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陆浑水库与“陆浑戎”】

王平安464536611

<p class="ql-block">【闲聊——陆浑水库与“陆浑戎”】</p><p class="ql-block"> 作者:王平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以前常陪领导和约朋友去距离洛阳60多公里的嵩县田湖镇陆浑村陆浑水库玩。</p><p class="ql-block"> (鸟瞰陆浑水库)</p> <p class="ql-block">  据了解,陆浑库区平均水深10米,水最深处约20米,到了汛期能达到40米。</p><p class="ql-block"> 多年前,有次我陪张院长和市交通局李局、郊区韩检一同驱车去水库玩。他们人头熟,在库管站领导的安排下,几个渔工布下几层粘网,再用汽船反复赶鱼。</p><p class="ql-block"> 那天扯网逮上来一条跟我个子差不多高的胖头鲢。</p><p class="ql-block"> 拖着鱼到附近饭店,厨子见是水库一把手陪客,知来人不凡,遂使出看家本领,炖鱼头、烧鱼片、鱼丸汤、烩鱼尾、煎鱼籽……</p><p class="ql-block"> 厨子还用萝卜雕了个“二龙戏珠”摆盘,那白晃晃的“珠”便是鲢鱼的眼球。</p><p class="ql-block"> 那天,大家美美饱餐一桌全鱼宴。</p><p class="ql-block"> (陆浑水库的快艇。大头鲢鱼和“全鱼宴)</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陆浑水库是1959年底开工,1968年3月大坝主体竣工。因设计思路滞后,水库启用后一直以低水位运行。直到1993年8月讯期时,终酿事故。</p><p class="ql-block"> 连日降雨,水位超越警戒线,库管站逐级报警。</p><p class="ql-block"> 当日,陆浑水库奉命放水泄洪,以缓解大坝压力。刹那间伊河水面猛涨,著名的景区“龙门石窟”浸水,越过台阶高达1.3米。文物古迹受到威胁,被迫暂停开放4天。</p><p class="ql-block"> 水库泄洪还直接影响到伊河下游277个村庄、160余万人、170多万亩耕地和京广、陇海、焦枝3条铁路的安全。</p><p class="ql-block"> 那次损失惨重!</p><p class="ql-block"> 2003年,水利部门吸取教训,拨款对陆浑水库进行全面除险加固。2006年完工后,水库各项安全隐患被消除,蓄水量由以前的7亿立方米增加到13亿立方米。</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陆浑水库可以灌溉洛阳、郑州和平顶山等3市7县的180万亩旱地。而且,洛阳市区及周边县的日常饮用水全部来自陆浑水库。</p><p class="ql-block"> 大院人原来喝的是自备机井水,后发现上游的新安县工业区和私企向涧河水系和深土层偷排工业废、污水,造成地下水污染严重。难怪那些年,大院干教的癌症发病率比例高。现在不得己,院营建部门向市政府申请接通了自来水网管线,也喝上了陆浑水库供水。</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注意,重点来了!</p><p class="ql-block"> 每次有人问我,为何叫“陆浑”水库?卧糟,遇到知识盲点,我顿时语塞。很久都疑窦丛生。</p><p class="ql-block"> 直到今天(11月30日),我看到原市博物馆周书记在群里发的一篇“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陈星灿、研究员刘庆柱等全国各地考古大咖云集洛阳,考察陆浑戎王级墓地……”文章,这才恍然大悟,弄清楚了“陆浑”之来历。</p><p class="ql-block"> (有关“陆浑戎”的资料和考古发掘现场)</p> <p class="ql-block">  陆浑得名,来自“陆浑之戎”。</p><p class="ql-block"> 嘛意思?</p><p class="ql-block"> “陆浑”原本是甘肃敦煌的一个地名。“戎”是我国古代西域的一个民族。周王朝时西域有戎、狄、蛮、夷等族。“陆浑戎”就是指原敦煌地区的一支族群,属“西戎”之一支,也是勇悍的“战斗民族”,</p><p class="ql-block"> 史料记载,“陆浑戎”族群自公元前638年从甘肃、陕西迁入洛阳伊川、嵩县,与伊洛之戎、姜戎为邻。</p><p class="ql-block"> 史载:“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应该正值春秋时期,作者注),陆浑戎允姓从甘肃敦煌(古称瓜州)迁至嵩县(河南洛阳附近)”</p><p class="ql-block"> “陆浑戎”将伊川与嵩县交界地区更名为原来西北老家的名字——“陆浑”。</p><p class="ql-block"> 这样说来,“陆浑”两字当年应该是“外来语”(现在应该叫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p><p class="ql-block"> 新“陆浑”地处洛阳南边,山深林密、道路险阻,易于设防布阵;胜可驰骋中原,败可回山休兵。若遇兵事急需,西出卢氏走商洛,南经南召窥南阳,北越宜阳、洛宁撼陕、潼。此地乃自古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 中原鏖战中,“陆浑戎”虎狼之兵,曾跟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等使枪过招。今天洛阳附近的陆浑山、陆浑关、陆浑水库、以及湖北省的安陆地区,都留有他们征战、迁徙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的“楚庄王问鼎”典故,那次就是楚王来洛阳 “伐陆浑之戎”。</p><p class="ql-block"> “陆浑戎”在100多年后因“其甚睦于楚”而被晋国嫉恨灭掉(公元前525年)。翻译过来就是:“陆浑族大概属于钢铁直男,跟楚关系太过亲密,周围嫉恨螺旋升高,得罪了邻国。最终被晋国派兵给灭掉了。”</p><p class="ql-block"> 部分“陆浑戎”贵族逃到楚国去避难,百姓则多散于甘鹿(今嵩县西南)。还有一部分南迁,如今湖北“安陆县”就是“安置陆浑戎”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亡于楚国,以陆为姓。” 中国各地的“陆姓”亦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 从行政管理角度讲,东周时期“陆浑戎”从西域迁居洛阳伊川和嵩县东北一带(考古发现大量戎族墓葬),始名“陆浑”,西汉置陆浑县属弘农郡。魏、晋属河南郡。东魏改为北陆浑县,属新城郡。</p><p class="ql-block"> 1960年国家建陆浑水库,原陆浑县城被淹没,后于老城西南建新城,即今嵩县县城。</p><p class="ql-block"> (外国考古学者绘制的“陆浑戎”人物形象,身材和颜值都在线,就是感觉特别格愣)</p>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陆浑不仅是军事要地,亦是文臣武将、名儒廉吏寓居、著书之处。</p><p class="ql-block"> 宋代大理学家程颢、程颐在陆浑屏凤庄讲学、著书,定居于陆浑耙耧山下,死后葬于陆浑之白虎山东。</p><p class="ql-block"> 大儒邵雍常至陆浑与二程会文、议事,死后葬于陆浑紫荆山。</p><p class="ql-block">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死于徐州,却择葬于陆浑万安山。</p><p class="ql-block"> 唐代杜甫、岑参、韩愈,北宋的欧阳修等大诗人、大文学家,都曾游居陆浑,并留下大量诗词佳作。</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有趣现象,据考古发现,2600年前的“陆浑戎”人骨骼长而粗壮,考古人类学家测量墓中成年男性身高一般在一米八左右,比同时期黄河流域的中原人要高大的多。</p><p class="ql-block"> (转周书记发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 看历史无常五味杂陈,感慨人生的渺小。</p><p class="ql-block"> 闲言休絮,赘述打住。</p><p class="ql-block"> 科普今日至此。好奇的朋友、读者们应该明白“陆浑水库”名称的历史渊源了吧。</p><p class="ql-block"> 正是:</p><p class="ql-block"> 炎黄商周呈万象,</p><p class="ql-block"> 四季枯荣历沧桑。</p><p class="ql-block"> 陆浑起伏随鹤去,</p><p class="ql-block"> 水库月明映汉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