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我收藏的邮票中,有这样一枚邮票,十多年来一直珍藏在我心里,世界上每每有战争爆发,我便想起了这枚小小的邮票,从心里祈祷和平,祈祷战争中流离失所的人们,无论他们是黄皮肤、黑皮肤、还是白皮肤。这就是联合国于2006年发行的邮票:邮票巧妙地以英文“和平(peace)”与“战争(war)”两个字母和一只和平鸽为主图,简洁明了地勾勒出一幅震撼人心的图案,即“要和平不要战争!”,邮票表达了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和主持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坚强意志和共同的心愿。今天是2022年的“五.一”劳动节,愿借此机会与五湖四海的朋友们共同欣赏这枚珍贵的邮票。</p> <p class="ql-block">(联合国 2006年《要和平不要战争》图案是和平鸽用嘴衔去战争中的“A”字,补上和平中的“A”字,寓意“要和平不要战争”。附票图案为联合国国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提起战争与和平的主题,总是情不由衷地想起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笔下的那只和平鸽。它傲视大地,搏击长空,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飞翔;它为人类衔来和平的橄榄枝,奏出一曲曲和平与友谊的颂歌,迎来一个个欢乐与幸福的黎明,为世界千千万万个家庭守护着平安与清净,它是世界各国人民的保护神。毕加索通过这副《和平鸽》的绘画,表达了世界人民对和平强烈的爱。</p> <p class="ql-block">(希腊 1979年 庆祝国际儿童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关于毕加索与和平鸽的故事:</p><p class="ql-block">1940年8月,法国首都巴黎沦入希特勒</p><p class="ql-block">法西斯之手。此时毕加索正侨居巴黎。他整天闷坐在画室里,耳畔常被坦克的轰鸣声和警笛的尖叫声所充塞着。在他的东邻小木楼上,住着一位叫米石的老人,老人在一战中失去一只左臂。现在他的儿子和儿媳都去了前线参加了反法西斯游击队,老人与12岁的孙子留辛相依为命。小留辛养了一群白鸽,平时用竹竿绑上宽宽的白布条,挥动竹竿,引导鸽子们离巢、飞翔和归巢。毕加索有时做完画,便来到小木楼与这一老一少一起放鸽子,彼此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p> <p class="ql-block">(马里 1981年 毕加索绘画《男孩与鸽子》)</p> <p class="ql-block">不久,前线传来小留辛父母阵亡的恶耗。突然失去双亲的留辛,似乎一夜之间长大成人,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燃烧起愤怒的火焰,他突然感觉竹竿上绑着的白布条如同投降法西斯的小白旗。在人们眼里,红色象征着复仇的火焰。因此,留辛断然将竹竿上的白布条解下来,换上了火炬似的红布条。当毕加索看到留辛高擎“火炬”时,感叹到:“战争祸及巴黎,也使孩子们早熟。”</p> <p class="ql-block">(法国 1975年 毕加索绘画《儿童》)</p> <p class="ql-block">然而,毕加索万万没有想到,就在他赞叹过这个孩子的第二天清晨,疲倦的毕加索忽然听到一片枪声,过后一会,米石老人手捧一只血淋淋的鸽子闯进了他的画室。老人泪流满面,悲痛欲绝地说起刚才发生的悲剧。原来今晨当留辛正要引导鸽群离巢时,巡逻的德国士兵看到了竹竿上的红布条,就像野兽似的冲上楼来,狠狠地打了孩子一顿,硬说留辛是在“举红旗”向游击队报信。最后,那些士兵把留辛从窗户口扔了出去,活活摔死了孩子,之后又对笼子里的鸽群一阵扫射。毕加索抚摸着老人手里这只受伤且奄奄一息的鸽子,也难过地流下了泪水。米石老人央求毕加索道:“求你画下孩子这最后一只鸽子,来纪念我那在法西斯枪下死去的孙子吧”。毕加索默然地接下了这只小白鸽。</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 1981年 首日封 毕加索的绘画《和平鸽》)</p> <p class="ql-block">这时,东方已经泛白。毕加索把负伤的小白鸽放置在邻窗的画案上,一道阳光刚好照进了窗台,通人性的白鸽竟飞扑着带血的翅膀,艰难地站了起来,它那红玛瑙似的双眼里竟然闪动着晶莹的泪花。毕加索怀着满腔的愤慨拿起笔来,在画布上描绘出这只栩栩如生的鸽子。《和平鸽》最终成为了毕加索举世闻名的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苏联 1981年 小型张 毕加索和他著名的绘画《和平鸽》)</p> <p class="ql-block"> 二战后的1949年,世界和平大会隆重召开,毕加索将此绘画献给了世界和平大会。这副《和平鸽》被选为国际和平会议的海报,从此和平鸽成了和平的象征,毕加索也荣获了国际和平艺术奖。之后,他又画了三幅和平鸽。</p><p class="ql-block"> 毕加索用和平鸽来表达艺术家们爱好和平的政治信念,并由此表达世界人民渴望和平的心声。</p> <p class="ql-block">(捷克斯洛伐克 1983年 毕加索《和平鸽》小版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西班牙语:Pablo Ruiz Picasso 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是西班牙著名的画家、雕塑家、版画家和作家,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二十世纪伟大的艺术天才之一。</p> <p class="ql-block">(墨西哥 1981年 毕加索自画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他出生于西班牙的马拉加市(Malaga)。16岁时,他前往马德里的普拉多艺术馆进修,1900年去了法国巴黎,直到1973年逝世前,一直都在巴黎工作和生活。侨居法国期间,正赶上了西班牙内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毕加索积极投身于反内战和反法西斯的斗争。</p> <p class="ql-block">(捷克斯洛伐克 1981年 《格尔尼卡》小型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北部一座巴斯克历史名城,1937年被纳粹德国“神鹰军团”的轰炸机炸成一片废墟,这个全镇居民仅有7000余人的小镇,被炸死1654人,炸伤889人。毕加索在极度悲愤和痛苦之中,唤起了狂热的创作激情,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举世闻名的《格尔尼卡》。画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的马为构图中心。画家把具象的手法与立体主义的手法相结合,并借助几何线的组合,使作品获得严密的内在结构紧密联系的形式。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主义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德国法西斯的暴行,以激动人心的形象艺术语言,控诉了法西斯的惨无人道。</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 1981年 信销票 毕加索绘画《格尔尼卡》这是1981年我在中行工作时收集到的第一枚《格尔尼卡》纪念邮票)</p> <p class="ql-block"> 这副巨画4米多高,约9米长,现收藏于西班牙马德里国家索菲亚博物馆。使人震惊的不仅仅是画的尺寸,这副以生与死、善与恶、和平与战争为主题的巨作,从内容到手法都是震撼人心的。整幅作品以白、黑、灰为基调,弥漫着悲壮的气氛。作品中上方是一个装了灯泡、受人工调配的太阳,太阳下面是一匹引颈哀鸣的马,一只长矛穿进了它的背部;马的身下倒着一位被被撕成碎片的男人,他的手上还紧紧握着一柄折断了的剑;图中的四位女人,正尖叫着、哀嚎着有的正从着火的楼上逃跑,有的正抱着死去的婴孩仰天哭喊,有的无望地伸展着手臂;画的左前方,有一头冷漠无情的牛。</p> <p class="ql-block"> 后来,毕加索曾解释说“画面中发出撕裂哀鸣的马,是西班牙人民的象征,牛代表了人民所收到的种种苦难,以及这些苦难所造成的爆裂恐怖气氛,反映了法西斯的暴行。”《格尔尼卡》是面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和呐喊,毕加索为此画了45张速写,在最初的草图里,公牛、马和带来光明的使者等主要题材就已经出现了。整个画面达到了极其震撼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捷克斯洛伐克 1966年 《格尔尼卡》首日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塞内加尔 1967年 毕加索绘画:《亚威农的少女》,收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毕加索的《亚威弄的少女》创作于1907年,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243.9×233.7cm</p><p class="ql-block"> 无数的画家用他们高超的技艺创作了许多少女形象,这也包括了让人无法理解的《亚威农少女》,许多人第一眼会觉得这幅画让人无法理解,甚至觉得丑,但它其实流露出来的正是“丑陋的美感”,在这幅画当中,我们需要学会“审丑”,丑的是画中女子的形象,而美的是毕加索为我们带来的艺术感。亚威农少女是毕加索以他青年时代在巴塞罗那的“亚威农大街”所见的妓女形象为依据。因为在当时有很多的人因为性病而死去,毕加索的本意是为了将放纵的性欲与死亡链接在一起,警告人们性病的危险,以警示那些放纵的人们。</p><p class="ql-block"> 在这幅画中,毕加索受到塞尚结构观念的启示,并结合非洲原始艺术中所获得的灵感,他毕加索采用了一种新形式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以一种简练的线条重新塑造空间,突破了传统绘画。这幅画色彩运用得夸张且怪异,在对比中又有了节制,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又以非洲神秘元素中表现右侧的两名女子极端扭曲的脸。红、黑、白色彩的对比,看上去充满着神秘的恐怖主义。</p><p class="ql-block"> 《亚威农少女》是毕加索进入黑人时期以至立体主义的里程碑,也是立体主义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赤道几内亚 1973年 毕加索绘画《生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生命》毕加索 布上油画纵197×横129厘米 美国克里夫兰博物馆馆藏</p><p class="ql-block">这是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代表作之一。画面右侧一位怀抱婴儿的妇女,象征着生活的重负,母亲一脸沧桑,注视着面前的一对青年男女,她的形神憔悴,神情专注,目光严厉,好像有责备的意味。左侧男女两人紧紧相依,比喻放纵的爱情,画家把这一对恋人处理为裸体形象,与右面那位着衣母亲形成对比。男青年左手微微抬起,指向那位母亲,似乎对母子俩承受的巨大痛苦感到怀疑。</p> <p class="ql-block"> 最后就让我们再欣赏几枚这位爱好和平的艺术大师的绘画邮票,结束我的美篇。祝大家劳动节快乐!祝世界和平!</p> <p class="ql-block"> 写于2022年“五•一”劳动节</p><p class="ql-block">音乐为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欢乐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