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和万事兴》随笔

钱章喜

引子 <p class="ql-block">今年年初,笔者应邀到柏庭园区李振达家(25幢505室)喝茶聊天。其间,笔者发现橱窗里有本红色的《荣誉证书》,在征得李振达同意后,翻开赏阅,原来是2020年12月宁波市离退休教育工作协会(以下简称市退教协会)颁发的一本证书,内容如下:<b>“李振达同志:您撰写的《家和万事兴》在宁波市退教协会举办的《我的家风、家教故事》专题征文活动中获得三等奖。特发此状,以资鼓励〞。</b></p> <p class="ql-block">我对李振达(他退休前是宁波市慈湖中学教师,以下称李老师)说,能否把你撰写的这篇《家和万事兴》拜读下?李老师即把他编撰的一本《文集》交给了我,说都在里面了。我说:“我能否把你的一生做个美篇?” 他说:“不可,不可,我喜欢清静“。随后,我把李老师的这篇《家和万事兴》及《文集》中其他几篇文章用手机拍摄了下来。接着,我们又聊了一会,我即带着刚拍摄的这些资科照片回家了。</p> <p class="ql-block">前段时间,上海疫情暴发,波及宁波,在园区封闭管控期间,我仔细阅读了从李老师家带回的这篇《家和万事兴》。整篇3000字左右,文笔通畅,主题突出,家国情怀贯穿始终,“家和万事兴”己深深烙在我的脑海之中。李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己是82岁高龄,实属不易。时今,我把该文的主要内容摘录制作成美篇,供大家赏阅,<b>旨在弘扬中华美德,传承中华文明。</b></p> 获奖文章摘录 <p class="ql-block">“我从教34年,养成了读书看报,勤思考写心得的习惯。我有一女一儿,有心培养成大学生,将来对国家、对人民有所作为”……。接着,他在如何教育子女上,详细描写了教育过程,反省<b>“靠打骂教育是失败的”。</b></p> <p class="ql-block">“我有幸翻阅在《万松壑风》一一行走在消逝中的序言中感悟到:……<b>最好的选择是多多行善积德,把良好的品德留给子孙后代,</b>这才是最重要的。我把他视为金玉良言〞。</p> <p class="ql-block">“我是临安大明山人,也是宁波人的女婿。我的爱人在治家理财方面胜我一筹。她肯吃苦,不怕贫穷困苦,能够在既无新房,又无婚纱,无婚宴,无婚照的情况下同我结婚,令我终生难忘,<b>我写的《三十年前的婚礼》一文,刊上了《宁波晚报》实话实说栏目</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流年到了2017年,我们50年金婚时间到,儿女主动给我俩补拍结婚照,我亲笔题字</span><b style="color:rgb(1, 1, 1);">‘相亲相爱金婚照’</b><span style="color:rgb(1, 1, 1);">。子女还送来</span><b style="color:rgb(1, 1, 1);">‘感受生命之初‘</b><span style="color:rgb(1, 1, 1);">纪念盒,还有珍贵的</span><b style="color:rgb(1, 1, 1);">‘永相随’</b><span style="color:rgb(1, 1, 1);">雕塑,情意浓浓,这是福份“。</span></p> <p class="ql-block">“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人如白驹过隙。子女参加工作了,也成家立业了,我俩也退休了。用流行的趣味话叫‘给子女打工‘了。料理家务,照看孙儿辈……。<b>为引导孙女练字,我准备小黑板,共同背诵儿歌诗词,用粉笔写在黑板上,培养书画兴趣。</b>功夫不负有心人,庆幸孙女考上了重庆大学,大家很开心〞。</p> <p class="ql-block">“儿孙大了,都有自尊性,唠唠叨叨是讨厌的。用流行话说,会引起逆反心理。<b>我用写信的方式同外甥和孙女交流思想,探讨人生哲理</b>。我也给儿媳写信,交流思想,协商家事,效果不错。<b>家书抵万金啊!</b>”</p> <p class="ql-block">“为实現家和万事兴,我亲笔制作‘心平气和’的匾额悬挂客厅,提醒自己‘制怒’,实现和气生财。为了鼓励子女建功立业,<b>我采用剪报的方式,积累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和子女的业绩文章,集中起来贴装成册,取名《笔功录》</b>。宁波日报记者登刋表扬说,<b>‘代表的是满满的父爱’,</b>激动我泪水轻弹〞。</p> <p class="ql-block">“<b>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輝,一件小事能见人心</b>。一个人能懂得尽孝心是有认识过程的。……我母亲亲口对我说,‘为了我成长,割下身上的肉也愿意’……人生啊,何时才能大彻大悟尽孝心?我属老虎,今年83岁,开始回忆家史创造留言簿,<b>用难忘的照片写感悟,天长地久留子孙</b>。借用名言问苍天,敢问情为何物,竟以生死相许。<b>慈爱使人怀恋,历史会记载有成就的人</b>”。</p> <p class="ql-block">以上就是李老师撰写的获奖作品《家和万事兴(搞录)》。我从李老师的文集中感悟到他为人正直,一生光明磊落,爱国、爱家、爱生活,深受师生爱戴,值得敬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李振达简介] 1938年出身,临安昌化人。1965年进宁被慈湖中学任教。1982年受浙江省高等院校招生委员会聘任,参与历史科命题;1992年被宁波市聘为高级教师职称评委;1996年被评为宁波市慈湖中学名师。2006年,李振达家庭被评为宁波市江东区和谐家庭。退休后,荣获1999年度退教工作优秀联络员,被评为2018年度《退教通讯》积极作者。2019年入住钱湖柏庭(以上简介根据资科整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组照《家中留影》2019年5月拍摄</b></p> 《家和万事兴》解读 <p class="ql-block">《家和万事兴》是指<b>家庭和睦就能兴旺。</b>家和;一家人相亲相爱,和和睡睦,才能有心思,有精力,有信心去做其他的事。家和了,其余的困难,问题,都能得到解决。</p> <p class="ql-block">据查:《家和万事兴》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七回:<b>“大凡一家人家,过日子,总得要和和气气。从来说家和万事兴〞。</b></p> <p class="ql-block">《论语》中讲到<b>“礼之用,和为贵”</b>。意思是人生活在世间,不能离开社会,不能离开群众而独自生存。与社会大众相处的就是和睦。小而家庭、公司、社团,大至国家,只要做到,没有不兴旺的。</p> <p class="ql-block">在传统中国人的家庭观念里,一家人能朝夕相处、相亲相爱、共享天伦之乐,这就是最大的幸福。所以,老辈人对于保持良好家风的追求,是不遗余力的。<b>在文化与经济水平并不发达的古代,人们讲究“耕读传家,读书继世”。</b>为此,有些人家春节时,大门上贴的春联就是“耕读传家远,读书继世长”。</p> <p class="ql-block">耕读传家远,强调了勤劳耕作和读书上进;读书继世长,强调了传承儒家文化,<b>老辈人认为,勤劳自食其力,热爱文化,读书明理,这些才是令家族兴旺长盛的法宝。</b></p> <p class="ql-block">耕读传家,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所以,<b>“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b>这里所说的“读”,当然是读圣贤书,为的不仅是做官,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因为在古人看来,<b>做人第一,道德至上。</b></p> <p class="ql-block">诗书继世,“继世”既可以理解为传世,也可引申为“济世”,就是“救世,济助世人”之意。<b>“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读书人的崇高志向与远大抱负。</b>有一副常用对联“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强调的则是忠厚为人的优良家风。</p> <p class="ql-block">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如果家中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就是败家之象,是要提醒人们时时警醒的。一是人有不良癖好,如吸毒、赌博、卖婬嫖娼:二是家有不孝之子;三是兄弟离心;四是夫妻或婆媳反目。</p> 后语 <p class="ql-block"><b>《家和万事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既适用小家(每个家庭),也适用大家(国家)。</b>对于小家,我们作为长辈,要以身作则,以德立身,身教重于言教;要教育子孙孝敬长辈,和睦相处,为国效力。对于大家,我们作为国民,要爱国爱民,诚信友善,在大是大非面前,<b>坚信党的领导,坚信社会主义制度,坚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我们年岁己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现在能做的是不传谣,不信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管好自己,不给国家添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平安度过余生。</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谢谢大家的阅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再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