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关九街十八巷一一北大街(北大路)

晚月(d c g)

<p class="ql-block">  潍县东关九街十八巷作为一个故事,三十年之前已经只存在人们的记忆里了,寻都模糊了,上哪儿去找遗址旧迹。任它去吧,上年纪的人为了追忆过去、追忆青春、追忆童年或许去打听,去寻找,去从旧书籍中寻找点影子,以慰籍心理,痴情般地为自己的故乡增添点光彩。我们都是那样的一群人在傻乎乎地做着一件不讨好的事。幸好还有一些老一辈的人零星的在着,从这宝贵的回忆里捋出一条线,捋着这条线能拖出不少让人惊喜的发现。</p> <p class="ql-block">  北大街的过去和现在</p><p class="ql-block"> (一)北大街的过去</p><p class="ql-block"> 东关九街十八巷,据潍县县䄊和一些文化学者的著作里记载,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北大街是九街之一,而且是非常靠前排的街:九街有东关大街、南大街、北大街、李家街、东西平街、中兴街、前所街、后所街、固堤街。十八巷有:宽巷子、南巷子、北巷子、安邱巷、豆腐巷、针巷子、苟家巷、魏家巷、李家过道、裴家过道、观音堂巷、韩家过道,还有:上崖、红土湾崖、棘子沟、东、西、南、北马道、平康里、后苇湾等不叫街巷的地方老多呢。共同构成了老潍县城东关的建筑布局。</p><p class="ql-block"> 北大街(也称北大路),从名称上来看就知道是座落在东关城的北面,横贯东西並连接两座城门:一座是鸣凤门(西北门)另一座是游麟门(东北门)。北大街全长约一百二十米,宽窄约十米。能跑马车也能跑汽车。尽管当时没有汽车可跑。早前是土路,下雨泥洼嚓嚓的,出门要穿水鞋,买不起水鞋的就淌泥走呗,回家再刷刷晒晒第二天再穿。后来又铺了炭灰硫璃路,再后来直到65年前后才铺上了柏油路面,彻底结束了泥洼时代。</p><p class="ql-block"> 北大街之所以重要不光是联接两座城门的大道,更是连接多条道路的交汇地带,南面连接东四平街、固堤街、棘子沟、谭家过道。北面连接福音街、麒麟崖、平安过道。东西城墙根子底有东西马道,故名思义就是只有马和马车来城里赶集,或商家运送物资时走的小道。窄窄的,沿着城墙,马蹄印依稀可见,冷冷清清,无户无住的,也没有灯,漆黑一团,靠马灯照亮,铜铃引导行路。直到拆迁之前马道也是土路。太窄了,进不去车,不值得修缮。</p> <p class="ql-block">  (二)北大街的门户和店铺</p><p class="ql-block"> 那时城里有一条规律:大街大道店铺多、商埠多,小街小巷住户多、小院多,北大街也不例外。从东往西排列共有二十个门户和十八家店铺和工厂。东头第一户是一个扎栏门,没有围墙的户,因为出城门就是野外农田,估计还保留着旧时的模样和风格,也是因为穷置不起。谭姓人家,只记得谭家的人很能干,下过乡、当过先进生产者。第二户是一个深宅院,整天大门紧锁少与外人交道,知情不多。</p><p class="ql-block"> 第三户是过去的针织厂,(潍坊织袜厂的前身)一个挡着高门坎的大院落,一趟临街屋做车间,平时总听见吱啦吱啦的机器声。进门一个小院,连办公室和仓库总共不过二百个平方,不超过五十个工人。只记得创始人是唐世江的父亲唐某某(名字记不住了。补充可修改)从这样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了一个市里的中型企业,而且是我市唯一的针织袜厂,在省里也是挂号的大厂。厂史里应该有这一笔。</p> <p class="ql-block">  从老针织厂旁边一条深深的向北过道,延伸到平安过道,一处僻静的小道院落四五户人家,记得小学同学谭春环、吴素清就住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第五户人家是宋家,中等院落,过道屋、影北墙,南北五间房,干干净净的院落。后来才知道这是潍坊市著名文史专家宋伯良的门第。宋伯良一一不光是文史专家还是一位资深实业家,父辈曾参与老华丰机械厂的创办,后又投资办学、开商埠等,解放后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公私合营。曾受政府之邀参与潍坊史志资料的编繏,著有《潍州印象》一书,由著名书法家高小岩题写的书名。是潍坊近二百多年来的重要历史资料,是对潍坊市的历史传承有贡献的人。也为北大街增添了光彩。</p><p class="ql-block"> 往西第六户是一个锅饼店。再往西是一家马车店,街坊们都称“王家店”,老板是东乡姓王的老两口。邻街是个大院子,可以停放车辆(当时的车一般都是独轮的二把手推车),后边是客房,西边邻街有两间门头房是店铺的吧台和办公室。</p><p class="ql-block"> 紧挨着王家店是一家热水铺兼烩干粮的小店,那时候四乡来赶集卖货的客商一般都是自带干粮,到了饭点,他们就到这里喝水歇脚,顺便拿出自带的干粮让老板娘烩一烩。让干巴巴难以下咽的干粮变成美味可口的大餐。这两家相邻的店铺相得益张,无意中形成了吃住一条龙服务。</p><p class="ql-block"> 再往西隔两个门就是麒麟崖路口的小铺了,老板姓边,街上的孩子们都称他"边叔"。他本来在麒麟崖上有住房,但为了照顾生意,夫妻俩吃住都在店里。一间不大的门面房,用货架做隔断,后边半间是卧室,前边是营业室,架口上摆放着烟酒糖茶等各种商品,门外边靠街有一个自搭的棚子,专门摆卖各种时令瓜果。街坊们有事儿没事儿的都喜欢来这里坐坐,下下棋或唠唠嗑。边叔除了打理生意,还经常给逗留在这里的人们讲些故事和笑话,更吸引人们常去坐坐。</p><p class="ql-block"> 七户是一个布疋绸缎店,开脸是用竖的挡板挡着的,因为担心安全不能像平常店铺一样装个对开门。所以开门营业叫开张,没有门开,就叫上门板下门板为开张营业。客人少时开两块门板,客人多时或时令节日就门板全开,敞着经营。进门坎就是高柜台,台后挂着绫罗绸缎和好看的布料。如今已经很少见到了,偶尔在电视里能看到这样的镜头一闪。</p><p class="ql-block"> 布店旁边又一条冲北的高崖路一一麒麟崖,游麟门的命名肯定与此有关。从北大街一直延伸到城墙根。麒麟崖的地势比北大街高2——3米,与北大街接壤处向北十几米是一个大斜坡,坡面上用石灰和沙子浇注了一层厚厚的沙坝(和城墙的外皮一样)。在大街小巷全都是土路的年代,这也算难得的一道景观。</p><p class="ql-block"> 麒麟崖上有两个齐家大门,都是深宅大院,听老辈儿人讲,这齐家有个叫齐林的在外发达了,麒麟崖的由来可能与这个齐林有关。另据史料记载齐姓在宋代有个叫齐唐的在朝为官,曾引经据典,辩识麒麟。齐姓宗祠中有四言通用联曰:"名标龙虎,识辦麒麟",看来这麒麟崖可能和姓齐的有些渊源。从上一代人有记忆开始直到90年代拆迁,历尽百年沧桑,这沙坝面的麒麟崖一直完好无损。我的小学同学谭绪明就在此居住,听说后来当了海员经常来往于欧美中东地区等国,很少见到他。还有两个同学宋延林、李玉明也在这街上住,五十年里见过两次面,还勉强能认出来模样。岁月催人老没办法的事。</p><p class="ql-block"> 再往西边是一个正冲东四平街的烟酒糖茶小商店,也卖点心和酱油醋啥的,那一片是小时候唯一的打酱油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小商店旁边又一条南北走向的街,叫福音街,这个街名的由来应该和耶稣教有关。耶稣教把耶稣和他们宣扬的教义叫“福音”。小时候听住在福音街后街的同学说,那条街上曾有耶稣教的传教士在那里住过。尽北头城墙边的土路两侧两棵芙蓉树谱其诣音也为街名做了依据,不然的话何为福音街。这里有一个高我一级同学只记得姓宋,名字模糊了,高高的个子,壮硕的身材曾送我一叠稿纸和本子,至今没捞着感谢人家。老挂挂着个事。(若看到此文请与联系)</p> <p class="ql-block">  紧挨芙蓉街是个蔬菜水果店,过去称:"菜组"是公家开的卖菜的地方,也卖猪肉和少量的水产品。菜组的前身是一个建筑社,是合作化时期街上干建筑的同行们合伙成立的集体单位,每年正月里这条街上耍大龙,踩高跷,划旱船的都从这里出。后来建筑社并入了昌建公司。这里才成了菜组。那时候到菜组买肉叫"割肉",好看的放外边,不好的放里面,看好了一旦下刀割下来的就不是你那一块了。爱要不要,还看是不是熟人,好孬全在那刀上一下子。</p> <p class="ql-block">  与商店菜组对面是两户人家:一户是杜家,一户是于家。先说杜家:杜家火烧铺,掌柜的是麒麟崖上杜家大院的杜大爷,说起他家的火烧,那是品种又多又好吃。除了正宗的肉火烧、还有外焦里香的瓤子火烧、带芝麻的棱形梭火烧、硬面火烧有香火烧,杠子头等等。合作化以后,杜大爷的儿子(因排行老二,大家都叫他二哥)去了相关的公家单位,除了干打火烧的老本行,还是很好的厨师。街坊邻居家有红白公事,少不了请他来帮忙掌勺。(70年代初,我去东市场小学附近的一家火烧店吃肉火烧,看到店里打火烧的正是这位二哥)。</p><p class="ql-block"> 另外隔门同宗杜家有一个大哥叫杜在亮,患眼疾半失明,拉一手好胡琴,二胡京胡都在行,街坊四邻的都夸上天,人们都替他惋惜因为眼疾不能进剧团或找工作耽误了那份才艺。杜家有个妹子是我的学姐,长得可漂亮了,在那条街上拔了头筹。后来在一中上学高中毕业,可了不得了,文革之前这可是了不起的人材。另一家是于家,只记得小名爱珍、爱华、爱凤啥的都是俊巴人,能握子人。</p><p class="ql-block"> 火烧铺往西还有一家包子铺,老板姓张,胖胖的,大家都称他张胖子,每当包子出笼,老板就站在街上吆喝一阵,他宏亮的嗓音拖着长腔,吆喝起来就象唱歌,大半条街的人都能听到,食客们闻声而来,一锅包子很快就搶购一空。于家往西是个理发店,也是公家开的,属于饮食服务公司,那是我从小经常去理发的地方。那时候理发叫剃头。新社会了,剃头也开始讲究发型,最常说的就是"留个大分头",吹吹风,打上肥皂泡沫刮刮脸,给拾掇的干干净净的,两毛钱,小孩子一毛,半大小子一毛五。在那个店里理发理了二十年,记扎实了。</p> <p class="ql-block">  理发店的前身是宋家酱园。这个酱园也是老字号了,酱菜的品种花样繁多,是百姓餐桌上少不了的美味,酱园的老板是麒麟崖后街的宋家。宋家在这条街上可算的上是个大家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院里曾在八小上过学的孩子就有十几个。院子里的酱菜大缸有二三十个,腌制好的酱菜再经过后期加工,切成各种花样,既美味又好看。 </p><p class="ql-block"> 理发店西侧是一家工厂的仓库,大斜坡上去,门平常不开,来货时开门,没大有人出入不细说了。再往西是一个土产商店,锅碗瓢盆都有卖每到过年"添碗"奶奶和母亲总要去买上六个碗和10双筷子,说明你家要添口了,象征家庭兴旺,年年添新人。土产店的东临是一个"粮站"。这是城市粮食计划供应时期的特设机构,每月按人口向市民提供粮油。当时普通市民每月的粮食定量是24斤,中学生是28斤,在职工人按工种每月30斤至34斤不等。食用油每人每月也不过2——3两。</p><p class="ql-block"> 土产商店对面是一个学校一一东关民办中学的校址。普通的民房做教室,破旧的课桌像小学课桌,旧时的场院安上一付兰球架就是操场,条件之简陋用现在的尺度是无法衡量的。不过照样培养出了一批社会有用之材。后来因为条件太差又把学校搬到了在四平中段较宽敞的一处民宅,直到文革开始並入潍坊一中。</p><p class="ql-block"> 再往西的土产店附近有座二层小楼一一小楼腰花的祖居。土产店就在二层楼的一楼,这家主人眼光独到,拆迁时街坊们都是按居民房回迁到居民小区,而他家要按门头营业房计算面积标准。后来,在北宫街则尔庄边上分得一套门头房。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小楼腰花"。</p> <p class="ql-block">  东关民办中学对面是直通后所街的新过道,这是北大街中段唯一一条通后所街的道路,为前后两条重要的街缩短了绕路的距离。我的同学、好友王珍、李传新就在这条巷子里住。我还知道传新的父亲韩智文是老潍坊染织厂的创始人呢。是潍坊纺织行业的有历史贡献的人。</p><p class="ql-block"> 再往西就是游麟门,出了大门就是白浪河,旧社会这里是潍县大集的入口。沿着大石桥方向的两岸沙滩是大集的主要交易场所。当时卖牲口的、卖粮食的、卖布疋的、卖杂货的、卖农具农产品的,打铁的,卖艺的、杂耍的、卖拨浪鼓的、卖泥玩具布老虎的,小到针头线㧌,大到骡马大车都有卖的,少说也得几千人赶集。著名的潍县朝天锅就是在这里诞生的。</p><p class="ql-block"> 最惊险刺激的是"钉马掌",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一条综色的大马被拴在两根柱子中间,底部用绳子捆住两条腿。马被拴之前蹦来蹦去见人就踢,我们躲得老远看热闹。只见钉掌人拿起割刀一比划那马就老实了,立马不跳了,任人翘起双蹄把老茧割掉,然后钉上铁的马掌就完事了。订好以后那马还长嘶喊一声,表示对订掌人的感谢!</p> <p class="ql-block">  三、北大街的现在。</p><p class="ql-block"> 如果不说北大街的位置,再过些年,包括八O后出生的人都不一定知道这回事,现在交待还来得及。</p><p class="ql-block"> 北大街现己改名叫福寿街。文中提到的那段路的位置是从四平路东边的文锦苑小区到白浪河桥头。原来那片地方大约北起工福街,南到苇湾小区中段。该小区向南一直通到东风街,四平路佳乐家和电子街那里大约就是原来前所和后所的位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随着旧城改造,原来的街巷逐步拆迁,建成了新的小区。原来北大街,东四平,宽巷子,魏家巷,棘子沟一带的住户,大部分回迁到了苇湾小区。北边还建了游麟小区,福音小区等,文锦苑就在原棘子沟东侧大东织布厂的位置。仔细看看,哪里还有旧时的影子!可喜的是,东四平路保留了“四平路”这个街名;还有“福音”、“苇湾”、“游麟”等小区名还能让人联想到那些老街、老湾老城门。于遗憾中留了一絲念想。</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查阅位置资料时,我无意间发现了“棘子沟东街”这个街名,仔细看了看,正是从棘子沟后坡到潍坊一中的那条无名小路的前半段。原来南北走向的棘子沟没有了,新的东西走向的“棘子沟东街”却出现在新的地图上。还把昌建公司分成了南区和北区。这真是应了鲁迅先生那句话:“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变成了路”。</p><p class="ql-block"> 那天天念叨的北大街呀,就这样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了。以此文作为一种寄托吧!</p> <p class="ql-block">初稿乍成,得阅者多提修改意见。</p> <p class="ql-block">文字叙述:杜崇光 杜在美</p><p class="ql-block">编辑整理:晚月dcg</p><p class="ql-block">构思于2022年春节,完成于2022年4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