p class="ql-block">师父崔仲三先生自幼随祖师爷习拳,文武兼备,卓然而立,成为当代杨式太极拳的代表性人物。中山公园看似平常的一角,这棵树、这块场地见证了几代太极前辈走过的风雨历程。如果您了解了这段历史,当你站到同样的地方,或许你会有不一样的感觉。珍惜拥有这块宝地,神树,维护“天下第一拳场”,珍惜跟明师(名师)学拳悟拳修拳的美好时光!让春风承载我们对祖师爷的思念,慎终追远,缅怀先人,不忘世世不朽的太极精神,再创今时今日的中华灿烂文明。🙏🏻🙏🏻🙏🏻🌹🌹🌹🏵️🏵️🏵️</p> <p class="ql-block">最传统古老的杨式太极拳起势。这个起势动过程是当年澄甫宗师传於我爷爷崔毅士。</p><p class="ql-block">动作过程中巧妙地将立圆与平圆融合在一起,更显露出传统杨式太极拳“棉里藏针”的意境。</p><p class="ql-block">超势整个过程由四个劲力组成简述如下:</p><p class="ql-block">1、双掌心相对向前平举体现“听劲”意境。</p><p class="ql-block">2、屈臂挑掌收到胸前,体现出“化劲”意境。</p><p class="ql-block">3、双掌旋臂转腕平开,体现出“拿劲”意境</p><p class="ql-block">4、双立掌向前推出,立掌变平掌下落。体现出“发劲”的意境。</p><p class="ql-block">在动作过程中1~2是以大的立圆轨迹出现,充分体现出“听劲”的判断能力。</p><p class="ql-block">3的旋臂转腕则表露出杨式太极拳“柔化”的手法,在不经意中以旋臂带动双手腕的旋转动达到破解对方前按的手法。</p><p class="ql-block">4、双掌徐徐下落,在落掌过程中切不可“屈臂回收下落”是“引带”的含义。尤其是落掌过程中劲力点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p> <p class="ql-block">2022.5.24,崔仲三先生在微信朋友圈展示</p><p class="ql-block">又一压箱底宝贝。</p><p class="ql-block">白纸变成黄色,足以证明它的“年龄”。</p><p class="ql-block">这是上世纪80年代初举办“四十二式传统杨式太极拳学习资料”。</p><p class="ql-block">1964年国家体委提倡“武术推陈出新”鼓励老拳师创编新套路。我爷爷~崔毅士积极行动依据108式为兰夲创编“四十二式传统杨式太极拳”这也是传统杨式太极拳一次创举,一经推出深受太极拳爱好者好评,並且多次举办培训班並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又再次举办培训班,由於当时印刷条件所限,只能采用打字方式印制,然后用“穿钉”固定。我是主要负责人,自己动手装钉成册。</p><p class="ql-block">如今在社会上还有存留,感到极大心慰。</p><p class="ql-block">封面崔毅士 创编,崔秀辰(姑姑)崔仲三整理。</p><p class="ql-block">这也是杨式太极拳在京城发展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感谢这位收藏者,让我又看到40年前自己在体委工作的成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