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星街的小时光

漫天黄叶

  今天我又来到了六星街,这里树木更加高大,浓荫遮了初露锋芒的阳光,让整个街道阴凉而静谧。槐树也更高大了,有的到了三四层楼高,开满紫色、白色或淡黄色的花,槐花的香洋溢在街道上空,充满淡雅、香甜的味道。街道花圃内的小花也开了,各式各样,娇娇俏俏地。花圃旁的石错落有致,随处可见的各样花椅更是人工胜天然,与整个街道、树木、房屋融为一体,呈现出别样的乖巧。   而六星街最大的变化是店面,店面明显增加了很多,大都是崭新的,装修风格依然以娇小、雅致、田园风为主,都犹如初长成的少女,穿的、戴的、提的、挽着的都是花篮或花束,衬着略深还浅的蓝以及晨雾弥漫过红黄紫,如锦缎般透出大家闺秀的典雅。更多的店还在加紧装修,在雕琢拱形的门、花式的廊檐。   此时六星街最让人惊喜的还是人,明显是来自内地各省市的游客,大多年轻而富有朝气,他们三三两两,或八九成群,操着南腔北调、吴侬软语,或背着相机,或提着糕点,在树荫下走着。这让人很感慨,都说有疫情,没有想到他们还是来了,为六星街带来了江南风景、内地气息。   六星街中心区域似乎已经没有了民居,到处都是花式别墅,五颜六色,雕梁画栋,窗帘都重重叠叠,繁琐而精巧,木桌、木椅上都是铺着的、盖着的,处处展现出主人的精心和匠心,显然都是为了招徕游客,而不是自己住的。虽然伊犁的维吾尔、哈萨克、塔塔尔、乌孜别克、俄罗斯、回等民族都有将家收拾得花团锦簇的习惯,并且将厨房及用具藏起来,让人轻易看不见凡间烟火,但现在显然更上一层楼,不真实了。   三环、四环之外,民居越来越多,还原了六星街的日常,街道两边高大的杨树、柳树多起来,柳絮飘飘忽忽,如下雪一般,环卫工人在徒劳无功地扫,堆一起装进袋子里,可一转头,地上又铺了薄薄的一层。   院子门口的木凳上,有老人坐着晒太阳,并饶有兴趣地看着每一个人,随时准备着给你指指路,或邀请你去他家看看。   还有三天就是开斋节了,女人们在打扫院子,有的在用蓝色的石灰水刷墙,刷过的地方蓝得更艳、更殷实。有的在用抹布擦栏杆,拿一块小小的抹布,一点一点地擦;有的在给花浇水或除草,大概因为在树荫下,也可能是她们动作太慢,不慌不忙地,看着总像图画,而不像在劳作。   这些院落也有好些正在改造,都象在装修成别墅或庭院,应该都将改造成民宿或游园,装修风格与其说民族特色,不如称国际风格,因为现代元素和资金充裕的铺张无处不在。   变,应该是六星街的风格,在上世纪初叶,六星街就是由德国设计师瓦斯里设计的,运用的是当时英国最新的“田园城市”设计构想,它坐落下来,一直是一个独特而优雅的存在,它魅力在伊宁争取历史文化名城中成为重要加分项。   进入新世纪,伊宁市看到了它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认可了它掩饰不住的禀赋和独具一格的气质,决定从六星街的提升、改造入手抓伊宁旅游业。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没有几年,六星街就变了模样,它在征服世界的同时顺便征服了伊宁人,让伊犁的各民族群众也到六星街来看风景,看经过百年润色的田园气息,看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交融,看今天的脱俗与现代。   六星街成为了伊犁旅游业的风向标,它最先暖起来、热起来,最先吸引游客,也最先滋润自己。六星街处于伊宁的中心地界,却以田园的静和雅温润着伊宁人的心灵,也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它因为美而吸引了世界,更因为世界的参与而更加美丽而典雅,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那样地迷人,让人看不透、看不够!   来到六星街,我度过了一个如梦如幻下午,我希望更多的人来到六星街,享受安详、宁静、雅致的小时光! 前面图片为自拍,后面的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