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娃娃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p><p class="ql-block"> 全文及注音</p><p class="ql-block">  guan zi zai pu sa,xing shen bo re bo luo mi duo shi,zhao jian wu yun jie kong,du yi qie ku e。</p><p class="ql-block">  观 自 在 菩 萨,行 深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时,照 见 五 蕴 皆 空, 度 一 切 苦 厄。</p><p class="ql-block">  she li zi,se bu yi kong,kong bu yi se,se ji shi kong,kong ji shi se。</p><p class="ql-block">  舍 利 子,色 不 异 空,空 不 异 色,色 即 是 空,空 即 是 色。</p><p class="ql-block">  shou xiang xing shi,yi fu ru shi。</p><p class="ql-block">  受 想 行 识,亦 复 如 是。</p><p class="ql-block">  she li zi,shi zhu fa kong xiang,</p><p class="ql-block">  舍 利 子,是 诸 法 空 相,</p><p class="ql-block">  bu sheng bu mie,bu gou bu jing,bu zeng bu jian,</p><p class="ql-block">  不 生 不 灭,不 垢 不 净,不 增 不 减,</p><p class="ql-block">  shi gu kong zhong wu se,wu shou xiang xing shi,</p><p class="ql-block">  是 故 空 中 无 色, 无 受 想 行 识,</p><p class="ql-block">  wu yan er bi she shen yi,wu se sheng xiang wei chu fa,wu yan jie,</p><p class="ql-block">  无 眼 耳 鼻 舌 身 意,无 色 声 香 味 触 法,无 眼 界,</p><p class="ql-block">  nai zhi wu yi shi jie,wu wu ming,yi wu wu ming jin,</p><p class="ql-block">  乃 至 无 意 识 界。无 无 明,亦 无 无 明 尽,</p><p class="ql-block">  nai zhi wu lao si,yi wu lao si jin。</p><p class="ql-block">  乃 至 无 老 死,亦 无 老 死 尽。</p><p class="ql-block">  wu ku ji mie dao,wu zhi yi wu de,yi wu suo de gu。</p><p class="ql-block">  无 苦 集 灭 道,无 智 亦 无 得,以 无 所 得 故。</p><p class="ql-block">  pu ti sa duo,yi bo re bo luo mi duo gu,xin wu gua ai。</p><p class="ql-block">  菩 提 萨 埵,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心 无 挂 碍。</p><p class="ql-block">  wu gua ai gu,wu you kong bu,yuan li dian dao meng xiang,jiu jing nie pan。</p><p class="ql-block">  无 挂 碍 故,无 有 恐 怖,远 离 颠 倒 梦 想,究 竟 涅 盘。</p><p class="ql-block">  san shi zhu fo,yi bo re bo luo mi duo gu,de e nou duo luo san miao san pu ti。</p><p class="ql-block">  三 世 诸 佛,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得 阿 耨 多 罗 三 藐 三 菩 提。</p><p class="ql-block">  gu zhi bo re bo luo mi duo,shi da shen zhou, shi da ming zhou,</p><p class="ql-block">  故 知 般 若 波 罗 蜜 多,是 大 神 咒,是 大 明 咒,</p><p class="ql-block">  shi wu shang zhou,shi wu deng deng zhou。neng chu yi qie ku,zhen shi bu xv。</p><p class="ql-block">  是 无 上 咒,是 无 等 等 咒 。能 除 一 切 苦,真 实 不 虚。</p><p class="ql-block">  gu shuo bo re bo luo mi duo zhou。</p><p class="ql-block">  故 说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咒。</p><p class="ql-block">  ji shuo zhou yue:</p><p class="ql-block">  即 说 咒 曰:</p><p class="ql-block">  jie di jie di,bo luo jie di,bo luo seng jie di,pu ti sa po he。</p><p class="ql-block">  揭 谛 揭 谛,波 罗 揭 谛,波 罗 僧 揭 谛,菩 提 萨 婆 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经译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般若智慧观照自心而获得解脱自在的菩萨,修行极深的般若智慧时,观察洞见到集聚构成人我的肉体,感受,思想,意志,心识等五种要素,是因缘相依的生灭关系。他的本质是空,而非实体的存在。菩萨因彻见这五种集聚的要素是缘起性空,所以脱离生老病死苦以及一切的痛苦。</p><p class="ql-block">  舍利弗啊!肉体以及一切的物质现象,不是真实的存在,不外乎是因缘相互依存的生灭关系,所以物质和空并无差别;而空和 物质二者在本质上也没有不同,因此空不异於物质。有人认為空是没有,物质是有,而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彻见到物质就是空,空就是物质,犹如水和水波的关系,二者既是各别的,也是一体的。感受,思想,意志, 心识,同样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舍利弗啊!这五种集聚的要素,从它缘起性空的本质来说,它既没有生起或灭失,也没有所谓污垢或清净,更不会增多或减少。所以,在缘起性空的本质上,物质,感受,思想,意志,心识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人对外界的认识,需透过眼,耳,鼻,舌,身体,意识六种感官与物质,声音,香臭,味觉,触觉,其他一切事物及概念等六种外境,分别相对应而认知一切,这些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人的一切认识作用各有不同,包括眼,耳,鼻,舌,身体,心识,物质,声音,香臭,味觉,触觉,其他一切事物及概念,甚至於眼,耳,鼻,舌,身体,心识的识别作用共十八种,它们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p><p class="ql-block">  不经由佛教导而独自开悟的缘觉圣者,因观照十二因缘而了悟,但菩萨以般若智慧照见十二因缘是缘起性空的,所以不论是导致生死轮回的主因无明;或是灭尽无明, 甚至於生,老,病,死,或是因灭尽无明而脱离甚至於生老病死,也都不是实体的存在。亲自听闻佛说法而证悟得声闻圣者,因观照四諦而了悟,但菩萨以般若智慧见苦,苦的原因,灭苦而解脱,灭苦的方法这四諦是缘起性空的,不是实体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菩萨所证得的境界中,既不存有能证悟得般若智慧,也不存有所证得的境界,因為菩萨彻见一切是缘起性空的,一切是不可得 的,心不执著於一切。使自己及一眾生都获得开悟的菩萨,由於修行可至生死彼岸的般若智慧,而通达空得真理,所以心中没有一丝牵掛及烦恼障碍;因而不恐惧生死,远离一切错误,不合理的思想,行為,妄想等等,终於达到寂灭无為的最高境界。</p><p class="ql-block">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佛,都是由於般若智慧,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佛。因此,由以上可得知般若智慧是具有不可思议力量的密咒,是可破除一切愚痴黑暗的密咒,是至上的密咒,是可达成涅磐妙果无与伦比的密咒。它能去除一切的痛 苦,灾厄,是真实不变的真议真议。因此,宣说般若智慧的密咒如下:去!去!去到生死的彼岸!与眾生一起去到生死的彼岸!愿迅速同证正觉,获得大成就!</p> <p class="ql-block">  《心经》是最直接、最严谨、最精辟地破除一切执著,直证佛果的大智慧。</p><p class="ql-block"> 它是从六百卷《般若经》中取出来的一段,正文总共260个字,加上标题8个字,268个字。</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全部佛法浓缩到《般若经》,《般若经》再浓缩到《金刚经》,《金刚经》再浓缩到《心经》,它是这么一部最精华的经。</p><p class="ql-block"> 《心经》也是被念诵最多的一部经。中国有许多佛教徒,其中的出家人每天早晚课诵中都有《心经》,还有超度、放生等仪规中也有《心经》。</p><p class="ql-block"> 《心经》的力量很大,必须加上去,否则那些冥界众生超脱不了。所以它可能是大乘佛教中传诵最广的佛经。</p><p class="ql-block"> 它被译释最多,最精辟最精彩,是精华的精华,它被最普及地使用,那就可知这部经的地位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关于译者,最早翻译此经的是鸠摩罗 什,玄奘译本是最通行的,关于玄奘大师和《心经》还有些传奇故事,有两种说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种说法。</p><p class="ql-block"> 玄奘大师在取经途中经过四川,在一座寺院里见一位老和尚病了,身上起了一身恶疮,又孤独无依,玄奘就留下来照顾他,伺候得特别周到。</p><p class="ql-block"> 最后临别时老和尚说:“来,来,我给你一个宝贝,将来你一路上到哪儿都会受用。”就把《心经》给他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种说法。</p><p class="ql-block"> 他在取经途中,经过沙漠地带时,遇到非常恶劣危险的天气,就住进一个偏僻的小寺院歇息,也是遇到一个老和尚,孤身一人,浑身脓疮。玄奘大师见后不忍离开,就住下来伺候他。</p><p class="ql-block"> 最后老和尚临终时也说:“我有一能够帮助你西天取经的宝贝神咒,你好好用,它能帮你成就。”说完就死了,他就得到了这《心经》。</p><p class="ql-block"> 他取经是偷越国境去的,皇帝没有批准,还抓回他几次,大家觉得他是做好事就偷偷把他放走了。实际上他是偷越国境,没有护照,也没有对方签证,老是抓他又放了他。历史上有这个记载。</p><p class="ql-block"> 当他取经回来,国内上下都知道他成就很高,唐玄宗才出城欢迎他,不但既往不咎,还当功臣礼遇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两种传说有共同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第一,都是一位身有脓血的老和尚赐经给他,都认为他是观音菩萨化现,这说明应是同一个人,而且都告诉他在取经路上此经能用;</p><p class="ql-block"> 第二,包括他自己的回忆录也说,他在取经整个过程中遇到种种磨难、风险,都是靠诵《心经》化险为夷。</p><p class="ql-block"> 所以这两种传说基本上一样,照顾老和尚,得到法宝,然后依靠受持它渡过难关,最后取得了真经,《心经》是这么来的。</p><p class="ql-block"> 有些人用《心经》祈福消灾,确实很灵验。诵《心经》,真把病诵没了。所以玄奘大师尽管途中遇到猛虎恶兽,遇到强盗,或茫茫沙漠,八百里路,连鸟都飞不出去时,他居然孤身牵一匹瘦马有惊无险地渡过。</p><p class="ql-block"> 据他自己回忆,就是靠《心经》化解一切灾难的。我们诵的这个《心经》就是玄奘在西天取经路上百用百灵的一个“神咒”。</p><p class="ql-block"> 根据传说,《心经》是观音菩萨亲传的,人们也普遍这么认为。所以我们应当好好学习这部经,深入领会,实实在在体悟。不论你想世间生活圆满,还是想往生净土,还是想即身成就,还是遇到什么天魔、外魔、心魔,想摆脱,或要知道何为究竟佛法,只要学了《心经》,就都清楚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 以上文字部分摘录于《了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晋,王羲之 行书《心经》,即《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中之《心经》。《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经怀仁禅师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24年所得,终刻制成精彩书法碑文,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养活、养成、养大了的一大批书法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 张旭 草书《心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 欧阳询 楷书《心经》</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元 赵孟頫 行书《心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 赵孟頫 行书 <span style="font-size:18px;">《心经》</span></p><p class="ql-block"> 赵孟頫《心经》行书册页装,3开。第1开前是清相国梁清标(棠村)题签和清张英、张照、励宗万等人跋,后是白描观音大士像。第3开前是白描韦陀像,后是明王稚登跋。每单开纵28.8厘米,横10.8厘米。此册原为清张若蔼旧藏,有“炼雪鉴定”、“晴岚居士”等印。乾隆时入清宫,有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藏印。《心经》原为手卷,入清宫后改为册页,并加装檀香木雕花夹板。《心经》前后的《观音像》、《韦陀像》是清人所绘。著录于《秘殿珠林续编》。赵孟頫是元代著名书法大家,他曾经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功名亦何有,富贵安足计。唯有百年后,文字可传世。”幸运的是,到了几百年后的今天,赵孟頫的书画艺术品俨然成为举世之宝。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信奉佛教者就把写经作为积累功德的一种方式,但基本都是以楷书的形式来写,赵孟頫写的这一卷《心经》确实用行书写成,在史上算得上是首个。赵孟頫礼佛虔诚,以元代高僧中峰和尚为师,常往吴兴弁山幻住庵拜佛参禅。而且,赵孟頫也虔诚的抄写了很多本《心经》。流传至今的至少有五种版本,而这一版本尤为珍贵</p><p class="ql-block"> 中峰和尚:浙江钱塘人,俗姓孙。他早年出家,后主天目山中峰狮子院,称中峰和尚,与赵氏交往密切。据统计,赵氏写给中峰和尚的书札,有近二十札留存于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 八大山人 朱耷 《心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 文征明 《心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 董其昌,米法行书《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拓本,作于崇祯六年癸酉(1633),董其昌以米芾笔法书心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被誉为千古一帝的乾隆皇帝也对《心经》推崇至极,并留下了大量的《心经》作品。乾隆御笔大士像并心经图轴,创作于乾隆二十二年, 纸本墨笔,95x41.91cm,笔法圆润、遒劲飘逸,是乾隆皇帝一生中较为精彩的作品,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吴昌硕 篆书《心经》十二条屏</p><p class="ql-block"> 吴昌硕晚年的扛鼎之作,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每屏高132.5厘米,宽30.2厘米。大致推算一下,每字约在10厘米见方左右。全篇268字,除开篇“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标题与末行2字之外,其余各列皆有12字,每一屏下半段右侧皆钤《道在瓦甓》印章。</p><p class="ql-block">《心经》内容有几个词组与单字重复频率极高,处理起来不容易,纵观全篇,一气呵成而无疲态。最后有一段跋语:“曾见完白翁曾篆《心经》八桢,用笔刚柔兼施,虚实并到。服膺久之,兹参猎碣笔意成此。自视尚无恶态。丁巳暮春。”可知吴昌硕写这件作品乃有感而发,不敢说超越前贤,但内心与古人争一地位的雄心还是有的,老骥伏枥,壮志凌云。吴昌硕篆书宗法石鼓,历经60余年,至老不辍。这件作品成于丁巳年,即1917年,时吴昌硕已74岁。晚年功力炉火纯青,人书俱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弘一法师 《心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笔者抄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