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死海”----运城盐湖

一壶陈年的老酒

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山西运城盐湖湖水变成了五颜六色,呈现色彩斑斓、绚丽多彩的独特美景,空中俯瞰,犹如大自然的调色盘。在报刊、抖音、微信等媒体和网络上爆红后,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观赏。<br>  据有关专家介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湖水中所含的钾、钠等矿物质和生长着一种叫杜氏盐藻的嗜盐绿色微藻,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血红素,从而使盐湖变成了罕见的“玫瑰湖”。据悉,这种现象基本上每年夏天都能看到,只是每年根据气候条件来决定盐池变色的时间长短和变色程度。 运城盐湖地处晋南盆地腹地,秦晋豫黄河转弯处,南依中条山,北靠峨嵋鸣条岗,东连涑水瑶台,西接黄河古渡。她是个古老而又典型的内陆咸水湖,地质研究表明,运城盐湖诞生于新生代第三纪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时期,约有0.5亿年历史,自东北向西南延伸,长约30千米,宽3千米--5千米,湖面海拔324.5米,最深处约6米,总面积132平方千米。由于其盐含量类似中东的"死海",人在水中可以漂浮不沉,故被誉为"中国死海"。 <p class="ql-block">  千古盐湖,玉带横铺,碧波万顷。盐池,运城最为古老而独具的标识,华夏文明从这里萌生,“中国”从这里起步。盐池南边的中条山上有个盐风洞,“仲夏有候风出,声隆隆然,俗称盐南风,盐花得此,一夕成盐。”</p> <p class="ql-block">  运城盐湖位于中国山西晋南盆地,形成于新生纪第四代,由于山出海走,大量含盐类的矿物质汇集在这里,经过长期的沉淀蒸发,形成了天然的盐湖。封建社会,运城盐湖的盐税曾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做出过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约700万年前,剧烈的地壳运动生成了今天运城盐湖(池)的雏形,约200万年前,中条山隆起,约60万年前,形成闭流的盐湖盆地,约20万年前,四十里岗隆起,形成盐湖(池)。盐是五味之首,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传说黄帝为控制河东盐湖(池),夺占首山(又名中条山)之铜,东渡黄河,在盐湖附近与蚩尤决战,屡战屡败,后在海隅(今盐湖区解州一带)遇见了奇人风后,在风后的帮助下,终于战胜了蚩尤,蚩尤死后化盐。</p> <p class="ql-block">  《梦溪笔谈》卷三:“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水正赤”。可见始于北魏、迄于宋代完成的这一宏伟的护盐工程,确实起到了保障盐湖不进不潤的作用,维护盐业生产千余年长盛不衰,乃至惠及现今一代。</p><p class="ql-block"> 唐刘禹锡在《天论》中说:“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运城盐湖乃天赋镶宝。</p> 盐池水变红的记载,目前文献可考是东汉安帝永初六年(112)六月丙申。当时,“河东池水变色,皆赤如血”,并作为祥异记载下来。东晋文学家袁宏从“天人感应”的角度,认为是祥瑞的现象,预示邓太后摄政。北魏郦道元亲自到安邑盐池考察,他用“紫色澄渟,浑而不流”来形容水色及浑浊度变化了的安邑盐池。宋太宗淳化年间(990-994),黄州团练王禹偁量移解州。他在解州采风的过程中,获悉当地民众称呼解州盐池为“蚩尤血”。但他初到解州,看到解池是一汪碧水,故而吟诗“盐池浮翠霭”来状景。经过详细的口头访谈和田野调查,来自异乡的王团练才知道解州盐池的神奇瑰丽。大多数情形下,盐湖湖色是深邃的碧绿色,唐人笔下已有“湛湛烟碧,浩无冬夏”的美词来形容;而在夏历五六月炎热季节的午后,颜色有时会变成紫赤,甚至出现“赤如血”的极端颜色。“蚩尤血”得名就来自盐湖会变色的独特地理现象,故而王禹偁做《盐池诗》时,将“蚩尤血”引入新作,并特意标注“盐池水,有时赤如血”。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撰写《梦溪笔谈·咸淡·解池》章节时,摘引了王禹偁“蚩尤血”的专名,并作为盐湖的别名加以渲染。随着《梦溪笔谈》的刊刻流转,“蚩尤血”也逐渐为人所熟知。<br>  神话总归是神话,蚩尤作为上古神话人物,与盐湖成因及地理现象的变化并没有直接关系。 <p class="ql-block">  运城盐池的开发利用,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河东盐和河东盐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传说帝舜在盐池之畔抚五弦琴弹唱《南风歌》:“南风之熏兮, 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白话文意思说:南风清凉阵阵吹啊,可以解除万民的愁苦啊。南风适时缓缓吹啊,可以丰富万民的财物啊。抒发了中国先民对“南风”既赞美又祈盼的双重感情,表达了作者为民着想,以民之忧为己之忧的思想。</p> 运城盐池产生了很多故事:战国时魏人猗顿,“用盬盐起,……与王者埒富。”靠蓄牧起家,后经营盐业,利用骡马运盐,开辟通道,东向齐鲁,西向秦及西域。经营十年成富豪。伯乐(即孙阳)在通往虞国(现平陆)的盐运古道“青石槽”山道上发现拉着盐车的千里马,有了脍灸人口的“伯乐相马”典故。现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铸造于春秋时代的戎生编钟,其铭文记述了“遣卤积与取金繁汤”,即用晋国盐池的盐到安徽铜陵去换铜等传说。 《河东盐政汇纂》记载,唐初,河东盐池出现了垦畦浇晒产盐法,领先西方国家约1000年。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称其为“古代科技史的活化石”。自“垦畦浇晒法”问世后,运城盐池潞盐的质量和数量大幅度提高。宋代的“钞引”法,(即用钱购买盐票,以后可随时兑取出卖)。是商人买盐存盐销盐过程中的有价证券,是股票期货的雏形,也是政府发放的特许证。元成宗大德三年,盐运使奥屯茂创建了一所盐务学府,名为“运学”,它是由运城盐务官府创建,接纳盐商、盐丁子弟入学的一个普通学府。 运城盐池也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的口吟笔书,饱含着对盐池故土的热爱,在诗歌中赞美这里与众不同的秀丽风光。王禹佯曾在盐池任职,他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曾任右拾遗,以刚正敢言著称,终因事屡次被贬官。曾于宋淳化四年(993年)从商洛移官于解州后作《盐池》一诗:<br>极望似江沱,漫漫起素波。/两池泉不竭,万古利还多。/场更输年额,哇丁奉月课。/收时车并载,种处地先磨。/碎颗珠淩乱,乾声玉切援。/岸平开雪苑,渠渗坼银河。/众鸠齐翔舞,群羊自寝讹。/本源皆泻卤,异号亦威鹾。/沫讶浮鸥莺,津疑漫蚌螺。/煮劳轻渤淋,煎苦笑胖制。/雨打重归水,苍盛更覆蓑。/炎风吹作片,烈日晒成垛。/海末知难及,蕃青的不过。/惠人餐周阙,均口赋无颇。/涿鹿城虽近,贵尤血若河。/有时红烂漫,是处白嵯峨。/润下终资国,灵长任蠡哦。/江梅须待我,金鼎始调和。<br>开篇四句总写盐池风貌,似长江般素波漫漫,水势浩荡,且泉水永不枯竭,千百年来源源不断地给人们带来福利。“年额”“月课”“车并载”“地先磨”,写出了盐池忙碌的生产场景;接下来五句,诗人细致描绘了盐池独特的自然风光,一粒粒晶莹的盐结晶如同珍贵的珠玉,如同洁白的雪花,如同闪亮的银河,这里鸿鹄齐飞,群羊自寝,欧鹭浮水,蚌螺近岸,如诗如画,令人向往;接着诗人将运城盐池之盐与渤海之海盐、贵州之井盐做了对比,详细讲述了这里的盐是天日晒成,是海盐和西北井盐比不上的;最后四句借黄帝战蚩尤的传说,让盐池更富有人文价值,让读者更加珍惜其不可或缺的存在价值。 明代解州人侯加地《盐池即事》中的“薰风一夜自南来,琼树瑶华次第开”,将故乡之盐比作是美玉般的树,洁白如玉的花;清代安邑人康如琏的“我欲援琴鼓纫兰”,诗人弹奏琴瑟以颂扬上天赐予的德泽;清代安邑人刘炯的“千堆雪异残冬积,百结冰从盛夏坚。闻道此中堪解愠,迄今犹是有虞天。”千个似雪的盐堆可以解除人们的烦恼,仿佛身处有虞一代的清明时代。清代安邑人康行僴的“春水一泓清可掬,春霖凡度碧光添。傍光随柳阑前立,遥听畦丁唱采盐。”盐池之水如一泓清泉,春雨过后更是碧光闪闪,如此清景中,采盐歌阵阵传来,视听一体,令人陶醉。 <p class="ql-block">  盐湖,是大自然给予人类丰盛物资的场所,是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现如今,具有数千年开采历史的盐湖,即将停止工业生产活动。脱离了工业生产功能的盐湖,未来到底路在何方?</p><p class="ql-block"> “盐湖将从矿区、工业区,变为生态保护区、旅游区,恢复‘湖’的本来面貌。”运城市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中心给出了答案。“我们将在盐湖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基础上,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吸进社会资本参与盐湖文旅发展,重点发展休闲度假、健康养生和文化创意等文旅产业。”</p> <p class="ql-block">环形山</p> <p class="ql-block">星河</p> <p class="ql-block">七彩染房</p> <p class="ql-block">青花瓷</p> <p class="ql-block">神秘符号</p> 是谁打翻了上帝的调色盘? <p class="ql-block">澄泥砚</p> 冬日的硝花 捕捞盐水虫 盐池边的城市 天工巧成 盐池一隅 宠物 神奇图案 神秘符号 <p class="ql-block">螃蟹</p> 玉石纹理 <p class="ql-block">盐湖晚霞</p> <p class="ql-block">激情似火</p> <p class="ql-block">燃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