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写苏轼的书、说苏轼的文章汗牛充栋。大都定位于文学家、书画家、思想家,美食家……。其实他更是一名吃五谷杂粮的普通人,一名胸襟坦荡的好朋友,一名胸无城府的公务员。</p> <p class="ql-block"> 少年苏轼,聪资过人。要“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自负满满。不曾想有一老者拿一本小书,登门去向苏轼请教,心高气傲的苏轼竟然一个字都不识……从那以后,他“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p> <p class="ql-block"> 待苏老爷子带着轼、辙二子进京赶考,进士及第后,兄弟俩走上了人生的仕途大道、理想之路。那时候真可谓春风得意,雄才大略即可为国尽忠、亦可为民尽力……前途无量,风光无限。但混官场并不是有心、有才就混得好,保不准几份别有用心的奏折就能把人打进死胡同,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已然贴了“保守派”的标签。北宋嘉佑年间的“党佑之争”,终于给了年轻气盛的苏轼一闷棍。官场不易,处处是坑。</p> <p class="ql-block"> 在渡尽劫波排除万难出狱后,苏轼被贬至荒凉的黄州。从那时起,苏轼有了人生的分水岭。在京城的时候是苏轼,一个有声望有内涵的名人;到了黄州,变成了苏东坡,成了食人间烟火接地气的符号。他“自喜渐不为人识”。</p> <p class="ql-block"> 他开始了他的人生蜕变。在京城,他圈粉无数;在黄州,他逍遥自在。除了正常的上下班,处理好公务,为老百姓做些实事外,柴米油盐酱醋茶成了他的第一要务,过上了简单的日子,享受着精致的生活。与好友对酒当歌,游山乐水;与弟子谈古论今,吟诗作对……其乐无穷。</p><p class="ql-block"> 他又是那样的坦坦荡荡。京城的政客王安石、章惇们曾多次诬告诬陷他,让他的仕途几近绝路。但他总认为世间都是好人,他依旧宽容大度,不计前嫌,学士肚里能撑船。过路南京,去拜访已经告老返乡的王安石,促膝长谈,推心置腹。</p> <p class="ql-block"> 平平淡淡才是真。以他的学识,他留下了2700多首词,300多首诗,还有几百篇政论。以他的智慧,留下了杭州苏堤名胜,黄州救婴佳话、儋州防瘴事迹;还有东坡美食,东坡足道……以他的性情,结交天下文人墨客,好友如云……他没有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虑,明白了人世间什么最重要,什么才是真善美……。</p><p class="ql-block"> 他最清楚的是“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明白了人生的真谛:“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他经历了世间的坎坷:“人生如逆旅,我亦是闲人。”到了晚年,他写给他最小儿子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虽然有希望孩儿到官场发展的愿景,但也只是望子成龙的一个期盼。</p><p class="ql-block"> 于是,他成了普通人。人间烟火,谈笑风生,酸甜苦辣,棋琴书画。六十四个春秋,不虚度、不气馁、不计较、不张扬,“一蓑烟雨任平生”……同时,也成了世人的朋友。他留下的历史和文化遗产,造福一代一代人……。</p> <p class="ql-block"> 他又是一位出色的公务员。官场沉浮,抹不掉他的爱国之心,“老夫聊发少年狂……西北望,射天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平淡了,没有了喧嚣的氛围,向往陶渊明的“桃花源”生活,他自己终于感受到了“人间有味是清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