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长沙市望城区茶亭镇 一个田间绕山,翠林环抱的山中,一个看似极其普通的小塔,它随着历史的变迁而衍生出一些过往故事的变化,已成为一个地方文化的延续,这时小小之塔开始了它的显赫,吸引了众多的人注视,这就是“惜字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惜字塔是焚烧字纸的场所,建于道光十八年(1838),为六面五级花岗岩质石塔,高12米。清光绪二十六(1900)塔顶被雷击毁,后在塔顶长出了一株朴树,塔树共生,成为人文与自然特有的融合,由此吸引了当代人共赏的奇景。</span></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当年被雷击毁的塔顶。故事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墖字之谜,古人书写塔字时有两种写法,即“塔”和“墖”,而广用的惜字塔,多用有草头的塔字,而茶亭的惜字却用的是无草头的墖,书写人为何取这一写法,是一时的随意还是另有玄机?后人猜测纷纷。但是纵观所有一致认为,草木有生发之像,象征生机与活力,缺乏草头的惜字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终归是一种遗憾。后来塔顶上奇迹般长出一株朴树,似乎是上天有意来弥补这一遗撼还原了塔字的本意,还平添了本地奇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故事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惜字塔的成因,明清时期,敬字风俗日盛,人们视书写文字的字纸为“圣迹”,认为字纸有灵,敬惜它们就是积功累德;糟蹋字纸是对文曲星的极端不敬,将受到惩罚。字纸不得随意丢弃,字纸炉内羽化成蝶,代代传承尊重知识和文化深入人心,由此惜字塔生生不息保存,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史。</span></p> <p class="ql-block">赏景中添知识心灵惯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