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济纳胡杨林

Zml

<p class="ql-block">  一直期待着去看胡杨林,不仅因为它的千姿百态和绚丽色彩,主要是被它“三千年”的顽强生命力所震撼和折服。胡杨林是国家二类珍稀保护植物,因“生而一干年不死,死而一干年不倒,倒而一干年不朽”被誉为活着的化石树。只是它最美的时节、也就是金色的胡杨林时节比较短,每年只有10月份中的短短半个月。2013年的10月终于成行。</p><p class="ql-block"> 我们去的胡杨林是位于内蒙古阿拉善旗的额济纳胡杨林,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位于世界第四大沙漠—一巴丹吉林腹地的沙漠绿洲之中,这里是世界上仅存的三大胡杨林区之一,据传已有一亿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额济纳旗的胡杨林,分布在额济纳河流域,从额济纳旗达来湖布镇向东的额济纳河,每隔两三公里就有一座桥,从一道桥到八道桥,每座桥都有胡杨环抱着,总共有二十几公里的路程,可以说人一直都是在胡杨林中穿行。</p><p class="ql-block"> 一道桥、二道桥和四道桥是理想的胡杨林观光区,八道桥的尽头即是巴丹吉林沙漠。其中,“二道桥”额济纳旗黑河东岸,沿岸的胡杨映出金色的倒影,蔚蓝的天空,倒影于河水之上。这里是《英雄》电影外景拍摄地,可观赏“晚霞撤余晖,胡杨染金秋”壮美之景。“四道桥”胡杨林比较集中,疏密有序,林中还有蒙古族牧民居住。</p> <p class="ql-block">  还未见胡杨林,就先被这幅画感动,太煽情了!</p> <p class="ql-block">  额济纳胡杨林公园大门。</p> <p class="ql-block">  内蒙古阿拉善沙漠国家地质公园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每年10月,胡杨林的色彩变得犹如枫叶般,一片金红,景色绝伦,堪称奇观。再加上“大漠孤烟”的沙漠奇观、游移不定的居延海风彩、神秘莫测的西夏黑水城遗址以及雄浑悲壮的怪树林,额济纳旗每年秋天都成为摄影家的天堂、旅行家的圣地。</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9月底开始,就有游客、摄影爱好者们不断涌入,或欣赏或创作,陶醉在这片金黄色的海洋之中。</p><p class="ql-block"> 对于胡杨林和其景色的赞美之词已经有了太多太多,这里,我已不想再描述了,只想说:“身临其境的感觉真好!”。</p> <p class="ql-block">  额济纳河。</p> <p class="ql-block">  额济纳河边的胡杨林。</p> <p class="ql-block">  走向一道桥胡杨林,我们只走到了四道桥,全程走下来20多公里,呵呵,吃不消!</p> <p class="ql-block">  胡杨林是一种生命力旺盛得惊人的沙漠植物,它活着不死一千年、死后不倒一千年、倒地一千年不朽。每年十月,大片的胡杨树叶由绿变黄,一眼望去,阳光下金色的树叶衬着湛蓝的天空于风中婆娑起舞,那强烈的反差,鲜明的影调,亮丽的色彩,十分绚丽。</p> <p class="ql-block">  可爱的沙漠之舟。</p> <p class="ql-block">  以下是怪树林,位于达来呼布镇东南20公里处的荒漠中,这里曾是一片茂密的胡杨林,因90年代初黑河上游无度用水,造成下游地下水位下降,使2000亩枯死的胡杨“陈尸”遍野,被当地称为胡杨的坟墓,因枯木形态各异、奇形怪状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这片枯树林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对生命之水的强烈渴望,体现了它们与恶劣自然环境顽强抗争的不屈精神。这里枯死的胡杨“陈尸”遍野,呈现出古老的原始风貌,冥冥之中,渗透出一股狰狞恐怖的气氛,令人毛骨悚然,这就是神秘的“怪树林”。</p><p class="ql-block"> 走进怪树林,犹如走进了古战场,仿佛这里刚进行过一场殊死的恶战,一片凄凉。置身怪树林,心灵被撞击,不说人们对大自然的破坏和被大自然惩罚、报复,只是,我看到了那“一千年不倒和一千年不朽”,真的震撼而无语。</p><p class="ql-block">入口处的牌子:</p> <p class="ql-block">  胡杨林外就是这样的沙漠了。</p> <p class="ql-block">  黑水城遗址位于达来呼布镇东南约25公里处的戈壁荒漠中。始建于西夏时期,当时西夏王朝在此设置“黑水镇燕军司”。公元1286年,元世祖忽必烈扩建此城,并设“亦集乃路总管府”。黑水城东西长470米,南北宽384米,总面积18.05万平方米。虽历经700多年,仍不失当年的高大宏伟。它是“古丝绸之路”以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西夏时期的《番汉合时掌中珠》、彩绘双头佛和元代纸币等举世无双。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纳入居延遗址保护区。</p><p class="ql-block"> 过去这里曾经有相当大的水域,仅著名的古居延海,就有726平方公里。黑水城就在三面临水的绿洲之中。公元1226年2月,黑水城经历了一场毁灭性的血战,如今黑水城外满地都是碎骨,半埋在沙土里。</p><p class="ql-block"> 资料介绍:黑水城现存城墙为元代扩筑而成,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434米,南北宽384米,周围约1600米,最高达10米,东西两面开设城门,并加筑有瓮城。城墙西北角上保存有高约13米的覆钵式塔一座,城内的官署、府第、仓敖、佛寺、民居和街道遗迹仍依稀可辨。城外西南角有伊斯兰教拱北一座。全城面积超过十八万平方米。城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城为军政官署和寺庙等宗教活动场所;东城则为吏民和军队居住区及仓库等。城东西各有一座城门,门宽四米五。建有瓮城,瓮城门南向。城墙高十一米,墙四角加厚,成圆锥形,顶部外侧建有女墙一道。城中有一条大道贯穿东西。城东南有一座方形堡子,堡东有一座高土台,台东又建有两排房屋,外有围墙。城外是居民的宅院。黑水城在元朝为亦集乃路,蒙古语称哈拉浩特(黑城)。明以后城渐废,晚清末年,俄国、英国、日本等国文物贩子曾从这里盗窃了不计其数的文献、文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这里因水草丰美,河流湖泊密布,森林茂密,在新旧石器时代就有大量人类在这里居住、繁衍,在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城市周边的经济发达,水运交通便利,也是贸易集散地,是草原游牧部落和南方中原农耕部落开展物品交易、互通有无的交易市场。</p><p class="ql-block"> 到西夏鼎盛时期时,黑水城已不再是一座单纯的军事城堡,逐渐变成一座经济、文化都较为发达的繁荣城市。当时的黑水城内,官署、民居、店铺、驿站、佛教寺院以及印制佛经、制作工具的各种作坊布满了城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这种情况大约持续了近200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公元1226年,北方“蒙古汗国”的成吉思汗率领大军征伐西夏,首先攻克了黑水城,并由此南下,直取西夏的国都中兴府,次年,西夏灭亡。元朝建立后,黑水城依然沿用,而且受到元朝统治者的重视。由于黑水城是漠北通往内地的重要交通枢纽,元朝统治者不仅派遣了大量军队来黑水城驻防,还从各地迁来许多汉族和蒙古族人,来这里与当地人共同发展农牧业生产。当时,各族人民利用额济纳河的水利资源开渠造田,经过数十年的奋斗,先后屯田近万亩。</p><p class="ql-block"> 元朝时期的黑水城,不仅是一座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繁荣城市,而且黑水城还是当时“北走岭北、西抵新疆、南通河西、东往银川”的交通要冲和元朝西部地区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 站在黑水城遗址旁,根本不敢想象当年的风光和美景,只见长方形的城墙外已经被沙漠埋没了一半,四周已经完全都是沙丘,荒凉一片,根本不敢想象人在这里能够生存。</p> <p class="ql-block">  在城堡上俯瞰城内废墟。</p> <p class="ql-block">  已经被黄沙掩埋了一半的土城墙。</p> <p class="ql-block">  居延海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北部,形状狭长弯曲,有如新月,额济纳河汇入湖中,是居延海最主要的补给水源。居延是匈奴语,《水经注》中将其译为弱水流沙,在汉代时曾称其为居延泽,魏晋时称之为西海,唐代起称之为居延海。</p><p class="ql-block"> 居延海地区自远古以来就是一片碧海云天、树木葱笼的好地方。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特别是在西北少数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自先秦以来,这里几度繁荣鼎盛,后几经战乱破坏,历尽沧桑。她以浩水水域,肥沃的土地,富庶的物产和重要的地理位置,养育了历代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也成为额济纳土尔扈特部落繁衍发展的摇篮。</p><p class="ql-block"> 居延海的湖面因额济纳河的改道而时有变动,自元代以后分为了亦集乃、哈班哈巴儿、塔剌失三个海子(湖泊),清代以来又分成了东部的苏泊诺尔(蒙古语,意思是母鹿湖)和西部的嘎顺诺尔(蒙古语,意思是苦湖)。两湖之间相距约35公里,平均水深1.5米,湖面上碧波荡漾,湖畔芦苇丛生,湖中生长着鲤鱼、鲫鱼、大头鱼、草鱼等鱼类,天鹅、大雁、鹤、水鸭等常来此栖息。</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居延海水量充足,湖畔是美丽的草原,有着肥沃的土地,丰美的水草,是我国最早的农垦区之一,早在汉代就开始了这里的农垦历史。居延海还是穿越巴丹吉林沙漠和大戈壁通往漠北的重要通道,是兵家必争必守之地。《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汉)使强弩都尉路博德筑城居延泽上。”后又在这里设郡立县,南北朝时期柔然占领这里,隋唐时这里属于突厥,宋代时这里在西夏国的统治之下,是当时西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在漫漫黄沙中的这片绿洲上,碧水边,有过许多传说,也曾发生过许多动人的故事。相传,西汉的骑将军霍去病、“飞将军”李广,进攻匈奴时都曾在居延泽饮马。据说,在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也曾到过居延海。而唐代大诗人王维更是曾于湖畔驻足,并写下了著名的《塞上作》一诗:“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居延海,早已失去了往昔的神韵风姿。西居延海原有水面近3000平方公里,自1961年干涸以来,一直被白茫茫的碱漠和荒沙覆盖,已成为飞扬沙尘的发源地之。东居延海解放后干涸了6次,到1992年彻底干涸。近年来,人们开始重视额济纳旗生态环境,为保护居延海绿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02年7月17日,河水首次流入东居延海;2003年</p><p class="ql-block">9月24日,首次流入干涸42年的西居延海。随着连年补水,现在,东居延海水面面积达到了38.5平方公里,蓄水量达到4720万立方米。</p><p class="ql-block"> 亲临居延海,极目所至,当年的神韵犹存,天蓝、水蓝,土黄、芦苇黄,水鸟、大雁、天鹅飞舞,美丽依旧,让人感叹:想不到荒漠中竟然还有这么一个湖,真是大自然的造化!</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