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书协顾问风采-—甘建华

静心斋甘建华

<h3>书家简介: 甘建华,籍贯福建屏南,1957年10月出生于建瓯房道,笔名化石,自号万木林,室号静心斋、一品堂,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南平市第四届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平市第五届书法家协会顾问、建阳区书法协会名誉主席、考亭文学书画研究院院长、南平市政协书画研究院副秘书长、武夷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历任福建省原建阳市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届政协秘书长。</h3> 名家点评 <p class="ql-block">  清刚雅正自一家 </p><p class="ql-block"> 羽公 刘建 </p><p class="ql-block"> 与书友甘建华相识到相知,忽忽三十余载。此次甘君挑选平日书课二十余幅结集出版,形式多种,书体多样,此乃作者文化素养的自然定格。总观其作,用笔沉着稳健,浑厚洒脱,字势舒展大气,小品呈现复归淡泊雅静之面目。与甘君去年七月《大潭三人行》中作品相比,更进一筹,可喜可贺,以“清刚雅正自一家”慨言之,然否? 究其书艺何能速进,概言之有三: 其一,集古为己用。临帖不守一家,将众多古人法书陈于几案,堆于枕边,且存于电脑,博观约取,撷众所长。下笔临仿,或取其构,或取其势,或取其神,师古不泥古,能“悟”能“化”。如此饮不竭之泉,撷百家之长,方成自家风貌。愚以为善融合百家化为己有者,乃是天才,于此印证甘君之聪慧。 其二,创新不离谱。书贵创新,忌依傍和模仿,山谷有言:“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然当今书坛怪招叠出,美丑真伪,泥沙俱下。甘君未被诡异浮躁之风所左右,亦不以投机拼贴为能事,执意追逐东坡所言,“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艺日臻成熟。 其三,字外有其功。胸无点墨何能成书家?愚以为书法乃学识、修养、笔墨功夫之总和。甘君文化底蕴厚实,通晓各类艺术。古人评书先评人。朱和羹《临池心解》日:“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甘君生于五十年代,为人友善、真诚;内敛、低调;时任建阳市政协秘书长,世事洞明,然不失“书生意气”,与众文友相交甚为融和。愚与甘君共事多年,鲜有人知,甘君乃老生电脑入门之师,愚花甲之后尚能用“一指禅”写作,甚幸矣! 甘君乃性情中人,犹胜酒力。酒酣释放心灵,狂放不羁,十指酒气流动,瞬间满桌满地书。围观者叫好声声,一佳丽惊呼:“哇,这字都可挤出酒来。”众人皆乐翻。甘君系省书协会员,南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斋曰静心斋,自号“万木林”,此为其家乡建瓯房道古森林之名。老子曰:“不自矜,故长。不自见,故明。”书道本无极,岂能半停歇?祝福甘君,亦与诸同道共勉之。 2013年10月15日</p> 作品展示 <h3>中堂 书有道,艺无涯。</h3> <h3>对联 书存金石气,室有惠兰香。</h3> <h3>匾额 茶道清风</h3> <h3>条幅 凤翔龙跃。</h3> <h3>中堂 架上图书润,室内翰墨香。</h3> <h3>中堂 清真</h3> <h3>中堂 挥毫列锦绣,落纸如云烟。</h3> <h3>匾额 武彝春色</h3> <h3>中堂 心情</h3> <h3>匾额 振威第(厦门陈胜元故居题匾)</h3> <h3>中堂 看山晴入画,爱竹月当楼。</h3> <h3>楹联 上饶集中营南迁徐市纪念馆联</h3> <h3>中堂 方家书道,圣人文章。</h3> <h3>条幅 轻拥岁月,笑对流年。</h3> <h3>斗方 见贤思齐</h3> <h3>条幅 尝茶看画亦无恶, 饮酒食肉自得仙。</h3> <h3>中堂 唐朝杜牧《清明》</h3> <h3>小品 刘伶《酒德颂》</h3> <h3>小品 黄庭坚《清明》</h3> <h3>四屏条 春夏秋冬</h3> 艺海书途 <p class="ql-block">  醉心书法四十年 </p><p class="ql-block"> 甘建华 </p><p class="ql-block"> 早就想写一篇自己对书法的文章,整理回顾一下四十多年来对书法的情愫和体会,也是对工作余事及爱好的一个交待。 五十年代,我出生在闽北农村,想读书写字,却遇文化大革命。祖辈不是文化人,家中没有文化遗物。那时,想要一本字帖,谋了多年却无处可得。 读初中时,离我家三里外的一所小学从外地调来一位教师,字写得很漂亮。我隔三差五地往他处跑,看他抄写的黑板报,迷恋他的毛笔习作,没有别的想法,就觉得漂亮。这种朦胧意识与爱好与生俱来,如何从小喜欢上这种艺术,自己也说不清楚。 文革期间,还有一处可以学习“书法”,那就是看大字报。风行全国的大字报,造就了一批毛笔字写得很好的抄手。大字报有书法的一些要素,但算不上书法,因为它不需章法、不讲墨韵。我无顾于大字报上内容,只陶醉在文字美丽的字形,漂亮的结构中。 从那起,书法就与粮食、衣着一样,成为我离不开的生活必须品,成为我精神的第一食粮。那时候,经济落后,文化贫乏,买不上宣纸,只能用水在砖块上写,用学生墨汁在旧报纸上练。 文革结束,我有幸考入师范学校,开始接受书法教育,但只是在废纸上写,或是抄专刊,没有创作的成份,这样的情况延续了很长时间。我把我的书法轨迹分为两段,前二十年写字,后二十年书法。 有了前一个二十年基础,特别是我到政协工作后,政协有书画室,有亦师亦友,又是建阳书法教育开创者刘建,受环境和条件的影响,我的书法之路有一个较大的转折。 中国书法史经历了魏晋“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发展轨迹。这正好与我个人书法的学习史相吻合。我的书法精神现象经历了主观精神——客观精神——自由精神的书法精神之辙。 在新的工作环境中,我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对书法也有新的领悟,我对自己的书法基础主观上进行“清零”,开始购买了大量的书法书籍,进行广泛的临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临摹百千帖,落墨方有味。这时期我的书写属于那种只顾低头拉车,不管抬头看路,一味尽余意,一任尽挥毫,但出师不专,“体味”过杂,难以登堂入室的。收获也有,就是对书法各派特点,各体特征有了全面的了解。在精神层面上,书法逐渐融入我的生命,在我艺术成长道路上扎根发芽。 经历多种练习之后,对书体和风格自然有偏爱和选择,这又是我书法精神经历的一次“涅槃”,进人客观精神阶段。我开始喜欢唐代书风。唐代书法的 “尚法”是以众多的碑版为标志的,唐人讲法度,精求形貌,讲究字体结构。九宫格就是唐人发明的,可见唐人严谨有度。这个时期,我重点练习唐人小楷和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当然,也喜欢上怀素。他的“退笔冢”、“以蕉为纸”的故事深深地感染我。他的草书惊蛇走虺,超妙自得。他性嗜酒,善写“醉仙书”。于是,我也经常酒后书,数杯酒下肚,书法情怀在奔涌,随性而动,随景而生,随感而发,手指灵动,在众人的欢呼声中,瞬间满桌满地书。 宋代书风一反古法,提倡“尚意”,其主要特点就是强调主观,追求解脱,在法度之外,更多追求意趣。2000年之后,因挖掘地方文史需要,了解福建禅宗始祖马祖道一法师造化之地“胜迹寺”,从而了解禅宗的基本思想,“心即是佛”“心即是法”的禅意思想对我书法观产生较大影响,开始走出法度,追求个性。 书法因其有法,必须“师法,但如果拘泥于”法“则僵化而束缚人的自由意志。书法神存形中,意寓心内,能宣泄情绪,创造美感,达到自由精神的境界,这是书法的最终要求。 无痴爱不深,无癖艺不精。近年来,我对自己个性风格的追求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进行了许多思考和探索。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开始追求内心世界的和静,对自己的书法进行“退火”,于是,我坐下来写字,把每一笔画都写得精致到位。这一时期,我侧重临摹赵孟頫的《前后赤壁赋》和其外孙王蒙的《爱厚帖》,学习文徵明及长子文彭的章法等。 我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静心斋,意在静谧心态,淡泊明志。那时经常自己一个人呆在书斋里,一支笔,一刀纸,一瓶墨,一杯茶,手握紫毫,追思怀古,搅脑沉思,借笔抒情,享受中国书法的丽质与韵味。 清代刘熙戴说:书法要“如其志,如其学,如其人”。当书法达到一定境界之后便是抒情,所以说书法是心灵的艺术,是人的性格、气质的流露。 我基本不大追求身份类的东西,基本不参加全国性展览,但对书法的痴情并没有减退,因为少了参赛的压力,远离评审的曲意迎合,保持悠闲的心态,享受着书法创作的愉悦。 学习书法一定要有悟性,废寝忘食、日书百纸,不一定能成为书法家。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书法的关键又在于读帖,持古人法帖,朝夕观摩,熟记于心,旷日持久,自有会心之处,作品自有个性风格。 书法贵在于有神气,而神气由点画来表现。字的线条要厚重,运笔要有韵律,点画要有质感,造型要美观。笔画要有藏有露,藏露结合,藏要美丽,露要爽气;笔画要有圆有方,圆得内蓄,方得刚劲;笔画要有长有短,要提按顿挫,轻重疾徐,写出质量,写出力度,写出难度。《丰坊笔诀》说:“书有筋骨血肉”,“骨贵劲健而筋贵灵活,故书点画劲健者谓之有骨,点画灵活者谓之有筋”。“血生于水,肉生于墨,无水墨则点画不成,血肉惟恐其多,多则筋骨不见,筋骨惟患其少,少则神气全无”。书法贵在于取象,尺寸之地,瞬息之间无不在变化之中,点画异态生于腕底,有如老藤,有似鲜竹,有时像流水,有时像阵云,有时如猛虎,有时似惊蛇。一笔之内,浓而不板,湿不臃肿,干不枯燥,淡不轻薄,体现变化的丰富性。 做人求人品,写字说书品,德高能长寿,艺高朋友多。书品与做人同样重要,与有品有德书家一起交流,就如涓涓细流,如春雨入怀。君子崇德尚贤,敬业乐群,谦和待人,不图名利;非君子盛气凌人,惟我独尊,自我清高,看不起别人。 练习书法能传承文化,修身养性。当你的心情和思想都融入书法的意境当中,你就能超然心境,净化心灵,感受人生的快乐。 平生无所好,余事作书人。 (写于2016年7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