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㴩水河(1一10连载)

桃源

<h3> 美丽的㴩水河<br>  ——讲述泰和古县高行乡的历史故事<br> 作者:雷开仁<br>  <br>  在吉安井冈山下的泰和县境,有一条美丽的河流——㴩水。<br>  㴩水,流经碧溪、桥头、禾市全境和螺溪部分行政村。明清时期,泰和分仁善乡(今苑前、樟塘、万合)、仙槎乡(今小龙、中龙、灌溪)、云亭乡(今冠朝、上模、沙村、水槎、上圯、老营盘)、千秋乡(今澄江、上田、文田、塘洲、沿溪、马市、苏溪、栖龙、武山)、信实乡(今螺溪、南溪、石山)和高行乡(今碧溪、桥头、禾市)。㴩水为泰和古县高行乡的一条母亲河,它的历史也就成为古县高行乡的全部写照。<br>  㴩水,源于井冈山,自碧溪镇陈家潭西300米处入境至螺溪王家坊汇入禾水,全程统称㴩水。在碧溪境段,古属69都,习称六九河;自碧溪陈家潭至桥头湛口段,古属68都,称六八河;在湛口村旁,有六七河(源于永新曲江,在桥头水北村偏西2公里处入境),古属67都,称六七河。湛口以下至螺溪王家坊段,因槎滩陂落差大,水流急,声如牛吼,称牛吼江,古代曾称禾溪。这条河,水域呈叶状,上游多峡谷,河陡落差大(147米),河床多砾石;这条河,进入禾市后,地形开阔,形成河谷平原;这条河,水资源丰富,常年不竭,曾通航至碧溪牛牧和桥头津洞。<br>  㴩水,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中,宛如一个妙龄女郎。她静静淌在井冈山下的泰和广柔大地,赤裸裸摆弄着“红、古、动、文、灵、奇、青、绿、土、净”等百般风姿,绽放迷人风彩;她含情脉脉注视着远方,等待着“四海宾朋、八方来客”走进心扉,拥抱美丽风景。<br>  下面,就让我们走近她,走进这条河,走进这片神奇的山水、神奇的土地………</h3> <h3> 之一:红红的㴩水河<br><br> 㴩水河之“红”,源于红色井冈山。井冈山,革命的山、战斗的山、英雄的山、光荣的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而载入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荣史册。无数革命烈士(4.8万)的鲜血献于井冈山,很多革命烈士鲜血从井冈山流下㴩水河,流进这片多情的土地,流进这方百姓的心田。真可谓红红的㴩水河。<br>  1928年6月23日,毛泽东、朱德、陈毅指挥红军取得龙源口大捷后,率军奔裘永新县城,路过太湖、垇头(碧溪境)成立工农兵政府,隶属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历时仅几个月,遭地主武装镇压而停止活动。为泰和最早的苏维埃政府。1929年4月、5月,江北、早禾市、官陂、寨下(禾市境)等乡苏维埃政府成立,为泰和较早乡苏维埃政府之一。<br>  1929年夏,彭德怀率军在碧溪、高市、哨江一带游击,11月率红军1.3.4纵队,先后在马家洲、吉安横江渡消灭国民党军朱耀华旅2个营,缴获重机枪2挺、步抢80支;12月,又率军由安福来早禾市打土豪,建立苏维埃政府;1930年2月,又率红五军在桥头、早禾市、三都圩一带游击。<br> 1929年12月,曾炳春率红二十军一部在桥头、哨江(桥头境)一带游击。1930年4月又率红二十军由永阳进入津洞(桥头)、与井冈山保卫团作战。7月24日,率红二十军攻下泰和县城。10月,又率军从永阳进入三都圩、早禾市游击,并进攻驻桥头、高市的国民党保卫团,渡口(桥头)一仗,俘获国民党仙槎保卫团长萧先堂。<br> 1930年2月,黄公略率红六军在桥头、早禾市、三都圩一带游击,并建立苏维埃政府政权。5月,又率军在早禾市游击,随后从永阳进攻驻三都圩的国民党保卫团,在三都一带游击并建立泰西区苏维埃筹备委员会。永新县游击队来三都地区组织农民暴动,在早禾市召开禾市、三都地区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泰西苏维埃政府于禾市,时为威震泰和、吉安的苏维埃政府。<br>  1931年3月,李明瑞率红七军五十五团经遂川来碧溪,与张云逸率领的红七军五十六团、湘赣苏区红军独立第一师汇合。随后,李明瑞、张云逸、滕代远指挥所部进攻县城的国民党军罗霖部。<br>  1932年12月,蔡会文、萧克领导红八军进入遂川万安泰和(县西部山区)一带活动,开辟遂万泰新苏区,以牵制敌人对中央苏区(瑞金)的进攻。1933年2月,湘赣省委组织遂万泰工作团,刘正西为负责人,配合红八军开展工作。不久,成立遂万泰工作委员会,龙文任书记。10月,在泰和碧江洲厚岗村(碧溪境)成立遂万泰县委,隶属湘赣省委,辖18个乡党组织,谭桂云任书记。1934年6月第五次反“围剿”,湘赣省委决定撤销遂万泰县委,将吉安县、遂万泰县合并为吉泰县,在吉安县南岸成立中共泰和县委,何杨生任书记。11月被敌打散。<br>  1933年10月,在碧溪成立遂万泰县苏维埃政府,刘正西为主席,隶属湘赣省苏维埃政府。12月,刘正西离任,由何澍继任。直辖石坪、厦坪、长塘、拿山、茶坪、宝石(以上属井冈山市)、上坪、白沙、小笕、西村、冠上、牛田(以上属永新县)、碧溪、曲尺、泮塘、游家、江边、田南(以上属泰和)等18个乡苏维埃政府。组建了地方武装,大力进行宣传鼓动,初步分了田,举办了列宁小学和俱乐部。尔后,县苏维埃政府迁泮塘田南村,后又迁至心田村办公。1934年2月,由黄利生任副主席。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撤销。<br>  1933年,遂万泰县(碧溪)组建县独立营、游击队、赤卫队,10月又组建县特务队。为脱离生产的地方武装,平时担负保卫县、区政权的任务,战时主要扰敌、堵敌、牵制敌人。1934年上半年,县游击队、赤卫队还在盘古仙、厚冈村后高岭上、里山香炉寨、太湖村后山、钟鼓潭口上屋后(均为碧溪境),用块石、木料共建了五座碉堡,设有弹口、了望孔,周围挖有3米宽、深濠沟,沟外插有竹钉。派游击队驻守,后被国民党飞机大炮炸毁。<br>  1933年12月下旬,早禾市游击队在流陂寨满山插红旗,与驻在早禾市街上的蒋竹书保卫团相对抗。保卫团侦知是虚张声势,勾结驻马家洲的国民党第二十三师一个团来袭。游击队得知这情报后,请驻南冈口的湘赣苏区红八军前来相助。萧克率军进入阵地隐蔽,待机歼敌。31日,国民党军和保卫团倾巢蜂涌来犯,待敌大部进入射击范围时,红军和游击队猛烈射击。敌人惊呼“红军大部队来了”(因游击队没有机枪),弃枪鼠窜。红军和游击队一举将该团歼灭。泰和史称“早禾市战斗”。<br>  1934年,国民党军西路总部第一纵队第六十二师向遂万泰县的津洞(桥头)、牛田(永新)等地进犯,遂万泰县游击队在里山(碧溪)筑碉堡阻击,10月12日,国民党军旅长王育英以全旅兵力将里山村层层包围,并派飞机轰炸,碉堡被炸毁,14名游击队员全牺牲。泰和史称“里山堡垒战”。<br>  1934年8月7日,奉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指示,与任弼时、王震等领导红六军团,在碧江洲(今碧溪)、永阳(吉安县)、新江口和横石(遂川县)等地集结,开始西征,向湘西、川北进发。<br> 1934年6-12月,位于赣江河西地区的早禾市官陂区苏维埃政府,划归吉(安)泰(和)县苏维埃政府领导,隶湘赣省苏维埃政府。时为吉安最大的边区苏维埃政府。在此前的1931年12月至1934年6月,早禾市曾划归吉安县苏维埃政府领导,隶湘赣省苏维埃政府。<br>  1935至1936年,原属中央苏区的江西省、赣南省留下一批坚持地方斗争的干部,先后来到国民党统治势力比较薄弱、地广人稀的遂万泰三县相连的边缘地区进行秘密活动。原杨赣特委书记罗孟文来桥头和马家洲一带,先后和刘启耀(曾任江西省苏政府主)、刘飞挺(杨赣特委宣传部长)等10名干部取得联糸。他们在桥头、碧溪、禾市和马家洲等地秘密进行革命活动。时为泰和最活跃的地下革命组织,为泰和共产党在国统区秘密地下革命工作创造了丰富经验。<br>  1937年10月,陈毅、曾山等率中共粤赣边区游击队北上抗日,由赣南乘船而下途径泰和,驻碧溪的中共遂万泰县委地下组织发动苏区干部、群众几百人在赣江边欢迎,县署也派人前去。陈毅、曾山上岸与欢迎的群众见面,号召和鼓励群众积极抗日。县署设宴招待了游击队官兵。<br>  1945年1月和7.8月间,日本侵略军窜犯泰和县,进行灭绝人性的蹂躏。1月间,日军第27师团从永新经县境碧溪山区去遂川,由于下雪冰冻,山道崎岖,骡马辎难行,沿途有国民党军6个师的节节防堵,行军历时40天,沿途杀人放火,残害百姓。在碧溪乡太湖一个村,被烧毁房屋29栋,炸毁垇头桥,杀死村民15人,抓挑夫8人,还放火烧山。该村有个姓张的妇女,30多岁,双目失明,怀抱不满周岁的婴儿,因拒奸,母子两被推入河里淹死。有个姓尹的妇女,50多岁,被9名日军轮奸后,被用木棍桶阴部而死。该村的牛猪家禽被杀尽,房屋的门窗、床铺、家具全被当柴烧了。沿㴩水而下的小股日军在中屋里、石堆、中洲、曲斗等地烧屋21栋,杀村民7人,并奸淫抢掠。为日军在泰和犯下血泪斑斑的最残忍的滔天大罪。<br>  1949年8月10日,泰和刚解放,县委在研究部署支前工作(解放军挺进军大西南)的同时,研究部署剿匪工作,全县分两路进行清剿。一路由负责解放泰和的解放军470团政委何郁亭率部往河东方向进剿;一路由县委委员、宣传部长刘鸿锡率公安干警往河西高德、高功、高言(今禾市、桥头、碧溪)清剿。泰和史称“三高”剿匪。<br>  1949年8月下旬,中共泰和县委组织剿匪队伍进行驻八栋屋村(今桥头境)。从伐木工人彭清秀报告的原国民党县党部书记严镇帆的枪支弹药埋藏地址,挖出重机枪4挺、轻机枪4挺、掷弹简4个和步枪、子弹一批,严镇帆被迫下山交枪投降。县委宣传队向他进行了近两周的宣传教育工作,由他争取了两个副司令,也先后下山交枪投降。<br>  1949年9月,剿匪队推进到津洞,因地势险要,需加强军事力量,遂将公安干警撤回县城,重新调配力量,成立剿匪工作团,由驻县部队作战科长任团长,中共泰和县委委员、宣传部长刘鸿锡兼任政委。9月上旬进驻津洞,在津洞收缴30多支步枪,工作团团部驻在“井冈山反共绥靖司令”(禾市桥头碧溪旧称三高,连吉井永遂,山高林深,路窄隘阻,泰和县城解放后,地主武装残余拼凑成立“井冈山反共绥靖司令部”)李在杰家的田南村(今碧溪江边村),经过宣传发动,有群众报告:李在杰企图逃往井冈山,投靠遂川县的萧家璧。工作团即派一个排驻垇头村(今碧溪境)堵住去井冈山的通道,并向严镇帆详细讲解人民政府对李在杰的政策,指出只要交枪投诚不咎既往。同时,限其在一周内交枪投诚,否则以顽抗论处。严镇帆等进山劝投,李表示愿交枪,并邀请工作团刘鸿锡赴宴。工作团同意了李的要求。李在杰在酒席上交出两支手枪,表示投诚。<br>  1950年,李在杰潜逃,企图经广东去香港,被半路堵返,遂网罗地主、恶霸、伪军、地痞游秋山、游国胜、李友良等20余人上山为匪,中共泰和县委、县政府组织公安干警、县大队、民兵联合剿匪,在碧溪、桥头一带发动群众、包围搜山、宣传瓦解、孤立匪首。1953年李在杰被击毙,县内匪清。<br>  此时,㴩水河畔、高行乡里,革命圣火,革命战斗,红军队伍,地方游击队,地下共产党,剿匪解放军,个个都是鲜血染红的座座丰碑!</h3> <h3> 之二:古古的㴩水河<br>  <br>  㴩水河之“古”,源于其古老悠久的历史。境内名胜古迹、水路古道、码头古渡、商贾古市,虽经千百年的岁月沧桑,但爝火不息,大都还保留着遗迹古迹,仍然可折射当年的繁华盛景。真可谓古古的㴩水河。<br>  名胜古迹——禾市镇,有座吉星桥(录县志)。座落在早禾市㴩水河上,因王廷献(古千秋乡南富,今栖龙人,清乾隆十二年举人)著名诗篇《吉星桥》而名扬历史;还有座王秀桥(录县志),座落在桥丰村,明万历年建,为单孔单拱,红米石砌置;还有座罗璟墓(录县志),座落禾市景山丰白泉,罗璟为泰和四探花之一,翰林编修。墓保存完好,蔚为壮观。<br>  桥头镇,有石牌坊(录县志)。位于桥头龙洲村,清乾隆五年(1740)建,红米石砌成,四柱三间三檐,平面呈长方形,长4米,宽1米,高5米,坊脊为“人”字形,三层重檐,四角略上翘,每层中间各嵌有条形石匾额一块。石匾两旁均有浮雕云彩、龙凤、花卉图案,雕工精细,线条流畅,形态逼真,整个牌坊由石榫串固四柱支撑。桥头镇还有映星桥(录县志),位于桥头小山村,明代建筑,单孔单拱,青石砌置,现犹存并保护。<br>  碧溪镇,有飞锡桥(录县志)。位江边源中村,横跨于六七河上。桥西原建有飞锡阁,故名。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江边村李氏建,历经五修。桥为三孔单拱石质,全长28米,宽3.4米,高出水面5米,桥拱至面平铺岩条石三层,桥墩上游建有三角形护墩。建国后,源中村对飞锡桥进行了加固维修,现存完好。碧溪还有一座善福桥(录县志),座落碧溪太湖村,清道光年建,单孔单拱。碧溪还有中共遂万泰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录县志),座落在碧溪厚江村曾寿香住宅。1933年2月,中央湘赣省委组成遂万泰工作团,不久,根据中共湘赣省委决定,成立中共遂万泰工作委员会。10月,成立中共遂万泰县委、遂万泰县苏维埃政府。房为砖木结构,前后两栋,中有天井。为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r>  水(路)陆(路)古道——㴩水,在碧溪镇牛牧陈家潭西井冈山市入境,经碧溪、桥头、禾市至螺溪镇的王家坊入禾水,于吉安神岗山出赣江。这里,古代水运发达,上行直达碧溪牛牧。《泰和县志》记载,境内通航航程达到83公里,且船排两通。为泰和通井冈山、永新、遂川山区的一条黄金水道。60年代初泰井公路通车后,禾市以上航船停运。<br>  六七河,在桥头镇津洞西北由永新入境,至堪口注入㴩水。这里,古代船排两通,上行直达桥头津洞和永新官北。《泰和县志》记载,境内通航航程达到30.2公里。也是一条古代泰和至井冈山、遂川、永新的重要通道。<br>  古时高行乡里, 有泰和通井冈山、永新通遂川纵横两条陆上古道,也是二条官、商、军、民重要的古驿道。古代设有早禾市、国渡、官陂、景山丰、潞滩、沛滩(禾市境),湛口、哨江口、有孚口、高市、津洞、冶陂、黄陂、渡口、龙洲、石壁(桥头境),牛牧、太湖、钟鼓潭、陈家潭、里陂(碧溪)驿道站点;《泰和县志》载,清宣统元年(1909),设县驿邮局时,在早禾市、两江口、桥头、垇头、湛口、高家设邮政代办所,并有员差。<br>  码头古渡——㴩水,古时沿江两岸通衢的要道,全赖舟船沟通。老百姓心中,渡是家门口的河埠头,是最乡愁的记忆。据不完全统计㴩水全线有50多个大小渡口和码头。<br>  禾市,牛吼河上有国渡古渡、早禾市商埠古码头,因文天祥抗元,村民胡国秀率众连夜架桥救宋军,文丞相称“国渡桥”而闻名,现遗址尚存,早禾市成为泰和名镇;牛吼河上还有潞滩古渡、潞滩商埠古码头,因其通芦源洞、泰和苏溪及万安而繁荣。此外,禾市牛吼河上还有江北、水西、沙地、沛潭、荷木坑等小渡口和小码头。<br>  桥头,六七河上有陪宴潭古渡、冶陂商埠古码头,因文天祥抗元,船上设宴会见冶陂胡文静、胡文可兄弟命“陪宴潭”而闻名;六七河上还有蔡下古渡、津洞商埠古码头,因其通井冈山、永新而繁华,现津洞古街保持完好;六七河上还有渡口古渡、渡口商埠古码头,因其通桥头、碧溪及井冈山的必经之地而显繁华;六八河上有湛口古渡、湛口商埠码头,因其位于六七河、六八河交汇处而特显繁华;六八河上还有哨江古渡、哨江商埠码头,因其通东山、泰和苏溪及万安而繁华。此外,桥头还有小山、黄陂、龙洲、有孚口、高市等小渡口、小码头。<br>  碧溪,六九河上有钟鼓潭古渡、牛牧商埠码头,因其通南岭、沿江、太湖及遂川、井冈山、永新而显十分繁华。现㴩水河两岸还留有很多古渡口和码头的遗址古迹。<br>  商贾古市——㴩水,南冈市(今螺溪境),建于南唐时期,距今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泰和乃至吉安庐陵建圩最早的集市。现存的螺塘古码头、南岗口古街坊是最好的见证。 <br>  《泰和县志》载,桥头建市于宋代,约有七八百年历史,早禾市(今禾市)、高市(今桥头)建于明代;津洞(今桥头)、游家(碧溪)、太湖岭(碧溪)建集市于清代。<br>  这里,古代自永新经碧溪太湖岭至遂川、自泰和经禾市桥头碧溪至井冈山,为二条重要的古商道和官、军、民要道。东南连闽、粤,西北连湖北、湖南。自古以来,为水陆要道,商贾发达。<br>  同时,碧溪、里陂、津洞、桥头、渡口、湛口、哨江口、有孚口、牛牧、曲斗、毛家、高市、潞滩、禾市是木竹集散地,木竹柴炭市场十分繁荣,。自古以来,放木排、竹排,曾流传多少动人故事。<br>  此时,㴩水河畔、高行乡里,古桥、古路、古墓、古坊、古阁、古遗址、古渡口、古码头、古驿道、古邮站、古集市,个个都是古韵悠悠的文物胜景。</h3> <h3> 之三:动动的㴩水河<br>  <br>  㴩水河之“动”,源于动荡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其巡检司驻军、文天祥抗元、红巾军之战、楚军之战、刘京起义、邹恩隆起义、太平军起义等都与古时高行乡有战事战场。真可谓动动㴩水河。<br> ——巡检司驻军与高行乡早禾市。《泰和县志》载,早在元至正年间,建早禾市巡检司,直至清道光十五年(1835)迁马家洲(马市镇),为古代泰和较早的驻军。<br>  巡检司由吉安营派巡检1人,引兵百人驻守。主要责职为巡捉盗贼,维护地方治安,稳定基层社会秩序。巡查捉拿走私,维护国家经济利益。<br>  —— 红巾军在泰和与高行乡桥头、碧溪。《泰和县志载》,元至正十一年(1351),红巾军进入江西,十二年闰三月,攻下吉安。郡守逃来泰和,与监州达理马识礼合谋,选州民中有才勇者10人为百夫长,募集兵壮与红巾军战于潋坑(沿溪境),红巾军战败,被俘去首领11人。 <br>  六月,监州又在县募兵千人,进攻在吉水的红巾军。七月,红巾军进入高行乡(禾市、桥头、碧溪)。泰和州判官赵友直所部在石壁(桥头境)拒堵,与乡绅曾庆道和红巾军战败而死。十四年,监州达理马识礼率泰和兵5000人进攻驻万安的红巾军,焚毁梅陂寨,又攻永丰金田、吉安东固及安福、新喻二州的红巾军。十五年闰正月,红巾军在战场上杀死泰和监州达理万识礼。<br>  后红巾军在泰和转战十多年。元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死,朱元璋军入泰和州,于二十五年正月,朱元璋的常遇春军在县境铲平各派势力,由东沔(今水槎境)入南富(今栖龙境),二月,泰和属明。<br>  明洪武初,永新、遂川、万安三县起义军被明军镇压后,余部进入县境高行乡的深山密林中。明将邓镇指挥冯某率军攻打,三县起义军余部失败。从此结束红巾军之战。<br> ——刘京起义与高行乡桥头冶陂。《泰和县志》载,明万历末,上圯西冈村刘京(又名刘文煌)联络宋、蒋、华、谢等诸姓仆人,在云亭乡(今老营盘、上圯、水槎、沙村、上模、冠朝)聚众设寨,劫富济贫。被官军围捕入狱,经赎保出狱后,转入万洋山中(罗霄山脉中段)聚众至数万人。<br>  从清顺治二年(1645)二月始,经清顺治五年、七年、八年、九年,刘京以万洋山为踞点展转泰和、永新、永宁、安福、遂川、吉安等地,十多年间,时胜时败、时攻时守、时得时失。<br>  清顺治九年七月,清参将罗应坮、吉安守备齐登科所部江南营及九江兵从吉安围攻遂川,刘京等率军从遂川退屯县西冶陂(桥头境)。清顺治十年,清吉安守将罗应坮联合各郡兵力围攻万洋山,刘京等率起义军转战几个月,万洋山及桥头、碧溪的防寨多被清军攻破。<br> 清顺治九年九月,刘京在治陂村舍被俘,解南昌杀害,起义失败。<br>  ——邹恩隆起义与高行乡禾市、桥头、碧溪。《泰和县志》载,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围攻江西省城,由湖南浏阳客居水槎东沔紫潼观的邹恩隆联络县人袁哲明、刘启遑(中龙人)、刘得添等人,组织群众戴红领巾起义响应。<br>  六月二十一日率数十人攻打县城,县城内外和沿途群众也戴红领巾响应,捉官绅眷属十余人,焚县署,放囚徒,散粮赈饥民。起义军一呼百应,几天时间就聚众万余人。<br>  攻下县城后,起义军分驻县城和水南(永昌市)两地,乡绅陈发兴、罗文江(子璘)筑垒抗拒。七月三日,赣南道周玉衡所部从赣江乘船攻水南,起义军趁赣江水上涨、清军地形不熟之机,设下埋伏,将清军打败,杀千总胡大魁及文武员弁数人,官兵落水溺死数十人,周玉衡败回赣州。<br>  起义军胜利后,分军攻高行乡(禾市、桥头、碧溪)。乡绅曾三芳和团练诱起义军入桥头义仓内,然后纵火焚烧,起义军损失惨重。八月,起义军围攻吉安府城,杀知府王本悟、照磨谢时霖。后,邹恩隆亲自率军又攻下永新、万安、遂川、安福等地。<br>  于八月十八日,湖南布政使夏廷樾领楚军援江西,围攻泰和县城,邹恩隆率起义军驻澄江书院,遭火攻,被烧死。 <br> ——太平军在泰和与高行乡津洞、桥头。《泰和县志》载,清咸丰五年(1855),响应洪秀全起义的广东黑旗军首领何䘵,攻陷湖南郴州后,分兵由王崇开、萧某、刘启遑(本县中龙良坪人,咸丰三年与邹恩隆一道起义,失败后逃至广东)率军一部,在当地天地会的配合下,顺利攻下湖南茶陵,江西莲花、永新、安福等县后,进攻泰和。<br>  军至吉安天河,被清军阻击,转入县境津洞、桥头。泰和知县吴曾泰及所属各官闻风而逃。太平军于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占领泰和县城。<br>  清咸丰八年,太平军又攻占吉安城,泰和知县吴曾泰(回任)派县绅孙志铭联络庐陵永和、五福团练,在赣江编舟为营“协防”,与太平军连战于江边孙氐村(今沿溪境),团勇屡败。八月十五日,太平军撤出吉安。<br>  ——文天祥抗元与高行乡禾市、桥头。据《泰和县志》及有关史料记载,1271年,元朝建立,元军攻南京;1274年,元发20万大军水陆并进直取临安(宋迁此),南宋覆亡在即。<br>  南宋咸淳十年(1274)十二月,朝廷下诏天下州郡发兵勤王。德祐元年(1275)正月十三日,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接诏“捧诏涕泣”。十六日,文天祥发檄文,通告江西各路聚粮起兵,并尽家赀充军费。二月,任江西提刑的文天祥在樟塘竹山(后人称挂榜山)渡口张榜招募兵勇百人(文天祥两次攻占泰和募兵3000人),并联络郡内豪杰和山区人民万余同赴临安(杭州),保卫南宋朝廷。<br>  三月,元军攻陷吉州、泰和等地,派何抄尔赤来泰和监州。1276年正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的文天祥出使元营议和,痈斥元大将伯颜而被扣留。镇江虎口脱险夜逃真州。七月,文天祥经略江西入福州(宋迁此),往南剑州(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筹响。十月,亲率军转攻福建汀州后,遣赵时常、赵孟溁率军取江西宁都,吴俊攻取雩都,庐陵刘诔、肖明哲(苑前)、陈子敬等起兵与赵、吴相会,军势大振。<br>  景炎二年(1277)正月,元军攻入汀州,文天祥迁漳州。四月,文天祥率军移驻龙岩、梅州(今广东梅县)挺进江西,先后攻占会昌、宁都、兴国。七月,张汴、赵时赏、赵孟溁率军围攻赣州,邹洬攻取永丰,黎遗达攻取泰和。至此,文军收复福建10县、吉州4县、赣州10县,临洪(南昌)郡、州、县响应,威震江淮。<br> 1277年,元军江南西路宣慰使李恒率元主力进攻文天祥兴国大本营。 文天祥撤退,率军北上,至禾溪(今早禾市),无船过河,乡民胡国秀率众运木料、砍芦苇架桥(天祥命国渡桥)。八月,文天祥部与元江西宣慰使李恒、泰和州监州何抄尔赤大战于中埠(今万合樟塘),招讨副使黎贵达、钱渊龙和袁德享(文天祥同学中埠人)战死,县人刘士昭(上田桔芫)缢死、黄士敏(苑前黄坊)被杀。万合、樟塘留下了文天祥抗元“官山”“九面十八坑”“石壁岭”“解饭岭”“饭岭祠”“华盖山”“挂榜山”等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br>  当文天祥在钟埠突围时,架阁监军萧明哲(苑前王山)率部进入桥头冶陂,联合各寨乡民抗元,为豪绅所陷,被俘后于隆兴(今南昌)死难。从文天祥抗元的胡文可(今桥头冶陂村人),志不降元,死在家中。泰和监州何抄尔赤前往冶陂招降胡文静(文可弟),文静拒投,当即被杀害。<br>  元军直追,文天祥退庐陵(东固方石岭,后转吉空坑)、汀州(长汀)一带。1278年春末,南宋朝迁广东新会县海中弹丸之地,文天祥率军进驻潮州、惠州继续抗元。12月,于海丰北五坡岭被俘。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北京柴市口从容就义。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绝唱。<br>   ——楚军战乱与高行乡禾市芦源洞。《泰和县志》载,清康熙十三年(1674)“三藩变起”(即中国史上云贵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反清复明的“三藩之乱”)。吴三桂遣将高得捷攻下吉安。十一月,县境云亭、仙槎、仁善三乡的雷、兰、罗姓民众起而响应,被吉安守备李明、清军副将色勒镇压。<br>  十四年七月,清定南将军命希尔根等进剿泰和、永新、庐陵及湖南茶陵、永兴各县,共招抚各州县地方官270多员、兵丁及眷属65600余名。清吉安守备李明进攻永新、吉安、泰和,仅在芦源(今禾市芦源村)、栊檐等岩洞就抓去男女数千人。<br>  十五年二月,吴三桂军高得捷、韩大任又攻下吉安、泰和,控扼赣江水运,使清军军饷梗阻。清南赣总兵哲尔肯、副将许盛全力攻打万安、泰和。<br>  公元1676年,吴三桂饮马长江天险。但,十一月间楚军在泰和破塘口(上田)被清将许盛打败。<br>  十二月,楚都督郭应辅率兵二万驻芦源洞(今禾市芦源畲族村),遭清署副都统多诺攻击,营垒被焚。公元1677年四月,清都督赵赖部与楚军战于泰和,楚军失利,损6000多名,参将萧元等被俘。<br> 此时,㴩水河畔、高行乡里,巡检军、刘京起义军、邹恩隆起义军、红巾军、太平军、文军(文天祥)、楚军,个个都是血泪斑斑的古代战场。</h3> <h3> 之四:文文的㴩水河<br>  <br>  㴩水河之“文”,源于这方荟萃的历史文化。其人文古村、人文遗产、人文诗篇,处处呈现书风璀璨、翰墨芳香,文章华萃、诗礼传家的文脉文风。真可谓文文的㴩水河。<br> 人文古村——禾市镇增庄古村为蒋氏旺族,号称禾市三十六蒋。其严庄蒋氏乃三国宰相蒋琬后裔,绍录公生于唐(875年),893年登进士。历官四川纳溪主薄、泸州剌史、中书省,901年擢侍中。其村老居村严庄绍录公总祠——侍中第,源于明朝,嘉靖三十一年(1552)为纪念先祖绍录公升任侍中官而建造“侍中第”(列省保),距今540多年。如今修缮一新,更显得奇特华丽,如同镶嵌在井冈山下走马垅平原上的一颗明珠。熠熠生辉,璀璨夺目。以那“高门吞远迪”的雄姿傲然挺立,大展风采,驰名方圆百里。其侍中第“文会碑记”(撰人欧阳柱进士)实乃历史丰碑的有效佐证,并列为泰和重要“碑刻”文物保护。<br>  禾市镇桥丰槎溪古村。为张氏旺族,其村不大,人口也不多,但其祠堂历史悠久,誉享乡里,其碑刻文化遗存丰富,收录泰和重点文物保护。如张氏宗祠的“槎溪张氏祠堂碑记”(撰人曾蒙简进士)、槎山陂张氏宗祠“一本堂祭田碑记”(张士斌进士撰文)等碑刻保存完好,乃为历史见证。其村依山傍水,位于牛吼江畔,槎滩陂旁,环境十分优美。其村与千年古陂——槎滩陂并驾齐驱、声名鹊起。<br>  碧溪镇上三峰古村。上三峰位于井冈山脚下,距井冈山仅1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全村70多户,230多人,村内古宅众多,村祠堂历史悠久,属千年古村。村里樊姓为周文王的后代,因始祖仲山甫战功显赫,成就了周王朝的中兴大业,被受封于樊姓。他们由湖南墨造曲山迁至吉州禾川里潺,宋皇祐五年(1053)宏可公来三峰肇基,拨三峰隆丰庄以宅。其子孙日渐繁盛,分官北、小同、永宁、贤上、东江、锡溪(今永新、莲花、遂川、井冈山)等地。<br>  碧溪镇游家古村。位于井冈山脚下,成片成片的老屋,显其悠久的历史。现老屋不老,通过新农村建设,变成了民俗文化风情馆、传统手工作坊。这里,木格栅上挂着竹斗笠和棕蓑衣,鸡公车骑在大石磨旁,那些水车、石臼、砻、风车等老物件,自然、质朴,印满了时间穿梭的履痕,却依旧从容;这里,铁匠铺里,老铁匠挥舞着铁锤,铿锵作响,打铁时炉膛冒出熊熊炭火辉映在房角,尘埃漂浮在老屋;这里,篾匠师傅坐在“吱呀”作响的竹椅子上,吹着穿堂风编篾;这里,酒坊外,酒旗烈烈,贴着大红“酒”字的土酒坛不知又要唤起多少温暖的记忆。这,就是游家古村的真实写照。<br>  桥头镇“八栋屋”古村。位于井冈山下泰和桥头镇水坑村剡溪组。称为严府“八栋屋”泰和第一人家。全村有着8栋建筑排布奇特的百年老建筑群;古建筑群8栋屋乃清代江南古屋,分两排分布,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这8栋老屋的创建人为剡溪村民严爵玉,字宋璜。宋璜公生八子,为了兴旺家族发展,宋璜公让8个儿子分学不同手艺,并团结在一起,其建祖屋,前后经历了20年才有如此8栋屋的建筑格局。八栋屋的占地面积约2亩,建筑面积约为1200多平方米,布局合理、规划整齐,室内外雕龙画凤,精美绝伦,是典型的庐陵建筑。如此设计巧妙在全国罕见。八栋屋建成后,全家兄弟团结,妯娌和睦,其乐融融,最多有50多人同锅吃饭,宋璜公的子孙后代围绕在8栋屋周围居住,已经形成一个大村庄。<br>  桥头店前刀坑古村。有个陈氏大家族,历代或官或商,兴旺发达,民国称“小香港”。村里古祠古坊、古桥古路、古庙古树保存完好。宋朝泰和县令黄庭坚上“大蒙笼”(碧溪),过“清风源”(桥头),住刀坑陈家祠内。一路微服私访、体察民情,至今百姓传为佳话。我于1991年在县委办工作蹲点于此,听有所闻、见有所景。因该自然村还住有一个兰氏畲族村寨,我于县委统战部工作,争取省市县各级领导和部门重视批准为畲族村小组。<br>  人文遗产——槎滩陂渠。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21岁的王安石进士及第。与此同时,同样的好消息也传到了同为江南路的吉州太和(泰和县)爵誉村和漆田村,村里周姓这一榜中了四名进士:周伦、周庆章、周撰、周倚。<br>  与王安石同科,而且同一家族“一榜四进士”,至今仍传为美谈。原因何在?答案隐藏在两村外如今依然清水汨汨流淌的圳渠中——一项始建于937年,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灌溉遗产工程名录的水利工程系统——槎滩陂渠。<br> 槎滩陂地处吉泰盆地核心区的泰和禾市镇桥丰村㴩水河上,始建于南唐。南唐金陵监察御史周矩在迁居泰和后,见当地田土地势“高燥”,因旱歉收,经多次选址后于此兴修水利。泰和螺溪爵誉村,一块刻有《槎滩碉陂山田记》的宋代石碑,对此有详细记载。<br>  槎滩陂在工程修筑、建设后管理和养护上,为后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虽历经千年,至今仍灌溉泰和、吉安两县6.1万亩农田。槎滩陂于2016年获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br>  我们知道,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农业遗产、国际湿地遗产并称为世界遗产,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br>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国际灌溉委员会(ICID)从2016年开始评选的世界遗产项目。旨在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在用古代灌溉工程,挖掘和宣传灌溉工程发展史及其对世界文明工程的影响,学习古人可持续性灌溉的智慧,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br>  槎滩获评时,我国仅有四川乐山东风堰、浙江丽水通济堰、福建莆田栏陂、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安徽寿县芍陂、浙江诸暨桔槔井灌工程、浙江宁波它山堰、陕西泾阳郑国渠、江西泰和槎滩陂、浙江湖州太湖溇港、宁夏引黄古灌区、陕西汉中三堰、福建宁德黄鞠灌溉工程、四川成都都江堰、广西兴安灵渠、浙江龙游姜席堰和湖北襄阳长渠等17处世界灌溉遗产。禾市桥丰㴩水槎滩陂为江西唯一。<br> 人文诗篇——《泰和县志》载,黄庭坚(宋)《上大蒙笼》(今桥头):“黄雾冥冥小石门,苔衣草路无人迹;苦竹参天大石门,虎迒兔溪聊倚息。阴风搜林山鬼啸,千丈寒藤绕崩石;清风源里有人家,牛羊在山亦桑麻。向来陆梁嫚官府,试呼使前问其故;衣冠汉仪民父子,吏曹扰之至如此!穷乡有米无食盐,今日有田无米食,但愿官清不爱钱,长养儿孙听驱使”。这里是泰和县令黄庭坚,上大蒙山一个叫“清风源”的小山村,惩贪官留下的好诗篇。<br>  《泰和县志》载,杨士奇(明)《车田禾黍》(牛牧八景之一):“闻道车田隐处长,一犁烟雨趁春忙。绕畴翻浪条条绿,遍陇拖云淡淡黄。水暖偏侵禾叶活,风清时递稻化香。太平无事歌谣处,酿就酴酥送客尝。”(车田:碧溪镇,禾黍:指五谷)。这是泰和宰相杨士奇(澄江)赞美碧溪牛牧风景的好诗篇。<br>  《泰和县志》载,文天祥:“重来江上日西斜,不见书楼万树花,唯有故人风月在,青上茅屋是仙家。”这是民族英雄文天祥赞美桥头胡文可、胡文静兄弟和万合樟塘钟埠袁德享等泰和抗元民将所作的大诗篇。<br> 《泰和县志》载,王廷献(清)《吉星桥》:“禾江渡口涛最怒,东西两岸嗟宭步。春涨夏潮万马奔,临流欲唱公无渡。潭影林霖几经秋,古桥曾无片石留。泛泛一叶穿桃花,几人目眩怯中流。犹忆十年人争济,惊风巨浪摇虎臂。可怜三十有六人,一时并命杳无际。白昼云霾天欲昏,夹岸哀呼难具论。至今江雨连阴夜,犹闻鬼啸觅乡村。彼都长者仁且使,痛深沦胥缘轻艓。概然鸠工起石梁,千万金钱顿相协。洒汗如雨气如云,嘘出长鳌迥不群。穹㝫金前炼日月,直欲跨海驾青雯。自是平途任来往,夜静犹闻茅店敞。安步征人欢且呼,不分楚蜀与闽广。桥左洪寨右镠寨,并束沧江激澎湃。绎络车马纷如织,犹旁赤栏听青籁。临流选胜我亦能,晏坐桥头兴信增。上挹杰阁之朝云,千窥江市之夜灯。杳然不记人间险,横拥飞练清欲剪。牧笛樵歌时相对,共乐坦坦王道展。丈夫未能据要津,如此宏济亦无恨。一掷万金浑不吝,坐拥高资是何人。呜呼!坐拥高资是何人!”(吉星桥座落在禾市㴩水上。王廷献,千秋南富(今栖龙)人,清乾隆十二举人)。这是泰和一位举人赞美早禾市吉星桥古桥的长长诗篇。<br> 此时,㴩水河畔、高行乡里,“侍中第”“一本堂”“隆丰庄”“游家坊”“八栋屋”“槎滩陂”“大蒙笼”“清风源”“牛牧”“车田”“吉星桥”,个个都是诗礼华章的优秀文化。</h3> <h3> 之五:灵灵的㴩水河<br> <br>  㴩水河之“灵”,源于这片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㴩水河畔,一个个抗元名将,一个个红军英雄,一个个革命豪杰,一个个模范人物,曾留下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展示了这方水土人才辈出的精神与风貌。真可谓灵灵的㴩水河。<br>  抗元名将——胡文可、胡文静。《泰和县志》载,南宋景炎二年(1275),丞相文天祥兴师勤王抗元,率部进入江西,各地人民纷纷响应。当时,泰和随文天祥抗元的忠义之士众多,著名的有刘士昭、黄土敏、彭吕、胡文可、胡文静、萧明哲等,他们都挺身赴难,被誉为“六忠”。其中,桥头就有文可、文静兄弟俩。<br>  刘士昭,今上田乡桔芫村人,缝纫工,元兵侵占泰和,他积极组织当地人民,谋复县城,被元兵捕获,血书“生为宋民,死为宋鬼,赤心报国,一死而已。”以帛自缢死;黄士敏,今苑前乡黄坊村人,与刘土昭同谋抗元,事败被捕入狱。士敏不屈,题诗曰:“此行无复望生还,一死都归谈笑间,大地尽为腥血汗,好收吾骨首阳山。”临刑时,叹息道:“可惜我病哑了嗓子,不能高声大骂!”慷慨就义。<br> 胡文可,今桥头乡冶陂村人,字可山。从文天祥抗元,参与谋议,为文天祥所器重。兵败被捕,乘机逃脱,志不降元。后叛徒告密被捕,元军杀害。<br>  胡文静,字静山,文可弟。随文天祥抗元,坚贞不屈,招降不从,被元兵所杀。文可、文静及全家均被害。<br>  彭吕,今上田乡月池村人,字景望。幼年丧父,勤奋好学,为虔州(今赣州)濂溪书院教谕。元兵陷虔,弃官入广,从文天祥抗元而死;萧明哲,今苑前乡王山村人,字元甫,贡士。有胆略,明大节,抗元志坚,到福建汀州和广东梅县追随文天祥,为督府幕僚。进入江西后,率领赣县义军收复万安县、龙泉县(今遂川)。天祥兵败,明哲转入县境桥头乡冶陂,连结诸寨抗元,兵败被捕,临刑不屈,遇害于隆兴(今南昌)。<br>  为纪念六位抗元志士,清康熙三十六(1697)年,知县田准冀主持在县城东建六忠祠,并为之传《记》。<br> 红军英雄——罗俊仁。《泰和县志》载,罗俊仁(1902-1933),今禾市镇罗瓦村人。家境贫困,从小务农。1926年参加禾市乡农民协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禾市乡苏维埃政府秘书。1933年10月,任遂万泰游击队长。<br>  1933年12月,遂万泰独立营离开驻地碧江洲到永新县活动,只有罗俊仁率领的游击队驻军守望碧溪、新田一带,保卫县苏维埃。<br>  驻在津洞一带的靖卫团探知这一情况,尹鸣松、严朝松、尹忠震勾结永新关北严学光靖卫团,共纠集共300多人枪,对县苏维埃驻地新田村进行突然偷袭。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得到敌人进攻的消息后,立即动员游击队及所有工作人员共100多人,由罗俊仁统一指挥进行阻击,12月28日战斗开始打响,罗俊仁率领游击队在田南接连打退敌人的3次冲锋,打死打伤敌班长3名和士兵多名,迫使敌人停止进攻。<br>  敌人依丈其人多枪多,重新组织兵力,多次发起进攻。游击队奋力反击,从中午一直打到黄昏,敌众我寡,弹尽粮绝,游击队员伤亡增多,子弹打光,敌人冲进新田村。游击队进行巷战,罗俊仁带领游击队尽力突围,在田南坑头中弹牺牲,60多名游击队员战死。被俘去50多人,当晚全部在牛牧河边被杀害。这就是泰和史上著名的“碧江洲事件”。<br>  碧江洲事件发生后,湘赣省军区四分区部队于1934年1月1日夜袭尹鸣松保卫团。该团正在深水潭村杀猪牛“庆祝胜利”。次日拂晓,红军涉水过河,保卫团从睡梦中惊醒,弃枪往后山逃窜。这一仗,消灭尹鸣松保卫团一大半,缴枪40多支,俘敌30多名。这就是泰和史上著名的“奇袭深水潭战斗”。<br>  工农干部本色——王国富。《泰和县志》载,王国富(1920-1968),原籍浙江省缙云县前村乡,家庭出身贫农,自幼在家务农。1941年被抓壮丁,分派在东南运输队推土车,由浙江金华推到江西瑞金。此后,分派修遂川飞机场和梅陂。1946年在禾市老坑烧木炭。建国后,参加当地农会工作。1950年调省学习半年,任民政助理、副区长、区委正副书记、县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组织部长、副县长等职,1968年因心脏病逝世。<br>  1961年至1965年,王国富任津洞区委书记。全区有耕地89734亩,山林459244亩,山林面积相当于耕地面积的5倍,是全县最主要的林区,盛产杉木、毛竹。可是在“以粮为纲”的方针指导下,长期存在“重农轻林”的偏向。粮食产量虽逐年有所增长,但林业生产却长期是重砍轻造,只造不管,以致林业资源萎缩,木竹蓄积量下降。50年代,全区每年调出木材5万多立方米,1964年下降到1.2万立方米,而且杉木越来越少,许多杉木山变成杂木山,杂木山变成灌木草丛,山区农民对此意见很大,不少大队、生产队干部和老农民议论说:“山外的人到山里来当干部,只管理农业,不管林业生产。”<br>  王国富面对着被破坏的山林和群众的批评意见,焦心苦思,生卧不宁,深入林区,察看山场,调查访问,向老农民请教,根据老农长期经营林业的经验,逐步形成一套开发山区的设想,即对稀疏残次林进行修山斩技、插杉补植,对灌木草丛和仅有零星散木的山场进行炼山条垦。在将这些想法向县委汇报并同意后,多次召开区、公社、大队、生产队干部大会,采取:“定领导、定劳力、定山场、定质量的”的“五定”措施,分别在夏收后秋收前,秋收后春节前、春节后春耕前三个农事空隙段,集中全区60%的劳动力进行修山斩枝、条垦打洞、植树造林,并决定按实际完成面积补助粮食和现金。粮钱来源,除由县统一按标准拨给外,由各公社从出售木竹山价款中提取40%作为林业基金,用于林业生产。<br>  在王国富的积极倡议、带头参加和督促落实之下,到1964年冬,全区修山斩枝43300亩,植树造林10862亩。其经验在全县、全省推广。在修山斩枝取得重大成绩的基础上,他又亲自到津洞乡蹲点创办346亩的小型区办林场,并深入到桥头乡的蕉坑、六十坑、禾坑、水坑、大芦山等地与群众商量开办山区林场,摸索出:“山场由大队划给,山上现有的林木归大队,新造林木由林场投资,山价款70%归林场,30%归大队,林场职工从生产队挑选,实行计件工资制,开办费从公社育林基金中拨给,以后从林木收入中自行解决。”一条成功之经验。到1965年,先后开办了蕉坑、六十坑、禾坑、水坑、大芦山和曙光林场,职工190人(临时工在外),山林面积64000亩。林场自办苗圃、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同时,还创办六十坑林业中学,老师5人,学生90人,实行半工半读。其经验又在全县、全吉安专区推广。<br>  王国富长期担任区、县领导干部、却始终保持工农干部的本色。经常穿草鞋、打赤脚下乡,常年有一半的时间在大队、生产队调查研究,帮助社队解决问题。他不仅以身作则,对家人也要求很严。其妻子易洁,桥头乡文书,每星期徙步泰和县城一次送取重要文件,身为区委书记的妻子干如此艰辛的工作。其儿子王道钦,县里安排到粮站热门部门工作。而王国富坚持要儿子去铁业社学打铁,说山区铁匠少,打造修补农具很困难,学会铁匠好为山区群众服务。王道钦学打铁出师后,一直在铁业社工作,后又调县社创办水电站。身为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副县长的王国富,其儿子却一直在社办企业工作,为山区群众服务。桥头百姓至今人人传诵“王国富,党和人民的好干部”!<br> 老梦师傅——游梦兰。《泰和县志》载,游梦兰(1876~1953),人称老梦师傅,碧溪乡游家村人。家境贫寒,靠种租田为生。<br> 游师傅20岁时学烧石灰,与本村游兰桂、游阳春合夥烧石灰窑,农忙时种田,农闲时烧石灰。数十年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较高的技术。从采石、装窑到点火、看火色的全过程,有一套很熟练的技术。他对选定炮眼、确定眼位、打眼深浅,都很有讲究,因此每炮采石量比别人多几千斤,最多时,一炮可采石万斤。他装的窑石块堆砌均匀,大块、小块和细碎石渣分层堆砌,火路通畅。特别是对看火色这一关键技术,他更是细心研究,不仅要分辨是红色火焰还是黄色火焰,是冒乌烟还是白烟,而且对烟火的强弱浓淡也仔细辨认,总是掌握在恰到好处时停火。因此他烧的石灰质量特别好,细嫩、洁白、光滑、粘性强。他总括两句话:“要烧好石灰,一要好石料(青、白石);二要靠技术”。除农忙时务农外,每年要烧18至20窑石灰,年总产量40万斤左右。除供应附近村民建房、肥田、造纸用外,还远销到永新、吉安等地。<br> 建国以前,碧溪的芙塘、三峰、江边、里山等村,常来请他指导烧石灰。他的三个儿子,也跟他学会了烧石灰,特别是大儿子游瑞珍,也成了烧石灰师傅。农业集体化后,他们一家人在生产队烧石灰,为集体社办企业服务。推动了碧溪石灰产业的发展。<br>  游梦兰从光绪二十二年(1896)开始烧石灰,一直烧了50多年。1953年病逝,享年77岁。碧溪百姓至今还口口相“老梦师傅”的模范事迹。<br> 此时,㴩水河畔、高行乡里,宰相(文天祥)、名将(胡文可、胡文静)、红军(罗俊仁)、干部(王国富)、农民(游梦兰),个个都是家国情怀的英雄楷模。</h3> <h3> 之六:奇奇的㴩水河<br>  <br>  㴩水河之“奇”,源于这里美丽神奇的传说故事,其中秋“火烧塔”、禾市“国渡桥”、桥头“陪宴潭”、知县“大蒙笼山惩贪官”等神奇神秘故事,至今人们还口口相传,津津乐道。真可谓奇奇的㴩水河。</h3> <h3>  中秋节火烧塔——为吉安庐陵地区的传统。在泰和禾市有中秋夜烧塔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美丽传说。<br> 据《泰和县志》和史书记载,南宋景炎二年(1277)四月,文天祥率军自梅州(广东梅县)入江西,先后攻占会昌、宁都。盛夏,文天祥率军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以重兵进攻赣州、吉州(今江西吉安,文天祥家乡),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br>  六月二十一日,文天祥进兵兴国,设都督行府于衣绵乡邹公寨,垒石为寨,挂“都督行府”招牌。不久,又移驻方太宝石寨。一时,兴国为文天祥抗元斗争的指挥中心和大本营。 <br> 八月,元军攻下福州开始调遣主力进攻文军。江西宣慰使李恒率10万元兵袭击“行府”。文天祥撤退,在吉州、泰和等地募兵准备再次反攻。于农历八月十五日汇合在早禾市的牛吼河边(㴩水河一段)上的一个小山村(后被大明朝廷命名为“国渡村”)。<br>  中秋节当天,禾市老百姓在牛吼河上用自家门板、茅草架设了一浮桥,供文天祥率军过桥抗元(现存渡口遗址)。当天晚上附近百姓拿出家里所有的米果、饭酱(月饼);摘下树上所有的柚子、桔子送到文天祥部队。文天祥率全军及老百姓共万人在渡口边上拜月神,祈求早日收复失地,国家兴旺发达。月圆时村民们在渡口用砖块和瓦片砌成一个高约三米的大塔,并搬出所有的稻草,不停地放进去燃烧。烧得塔身通火。塔火和明月照亮了整个浮桥。到下半夜时分数万抗元将兵全部安全渡过了牛吼河。<br>  后来每年中秋夜,老百姓都会在渡口边上砌起了灯塔,烧得通火。以纪念这位家乡的爱国民族英雄。此习俗在庐陵地区慢慢传开。</h3> <h3>  文天祥与桥头陪宴潭——在泰和县西的桥头镇冶陂村旁有一条河,名叫六七河。六七河上有一碧潭,名叫陪宴潭。<br>  南宋末年,蒙古族忽必烈的元军大肆南侵,宋室岌岌可危。文天祥起兵勤王抏元,转战江南。<br>  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的一天,文天祥从永新县的妹夫彭震龙处来泰和招募义勇。途径冶陂村,天色已晚,无法行船,便宿于六七河中。<br>  这天夜晚,冶陂村有一个名叫胡文可的年轻人,做了一个梦,梦见六七河边一条长龙缠绕在一棵大树上。同夜,文天祥在船上也做了一个梦,梦见熊熊大火正烧着元军的营寨。<br>  第二天一大早,胡文可穿着一件血红血红的衣裳,急冲冲赶去六七河边看龙。龙没看到,只看一条船缆于河边大树上。胡文可便谒见船客文天祥。文天祥向这位年轻人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困难当头,民族危亡,我们应该起来抗击侵略者,保卫国家。胡文可听得情绪激昂,表示一定要参加文天祥的勤王抏元,保家卫国。两人一见如故,说得十分投机。文天祥情不自禁地说:“殆天以赍我耶。”遂给胡文可更名“梦炎”。并在船中置酒设宴,欢欢畅谈。<br>  由此,胡文可回家邀请弟弟胡文静一起把家里的财产全部卖光,招募义勇,随文天祥勤王抏元。后来,胡文可兄弟俩都成为文天祥的猛将。为了纪念这次相遇,文天祥把此潭命名为“陪宴潭”。</h3> <h3> 黄知县大蒙笼山惩贪官——有一天,黄庭坚审案完毕,准备下堂,小吏来报道:“大蒙笼山民不服王法,有意与官府作对,朝廷下达的销盐任务,无法摊派下去。”黄庭坚一听,大为震惊,说:“食盐派销有利于民,山民百姓为何拒买?其中必有蹊跷”下堂后,他叫来师爷,问明情况,决定亲自上大蒙笼一趟。<br>  第二天一大早,黄庭坚一身商人打扮,带着两个随从前往大蒙笼。上大蒙笼的路途十分艰险,好不容易来到一个叫“清风源”的山村(桥头境)。他见一家正升火做饭,进一门看,屋子里空空荡荡的,几个脸黄肌瘦、衣不遮体的小孩缩在一角,眼瞪瞪的瞧着他。厨房里一个中年妇女正往锅里大把地放野菜。妇女见来客,热情端上白开水招待,难为情地说:“家里已好长时间没有盐了。”黄庭坚走进厨房指着大锅的野菜问道:“你们就靠吃这野菜过日子吗?”妇人唉声叹气地回答说:“今年歉收,打下的一点谷子早叫他们征走了,我们村里大多数人家断粮啊!”黄庭坚听后,心里十分难过。即叫随从把自备的一点干粮分给那几个孩子吃。<br>  正在这时,忽然屋外传来一阵喧闹声。黄庭坚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连忙走出去,只见几个壮丁拖着一个被捆绑的老汉往前走,一群山民在前面挡住去路,不准他们抓人。一个里正模样的人,气势汹汹地驱赶众人,眼看双方有动武之势。<br>  黄庭坚连忙上前,拦住众人,大声喝道:“且慢,请问为何抓人?”那里正厉声说道:“他目无法纪,不但不买派盐,还聚众闹事,谩骂官府,诬告盐法是什么‘催命法’,你说该抓不该抓?”<br>  黄庭坚听罢,心想果然有此事,又见里正如此蛮不讲理,便正色道:“有理也不是讲不清的,光天化日之下随便抓人,触怒民众,你们担当得起吗?”里正见来人竟敢顶撞,非常恼火,大声训斥道:“你是什么人?吃着井水管河水,还不快滚!不然连你也一块抓了。”说罢便想动手。<br>  说话间,一个随从冲上前去,伸手挡着里正喝道:“大胆!竟敢侮辱堂堂知县黄大人,还不赶快跪下!”那里正一听说是知县黄大人,吓得浑身发抖。“扑通”一声跪在黄庭坚脚下,连连磕头:“小人有眼不识泰山,冒犯了老爷,罪该万死,请老爷恕罪!”黄庭坚不想与他纠缠,厌恶地说:“起来吧,以后不准狗仗人势,欺凌百姓。”说着便亲自给老汉松绑。那里正见状,从地上爬起来灰溜溜地躲到一边去了。<br>  山民们见是知县黄大人到,赶快跪下磕头谢恩。黄庭坚扶起大家,拱手道:“诸位父老乡亲,本官今日特为销盐之事到此。现朝廷推行盐法,盐乃民众生活之必需。据你们抵制销盐,对抗官府,不知情由从何而起,望诸位就实相告,本官好秉公办理。”<br>  过了一会儿,刚才被松绑的那位老汉上前施礼道:“老爷恕罪,并非小民有意对抗官府。抵制销盐,实在是没法了呀!以往我们这有米,可是私商贩盐,盐贵如油,我们买不起。现在官府派盐,虽说便宜,可米全被征了,哪还有钱买盐呢?望老爷明断,我等感恩不尽了。”<br>  黄庭坚边听边默默点头。一位老妇拖着孙女儿上前述道:“老爷有所不知,里正等借销盐之机,敲诈勒索,欺凌百姓,逼得我们好苦啊!”一青年汉子也上前说:“衙役不分情由,强行派盐,我等买不起,就今天牵我们的牛,明天又来赶我们的猪,搞得山民鸡犬不宁,百姓怨声载道!”<br>  黄庭坚听后,怒视里正道:“果有此事?”里正无法狡辩,只一个劲地磕头:“小人有罪,小人有罪,听侯老爷发落。”于是,黄庭坚限令里正三天之内把勒索山民的钱粮和牛猪如数归还百姓。并且对百姓们说:“从今日起官府执行盐法,一律自由买卖,绝不为难百姓。”山民们听后拍手称快。<br>  从此,大蒙笼生产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古县泰和,只要一说道黄庭坚,个个赞不绝口,称他是为官清正、体察民情的“黄青天”。他于北宋元丰1082年泰和县令时,手书北宋太宗赵光义《御制戒石铭》“尔奉尔禄,民膏民旨。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于南宋绍兴1132年宋高宗“颁戒石铭于郡县,命长吏刻之庭右,置之座右,以为晨夕之戒”,为官府“官箴”标准式样。现列泰和廉政教育史料。<br>  此时,㴩水河畔、高行乡里,国渡中秋节火烧塔、冶陂陪宴潭招募抗元义勇和黄知县大蒙笼山惩贪官,个个都是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h3> <h3> 之七:青青的㴩水河<br> <br>  㴩水河之“青”,源于这里青山连绵、树木葱郁的大美环境。其大山脉——井冈山罗霄山脉;其大森林——国家白鹭湖森林公园;其大林木——江西楠木“第一林”;其大门户——泰和井冈山门户。这里,山峦叠翠、林木阴翳、遍地芳草、鲜花吐艳、处处芳菲。㴩水河畔,青青的山、蓝蓝的天。真可谓青青的㴩水河。<br>  大山脉——井冈山罗霄山脉。 㴩水河畔,山岭林立、林木繁茂, 境内与井冈山同属罗霄山脉(因此碧溪镇划井冈山市)。《泰和县志》载,著名的山峰有七座:<br>  老鼠绿梁(529米),位于碧溪境,为泰和、井冈山、遂川三县(市)分水岭,山形似鼠,上有人工筑成的土堤如横梁而故名,又称“一脚踏三县”。<br> 牛头寨(532米),位于碧溪境,为泰和、永新两县分水岭,因峰顶状若牛头,古代有人据此立寨而得名。<br>  五人冠(601米),位于碧溪境,为泰和、井冈山、永新三县(市)界山,因其东西走向有五座山岭并立,山腰有一座“五岭观”道观,谐音演变成今名。<br>  刘岗寨(715米),位于碧溪境,峰顶有约百米宽的坪地,上有一口终年不竭的水井,元末明初,山民刘岗等人在此据山立寨,故名。<br>  灯挂形(415至783米小山峰7座),位于桥头与碧溪结合部,是泰和、遂川两县界山,因山形似灯挂而得名。<br> 天子地(618米),位于泰和、遂川、万安三县结合部,山顶有金山古寺,传说唐初太宗皇帝李世民南巡骑白马到此(碧溪白马寺为证),故称“天子地”。<br>  五龙山(718米),位于桥头境,为泰和、万安两县分水岭,因有五条山脉,状若五条青龙而得名。<br>  大森林——国家白鹭湖森林公园。㴩水河上,建有南车大(一)型水库。它总面积为13770公顷,其中林地12880公顷,湖面890公顷,库区全长40公里。分别于2002年和2004年批准为鹭湖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水利风景。<br>  公园里, 白鹭湖九曲十八弯,两岸树木葱郁,湖面碧波万顷,空中白鹭飞翔,极具原始情趣,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br>  公园里,白鹭湖两岸密布着翠绿的原始森林,多为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四季常青。公园植物种类丰富,有竹柏、楠木等珍稀植物。据统计高等植物211科935属2500种,野生动物二三十种。<br>  公园里,白鹭湖随着季节的变化会呈现出不同层次的绿色,春天为浅绿,夏天为深绿,秋天为湖绿,冬天变成了墨绿。<br>  公园里,白鹭湖云雾缭绕,变幻莫测,人入此境,便会忘却世欲的一切烦忧,几欲得道成仙之感;白鹭湖有被誉为“小九寨沟”的落金山峡谷、瀑布、龙潭、“国王像”“猴儿面”“乌龟岛”“五龙山”等众多景点。<br>  白鹭湖森林公园现已成为集生态观光、森林探险、水上娱乐、登山健身、康体养生、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旅游胜地。<br>  大林木——江西楠木“第一林”。㴩水“六七河”畔,井冈山下的桥头有一片楠木林,它是目前省内唯一保持完好的成片原始天然林。<br>  楠木林总面积3000公顷,其中原始天然成片楠木林面积300多亩,拥有楠木2万余株,是我国南方地区现有面积最大的楠木林。<br>  楠木是国家二级保护珍贵树种,生长在阴温的山腰和山溪之上,木质坚实,结构细密,不易变形、开裂,又耐腐蚀,是极佳的建筑和家具木材。<br>  楠木林景区四周群山怀抱,碧水清泉奔流不息,四季草木葱茏,鸟语花香。春天,满山杜鹃争奇斗艳;夏天,瀑布飞流蔚为奇观;秋天,红枫桂花迷人飘香;冬天,古树参天银装素裹。 <br>  这片楠木林属于公益林,当地政府在保护珍贵动植物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了生态旅游,并融入大井冈旅游圈,为游人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体验林农生活的生态家园,已形成了集旅游、住宿、餐饮、购物、漂流、休闲、观光、踏青为一体的休闲度假胜地。2020年,评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br> 大门户——泰和井冈山门户。㴩水河,贯穿于碧溪、桥头、禾市三镇,被称为“泰和西大门”“井冈山大门户”。<br>  这里,建有井冈山军民两用机场,除航站楼设于螺溪境,其他大部分设施位于禾市境内。特别是军用设施大部分设于禾市,曾有两个飞行团。其㴩水河槎滩陂旁的“飞机洞库”,充分体现着毛泽东时代“三线军工厂”“一定要解放台湾”等军事战略上的智慧与胆略。<br>  这里,建有“319国道”“泰井高速”和吉井铁路,它沿㴩水河北岸直上井冈山,为江西重要旅游路。充分展示着泰和“井冈山交通大杻纽”、泰和西大门“井冈山大户门”的区位特色。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人流如织。<br> 此时,㴩水河畔、高行乡里,山美、水美、林美、田美、湖美、草美、村美、人美,青山含笑、千山千姿,个个都是鬼斧神工的自然风光。</h3> <h3> 之八:绿绿的㴩水河<br> <br>  㴩水河之“绿”,源于这里的绿水长流、河湖常清的大美风景。槎滩陂,牛吼江,六七、六八、六九河,白鹭湖,庐源洞,处处是水映着山,山浮于水,山水交融,心陶醉。真可谓绿绿的㴩水河。<br> ——这里,槎滩陂风景美如画。有《赋》(作者胡迎春)云:“往昔螺溪禾市之乡,高燥乏水,干旱歉收。南唐周矩父子,察民情,择槎滩。垒条石,系木桩。开洪旁注,横锁牛吼之奔流;决渠分支,更添碉石以减水。汩汩兮淙淙,溅溅兮浏浏。惠溉长滋,苗稼有膏腴之壤;荷锄相庆,农夫无喣沫之忧。维修责无旁贷,越千年而未证;管理严有法规,惠万民以济生。游蜀观岷,皆知李冰开都江堰;饮水思源,莫忘周氏筑槎滩陂也。跨新纪,修陂坚。疏浚沟渠,通畅流水欢喧;栽培蔬果,扶疏花树鲜妍。鹤翥鹭翔,桃源村边夸生态;童嬉叟乐,稻花香里说丰年。”<br>  槎滩陂,远处巍峨的大山隐约可见,近处欢叫的江鹭掠过水面。牛吼河,自西南入境,斜穿全境,犹如槎滩一道亮丽的彩虹。我们置身于槎滩陂旁,只见那一泓碧绿的滩水、一米光鲜的阳光,好一派风光迷人的景象。<br>  近水者灵、近山者智,山水相依、人杰地灵,水阔有鱼、水清含草,槎滩陂恰如嵌在牛吼河水上的一颗璀璨明珠。<br> ——这里,白鹭湖风景美如画。白鹭湖,位于桥头镇,又称:“南车水库”,建设于1990年,于1998年12月下闸蓄水。源出井冈山大小井的灉水(六八河)横穿水库,库容1.53亿,灌田30.06万亩,装机1.28万千瓦。白鹭湖群山环抱,湖光山色,碧波荡漾,灵境相辉。<br>  在白鹭湖区,湿地景观凸显,大量白鹭栖息于此,故名白鹭湖。一泓清碧潺潺流淌,蓝天白云下,水美草肥,牛羊成群,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生态山乡风景画。白鹭湖一草一木,一禽一兽,都是碧水青山滋养而成的鲜活生命。<br>  在白鹭湖区,流传着许多人鹭相亲相近的美丽传说。很久以前,三位白鹭仙子因依恋白鹭湖(原六八河)的山水景色,常常来此游玩赏景。天长日久,她们都遇到了自己心爱的人,在这青山绿水中慢慢变老。在享尽人间温情后又双双化成依山恋水的白鹭,飞翔在这绿水青山之间,留下了一段与大山流水一样古老的民间神话。<br>  在白鹭湖区,有着四十公里长、九曲十八弯的水路,四面青山环绕。湖面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熠熠闪光,婉若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br>  看,绿液琼碧的湖水,波光粼粼,行舟过后的浪花翡翠白玉,这叫“水上迷宫景”;<br>  看,屹立山崖的青松张开双臂,山峦叠翠的青山迷迷忙忙,这叫“九重远眺景”;<br>  看,古怪精灵的山岩如“国王石”“将军石”“虎豹石”“象猴石”,山鹰盘旋在山崖,似兽非兽、似人非人、似物非物,这叫“千面崖景”;<br> 看,逼真传神的神龟浮于湖中央,梦幻曲线的白鹭穿于山水间,这叫“春和神龟景”; <br> 看,春和、东山缕缕炊烟静谧美丽,这山中丹桂、绰约红枫、雍容兰贵人、参天古松的山水人家,胜似桃花源,这叫“世外桃源景”;<br>  看,大泉小泉的十里长谷流水潺潺,飘逸不凡的“九叠泉”飞流直下,这叫“落全山峡谷景”;<br>  看,大龙门、小龙门龙王后花园,玉屏山、千面峰、玉龙山神仙居住地,这叫“龙门神仙居景”。<br> 白鹭湖之美,山因水灵,水因山秀。是大自然亿万年鬼斧神工的雕琢,是千百年宗风祖雨的洗礼,是数十年改天换地的修建。天、地、人赋了白鹭湖秀丽之容和金玉之质。青山绿水美如画,山水相映添豪情,大山深处的白鹭湖正敞开着臂弯拥你入怀。<br> ——这里,芦源洞风景美如画。“芦源洞”,即芦源水库。它位于禾市镇的芦源村和潞滩村之间,距县城30公里,是以灌溉为主的中型水库。建于1959年11月“大跃进”年代,1960年开始蓄水。后经1961、1962、1963、1964、1973、1979、1987年续建配套,总库容1624万立方米,坝顶高128.4米,干渠25.5公里,支渠36.7公里,渡槽418米,灌田3.5万亩,现并入南车水库总干,沃灌泰和河西乡镇。<br>  “芦源洞”,即禾市潞滩以进到芦源中田坑至栊檐岩,自古的人们称为芦源洞山寨。这里,村村寨寨,金山银山、绿水青山美如画:<br>  看,芦源洞,地势险要乃兵家必争之地。清康熙十四年七月,吉安守备李明与“三藩”吴三桂军大战于此,在栊檐岩抓去男女千人,留下许多悲壮淋漓的故事;十五年十二月,楚军都督郭应辅率军二万屯驻于此,安营扎寨,遭清署副都统多诺袭击,营垒被毁,大败。现禾市芦源中田坑留下众多古战场遗址。<br>  看,芦源洞,水库内的芦源村。湖光山色,岛屿成群,青山环抱,人称“小桂林”。栊檐岩洞半山腰的中田坑住着一个畲族少数民族,千百年来畲汉群众守护这片美丽神奇的洞寨。<br>  看,芦源洞,水库外的潞滩村。为芦源洞溪与牛吼江交汇处,那是一条月亮湾般的河流,一片三江冲积而成沃土,一块群山怀抱的盆地,一个庐陵民居风格的古村。人们誉为“金色潞滩”。<br> —— 这里,牛吼河、六七六八六九河风景美如画。源于井冈山,流经碧溪、桥头、禾市和螺溪王家坊的㴩水,它包括牛吼河和六七、六八、六九河。那是水绿山青的美丽地方,书写千百年的水乡文明。<br>  曾记否粗犷有力的放排号子。陈家潭、钟鼓潭、牛牧、曲斗、石坪、石堆(从上碧溪)、高市、毛家、有孚口、哨江口、湛口、渡口、黄陂、冶陂、小山、津洞(以上桥头)、沛滩、潞滩、早禾市个个都是响亮的名字,繁华的码头。古时,河边竹木堆积如山,放排汉子:“扎排”“放排”“撑排”“行排”“下排”(到早禾市站),可谓号子声声;青山、绿水、稻田、小桥、流水、人家,可谓风光无限;急流、险滩、深潭、洪水、暗礁、触礁、散排,可谓险像环生;竹篙、斧刀、蓑衣、帐篷、杉树皮、稻草、赤脚、肉绽、日晒、雨淋、冻僵,可谓艰难困苦;集市、花布、花生米、小酒、小赌,可谓乐趣无穷。上世纪集体化时,沿河大队、生产队有众多集体放排队或副业放排队,并开征木排放运税,可见其木、竹、柴炭业的盛行。尽管如此,木排放运业是个苦差事,当地妇女流传山歌“前生造恶就糸涯,嫁到老公撑树排;天晴地朗闲过得,发风落雨愁死涯”。改革开放后,时代巨变,放排业消退。青山依旧在,不见当年竹木排影,绝响当年放排号子。昔日扎木排的码头、拉起现代漂流(楠木林大漂流和渡口大漂流景区)。<br> 曾记否吱呀旋转水车的歌谣。中国自古农业大国,老祖先最早发明灌溉工具——“桔槔”;东汉正式发明水车;唐宋出现“水转筒车”;元明出现“水转翻车”“牛转翻车”“驴转翻车”。牛吼江和六七、六八、六九河畔,沿线曾有一架架轮式水车,像永不疲倦地唱着一支古老的歌谣,可谓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高大的水车载着一个个竹筒斗,像排队似的随着转动将河水一一舀起,转到上空再将水倾洒下来,落到水槽里,那落在水槽边沿的水珠,则碰撞成飞花四溅,扬扬洒洒,如碎玉般飘落,真可谓神奇而有趣。古老的水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将河水舀起,沃灌农田,滋润禾苗生长,浇灌绿色家园,好一幅水乡农耕壮美图。进入新时代,绿水依旧在,不见当年水车景,难听当年水车谣。昔日穷山村走上了小康路。<br>  此时,㴩水河畔、高行乡里,槎滩陂风景、白鹭湖风景、芦源洞风景、牛吼河和六七六八六九河风景,流水脉脉、千水千转,个个都是自然馈赠的人间仙境。</h3> <h3> 之九:土土的㴩水河<br>  <br>  㴩水河之“土”,源于这方浓浓的乡土风情。其早禾市粉干、早禾市“三宝”、桥头豆腐、桥头腊八酒、桥头竹编、碧溪三峰缸,处处是本土风味、传统工艺、地方风情,可谓土土的㴩水河。<br>  色白、条细、耐煮、松软——早禾市粉干。粉干又名米粉丝,米粉,用大米做成。是早禾市(今禾市镇)的著名特产。<br>  禾市水稻田多米盛,加工粉干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在早禾市不管农忙闲月,通常是全家上阵。先将大米筛选,除去米碎,然后放水中浸泡,磨成米浆,揉成粉团,放锅中烧至二分熟;再放臼内捣烂,制成“粉鼓”,再将“粉鼓”利用杠杆挤压成粉条,放锅中煮熟捞出,经人工造型(多为长方形、称“页”)晒干而成。<br>  早禾市粉干因为工序繁杂,甚至要夜间起来磨米浆、捣粉鼓。早禾市百姓白天下地忙农活、晚上在家制粉干,可谓辛劳朴实、勤俭持家的世代传统农民。<br> 早禾市粉干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解放以前,家家会做粉干,且手工制作粉干质量上乘,以色纯味清,富有韧性著称,可煮、可炒,被奉为待客珍品。远销泰和、吉安、南昌、赣州等地。<br>  沙鳖子、内糊、聋子鸡——禾市“三宝”。“沙鳖子”,坊间有言“乌鸡不下武山,沙鳖不过禾市”。美丽的牛吼河从罗霄山脉发端,蜿蜒流入泰和禾市,经千年水利工程槎滩陂,润泽着两岸丰饶的土地。一种巴掌大小、甲黑腹黄的被当地人叫做“沙皮子”的小甲鱼就生活在这一段河流里,每年6月至9月为其活动旺季。经当地厨师潜心烹制,曾经不起眼的“沙皮子”,如今成为禾市当仁不让红红火火的招牌第一菜。客人们为尝美味往往顾不得形象,撕扯啃咬、吮指舔盘,那叫一个酣畅淋漓!“沙皮子”美名日渐远传,四方饕客慕名而来。<br>  肉糊,乃禾市一带的另一道传统美食,是当地老表在重要节日或接待贵客时必上的“重头戏”。鸡蛋、豆腐、肉、虾米加井水熬制,混搭感强烈,却也主配角分明。一碗入喉,一股鲜香和浓郁乡情涌向心田,成为你挥之不去的舌尖上的记忆。<br>  “聋子鸡”,人生何处不吃鸡,最是难忘是“聋子鸡”。由当地厨师蒋英淞自创,试做千只鸡而成。食料很是简单:鸡、酒、盐、耗油,不加水,不添油,经蒋师傅的巧心妙手,火候与工序以“秘制”著称。早禾市的“聋子鸡”被誉为禾市第三宝,因蒋师傅外号“聋子”得名。如今走红于泰和大小餐馆。 <br>  色洁、柔滑、鲜嫩、爽口——桥头豆腐。豆腐在中国的问世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不少文人雅士,都曾留下许多赞美豆腐的妙句佳篇。唐诗中有““旋乾磨上流琼液,煮月档中滚雪花”的绝妙描写。因其味美价廉、且又营养丰富,一向为人所青睐。<br>  在泰和论豆腐,自然要数桥头豆腐。即便没到过桥头的,也几乎没有几个不知道桥头豆腐的。桥头豆腐为手工传统工艺,其工序有:碎豆、泡豆、磨豆浆(石磨手推)、烧水、冲浆(麻袋装豆浆放木桶里)、榨浆(“工”字形木架架于木桶挤压)、煮豆浆(煮沸的豆浆留入木桶)、下石膏(石膏用量极准确)、豆腐花(“水豆腐”鲜美爽口、热辣刺激)、摆豆架(豆箱垫纱布)、舀豆腐花(将桶里豆腐花舀入方格木箱合中纱布四角对折包好)、压盖板(豆箱合盖上盖板石块压上)、下架(水滴后,搬开石块揭开盖板、捏起纱布)。一番繁杂精细工艺后,一板板白生生、水嫩嫩的鲜豆腐制成。<br>  豆腐做成,豆腐菜肴最有讲究。桥头有葱伴白豆腐、香煎豆腐、豆腐渣芋糊糊、霉豆腐也叫豆腐乳、油豆腐。特别是那油豆腐,茶油煎得圆鼓鼓、长条条,预示来年好兆头、好丰收。<br>  暗红、浓郁、芬芳、醇香——桥头腊八酒。桥头,位于井冈山脚下,其名颇有“小桥流水人家”之诗情画意。恰如其然,桥头一带,山有松杉林立、翠竹摇曳;水有溪水长流、泉水叮咚。青山秀水,成就了好的水质,好的水质酿出的酒也格外芬芳而甘甜。<br>  桥头客家人自酿的酒有水酒、冬酒、杨梅酒、腊八酒,而腊八酒便为这些酒中之上乘。桥头腊八酒,腊八时节而酿,最讲究工艺。<br>  头道工序是糯米浸泡。糯米是制作腊八酒的主要原料,必须头一天开始浸泡,次日清晨用清水把浸泡的糯米浇淋一遍,清洗掉附着在米粒上的表层粉质,再把它装入木制的大酒甑中。<br>  再就是蒸酒。蒸酒最是讲究火候,柴火烧得不急不猛,缓缓的、温温的,约摸一个时晨将米粒蒸得透熟松软,恰到好处,本地人称之为“糯饭”。<br>  然后就是拦酒饼(酒曲)。糯饭蒸好后,淋上一道水,使温度迅速下降,拿出几块酒饼和着糯饭一起搅拌,把拌好酒饼的糯饭用一个大木酒盆装好,中间挖个小窝以便来酒,把盆盖上后蒙层塑料薄膜,再压上棉被和几块稻草蒲团,放置灶角以待发醇。<br> 此后就是“松缸”。等过了两三天,酒香便以盆里渐渐溢出,闻起来若有若无,丝丝缕缕,似醉非醉,此时便可“松缸”。<br> 最后一道工序是榨酒。榨酒用竹篓在酒糟中挤出美酒,把酒装入陶坛,酒坛口用草纸封好,再糊上一层厚厚的拌有谷壳的黄泥巴,封好的酒存放在家中的木板阁楼上,立在那阴暗的墙角落处。此时腊八酒的整个流程才算制作完成 <br>  日子久了,腊八酒酒坛上面便落下了灰尘、浸染了时光的味道。酒则在坛中酝酿着、沉淀着,与时光交织一起,不言不语,不紧不慢。一年、两年、三年,静静地等待着开启往年的芬芳与醇香。<br> 大美、至朴、精致、非遗——桥头竹编。自古以来,竹子在中华文明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坚贞不屈,凛然于天地,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一代文豪苏东坡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元初画竹三大家之一李衍著有《竹谱详录》,将竹视为“全德君子”,以竹入画赋竹以生命,追求一种藯籍、自然、高洁的内在美。<br>  在盛产竹子的桥头,人民群众也因地制宜,物尽其用,将竹子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造就了一项传承千年的传统技艺——竹编。这虽然没有文人雅士之伟大,但其用竹篾编织出来的器物,可谓大美至朴、和谐恬静,不张扬却自有一种浩然之气、文化之柔、精致之美。无论是日常使用还是置物装饰皆天然明净,纯璞归真,可得竹艺之趣。<br>  桥头竹编历史,可溯至宋代,至清代桥头竹编制品工艺由粗至精、由简至繁,由生活类的筐、篼、箩、篮、簸箕、背篓等,发展到竹编茶器、竹编包饰、竹编花瓶、竹编蓝子等精致工艺品。<br>  桥头竹编讲究工艺与流程。其选竹、破竹、晒竹、启篾片、开丝、拉丝等备料上和起底、竖简体、撕丁、扭口、锁口等编织上都具有独到的传统手工操作技艺,甚称桥头一绝。现正申报省级非遗。<br>  精美、防腐、耐用、大气——碧溪三峰缸。在碧溪镇三峰村,手工制陶业历史悠久、规模庞大,从业者众多。当地称“做缸”,从事这一专业的人称为“缸窑人”“烧窑人”。 <br>  三峰盛产陶土。陶土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三峰缸就是以挖掘地下4-6米深处陶泥(当地称乌泥)为原料,经多道工序制作而成。<br> 三峰制缸工艺精湛。主要有淘泥(陶土制成陶泥)、摞泥(陶泥摞成柱状)、拉坯(大盘旋转手工拉成坯)、印坯(印模成各种形状)、修坯(修刮整齐和匀你)、捺水(洗去坯上尘土)、画坯(坯上作画)、上釉(粗糙变光滑明亮)、烧窑(千度高烧炼)、成陶(坯变成器)等十大工艺。<br>  三峰做陶缸一般以家族为单位,父教子传。泰和碧溪及附近遂万泰、永新、井冈山的制陶师傅多出该村。到70年代,社队企业发展,建设大型缸窑,从业100多人。<br>  三峰陶缸,制作精美、防腐耐用,是当地人民生活的主要器具,大都销售遂川、泰和、永新、井冈山、吉安等地。<br>  此时,㴩水河畔、高行乡里,好风好景、美味美食、民俗民情、技艺技能,闻名遐迩,薪火传承,个个都是传统技艺的民间工匠。</h3> <h3> 之十:净净的㴩水河<br>  <br>  㴩水河之“净”,源于这方佛道教净土。这里,山青、水青、气青,“名山出古寺,钟鼓伴经声”。其桥头金山古寺、朝仙崖古庙、高紫山法藏寺;其碧溪白马寺、飞锡阁;其禾市白泉山观音寺。座座都是神山圣水、道观佛寺。真可谓净净的㴩水河。<br>  金山寺——位于白鹭湖风景区五龙山上。每年的七月七日,为法会日,来自附近三县(遂、万、泰)的朝山香客络绎不绝。<br>  金山寺, 主要是为掌管名山香火的康天君(又称康老爷)祝寿。康元帅,名叫康广席,又曰康妙威,一般称康天君、康将军等。他是道教著名的护法神,封“仁圣元帅”;他是“三十六天将”之一,亦是“东岳大帝十太保”之一。<br>  据说康元帅生长于黄河之滨,非常仁慈,乐善好施,时常救助贫病之人,扩及万物,甚至曾经从老鹰口中救下小鸟。鸟衔着“长生草”以报答他,民众都说他“仁圣”(仁慈圣明)。<br> 康元帅登天之后,天帝就封他为“仁圣元帅”,掌管四方土地神。元帅的造像是左持金斧、右持爪锤,威武神灵。当地供奉他,以为百姓祈福。<br>  朝仙崖——在泰和县西部井冈山脚下的泰和桥头镇内,有座在当地颇有点名气的庙宇叫朝仙崖。<br>  朝仙崖不仅是佛教胜地,更是人们浏览自然风光、缅怀民族英雄文天祥重要之所。山上有仙崖洞、赵公洞、仙女峰、生命之源、观云台、狮子岩、观音岩(又名莲花石)、炼丹岩、嬉戏台、沐浴潭、观景台、议事台、石瀑泉、仙水井、仙棋坪、金鸡洞等景点80多处。 <br>  朝仙崖位于319国道旁的桥头镇水北及石昌村之间。它山如翠屏、林木葱郁、山谷深邃、云雾缠绕、环境幽雅;它东北山下是一片楠木林(江西最大规模楠木群),现为泰和桥头4A级乡村旅游景区。<br>  朝仙崖至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始建于唐朝。初时,一高僧云游至朝仙崖,见这里山峦耸立、怪石嶙峋,林木阴翳、山势俨然,山泉在白峰岩中泻落,似条白练从天而飘下,是讲经布道、修行的好场所。高僧大喜,于是选择在山腰建立庙场。<br>  朝仙崖还有一段显为人知的故事。南宋末年,元军南犯,朝廷慌乱,皇帝下诏勤王。吉安人福相文天祥响应号召,通告各州县聚粮起兵,以抗元军。1277年7月,文天祥到泰和招募义军,同元兵五千余人激战于泰和樟塘乡中步村“九坃十八面”(今万合境),终因寡不敌众而兵败。后经安福转入桥头境内,乘舟沿江而上,遇桥头长溪人胡文可、胡文静两兄弟,便一起密上朝仙崖商议匡复江山社稷大业。因叛徒告密,胡氏兄弟等人相继被杀,文天祥只身南下,继续组织抗元力量。<br>  “重来江上日西斜,不见书楼万树花,唯有故人风月在,青上茅屋是仙家。”据说当年胡氏兄弟等人遇害后不久,文天祥曾秘密潜回朝仙崖,伤心悲愤作下此诗以示凭吊。<br>  南宋朝廷灭亡以后,朝仙崖佛殿遭毁灭。大明英宗为褒扬胡氏兄弟为国捐躯的壮举,在朝仙崖敕刻了“万古纲常”石匾。如今,为恢复古迹朝仙崖殿,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及其他义士,泰和民间百姓自发捐钱捐物,重新新建了今日朝仙崖庙宇。<br>  白马寺——白马寺坐落在泰和县碧溪镇里山村西坑垄上。四面群山环抱,山峦叠嶂,一溪穿流而过,溪水清澈甘甜。真可谓风景美如画。<br>  白马寺,寺内神像林立,惟妙惟肖。大雄宝殿门前,有一雕塑的将军骑高大白马,威武雄壮,栩栩如生,格外引人注目。<br>  说起这匹高大的古白马,还有一段美丽神奇的传奇故事,一直在当地广为流传。白马寺原名白竹寺。传说唐朝初年,李世民登基做了皇帝,离京南巡。因秘密行动,只带了护卫十几人。李世民骑一匹日行千里的白色骏马,一路风程仆仆。<br>  一日来到白竹寺,忽一阵狂风吹来,顿觉人困马乏,饥饿难忍。白马立地不走,任凭吆喝鞭打,就是无动于衷。李世民大惊,抬头一看,只见此有几座笔架人形山,左似父子弹琴,右像敲木鱼念经。山峰隐现,云遮雾罩,好一处人间仙境,遂下令安营扎寨。白马长嘶三声,以示响应。<br>  突然,白马挣脱缰绳,腾空而起,直奔踞驻地三里之遥的白竹岙而去。马夫不敢怠慢,跌跌撞撞地追赶,只见白竹岙的竹叶全部由青变白,原来白马要吃白竹叶。从此白马早出晚归,自由觅食,无需照看。<br><br>  这年七月大旱,当地马田垅村富翁胡老财有良田百亩,雇打手十余人,昼夜霸溪守水。穷人几亩薄地,灌不到一点水。穷人只好来白竹寺求神降雨,白马得知,满腔愤怒。是夜,亲自出动,使用神妙的办法,逆水灌溉至穷人田间。五更,打手巡水而至,发现白马帮忙,急用泥巴追打。第二天,到白马寺一看,只见白马满身泥泞,神态疲惫。人们方知是白马嫉恶如仇帮了穷人的忙。<br>  旱情持续,河床干涸,田地龟裂,连胡老财的田地也干裂,眼看农民颗粒无收。白马此时烦躁不安,不眠不食,且失踪两天。待白马归寺,浑身湿透,神态乐观,马蹄哒哒。顷刻,电闪雷鸣,大雨倾盆。雨中夹带了大量海草,农民欢呼雀跃。而胡老财百亩田滴水未进,稻禾干枯而死,胡老财当即气绝身亡。事后人们才明白,白马失踪几天,原来是到东海龙王处借水,是白马又救了穷苦百姓的命。<br>  过了一段时间,李世民回京。临行,白马又不迈步了。李世民猜测一定是这匹白马与穷人心心相怜,即命按白马体型尺寸塑雕一神马,定居寺门,并亲笔书写“道法通天”的大匾,此匾可惜在“文革”中被毁。勤劳朴实的百姓感恩白马,更是敬仰白马。为纪念白马,改白竹寺为白马寺。<br>  白马寺香火鼎盛,乡里乡外慕名前来祭拜者络绎不绝。每年农历2月19日、8月13日为法会日,以纪念白马“逆水灌溉,缓解旱情,救治穷人”的恩德,祈求年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同时,也庆贺秋收丰年,百姓安康。<br>  高紫山法藏寺——位于桥头水坑村六七河畔,距319国道3公里。由全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一诚大法师题名“法藏寺”。<br>  法藏寺初名高紫名山,因山四周长满茂密竹林而得名。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山泉流淌,鸟语花香,是个“静安其身、静养其神”的好地方,也是修心养性的好去处。现巳成为泰和桥头旅游的重要景点。<br> 法藏寺也有一段传奇神秘的故事。即,法藏寺住持刘皇英,其父为附近高紫名山寺庙(永新与泰和碧溪交界处)的著名住持,中年出家于高紫山,尽毕生奉献于高紫山。圆寂后,传梦于其女刘皇英在家乡泰和桥头水坑村建寺庙,以保佑当地百姓。并神秘地降入凡间传授法术和医术给刘皇英,使刘皇英成为当地民间草医草药的著名医生。刘皇英成名后,按其父的传梦兴建了寺庙,并请一诚大法师为寺庙开光。现为泰和较大规模的寺院之一。<br>  此外,这里还有禾市白泉山寺和碧溪的飞锡阁寺、大峰仙寺、清泉寺等著名古寺。我因2002年—2012年在县委统战部工作之缘,前往这些寺庙考察,与当地政府共商管理制度。且泰和县委、政府非常重视宗教工作,争取省民宗局支持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纳入规范化管理。 <br> 此时,㴩水河畔、高行乡里,金山寺、朝仙崖庙、白马寺、法藏寺、白泉山寺、飞锡阁寺、大峰仙寺、清泉寺,个个都是晨钟暮鼓的千年古剎。<br> </h3> <h3><br>  此时此刻,我们看见㴩水河之美,美在红色革命、美在悠久历史、美在动荡起义、美在人文荟萃、美在人杰地灵、美在神奇神秘、美在青山长在、美在绿水长流、美在气青净土,真可谓“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毛主席诗)!<br>  此时此景,我们触摸高行乡之美,美其沧桑岁月、沧桑历史,美其滚滚年轮、滚滚向前,美其百年发展、百年巨变,美其时代进步、时代繁荣,美其小康梦想、小康夙愿。真可谓“沧海桑田、蓬莱清浅”(晋.葛洪《神仙传.王远》)!<br>  啊!山水与自然、蓝天与白云、阳光与大地、耕读与诗书、灵秀与文华、精神与心灵、改革与开放、传统与潮流、历史与未来、奋斗与幸福。美丽的㴩水河,和谐、和顺、和睦,美好、美满、美妙,交融、交织、交响与相伴。她,是那么地让人依依不舍,是那么地让人恋恋不忘,是那么地让人留恋忘返......<br>  啊!山有灵、水有韵,树有根、叶有情,村有景、景有村,乡有愁、人有梦。美丽的㴩水河,红红、古古、动动、文文、灵灵、奇奇、青青、绿绿、土土与净净。她,从井冈山红色而来,向郁郁葱葱的广袤大地流去;她,从高行乡古色而来,向生机勃勃的伟大时代流去;她,从千百年远古而来,向幸幸福福的美好未来流去……<br>  (注:资料来源:有泰和《县志》;有“泰和风”“泰和云”“泰和文旅”官网,其中温珊薇、胡迎春、傅家坤、罗白雄、李飞雄、李飞明等文参考;有“泰和圈”“爱在泰和”“仙槎印象”“修谱宗亲”等微网;有自已下乡境域民情了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