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 那些事 那些照片(之四十七)——老罗一家人的生活变迁

《老马视图》马洪山

2011年11月26日,罗伟元家里来了客人,妻子杨中贵走进厨房,打开天然气炉,不一会儿,一壶香喷喷绿茶就泡好端在了客人面前。“用管道天然气烧水又快又干净,比在老房子里住的时候方便多了”杨中贵喜滋滋的说。快到中午了,罗伟元的妹妹罗碧元前去帮厨,她一边从电冰箱里取出冻鸡冻鱼,一边摘着青菜,想起4年前烟熏火燎的情景,她深有感触的说,现在真的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了。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罗伟元一家人的生活变迁</font></h1> 今年67岁的罗伟元祖祖辈辈居住在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普光镇铜坎村大巴山腹地的山坳里,母亲桂慧菊育有三儿两女,罗伟元排行老大,二弟和小妹在外地生活。罗伟元曾经当过生产队队长,种田更是一把好手,2008年以前,他和父母弟妹一直住在上世纪20年代建造的木质结构简陋的老房子里,日复一日过着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烧火做饭的山村生活。 2006年中国石化在普光地区发现中国储量最丰富的海相气田——普光气田;2007年国家确立了将四川东北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川气东送工程”,这是继西气东输工程之后建设的又一条大动脉。<div><br></div><div>“川气东送工程”包括普光气田产能建设,普光天然气净化厂建设、川气东送管道建设等。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目前已建成年产8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普光气田,建成占地3000多亩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厂。</div> 中石化在开发建设大气田的同时,还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为了不让农民利益受损,中石化按照城镇建设相关标准为2500多户搬迁居民给予经济补偿,建设了“气都新村”。<div><br></div><div>“气都新村”楼房鳞次栉比,造型新颖别致,电话、有线电视、互联网、管道天然气接入户内。小区建有农贸市场、休闲广场、医疗救护站和垃圾处理站,公共设施一应俱全。与此同时,中石化还援建了宣汉县普光学校、宣汉县医院土主分院、明月江大桥等民心工程,援建了普光镇石化砖厂、玩具厂、石料厂等安置农民就业的厂点。</div> 2008年,罗伟元、罗碧元相继告别老房子搬进了“气都新村”,住进了面积100多平方米的三室两厅宽敞明亮的楼房。现如今,罗伟元与老伴儿同儿子住在一起,两个女儿已外嫁他乡。他把自家一楼的门面房进行了出租,他儿子罗建江也在石化砖厂找到一份了工作,而他自己还打理着全家人的10余亩田地,种植稻子、油菜、玉米以及一些蔬菜。<div><br></div><div>罗碧元一家的土地都被征用了,属于失地农户,她把按人分得的两套安置房,一套用于出租,一套居住,丈夫张正沛还在“气都新村”里被安排了一份月薪600元的保洁员的工作。<br><br><div>闲下来的时候,罗伟元一家聚在一块,漫步在“气都新村”的休闲广场里,好不惬意。“妈妈走的有些早了,她没能享受到现在的美好生活,真是有些遗憾啊!”每当此时,罗伟元总要感慨地念叨。<br></div></div> <h5>2007年11月,罗伟元83岁的母亲桂慧菊在老房子前目送家人。</h5> <h5>2007年11月28日,罗伟元的妹妹罗碧元在自家的老房子里烧火做饭。</h5> <h5>2007年11月,罗伟元83岁的母亲桂慧菊知道就要搬迁了,她充满感情地看着老房子里物件。</h5> <h5>2008年1月,罗伟元的老房子准备搬迁。</h5> <h5>2008年1月,罗伟元的小舅子在劝说83岁的桂慧菊搬家。</h5> <h5>2008年1月,罗伟元83岁的母亲桂慧菊对搬家百感交集。</h5> <h5>2008年1月,罗伟元83岁的母亲桂慧菊与一家人在老房子前留影。</h5> <h5>2008年1月,罗碧元的丈夫张正沛正在搬迁家里物品。</h5> <h5>2008年1月,罗碧元的丈夫张正沛正在搬迁家里物品。</h5> <h5>2008年1月罗伟元的孙子罗宇航(右一)在老房子附近与小朋友玩耍。</h5> <h5>2011年10月,搬迁村民居住的“气都新村”。</h5> <h5>2011年11月26日,罗碧元在哥哥罗伟元家里帮厨做饭。</h5> <h5>2011年11月。罗伟元一家人在自家房屋的客厅里吃午饭。</h5> <h5>2011年11月26日,看着后生们在绿草成荫广场里玩耍,罗伟元一家人都乐了。</h5> <h5>2011年11月26日,罗碧元在哥哥罗伟元家里看后生玩电脑。</h5> <h5>2011年月11月,罗宇航在家里玩滑板。</h5> <h5>2011年12月,儿子罗建江在中石化援建的砖厂工作。</h5> <h5>2011年12月,儿子罗建江在中石化援建的砖厂工作,他上下班都骑摩托车。</h5> <h5><br></h5> <h5>2011年11月,张正沛在“气都新村”当保洁员。</h5> <h5>2011年11月,张正沛在“气都新村”当保洁员,月薪600元。</h5> <h5>2011年12月,五年级的罗宇航在中石化援建的宣汉县普光学校读书学习。</h5> <h5>2011年11月,新建的宣汉县普光学校里欢声笑语,孩子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排练节目。</h5> <h5>2011年12月,孙子罗宇航和罗伟元在中石化援建的宣汉县普光学校校门附近准备放学回家。</h5> <h5>2011年12月,罗伟元耕种的田地不远处就是普光天然气净化厂。</h5> <h5>2011年12月,罗伟元耕种的田地不远处就是普光天然气净化厂,傍边还有高速公路穿过。</h5> <h5>2011年12月,罗伟元耕种的田地不远处就是普光天然气净化厂,傍边还有高速公路穿过,他希望普光的未来和自己家人的生活越来越美好。</h5> <h5>2011年12月,罗伟元收工回家,他脚下的路是正在建设的40米宽的混泥土公路……</h5>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守候普光 守候期待</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  </span></h1><h1>这次来普光感觉时间过得缓慢,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似乎是因为有了在这里坚守的想法,因此心里变得平和,少了几分浮躁,多了几分坚实,做起事情来从长计议,而一些新闻专题也需要时间的跨度才能有结果。等待、沉淀、期待,淡定的心情,让日子显得舒缓。这次来普光也感觉时间过得飞快,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似乎是因为每天都有崭新的东西让你欣喜,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呈现在你眼前,每天都在忙碌中匆匆而过,一转眼,九个月就溜走了。</h1><h1>  </h1><h1><br></h1><h1>前两次来普光,逗留的时间短暂,心不静,神不定,似是过客,完成采访任务了事。</h1><h1>  </h1><h1><span style="color:inherit;">工作和兴趣使然,曾跑过不少地方,见识过许多山水,心底里更喜欢宽阔的草原、美丽的雪山,哪怕是无垠的沙海、茫茫的戈壁,仿佛置身在那里,心胸宽了,脚步野了,有纵马千里、驰骋疆场的感觉。初来普光,很多人都说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赞美不绝,而我却不以为然,仅是一出门便要爬山,一抬足便要拾级,就让我觉得憋屈,更何况常常阴雨不断,雾气茫茫,见不到蓝天白云,更觉不爽。曾问过从新疆刚搬迁来此打井的钻井工人,他们也有同感,说这里的天不高、地不阔,让人不舒朗。是啊,普光,想对你一见钟情不容易。</span></h1><h1><span style="color:inherit;">  </span></h1><h1><span style="color:inherit;">然而,当奔波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穿梭在汗水浸湿的红工衣之间,记录那热火朝天的场面和日新月异的变迁成为一种使命的时候,当山顶上、陡坡旁、河谷里的井场,延伸在群山中的管道长龙,争红吐艳的杜鹃花,翠绿婀娜的竹林越来越熟悉并成为每日眼前习惯的风景时,这里的一切又有了别样的意味。</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inherit;">时间久了,某一天突然感到:噢,原来这周边三里无平地的山是为了给你这摄影人送上别样的画面语言。天不够高是因为没有走到海拔900米的普光10井的井场旁边,阴雨绵绵、洪水泛滥是想让你亲眼看见中原石油人征服困难的惊险画卷。</span></h1> <p class="ql-block">时间久了,便滋生了许多期待,时时萦绕在脑际心间:净化厂的大件何时吊装,后河悬索跨工程几时合龙,普302-1井试气的场面是否精心动魄,偎依在普光后河河畔的普102-1井和普102-11井夜色是否诗情画意,油菜花开放时节普303井场是否会显现美丽和谐,净化厂800米内搬迁的罗伟元一家现在生活怎样……正是这一个个期待和这些期待用镜头一一展现,才让人一次次欣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经给朋友们发过一条打油诗短信,来描述在普光期间的工作状态:“大巴山中舞镜头,上蹿下跳东西走。腰酸腿疼为哪般,普光专刊大块头(照片)。”如果那些“大块头”能成为记录普光气田建设的历史画面,那么早已过了不惑之年的我,不计“风度”上蹿下跳又何妨,腰酸腿疼又何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是石油摄影人,我偏好记录石油人行走留下的印记,钻塔是我镜头里重要的符号。我曾把中原石油人在昆仑山谷、天山脚下、塔克拉玛干腹地、柴达木荒野里竖起的钻塔视为石油丰碑,如今这一座座丰碑又昂首耸立在大巴山间,何况这里将建成一座更大的永久的丰碑——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厂。用我们手中的镜头,记录它的成长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守候普光,守候期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普光,想不爱你,不容易。</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2008年4月于普光)</span></p> 1993年入职中原石油报社,如今快30个年头。在报社一直从事摄影记者工作,拍照片成了我的职业。<br><br>多年来,不论是在中原油田本部,还是跟随中原石油人走向外部市场,都力争尽己所能把看见的、感觉有“意思”、有“价值”的东西留在镜头里。<br><br>我所在的媒体主要涵盖两家央企,一个是中原油田,一个是中原石油工程公司,这两家都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下属企业。其实,2012年以前两家企业是合在一起的,国有企业改革,分成了两家。<br><br>中原油田发现于1975年,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服务、石油天然气化工等综合优势的国有特大型企业,目前主要勘探开发区域包括东濮凹陷、川东北普光气田和内蒙探区。2011年,中原油田年产油气当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跨入千万吨级油气田行列。近些年,企业与时俱进,打造 “中原气服”和“中原服务”品牌,石油人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br><br>中原石油工程公司是一家主要涉及钻修井、固井、井下作业、压裂等石油工程的专业化公司。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原石油工程队伍走出家园,踏上外闯市场之路,在国内石油系统首开面向市场创业先河。1992年,率先走出国门,进军国际市场。几十年来,中原石油人在中原、西南、西北、华北、东北等国内市场,在沙特、科威特、非洲、哈萨克斯坦等国外市场留下足迹。<br><br>两家企业总部位于河南省濮阳市,共有职工家属20余万人。在长久的企业办社会的年月,企业还承担着教育、医疗卫生、公安等政府职能,以及供热、供水、环卫物业管理等服务职能。因此,我们的摄影镜头除了侧重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生产、经营、管理、外闯市场等主题内容外,也涉及到企业——这个“小社会”的方方面面。<br><br>当然,除了两家企业的内容外,濮阳当地以及外部市场当地的一些风情民俗也涉及到了一些。<br><br><br><font color="#ed2308">(马洪山文\图)</font><br><br><br><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