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的四大渡口之一——界首渡口,军委纵队从浮桥通过的渡口。</p><p class="ql-block"> 界首镇为当时全州、兴安两县共管的桂北商贸重镇,古时此地是湖南与广西交界之地(全州原属湖南,明朝初期划归广西),故名界首。界首渡口位于界首镇老街北端的湘江下游,南距兴安县城约15公里,北距全州县城约45公里,是湘桂往来的重要古渡。</p><p class="ql-block"> 界首渡口河面宽100多米,水深流急,两岸都有山林,便于隐蔽。而且渡河后西行两公里就是桂黄公路,横过公路再行二三公里就能进入安全的越城岭地域。中央红军长征抢渡湘江,界首渡口是最理想的渡口之一。中革军委决定在界首渡口架设浮桥,确保中央和军委机关从界首安全过江。</p> <p class="ql-block">渡口新桥</p> <p class="ql-block">11月27日,作为全军的前锋,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经急行军抢占了界首渡口。第二天,红三军团第四师接防。红军占领界首后,工兵部队在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用木船、木板、毛竹和美孚油桶在湘江上架设浮桥,并多次将被敌军飞机炸毁的浮桥修复,保证了首脑机关所在的军委两个纵队顺利跨过湘江。为避开敌机轰炸,军委纵队特意选择在早、晚时间过江。30日拂晓时分,军委第一纵队从界首渡口浮桥过江;黄昏时分,军委第二纵队再从浮桥过江。12月1日,红三军团第五、第六师官兵在完成保护中央纵队任务后渡过湘江。 至12月1日晚上止,中央红军除红八军团之一部被击溃,红三军团第六师第十八团、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被敌切断无法过江外,其余部队都已渡过湘江。</p><p class="ql-block"> 从1934年11月25日中央红军作出正式渡江决定,历时7天,中央红军终于突破湘江,冲破了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p> <p class="ql-block">界首渡口</p> <p class="ql-block">红军堂原名三官堂。据史料记载建于1912年,因供奉着天官、地官、水官,得名三官堂。当地人为表示对红军的怀念,把其改名为“红军堂”。</p> <p class="ql-block">湘江战役水利保护区,上至界首镇,下至全州金屏村,全长32公里。</p> <p class="ql-block">渡江浮桥体验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