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苦不死必有口福 作者:江礼旸

江礼明

中国的许多城乡,人们见面互相问候语大抵都是:“吃过了吗?”近年来虽流行互道:“你好!”甚至于:“哈啰(或嘿)!”然都不成气候,远不及“吃过了吗”那么普遍、自然、亲切。有评论家说,这说明中国人太会吃(尽管他老先生在吃的方面毫不落后),以致将国家都吃穷了。还有言之凿凿,说每年公款宴请吃掉的有某某亿以上(不知是怎么统计出来的)。我并不以为然。中国人确实将吃作为头等大事,民以食为天嘛。中国人也实在是会吃,据说广东人无论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都敢吃。但是否有人想过,太会吃的原因不是别的,乃是在上下五千年中,中国人饿肚子的日子大大多于“吃饱了撑着”的时候。 虽然老祖宗炎帝(亦即神农氏)“起于烈山……民不粒食,未知耕稼,于是因天时,相地宜……”,但到了周朝,定居下来种麦为生的周部落,遭到周围游牧民族掠夺,痛失“瑞麦”,因而造成中国先民为保卫收成而繁生人口的强烈意识。这种意识后来衍化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文革”10年,我在安徽淮北农村度过。我曾问过生了10个孩子的农民,为何如此“乐生不疲”。他说:“孩子多种地可以多收粮食,打起架来也不怕了。”真是一语说到了点子上,老祖宗的遗训,他是兢兢业业,身体力行的啦。生产力格外低下,而人口又呈几何级数增加,就使我们的“进口工程”长期处于恶性循环的状态。食品的匮乏甚至影响到一个民族的“品格”。中国人含蓄、内向、谦逊,这是一个民族要生存下去所必要的品格,因为食品不足的民族若不谦让,势必要闹出大乱子来。好吃者被称为“饕餮之徒”,而“饕餮”乃是铸在鼎上的一种怪兽,因为贪吃,身体、四肢都吃没了,最后只剩下一张嘴。还有,素食起源于古代帝王的斋戒,而最早的斋戒的日子“乙卯日”,一是夏桀被杀之日,一是商纣在鹿台自焚的日子。所以饕餮实在就是对饥饿恐惧的一种折射,是一个警戒符号。 <p class="ql-block">问题又回到中国人特会吃上来。每年吃掉某某亿,当然不乏有摆谱乱吃者。依我一管之见,这种摆谱,其实也是对饥饿恐惧的折射。长期饿怕了,才要如此摆谱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越是喜欢炫耀消费的人,他的先辈或自己的先前就越是穷得可以。我当然反对“笑贫不笑娼”,但也看不起暴富之后炫耀夸富之徒。我以为,真正的“美食家”,当是吃得科学、吃得合理、吃得艺术的表率。换言之,是在饮食方面,根据自己的生活水平,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人。曾听一位美食家说,中国人在几千年中吃了大苦,套一句俗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中国人是“大苦不死必有口福”。我很赞成这句话。大饱口福,既是对吃了几千年苦的中国人的一种补偿,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有志于研究这一社会现象的人,也一定会大有收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