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栾家口小学

丹崖渔翁

<p class="ql-block">本照片由高文仁提供(1964年照)</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们的小学校园------原蓬莱县北沟公社栾家口完全小学,坐落在村西北靠海的地方。那是由过去富户人家的旧房产改造而成。有南北中东四个院落,约有七十多间屋子,其中南院前后两栋二层楼房(中间是厚木板隔层)是主体标志性建筑。除了教室还有教师办公室、乒乓球室、厨房、宿舍、仓库、草屋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上世纪六十年代,学校有6个年级,12个班,每班三四十个学生,共约三四百人。主要是本村和港里村五年级以上的学生。教师有十几至二十余人(后来改成七年一贯制的联办中学,师生有所增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南院两栋二层楼和东西厢房共有六个教室。南楼西头一楼是个大门洞,也是唯一的校门。两扇大木门开关吱呀呀地响。西扇门上还开了个小门,放学后关大门开小门。门洞东墙是一块大黑板,图文并茂的板报内容经常换,“好人好事”和“知心姐姐”的故事天天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大红字消息至今记忆犹新。院子东北角木杆架上挂了个大铁铃,绳子一拽,铛、铛、铛······声脆悦耳,海边的人都能听见。靠北楼墙根有一口大水缸,下课后学生们共用几个水舀子排队喝水。北楼一楼东第二间也是个大门洞,通中院和北院。中院东厢房是仓库,西厢房是教师伙房和宿舍。紧挨着宿舍是一个正房教室(东墙外是通北院的通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北院西高东低,西台上两个教室,台下一个乒乓球室一个教室。北窗外是一条通海小路,路边不远就是海崖,我们坐在教室里即可观海听涛。爱赶洘的同学时常关注潮涨潮落,盘算着放学后挖蚬子抓蟹子捡摸螺。台下那个教室还有个通海的便门,夏天常开这个门,有时课外活动下海赶洘都从这里走。乒乓球室很简陋,球台上经常用砖头当栏网,上体育课时才能打乒乓球。放假期间一些男生经常跳墙或翻窗进去打球,用木板自刻的球拍,乒乓球多是上体育课时打瘪了或故意弄变形从老师那儿骗来的,用热水一烫又鼓起来了。打球的人多时须排队“支更儿”(第一个球输了下去重新排队),每局打7个球,赢者坐庄。遇上高手半天不让位,常被哄下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东院有两个正房教室,靠东墙一溜敞篷公共厕所(老师的单坑有门)。下课铃一响,憋急了的学生箭一般地往厕所里冲,来晚的要排队,旱厕里臊臭冲鼻习以为常。个别男生哪会儿找不到废纸擦屁股,捡块石头拉两下完事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校门外是土广场,一条小路从中间斜穿而过。路北是学生集合、做操的地方,还有一个沙坑和双杠靠南楼窗外。路南是篮球场,一对篮球架蓝板上光腚铁圈经常没有网兜。学校有一两只篮球,课外活动和体育课可以打篮球。放学后谁想玩篮球须经老师同意才能拿出球来。那时,买个篮球得好几块钱,没有谁家舍得买给孩子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全体师生经常在广场集合听校领导训话,讲话最多的是教导主任曲老师。那天放学时,他又扯开沙哑的大嗓门,声情并茂手还比划着说:“有个淘气的孩子,爬房檐揭瓦抓家雀儿,张着嘴巴往瓦缝里看,一条大长虫钻到嘴里!······”。吓的我们大气不敢喘,从此,胆小的男生不再掏鸟窝,胆大的上房揭瓦都闭紧了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主要课程有语文、算术、珠算、画画、写仿(毛笔字)、音乐、体育等。上学前都不识字,一年级从学拼音和单字开始,b(波)、p(泼)、m(膜)、f(佛)......。大、小、多、少······。刚上学的孩子老实听话,俩人一位,双手后背坐的直。老师在讲台教发声、变口型,学生照着老师的样子齐声喊。学会了一段还要反复诵读上百遍。大家双手捧书,摇头晃脑,如池蛙鼓噪般地一遍遍诵读。朗朗之声常引来路人探头观望;最具那个时代特色的还属珠算课。依据课程表的安排,同学们从家里带来了大小新旧不一样的算盘,老师在黑板上挂个大算盘,教大家加减乘除。再出几道练习题,教室里噼里啪啦算盘珠子响声一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书包里几大件:课本、“石板”、作业本,多数人有铅笔盒。刚发的新书墨香扑鼻又十分漂亮,都爱惜有加,用纸把封皮包起来,写上班级和自己的名字;石板是书本大小的木边石片(供销社里有卖),用石笔写字,随写随擦,充当练习本。擦石板用破布或废纸,拙孩子干脆拿袄袖子抹,擦完还吹一吹。老师的黑板与学生的石板擦的粉尘飞扬。石板容易破碎,只要不漏洞都凑付着用,一个家庭哥哥姐姐用过的石板还要传给弟弟妹妹用。谁若不小心打碎了石板,是件很沮丧的大事;买的作文本、算术本、田字格本都是黄粗纸,有的地方草皮鼓凸挡笔尖儿,拽掉草皮纸破洞。就这几分钱一本的作业本也不舍得多买。后来条件好一点了,买大张的“有光纸”(一种白纸)裁制成作业本,反正面都能用;个别学生连个铅笔盒也没有,课本、石板、断头石笔满书包里窜;三四年级以上写作文老师要求用钢笔(我们叫自来水笔),没有钢笔的同学要借别人的用。过一段时间,院子里就能来一个修笔匠老头儿,货郎担子挑着全部家当。笔尖笔帽笔芯笔肠都能换,红笔杆配黑笔帽不稀奇,笔尖顺畅下水就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课桌凳是双人的,也不知陪伴了多少届学生,桌面多是坑坑洼洼带字画,中间还有“三八线”。老规矩都懂,胳膊、书本不能过杠儿,同位为“边界纠纷”打起来是常事。老师会安排座位:男女生组合,以静制动。好差生搭配,互帮互带;是不是好学生铅笔头都不一样:成绩好的多是做事细致有条理,特别是那些女生,铅笔都削成长长的尖儿。而那些差生往往顽皮打闹,马马虎虎,半截子铅笔秃秃着没有尖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放学后很少有家庭作业,除了干家务就是玩。男孩子满街疯跑打闹,女孩子凑一块“跳房儿”踢毽儿跳皮筋。那时孩子也多,每天放学后哪条街道都少不了孩子们的喧闹声。干家务活主要是挑水、拾草、拔猪菜,赶洘、放羊、垫猪圈(挑泥土);最有趣的是看小人书,简直像看电影一样高兴。经常放学时不定谁弄来一本连环画小人书,男生们立即兴奋起来,什么也不顾了,几个甚至十几人蹲墙根下看起来。一个人拿着书边翻边念,大家探着脑袋围成圈,津津有味议论纷纷。没看够的还要借回家给哥哥姐姐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最开心的还是过“六一”儿童节,每年庆祝活动都搞得很热闹。一年级时,我们班出演“小白兔和大灰狼”,班主任张美荣老师不但学教的好,也很会当导演,让孩子头儿王喜乐演“大灰狼”,沉稳安静的周建华演“兔妈妈”,我这个不点儿演“小白兔”(还有两只“小白兔”忘记了是谁演?)。那天全体师生把操场围成一个大圈,中间是表演场地。我们身穿白衣服,头顶两只大耳朵一蹦一跳出场了,大灰狼来敲门:“小兔乖乖,把门开开,妈妈回来了”······。每当回想起这一幕,备感儿时的纯真与美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二年级我们分批入了“少先队”。由于我表现较好,第一批入队。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在南院,我们整齐列队,由高年级学长给我们系上红领巾,唱队歌,集体行队礼,红领巾飘在胸前,感到无比荣光!后来,我还当了一回少先队的“官儿”:“一道杠”的小队长,左臂别上“白地红杠”的牌儿,感觉老神气了,走路都怕摔倒弄脏了它。第一批未入队的同学后来也表现得好,都光荣的加入了少先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从三年级开始,每年春天都要参加植树活动,曾到平顶山、朱潘山上挖树坑。在老师带领下,我们拿着铁锨,小朝子(镢头),背着干粮包,打着红旗排着长长的队伍出发,七八里路要走一个多钟头。山高大约有一二百米,登高望远看我们村紧邻大海一览无余。山上土少石头多,挖坑不容易,但我们干劲十足,有说有笑,觉得比憋在课堂上好玩多了。中午附近村大队派人送来热水,我们就地野餐下午接着干,自带午饭都差不多:饼子、地瓜、咸菜,好一点的拿发面饼,其他同学真眼馋。也不用谗,又累又饿吃什么都香。趁饭后休息时间,一些男生不顾疲倦追逐嬉戏,也有知道“抓家”的同学翻石头捉蝎子好卖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收缴学费是班主任的艰巨任务。四年级以下每人一块两毛钱,五六年级一块七毛钱。老师提前几天通知学生收学费,虽然家家都有难处,但多数同学能按时交上。交不上的一拖再拖。老师经常在课堂上多次点名某些同学:“你的学费什么时候交啊?。被点名的同学站起来低着头:”俺妈说等攒够了卖鸡蛋的钱再交”。也有的同学抹着眼泪“俺妈说家里三个上学的,一下拿不出那么些钱”······。老师摇头又叹息:“坐下吧”。最后,总有少数困难户的学费被学校给减免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勤工俭学年年搞,拾草、赶洘、刨药材。每逢秋天某日放假一下午,各自上山拾草交给学校,能省下一部分冬天生炉子买引火草的钱。下海挖蚬子、捡摸螺、抓蟹子,上山刨药材(“老娃膀儿”、茵陈草等)交学校卖钱。虽然这些活动赚不了多少钱,但培养了我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清明节全校出动给烈士扫墓。红旗招展的队伍从操场浩浩荡荡出发,“山鸟啼,红花开,阳光照大路,少先队员扫墓来。墓前想烈士,心潮正澎湃······”。一路唱着“扫墓歌”来到烈士茔地,除草、培土、敬礼、默哀、唱扫墓歌、宣誓: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好好学习,保卫祖国,长大要成为国家的栋梁······。清明节,让我们一次次受到革命传统的洗礼。</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又过“六一儿童节”了,看看现在的孩子了们,在羡慕他们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常遗憾我们这些当年的“接班人”蹉跎岁月终究没能成为像钱学森、袁隆平那样的“国家栋梁”,但转念又想: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正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奋斗创造出来的吗?这何尝不是“国家栋梁”呢?</b></p> <p class="ql-block">本照片由高文仁提供(1964年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题后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回顾小学生活还有很多可以聊说的故事。那年代,虽然物质生活贫穷了点,但是我们年少无瑕,心中无忧,每天都阳光快乐,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当年(1962年入学)我们那一届学生,师生们连个集体照片也没能留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虽然当年的栾家口小学早已不复存在, 但我们仍怀念她,怀念我们欢乐的少年时代,更不忘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愿我们再当一回少先队员,向敬爱的老师们敬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p> <p class="ql-block">本届师生(部分)50年后再相聚留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