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彭水朋将军——《彭祖世家总谱-事典》、《中国姓氏大百科-彭姓卷》牵头人,《彭氏族歌》歌词作者</b></p> <p class="ql-block"> 值此第133个“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谨向您——优秀而智慧的劳动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节日的祝福!</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全世界劳动者在与新冠病毒全面较量中度过的第三个劳动节,劳动者焦燥,忧虑,无助,抗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艰难地行进在胜利的路上。中国劳动者,无疑是最幸运的,因为有国家队最强大的靠山。劳动创造人,人改变世界;而世界重塑劳动和劳动者。人,究竟是劳动者,还是被塑造者,没有人知道答案。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劳动使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发展起来;劳动是未来一切的希望所在。</p><p class="ql-block"> 在“五一”劳动节之际,与朋友们分享一下关于劳动的话题。当今世界,是万物异化的世界,劳动话题也在加速异化。</p><p class="ql-block"> 一是劳动概念的异化。原始人类有劳动行为,鲜有劳动观念。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慢慢产生了劳动概念,以至出现了以研究劳动为劳动的劳动学者,形成了系统的劳动学说。劳动是人类运动的特殊形式。劳动被分为简单劳动、复杂劳动,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等等。后来在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传统分类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生理力劳动,并称为“劳动三大类”。生理力劳动又分为恢复性、加强性、生育性三类。其实,这类所谓劳动,除生育性劳动外,并不具有“劳动三要素”,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劳动概念。人的生殖过程,是典型的生理力劳动,甚至其劳动量、劳动时间、劳动价值都是可以计量的。恋人之间的互动,也是生理力劳动。</p><p class="ql-block"> 二是劳动要素的异化。首先是劳动者的异化,已由自然人异化为机械机器人、智能机器人、智慧机器人,当智慧机器人具备肤感、情感,甚至进入人类自身生产程序时,劳动者已不完全是或完全不是人了。其次是劳动工具的异化,由初始的石头、棍棒,到金属工具、软件工具,由人的手、脚、身体作为肢体工具,到人作为一个整体的工具,人已经丧失了独立和尊严。第</p><p class="ql-block">三是劳动对象的异化,由自然物到非自然物,由具体对象到抽象对象,由现实世界到虚拟世界,劳动对象已无所不包,进入“无象化”境界。</p><p class="ql-block"> 三是劳动节的异化。如今节日越来越多,但对节日文化内涵了解并践行的人却越来越少。无论东方、西方的节日,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主要是购物、旅游、休息。一个网造的“11.11”,居然引爆了全世界。值此国际劳动节之际,可能很少有人会去思考“国际”和“劳动”的含义,很少有人会去了解五一国际劳动节是以劳动者的鲜血奠基、以无产阶级的觉醒而充满活力的历史。劳动、劳动者、劳动者阶级是不同的概念;劳动者有国籍,但劳动者阶级无国界,劳动者从来不是孤立的个人,是处在一定的劳动关系、社会关系中,只有全世界劳动者、无产者组织起来,联合起来,才能自己解放自己。设置劳动节的初衷,就是通过组织游行示威和集会,唤醒社会对劳动者的尊重与关注,唤醒劳动者组织起来,为着改善劳动条件,获得更多的劳动成果,争取休息的权利而斗争。现在一部分人仍在为争取休息的权利而努力,但越来越大的失业队伍是在为争取劳动的权利而奋斗。当劳动还是谋生手段的时候,劳动节的意义在于唤醒劳动者为自己的诉求而斗争;当劳动由谋生的手段转化为社会义务时,劳动者才能挣脱劳动价格的桎梏,实现劳动本源的普世价值;当劳动由社会义务转化为劳动者的一种快乐享受时,世界大同的桃花园才能向所有的劳动者开放。谋生手段----自觉义务----享受快乐,这是劳动者脱胎换骨的过程。此时,也只有此时,五一劳动节才能完成其历史使命,被送入人类文明的博物馆。而今天,你,我,他,都站在一个没有指示牌、没有信号灯、没有导航网络和警察的十字路口,而且雾霾满天,劳动者充满迷茫。</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我们总在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而实际最应该强调的是“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者阶级”。人们总在讲“全球一体化”、“互联网时代”,下一步还要进入“物联网”,盯着的都是“物”,很少有人去关注生产商品与掌握技术的劳动者,见物不见人,甚至把人商品化、物化。物欲横流,是社会一切病毒的集中反映,是对善良劳动者的戕害。我们越来越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关注青山、绿水、蓝天,可不知道最应该优先保护的是劳动者的心灵,让每一个劳动者都有尊严、有文化、守纪律、懂科学,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p class="ql-block"> 再过几天就是马克思诞辰204周年纪念日,我们在纪念劳动节的时候,不能忘了这位不朽的伟人,不能忘了他所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正是这一学说第一次揭示了人类劳动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意义,第一次揭开了阶级社会人剥削人的秘密,第一次阐明了剥夺者被剥夺的必然趋势。剩余价值是人类文明进步赖以建立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社会成员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标尺。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他劳动的剩余价值被别人无偿占有、支配时,他就是被剥削者;他无偿占有、支配别人的劳动剩余价值时,他就是剥削者;当劳动者劳动的剩余价值为社会所共有时,在一个国家实现,叫社会主义,在所有国家实现,叫共产主义。贪官污吏们都是剥削者。共产党人的初心是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为着劳动者阶级的彻底解放而奋斗。这一初心,须臾不可忘记。</p><p class="ql-block"> 151年前的5月28日,劳动者建立的第一个政权——巴黎公社以3万多名公社社员的鲜血壮列谢幕。街头还在流血,公社领导成员之一、出身木工的天才劳动者、诗人欧仁.鲍狄埃,写出了响遍全球的《国际歌》歌词,这是血的呼唤,是战士的呐喊,是对劳动和劳动者最崇高的礼赞——“一切归劳动者所有,哪能容得寄生虫”!歌词写出来后,过了17年,才由法国工人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谱上曲子。歌词原有6段,一般只唱其中的第1、2、6段。</p><p class="ql-block"> 《国际歌》传入我国是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最早的译文刊登在1920年10月广东共产主义小组主编的《劳动者》周刊上,题目为《劳动歌》;几乎与此同时,1920年11月,留法勤工俭学会主办的《华工旬刊》刊出了题为《劳动国际歌》的译文。1923年6月,瞿秋白译成的中文版《国际歌》在《新青年季刊》上发表。同年,萧三又根据俄文的《国际歌》歌词转译成中文,并由陈独秀之子陈乔年配歌。自此,《国际歌》在中国革命者中唱响。从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始,《国际歌》列为会议必唱之歌。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成立时,决定以《国际歌》作为国歌。</p><p class="ql-block"> 151年过去了,《国际歌》仍然是劳动者和无产阶级战斗的号角;101年过去了,《国际歌》仍然是引领中国共产党人前行的“标准音”和检验初心的试金石。</p><p class="ql-block"> 恭祝劳动节快乐!</p><p class="ql-block"> 彭水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