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读《纯粹理性批判》期间,写了三篇读书笔记,记录一下自己的心得。这是第一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纯粹理性到万法唯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一个红尘中的凡夫俗子,遇到事情可以不慌不忙、从容应对,往往就会被称为“理性”了。人在这纷乱的世界中,要一直保持清醒、保有其理性而不感情用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要把理性淬炼到纯粹,然后对纯粹理性进行批判,那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什么样的人才有这样的智慧和能力?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那必定是神一样的存在!虽然在打开《纯粹理性批判》之前就早有心理准备,但还是被康德的睿智与严谨所震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理性与批判</b></p><p class="ql-block">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知识形成的底层罗辑是什么?经验、感知、统觉、以及理念的先验规定性是么? “知”与“在”、“知”与“表象”、 “知”与“物自体”之间因果的解析,二律背反到底意味着什么?一路下来只有一个感受,就是觉得“木头脑子”这个名号似乎真是很适合自己,真是毁三观呀!世上有许多高深莫测的事儿其实诀窍很简单,一旦点破了就毫无神秘可言。可是纯粹理性属于另外一种,是那种把一切都摆在你面前,而你还是一脸茫然,是告诉你了一切,你也不懂的那种。一页页地读下来,感觉真的是很绝望,人与人的差别怎么会这么大呢!没办法,也只能用老天赏下的这个木头脑子感受一下纯粹理性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验是惟一能够给予人类概念以实在性的东西,没有经验的验证,任何概念都只能是空洞的理念,没有真实性可言。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官经验,由此达到知性,并终止于理性。但人类的感观经验是被人类感观通道能力所限定的,除了眼、耳、鼻、舌、身之外,人类没有其它可以抵达外部世界的通道。而仅有的这五种通道,每一种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眼睛对光谱识别的范围,耳朵对声波频率的辩别能力。人类在感知上的先天局限性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类概念的局限性,从而也就决定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确认什么是“知”,什么是“在”,明确“知”与“在”的关系,为理性划定边界,这或许是康德为理性大厦奠定的基石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世界要么是无限的,要么是非无限的(有限的),这一选言判断只能二选一。然而当“有限”与“无限”的正确性都可以被严格推理论证时,就产生了令人尴尬的二律背反。时间有没始终也是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讲,二律背反验证了人类理性的有限局限。一旦试图超越这个界线,就会产生相悖的状态,也就是说二律悖反就是理性思考的极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换一个角度看,或许根本就用该用“有限”或“无限”来衡量世界,就好比问一把椅子的雌雄。雌雄本不是椅子的特质,如同界限本不是宇宙的特质、始末不是时间的特质一样。有谁可以指出一个圆的起点和终点呢?人们认为时间是线性的序列,可以在序列两端无限制地延续或追逆。但时间真的是线性的吗?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人眼中的直线,在鱼眼或者是鹰眼中就不是直线,对空间的感受也是一样。人类对几何形状的认知是受先天感知系统限制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间和空间是要依凭参照物才可以存在的,时间是序列,空间是综合并存。如果没有参照系,时空便没有意义。既然人类的感性是受先验限制的,那么作为感性直观形式的时空必然也是受到限制的。正如康德指出的那样:“<b>空间和时间二者都不是物自体的规定,仅仅是我们的感性的规定</b>”。也就是说时空只是人类外感观与内感观得以展开、赖以发生的背景和舞台,与物自体的客观存在并没有依存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们思考宇宙这个概念时,是不是隐含这样一个前题,<b>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总体、一个没有边界的总体?如果宇宙有边界,那么在这特定的边界之外的部分是不是还被称之为“宇宙”?如果是的话,那与没有边界又有什么区别呢?对于时间也是一样,时间概念隐含着序列排布的无限性。在某个界限以前或之后还会有其他事情发生,那还是时间!仔细推敲,或许在空间与时间概念自身的定义之中就隐含着答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可以找到序列中的最初者,它逝去的时间就是世界的开端,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及霍金和他的《时间简史》了。康德之后的二百多年中,犹其是广义相对论和黑洞理论的提出,把人类对时空的认知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当今的学术界把时间开端定为大爆炸,认为大爆炸是宇宙的起源,在大爆炸之前时间“不存在”。霍金在《时间简史》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大爆炸是宇宙的开端,是时间的起有效起点;而宇宙坍缩即大挤压,是宇宙的终结,是时间的终点”。在这里我想要强调的是所谓“有效起点”,因为霍金认为,在奇点状态下宇宙没有人类可以描述或言表的属性,所以奇点以及它之前的一切对人类都没有意义,所以忽略不计。因为人类只能认识物质的属性,当一个物质没人类可感知的属性时,它的存在与否对人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第一次读到这些的时候,真的是有些吃惊,这哪里是什么科学定义的第一序列?只不过是“我弱、我不懂、我无法理解,所以你就不存在!或者你存在不在与我无关”的自欺欺人罢了。可是在吃惊之余,内心里又有点窃喜!大神们终于认怂了,他们找到了人类认知力的极限,承认自己有所不能。承认自己有所不能虽然很无奈,但是这并不丢人。想通了这一点,对自己的这个也就木头脑子释怀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况且是大爆炸只是科学家的一种假设,是迟早会被证伪的假设,正如当年的地心说、日心说和牛顿经典力学一样,而且大爆炸说并不能从哲学上解决时间有无开端的二律背反。正如霍金在《时间简史》中指出的那样:“任何物理理论总是临时的,你永远不可能证明它。不管多少回实验结果和某个理论相一致,你永远不可能断定下一次结果不与它矛盾”。这或许就是人类最具智慧的大脑想要告诉我们的,这便是“知”或者是“知识”的真相。<b>永远没有什么“客观规律”,所有的“规律”都是主观的,是人类对世界表象的主观认知,而人类的认知都是受先天能力所规定、所限制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时间的解构,直接导致第一因(第一推动力)的虚无,所以海涅说康德攻进了天国、杀死了上D。可是康德本人却说,他为理性划定了边界,为信仰留出了空间。听起来很狗血、很富有戏剧性,不是吗?这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道理:对同一事物,不同人会有完全不同的诠释。那么孰是孰非呢?用思辩的逻缉看,或许二者都对又都不对,每人都是摸象的瞎子。或许上D与其它物自体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人类所能感知的只是表象,以人类的认识能力,物自体是永远无法企及、无法把握、无法言表的。</p> <p class="ql-block"><b>二、唯识与批判</b></p><p class="ql-block">关于知与识的剖析与追问古有之,二千多年前佛陀在《楞严经》中就有细致的解说。到了唐代玄藏法师在《成唯识论》中对知与识又做了进一步的论述,十分精彩,从而开创了中土的唯识法相宗,也就是佛教最哲学化的一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背后有六识。“根”指的是物质、物理系统,比如眼根是眼睛的物理结构,人如果是得了白内障,眼根出了问题,眼睛看不到了,但眼识是没有问题的。一旦做了手术,切除了白内障,眼根问题解决了,就又没问题了。佛陀在楞严经中所说的“赤眚”,就应该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青光眼”之类的眼疾。用现代的知识来讲,眼识600-700纳米是把波长的光分辩为红色,舌识把含氯化钠的东西感受成咸,含多羟基酮的有机化合物感觉成甜。而意根许多人觉比较飘忽,难以把握,实质上它是指意所依存的、生物物质的部分,比如神经系统,即前五识的传递综合机制。而第六识意自身就是康德所说的“统觉”,包括先验的统觉(先天物理结构所决定的)和经验性的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康德对于知与识的分析并没有分别“根”与“识“,是把两者合在感知中一并讨论。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指出:“感官独自也不会犯错误;在感官中根本没有判断,既没有正确的判断,也没有错 误的判断”。用现代信息采集系统打比个方,眼耳鼻舌身五根是外部传感器,只负责信息采集,而不对信息进行处理,尽管传感器的灵敏度有限。对应的五根是五识就像如电脑操作系统中的五个驱动程序,把采集的信息转化为内部可以识别的模式。这是对原始数据的第一次整理、筛选,每天的海量信息中绝大多数都被抛弃,只从中选出对生存至关重要的部分,否则大脑势必过载暴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意根”是信息传输系统,而“意识”则是统筹集成与综合判断系统。第七识是对前六识结果的综合处理,把结果放入第八识中,这是存储机制。而第八识阿赖耶识(又被称根识)是种子,把七识运算的结果做为种子而带入下一世,是外存。玄藏法师在《八识规矩颂》中对第八识的描述是“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这怎么有点儿电脑安装光盘中引导程序的味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教认为“根”是物质的,是会衰老的,但根背后的识是不变的。正如佛问波斯匿王,你三岁看恒河与六十多岁时看恒河,眼根衰老了,但背后那个能知能辩的“识”变了没有?“识”六十年没有任何变化、没有衰老,故“识”不生不死。佛说“彼不变者,原无生灭”,这便是佛家讲灵魂“永恒”的依据之一。但是佛陀没细讲的是,如果今生的“业”在被写进阿赖耶识时出了错、或者是阿赖耶识中的数据丢失了会怎么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方面康德认为:“我”作为思维者是内感官的一个对象,叫做灵魂;外感官的一个对象的“我”则叫做肉体。我们在内直观中根本没有任何持久的东西,因为“我”只不过是我的思维的意识罢了。显然康德在《纯批》中并没有想讨论“外存”或“永恒”之类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家没有追问时间有没有始终,但佛家的时间尺度极大,大到人类无法想象的程。动辄四万八千劫,而世界的一次成坏为“一劫”。有人根据佛经上的提示算过,一小劫将近一千六百万年,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成为一个大劫,所以这么推算出来,一个大劫具体的说就有十二亿七千九百八十四万年,大约是十二到十三亿年。在这样的尺度下,时间的起止已经失去了意义,正如冬雪于夏虫一样。一切都在轮回,永无休无止,即便是跳出轮回得到永生,那个“永生”应该也是“朝菌”式的永生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被时空的问题困扰了许多年,也曾试着探寻答案,但始终未果,最终鼓起勇气来面对康德。因为自己明白,如果在这里再找不到答案,那就不可能有答案了。感觉对于理性的思考与纠结,有点儿像睡在一张伸不开腿的小床上,越是伸不直,你就越是想伸。可当你睡在大床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时间你都不会伸直双腿。相反,一个适度的弯曲更自在。厘清理性的边界,该想的想了、该批判的批判了,想伸展的也伸展了,那么怎么舒服、怎么自在就怎么活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题外</b></p><p class="ql-block">木头:</p><p class="ql-block">把理性淬炼到纯粹,再对它展开批判,也只有康德那么理性的人才可以那么纯粹,这样的人真的是不适合婚姻。</p><p class="ql-block">妻:</p><p class="ql-block">不对!苏格拉底是个证明,人们都说是因为娶了个悍妇,才成就了苏格拉底的哲学!尼采要是娶了媳妇肯定就不会精神崩溃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木头大笑,无言以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苏格拉底的老婆一辈子都不懂他在想什么、说什么,或许是她不愿听、不在乎,因为苏格拉底没有照顾到她与孩子们的基本生活。苏格拉底对现代文明的奠基地位是无慵置疑的,但是对于他的家庭来说,他还不如一介贩夫走卒,甚至是一个卖肉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暮春,周末的斜阳格外明亮、温馨,杯中的酒在阳光下透着迷人的色泽。一边准备着食物,一边聊着近来读书的感悟,香气慢慢弥散,充满了整个空间……。一时间让人觉得这一切似乎是那么的不真实,那么不可思议。不由得想起了那句“良辰美景耐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0-9-1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