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旅游》之一(1954-1980)

蔡幼生

<p class="ql-block">【阅读本美篇约需30分钟。本美篇中的图片除注明外均翻拍自笔者的纸质照片,其中40多年前的彩照色彩有变,敬请谅解】</p> <p class="ql-block">原打算一年后才做这个美篇,因为届时笔者到了年龄上限不能再随旅行团游山玩水,出游的频率和方式都将作出调整。眼下宅在家里,无所事事,时间富裕,就打开记忆的闸门,提前开篇吧。</p><p class="ql-block">旅游的定义是,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去异地游览。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的第一次旅游,回忆起来是小学五年级的春游(1954年)。我们乘夜行的火车来到苏州昆山县城,摸黑爬上海拔80米的玉峰山,为了目睹红日跃出地平线的美好瞬间。“百里平畴,一峰独秀”,这是古人对玉峰山的称颂,如今的昆山城市化已走得很远,看日出得另觅他处了。</p> <p class="ql-block">之后的十年为空白。第二次出游便到了1964年的夏天,即我大学期间的最后一个暑假。恰逢好机会:我哥的工作单位在青岛有个建筑工程。青岛不仅是避暑胜地,它的近代历史对我学德语的人来说也很有吸引力。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占青岛,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被日本取代。虽然只有短暂的十七年,德国却给这座城市打上了深深的烙印。</p><p class="ql-block">去青岛我乘的是船,买的是三等舱的票,房间里有六个铺位,票价是9.60元(相当于学校食堂一个月的伙食费)。第一天下午4点钟从公平路码头启航,第三天早晨抵达。当时火车跑得不快,线路长,过长江又要摆渡,优势不明显,乘海轮是比较好的选择,当然你要是不晕船的。我第一次乘海轮经受住了考验。</p><p class="ql-block">在青岛,我几乎每天沿着中山路步行到海滨,要不了20分钟,中山路当时是青岛最繁华的商业街。星期天哥和我在这里的中餐馆或西餐厅打牙祭,也缓解大米配给的不足(南方人虽有照顾,但每人每月仅配给几斤大米)。中山路附近的大型德式建筑有天主教主教座堂(拼图左)、青岛火车站(拼图右下)、总督府(拼图右上)等。(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走到中山路的尽头,直伸大海的混凝土栈桥(宽8米、长440米)就已在目。它是青岛的标志之一。</p><p class="ql-block">栈桥附近有鲁迅公园和水族馆。有一天,我在这里偶遇西班牙语教师卢传山,因为我们同在一个系,所以面熟陌生。他是随校工会组织的自费旅行团来青岛避暑休养的,借宿在某大学的招待所。</p> <p class="ql-block">1965年2月,哥回沪探亲,春节后去苏州会供职于苏州建委的老同学,我们也游览了苏州名胜。</p><p class="ql-block">摄于虎丘山的照片上,我们穿着中式棉袄,那是上海人标配的冬装。</p> <p class="ql-block">大串联中的红色旅游</p><p class="ql-block">1966年10月下旬,我与四位年龄大我一属的同事一起去大串联。先步行到苏州,中途在昆山住一宿。在苏州城里见卖大闸蟹的,八毛钱一斤,我们就买了一些。然后在观前街上看到一家点心店正要打烊,于是与店员商量帮我们蒸蟹,他欣然同意,且分文不收。还要提一下苏州的一道风景线:傍晚时酱菜店门口排队买酱菜,苏州底层人当时生活之清苦可见一斑,而如今苏州的富裕程度已令人刮目相看。</p><p class="ql-block">离开苏州,我们乘火车到南京,之后欲去北京,但一时拿不到车票,就西行去了郑州、西安,再南下去了成都、重庆、武汉、广州。旅途的艰辛这里就不说了。每到一地我们总是先去名牌大学看大字报,了解当地的运动;当然也去了西安、重庆和广州三地的外语学院——探望未曾谋面的“兄弟”。此外,就在市中心逛逛和参观红色旅游景点,许多名胜古迹在“破四旧”的名义下遭受了破坏。</p><p class="ql-block">在西安去了临潼,看了捉蒋亭,泡了华清池。在成都参观了武侯祠和杜甫草堂,赴大邑镇刘文彩地主庄园参观运动初期轰动全国的大型泥塑《收租院》。在重庆和武汉,参观了红岩村、渣滓洞和南昌起义纪念馆。广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黄花岗烈士陵园、三元里抗英纪念馆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历时一个月。广州回上海的列车上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就是行李架下垂悬着一串串金黄色的香蕉。</p> <p class="ql-block">1972年8月游览无锡宜兴的张公洞和善卷洞。相传汉代张道陵曾在此修道,又因唐代张果老在此隐居,故名张公洞。善卷洞规模更大些,有上洞、中洞、下洞,令游人津津乐道的是水洞,游客泛舟在120米长的水道上。这是我第一次走入光怪陆离的溶洞,挺兴奋的,后来旅游开发的溶洞不计其数,多看腻了。</p> <p class="ql-block">1972年秋我去南京玩。当时想这辈子还未乘过飞机,就买了飞机票从上海飞到南京。当时怎会料到后来乘飞机已成家常便饭。</p><p class="ql-block">此图摄于南京长江大桥上。建桥耗时十年,1968年9月30日通车,终于实现了多少代中国人的梦想,结束了火车摆渡过长江的烦杂,“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p> <p class="ql-block">不知是1974年还是1975年的暑假,我首次去黄山。早上从上海乘火车到杭州,再转乘长途汽车,在黄山脚下的汤口下车,还要走一段路才到温泉区,找旅馆住下,一个白天就泡在了路上。</p><p class="ql-block">翌日攀登了莲花峰、天都峰和玉屏峰,在玉屏楼住一宿,次日前往北海,一路上欣赏了始信峰、飞来石、猴子观海等佳景。傍晚到了北海,标房和统铺都已告馨,只剩下团级以上干部的招待所有空房,38元一宿。考虑了一下硬着头皮就住下了。那时候在上海,学徒满师的月工资是36元,大学毕业见习期48.5元,一年后转正60元(北京略低,广州略高,国家按各地物价而定),我当时已工作了八年只加过一级工资(文G打乱了原有的加薪秩序),月工资为65元,再高一级72元我是在1978年初被评上的(当时64和65年毕业参加工作的8人只有1人可加工资)。最后一天还去了翡翠池。黄山归来,两条腿酸胀了一个星期。</p><p class="ql-block">80年代中期有一年,德、法、日、俄小语种高考试卷的命题和印刷在黄山附近的上海“飞地”秘密进行。试卷印制后以密件运往各地,命题老师要等高考结束才能回沪,于是我有了第二次登黄山的机会。</p><p class="ql-block">(网络截图:天都峰•鲫鱼背)</p> <p class="ql-block">在学校工作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利用寒暑假去旅游。1977年暑假,我去了泰山和北京。相册这一页上有泰山山脚下的冯玉祥墓(图中中)、泰山后山的长寿桥(图中右和上右)、泰山摩崖(图上左)、泰山极顶仙人桥。后者由三块巨石巧接而成的桥约五米长,桥下为深涧,很险。图下左摄于北京长安街,背景是北京饭店。</p><p class="ql-block">启程前我去银行提款1000元,银行工作人员接过我提交的存折和取款单,见提款数额大,边操作边以闲聊的口气探问我提款的用途(防冒领)。我这次去北京除了游览一些景点,还要去买电冰箱。当时上海商店里不见有冰箱出售,只得到北京生产雪花牌冰箱的厂里去。冰箱的价格我记不得了,反正我带去的钱是够的,大概在七八百元吧。厂里帮办托运,运抵上海后去彭浦货运站提货。就这样我比一般人家早十多年开始享用冰箱。</p> <p class="ql-block">1978年初,我被教育部选派去西德留学,6月底到北京集训,为期一个月,后两个星期安排去大庆或大寨参观学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我选择了大庆,这条线走访的城市和景点有:鞍山(鞍钢、千山风景区)、抚顺(平顶山万人坑遗骨馆)、沈阳(故宫)、哈尔滨(儿童公园小火车)、大庆(钻井站、炼油厂)。</p><p class="ql-block">图左:沈阳故宫。图右:大庆炼油厂</p> <p class="ql-block">1978年的8月和9月在歌德学院布劳博伊伦分院学习期间,学校组织了三次活动:游览保留着中世纪风貌的施韦比希哈尔(Schwäbisch Hall)、船游多瑙河(Donaufahrt)、参加慕尼黑啤酒节(Oktoberfest)。啤酒节宣告开始的仪式是,九月中某个周末,慕尼黑市长用木锤在橡木啤酒桶上开个口子,装上龙头,啤酒流出。(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1978年10月至1980年9月我在海德堡大学留学,之后每隔几年以DAAD 访问学者身份或以校际交流名义回访海大。大学外办组织Exkursionen(带有学术性质的旅游),让外国学生和教师深入广泛地了解德国历史和文化,学校给旅游活动补贴。70年代末西德的教育经费充盈,旅游收费几乎是象征性的,包交通、门票和午餐,二日游还包住宿;90年代以后基本上只安排一日游,不包午餐。旅游活动仅限于一年中授课的六个月份,我约每两周参加一次,多年下来,海德堡周边300公里内的名胜古迹大多去过,有的甚至去过多次,如罗腾堡、游莱茵河(中段)、黑森林等。</p><p class="ql-block">图:海大外办分管学术旅游的办公室,原配的木门现在被玻璃门取代,不知何故,而其他办公室依旧是厚实的木门。</p> <p class="ql-block">罗腾堡(Rothenburg o.d.T.)是德国中古世纪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城市。图示古风犹存的街道和城门楼。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放映的德语教学片《Guten Tag》的外景就是在罗腾堡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古城由保存完好的城墙和四座城门楼围住,城墙上部外侧的廊道是古时卫兵守护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莱茵河中段(Mittelrhein)已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和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在60多公里的河道上不建桥梁,要过河就乘摆渡船,不煞美景。</p> <p class="ql-block">河中小岛上的城堡,历史上用以向过往的船只收税。两岸的山坡上尽是森林和葡萄园,满目葱翠,风光旖旎。</p> <p class="ql-block">洛特维尔(Rottweil)是黑森林地区最古老的城市,我们来此观看阿莱芒地区的狂欢节游行,化妆的愚人以驱逐鬼怪的方式告别冬天迎接春天。在德国,阿莱芒地区、莱茵河地区和巴伐利亚地区庆祝狂欢节的方式各不相同,各有対应的德语词,依次为Fastnacht,Karneval,Fasching。</p> <p class="ql-block">古塔赫农舍露天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古塔赫(Gutach)地处黑森林的中部,露天博物馆集中展现黑森林地区传统的农户建筑、劳动工具、生活用品、婚姻习俗等。(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限于篇幅,以下我仅介绍海大外办组织的两次多日游。1979年11月,我参加了命名为Berlin-Seminar(柏林讨论会)的五日游(DAAD提供专项补贴)。大巴从海德堡开出,数小时后离开西德边境驶往西柏林,得通过建在东德领土上的封闭道路。活动安排:两个上午由德国教授就柏林地位作讲座,然后回答外国学生的提问,下午分别游览东、西柏林,另有一天自由活动。</p><p class="ql-block">在西柏林,大巴作了环城行,途中在柏林墙边停留,那里有个高台,游人拾阶而上可看到墙后面东德一侧的人民军哨所、地面上的铁丝电网和自动扫射机枪。后来我们就在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和欧罗巴中心(大型购物商厦)闲逛。</p><p class="ql-block">进东柏林时,东德边防警察上车检查护照,车上除司机外不准有西德人,一个东德大学生上车,他给司机指路,并介绍沿途的景观,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在下午的行程中大巴只允许在两处停留,在苏军烈士陵园(一个很大的公园)我们可以下车散步和照相,另一处是外宾休息处,可在那里上厕所、喝咖啡、买纪念品,得用西德马克支付。</p><p class="ql-block">自由活动那天,我们中国留学生都去了东柏林,主要是为了买德语工具书,那里的书比西德便宜好多。我们从查理边防哨所出境,接着进入东柏林海关,出示护照,被免签放行,因为我国与东德有互免签证协定。打开手提包让海关人员查看有否携带违禁物品,主要是查西德的书报杂志。然后沿着菩提树下大街走到电视塔附近,步入面积不大的“教师之家”书店,里面没有其他顾客,一个女售货员坐在柜台后,不动声色,倒是我们先开口向她打招呼“Guten Tag!”(你好)。买书得用西马克付款(汇率是1:1),找回的零头是东马克,买书的发票上要注明付款的币种,以备出境时海关查验。黑市交易是1西马克兑换4东马克,虽合算但我们不敢。中午我们在电视塔上的餐厅就餐,按西德标准来说不贵。之后在周边逛街,进百货商店看看东德的商品供应情况,与西德比显然相形见绌,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要建柏林墙。</p><p class="ql-block">拼图左西柏林,背景为纪念教堂(保留轰炸后的残损状态)和欧罗巴中心(大型购物商厦)</p><p class="ql-block">拼图右东柏林,背景为斯大林时期的火柴盒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拼图上:苏军烈士纪念碑和墓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阶段有八万名苏军官兵在柏林牺牲。</p><p class="ql-block">拼图下:柏林大教堂(新教)和东柏林电视塔。大教堂建于1894-1905年,兼有新文艺复兴和新巴洛克建筑风格。二战中受到严重破坏,1979年我见到它时正处在修缮中。</p><p class="ql-block">(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另一个留下深刻印象的长途旅行是,2007年初夏的汉莎同盟城市四日游。说到汉莎,人们首先想到德国航空业巨头汉莎航空公司。早在12世纪,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的一些城市相互间形成了商业和政治性质的同盟,14/15世纪之交时达到鼎盛,加盟城市达160个,后来因工商业的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而式微,直至1669年解体。</p><p class="ql-block">游程的第一站是距汉堡60公里的吕贝克(Lübeck),它曾是欧洲最富有的城市,因而成为汉莎同盟的中心城市。吕贝克是德国北部最早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城市。</p><p class="ql-block">建于中世纪的吕贝克城门,墙体3.5米厚,门楼上镌刻着同盟的宗旨:“对内和谐,对外和平”。多么好的口号,可惜人类并未践行,世界不太平,眼下俄乌正在酣战,愧对古人啊!</p><p class="ql-block">(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吕贝克市政厅是德国最著名的市政厅建筑之一,在清水红砖建筑居多的吕贝克,这座深褐色和咖啡色相间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南立面建于13世纪,圆尖塔之间的下方镶有历史上的市徽或象征性的徽章,上面的圆孔用以排风。</p> <p class="ql-block">行程的第二站是罗斯托克(Rostock),有两个晚上我们住在这艘弃航的船上,大巴是从海德堡开出的。这几天的正餐自理,我们总是去越南人开的餐馆用餐,口味近乎中餐,价格相对便宜。民主德国后期缺乏劳动力,越南有劳务输出,一部分人就留在了德国。另有一些是华裔越南人,在越南反华排华后作为难民被德国政府接纳。</p> <p class="ql-block">光头的那位男士是海大外办主管学术旅游的工作人员,他正在老城中心作讲解。(戴米色太阳帽的为笔者)</p><p class="ql-block">图背景上可见昔日商人仓库楼的木门和木雕。</p> <p class="ql-block">罗斯托克市中心两个风格迥异的街景,拼上图为几百年前老建筑, 以建筑的山墙作为沿街门面。拼下图为受苏联建筑风格影响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施特拉尔松德(Stralsund)地处德国东北部。1990年德国统一后,这座前东德城市成为德国城建推动项目的样板城市,历史建筑得到彻底修缮,民德时期的建筑得以整治和改造。2002年,施特拉尔松德和维斯马尔两座老城合在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图:市政厅,始建于1330年,后不断扩建和改建,直到19世纪,立面的门窗洞依然保留着哥特式的尖拱。(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施特拉尔松德被称为“通往吕根岛的大门”。吕根(Rügen)是德国最大的岛,面积926平方公里,人口13572。</p><p class="ql-block">昔日的渔村Vitt现在办起了“渔家乐”,在夏季深受休闲度假者的青睐。</p> <p class="ql-block">位于阿尔科纳角的航海灯塔,背景为波罗的海。</p> <p class="ql-block">岛上的白垩岩(Kreidefelsen)</p><p class="ql-block">白垩(e第四声)由古生物的残骸集聚形成的,分布在西欧白垩纪(一亿年前后)的白垩层中。到吕根岛不看白垩岩枉来该岛。(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看到白垩岩,笔者(在海大修过“德国艺术简史”课程)自然联想起德国早期浪漫主义风景画的代表作。Caspar David Friedrich(1774-1840)是施特拉尔松德人。此画以吕根岛的白垩岩为背景。他描绘自然景物与自己内心的感受融为一体,色彩对比鲜明,使画面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p><p class="ql-block">(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维斯马尔(Wismar),如前所述,维斯马尔老城与施特拉尔松德老城合在一起在200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该市很早就加入汉莎同盟,受益而得以繁荣发展,曾是北德啤酒生产和销售中心。市内保留着许多哥特式建筑(12-14世纪)。</p><p class="ql-block">图上的水井坛是这座城市的象征。它建在100米见方的市中心广场上,1602年改建完成时向220栋房屋和16个公共给水站供应泉水。水井坛建筑具有文艺复兴时期风格,坛身为12边形,由精加工过的石块砌成,构成精美的图案,上面覆盖着造型独特的铜顶。</p> <p class="ql-block">老城内一座民居的立面,由红褐双色清水砖镶拼,窗洞大多为尖拱,整个架构呈对称,可以推断它为哥特式后期(14世纪)建筑。黑色的木门上写着白色哥特体字样“老铁匠”。见到这立面不禁联想起异曲同工的澳门大三巴,只是后者晚了三四百年,具有巴洛克风格。</p> <p class="ql-block">老城内有一条街叫猪街,经过时随手拍摄了几张猪的雕塑像。德语口语里Schwein haben (字面“有猪”),意为“交好运”。</p> <p class="ql-block">1979年上半年接大使馆通知,德方给的奖学金全归自己所有,原先的规定是,除了必要的学习和生活开支和每月10美元标准的零用钱外其余得上交。手头宽裕了,我买了理光相机,外加中焦和广角两个镜头,暑假去了心仪已久的阿尔卑斯山,登上了海拔2962米的楚格峰——德国至高点。我拍摄的几张风光照回国后在《世界知识》杂志的封面背页上刊出。</p> <p class="ql-block">关于在德国的旅游,接下去我要介绍一些居住地远离海德堡的德国友人,因不同的机遇与他们相识后,我每次回访海大他们都邀请我去他们家里小住,有机会去游览附近的名胜古迹。</p><p class="ql-block">1979年复活节,我们中国留学生利用学校放小假的机会,去德国家庭体验生活,举办单位是一个以促进德国与其他国家人民和解和友谊为宗旨的协会。外国学生只需付几十马克,从该组织得到往返的火车票;接待外国学生的家庭得到该组织一定的资助,负责外国学生三周的吃住游。我被安排去的家庭在霍夫市(Hof),位于巴伐利亚州东北角,靠近前民主德国。男主人Zandering是霍夫市职业学校校长,曾在文G后期组织德国职业学校教师到中国旅游。</p><p class="ql-block">图:Zandering家的花园住宅,下层右边窗户那间是客房。</p> <p class="ql-block">Zandering太太操持家务,一个女儿在读高中。我曾去她的学校听过德语课,也参观过霍夫市职业学校,在家时也帮厨吸尘,阅读报纸,晚上看电视新闻。因为离东德很近,能接收到东德电视台的节目,Zandering先生很敏感地指出,新闻报道中尽出现“斗争”一词,对此我当然不感到陌生。</p> <p class="ql-block">霍夫不是一个旅游城市,然而它周边的拜罗伊特市以每年的瓦格纳歌剧节而闻名于世。我曾与霍夫市职业学校教师一起参观了拜罗伊特卷烟厂。去过巴特•施特本,这是一个有温泉的疗养城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设施考究。最值得一去的是科堡(Coburg),城堡于1225年形成雏形,1420/30年筑起了三道围墙,1530年马丁•路德流亡于此半年,因这里的选帝侯支持其宗教改革。城堡建在高160米的山头上,面积135X260米,规模庞大。城堡内博物馆收藏中世纪兵器和艺术珍品。主人家还带我去看歌剧《茶花女》,在一个会所里听古典音乐会。(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几个月后他们邀请我去过圣诞节,让我体验全过程:购买和装点枞树、去教堂做圣诞礼拜、上祖坟祭拜、家庭成员交换圣诞礼物、打开亲友邮寄来的礼包、圣诞夜的晚餐。互赠礼物充满着惊喜和欢乐,是过圣诞节的高潮。</p><p class="ql-block">图:圣诞晚餐享用Fondue(瑞士式火锅),火锅的底料有干奶酪、白葡萄酒和香料,食物下锅用的钢钎有不同颜色的把柄,每人用一根钎,食料是肉丸子。</p> <p class="ql-block">Zandering先生是航空俱乐部的会员,有一次他特地为我驾驶四座小飞机在霍夫和茨维考地区上空巡航,鸟瞰城市、田野和森林。</p><p class="ql-block">拼图上:Zandering先生在飞机库作飞行前的准备。</p><p class="ql-block">拼图下:航拍霍夫老城,天主教圣母教堂的尖塔最为醒目(窗玻璃贴有遮阳薄膜使画面呈暗褐色)。</p> <p class="ql-block">79年复活节我去Zandering家之前,他们已经预订好去西班牙旅行,于是安排我去Schultes家住一周。Schultes先生是霍夫市一所高级中学校校长,也到中国旅游过,太太是家庭主妇,女儿在慕尼黑大学读书,过节回家探亲。这张合影摄于朝南客厅门外。Schultes在文史方面造诣很深,我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Zandering太太1979年得知我未去过汉堡(Hamburg),就联系了在汉堡的闺蜜Merwart,于是我有机会于1980年复活节首访汉堡。后来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通信和互访。</p><p class="ql-block">图:与Merwart姐妹(姐是高中老师,妹是药剂师)在她们的客厅里。她们住在19世纪初建的公寓楼里,约有200平方米的居住面积,二次大战后曾挤进三户人家,后来其他人陆续迁出,她们俩居住得很宽敞,老房子层高,房间很明亮。因为她们是50多年的老房客,房东要提高房租得按政府的规定办。年迈的Merwart因上四楼困难,最后无奈忍痛割爱离开,入住汉堡郊外的养老院,住20平方米的单人房每月交费超过了她在市内高档地段200平方米的房租。</p> <p class="ql-block">Merwart楼下邻居Schwänke招待我们晚餐,他们的好友Genrich(图中)作陪。</p> <p class="ql-block">Genrich住在汉堡城内阿尔斯特河畔。有一次他驾驶独木舟(如图所示)让我们荡漾在蜿蜒狭窄的河道上,两岸绿荫浓密,恬淡幽静。汉堡有阿尔斯特河游船服务,我曾游过,有的河段两岸尽是花园别墅、豪宅和大面积的绿地,是汉堡的高档住宅区。</p> <p class="ql-block">汉堡是仅次于柏林的德国第二大城市,与上海结为友好姐妹城市。</p><p class="ql-block">图:汉堡市政厅(系第六任),建于1886-97年,具有新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塔高112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汉堡仓储城是世界最大的仓储历史建筑群,201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仓储城位于汉堡老城的南面,2004年被划出汉堡自由港范围,其内部改造成各种博物馆、小剧场,以及咖啡馆、餐厅等。我第一次去汉堡时乘船游览了汉堡港。</p> <p class="ql-block">小贩公会为小贩遗孀而建的居所,建于1676年,两排楼房围成一条狭小的死胡同,居室极小。政府购得后曾把它作为老人院,再后来开发为旅游景点,书摊、酒吧、画室等入驻。这里展现的是汉堡在19/20世纪大规模城市改造前底层居民的住房。</p> <p class="ql-block">我们去汉堡郊外易北河畔的das Alte Land (老农村),远眺庞大的空客总装厂,这里的农村还可看到荷兰人占领时留下的痕迹。</p><p class="ql-block">拼图上:北德农舍</p><p class="ql-block">拼图下:一座非常漂亮的老农舍,估计已改建为度假屋,清水红砖外墙,桁架外露,双坡顶覆盖着修剪整齐的茅草(冬暖夏凉),露出似眼睛般的老虎窗。根据德国有关法规,房主必须为茅草屋顶投火灾险;据说保费高昂,一般家庭承受不起。</p> <p class="ql-block">在游览过的汉堡景点中,限于篇幅我仅提及上述几个。</p> <p class="ql-block">1979年,户县农民画展在黑森州北部的卡塞尔市举行,德中友协邀请我们几个中国人参加开幕式。这次机会让我认识了Karin(左2)和Klaus(右2),他们当时在卡塞尔上大学,Klaus是学艺术的。</p> <p class="ql-block">他们后来结婚,在离卡塞尔半个多小时车程的农村买下了年久失修的农民房子,价格低廉,但翻新改造的任务繁重,Klaus自己动手,用了几年时间把窝筑得温馨舒适。</p><p class="ql-block">这个村子叫Altendorf,人口一百多,现有农户仅三家,这是城市化发展的结果,农田通过转让而合并,有利于农业大生产。其他人家都是外来户,在附近的企事业工作。村里没有商店,小孩读书由专车免费接送到附近的镇。村子的公共事务有村民选出的村委会管理。</p><p class="ql-block">图:村景</p> <p class="ql-block">卡塞尔市郊的威廉高地山地公园(Bergpark Wilhelmshöhe)</p><p class="ql-block">始建于1696年,后续150年不断扩建。面积2.4平方公里(相当于350个足球场),为欧洲最大的山地公园,201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的亮点之一:山顶上的三层楼的王宫建筑上架着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雕像,如图所示(翻拍自明信片)。离它一公里外有一个面积为6300平方米、深7米的蓄水库,每周日下午放水到半山形成水柱。</p> <p class="ql-block">水沿着台阶顺势往下流250米,到达王宫水潭形成水柱喷向天空。这个水流和水柱是山地公园的第二个亮点。第三个亮点是水潭下面的巴洛克式王宫。在这里人们可俯瞰卡塞尔城市全景。</p> <p class="ql-block">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是世界三大当代艺术展之一,每五年举办一次,每次展期100天,从6月到9月。2007年夏天我访问Karin和Klaus,恰逢文献展,饶有兴趣地观看了一些作品。</p> <p class="ql-block">拼图上:中国艺术家(著名诗人艾青之子)参展的作品——由国内运去的、从老屋拆下来的木门木窗拼搭成的涡轮造型(因大风被吹倒),让人们思考应如何处理好城市改造和文物保护的关系。</p><p class="ql-block">拼图下:红罂粟——市中心的草坪临时改种罂粟,红花绽放,夺人眼球,叫人联想:美丽与毒、天使与魔鬼……</p> <p class="ql-block">在小花园里享用咖啡和蛋糕(2007年夏)。最近上海封控,他们多次发来Email询问我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我和旅游》系列</p><p class="ql-block">之一 (1954/1980)</p><p class="ql-block">之二 (1981-2008)</p><p class="ql-block">之三 (2009-2017•巴西)</p><p class="ql-block">之四 (2009-2017•其余多国)</p><p class="ql-block">之五 (2018-202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