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诺邓

三皮

<p class="ql-block">独龙江不虚此行,临别时在献九当村遇见纹面女,了无遗憾。</p> <p class="ql-block">纹面是独龙族的神秘习俗,女子长到十二三岁仪式般接受纹面。纹面习俗由来已久,传说很久以前,西藏和高黎贡山外的异族强人经常翻山越岭抢掠独龙族的姑娘,为免遭掠走为奴,女孩子以纹面方式使面目看似丑陋,久而久之成为独龙族的人文特色。</p><p class="ql-block">不论纹面初衷如何,从独龙江上下游不同地区的不同纹面图案可以看出,纹面最终演变为一种美而存在。少数民族的审美不被外界理解,像泰国北部的长颈族,五、六岁的女孩脖子上开始套项圈,认为脖子越长越好看;还有埃塞俄比亚的唇盘族,十几岁女孩开始戴唇盘,唇盘越大越美。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影响,有些习俗不再被接受,比如汉族妇女的缠足和独龙女的纹面。</p><p class="ql-block">翻过高黎贡山,沿普拉河左岸回到贡山县城,计划由捧当桥过怒江,穿越德贡公路去往云南最北端的德钦县,这是一条近路,比顺怒江南下绕过泸水再逆澜沧江北上至少缩短十几个小时。</p><p class="ql-block">德贡公路是翻越碧罗雪山,连接贡山和德钦两县的唯一通道,全长不足百公里,却因地势险恶历时十二年才建成通车,沿途不仅有碧罗雪山海拔3882米的孔雀山垭口,茂密的原始森林,美丽的高山牧场和村庄,也有陡壁深渊滑坡塌方,因此,德贡公路被称作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处的秘境,离地狱最近的天堂和滇西北险恶的魔鬼公路。</p><p class="ql-block">到达捧当桥意外得知,德贡公路捧当桥至孔雀山路段因孔雀山隧道施工封闭,所有车辆禁止通行。</p><p class="ql-block">没能穿越德贡公路为此行留下遗憾,退回贡山重新规划路线:沿怒江南下,经诺邓古村去丽江,再经香格里拉去德钦,由佛山乡进入澜沧江梅里大峡谷,从维西抵达石鼓镇长江第一湾,完成三江并流大环线体验。</p><p class="ql-block">新路线确定,即刻向怒江下游出发,夜宿千年白族古村——诺邓。</p> <p class="ql-block">高黎贡山和怒山山势磅礴谷地深幽,四月的怒江水绿如蓝,像条丝带逶迤两山之间。云南省重点打造的由丙中洛到泸水的“美丽公路”名不虚传,无论何时何处接近怒江大峡谷,都会被它的原始古朴和美丽壮观吸引,在三界桥与之分手时竟有些恋恋不舍。</p><p class="ql-block">驶过三界怒江大桥,驱车向上,悬崖峭壁始终不离左右,翻过怒山,一路盘旋而下,又扎进澜沧江大峡谷。</p><p class="ql-block">怒山又称碧罗雪山,属于横断山脉的一部分,中段有著名的梅里雪山和卡瓦格博峰。绵绵五百多公里的怒山山脉又是怒江与澜沧江的分水岭,两江隔山并流奔腾向南,出境后分道扬镳,怒江改称萨尔温江注入印度洋,澜沧江改称湄公河流向南海。</p> <p class="ql-block">同伴忽然惊呼怪哉,漫江碧透的澜沧江水突然变成浑浊的赭红,这一奇怪的水文现象让我们不由停下脚步。</p><p class="ql-block">路边的修路工人热情回答了我们的问题,原来我们正沿着澜沧江支流沘江东进,沘江河谷两岸是横断山脉云岭山区,地质多为红色沙岩和红土,沘江水何以为红不足为奇。</p> <p class="ql-block">我们经过之处有个叫大栗树村的地方,红色的沘江与绿色的澜沧江交汇,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蔚为神奇。</p> <p class="ql-block">到达“诺邓”已是下午,选择就近的“盐泉农家”住宿,客栈小桥流水花木扶苏,三合院形式二层楼房,颇有家庭归属感。</p><p class="ql-block">诺邓村位于大理云龙县城西北满崇山山谷,建村始自唐代云南古国南诏国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据说诺邓是滇西北最古老的村庄,也是白族最早的经济重镇。</p> <p class="ql-block">早有耳闻,诺邓村自古以“盐”闻名于世,有“一两盐一两银”的说法,尤其明清两朝,来自各地的马帮、盐商络绎不绝,是茶马古道繁荣昌盛的商业重镇。距离客栈不远便是为诺邓带来千年辉煌的诺邓盐井。</p> <p class="ql-block">开采于西汉时期的诺邓盐井两千多岁高龄,贵为沘江流域八大盐井之首,以它为中心的行政区域古称比苏县。“比苏”是一个古老而陌生的民族“僰族”的语言,意为“有盐的地方”。后来得知,“僰”是古代少数民族族名,聚居川滇,明万历元年起兵造反,被朝廷剿灭,族群消失。</p> <p class="ql-block">走进清冷的井房,二十一米深的老井有些落寂,黑洞洞的井口插满管线,像ICU病房无助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深不见底的盐井,古代盐工以人工打水方式从井下汲取盐卤,然后分配各家“灶户”熬出食用盐,再经盐马古道贩向东到大理昆明、南到保山昌宁、西到腾冲缅甸、北到丽江西藏, 赚来诺邓的荣华富贵。</p><p class="ql-block">自从关注诺邓古村,始终感觉它与中国传统村名颇多违和,后来得知“诺邓”是白族语言“有老虎的山坡”,但同时又听到另一个传说,相传最早发现盐泉的是诺姓和邓姓两个牧民,他们采石盖房,掘井取盐,建村安家,始称诺邓。无论哪种传说,一千多年来村庄不断扩建,村民不断增加,但“诺邓”从未改名换姓。</p> <p class="ql-block">离开井房,不远处山坡上是一座壮观的飞檐翘角龙王庙。但凡龙王庙都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诺邓的龙王庙却是求旱,因为一旦雨水过多,地下盐卤被稀释,从而影响盐的产量,缴不足盐税不但村民减少经济收入,朝廷也会降罪,因此,伺候好龙王爷是诺邓的头等大事。</p><p class="ql-block">龙王庙下是个集市,村民在向游客叫卖火腿。自从诺邓村上了央视《舌尖上的中国》,诺邓火腿名扬四海。诺邓火腿之所以盛名天下,还是源于诺邓井盐,火腿制作过程无论上盐腌制,还是涂抹盐泥发效,每一步都离不开诺邓井盐,因此,古盐井为何插满管子也得到解释, 垂垂老矣,还在为诺邓奉献,只是有了电力,不再人力汲取盐卤。</p> <p class="ql-block">拾阶而上,诺邓村三纵四横的村巷蜿蜒曲折,不经意会被引入一家家花园般的私家庭院。经主人允许,我们拜访了一家“三坊一照壁”老宅。</p> <p class="ql-block">所谓三坊一照壁是正房和东西厢房叫三坊,对面是一座影壁。这种民居建筑形式实际是中国传统的开口式三合院,只是白族民居多为二层楼房,前伸双重飞檐,正房前廊高大宽绰像个戏台,显得与众不同。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山区民居随山就势,正、厢房地基往往不在一个层面,因此房檐交错互搭,这大概就是传说的“滴水”式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老宅主人是八十五岁的白族老人,普通话极其标准,站在“戏台”中央滔滔不绝,老人说他家五代居住于此,但曾祖父并非建房之人,至于老宅的历史,老人颇文言地说了句:“无考!</p> <p class="ql-block">告别老人,发现纵横交错的村巷除去“三坊一照壁”,还有“四合五天井”、“一颗印”、“五滴水”和“四滴水”等四合院,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很难理解白族民居的建造特点。但是相形之下,感觉大理、腾冲等地白颜色民居更能体现白族人民崇尚白色的民族特征,而诺邓的白族依然以当地红岩红土为建筑主色调,可能是自古以来因地制宜的传统。</p> <p class="ql-block">走在诺邓村像置身露天的民宿建筑博物馆,中原文化和白族文化相结合的明清古建随处可见,令我们一再驻足。</p> <p class="ql-block">诺邓村最高处的玉皇阁道教建筑群,以及古牌坊、古文庙、古祠堂更让人探观止矣。</p><p class="ql-block">从玉皇阁下来,经过“五井盐课提举司”旧址下起小雨,蒙蒙细雨潲在脸上,诺邓的雨似乎都是咸的。</p> <p class="ql-block">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朝廷在云南设立四个盐课提举司,诺邓的五井盐课提举司是其中之一,掌管沘江沿岸以诺邓井为首的几大盐井的生产和运销,衙门设在诺邓村山腰上。</p><p class="ql-block">明成化二年(1466年),福建省邵武县人黄孟通作为朝廷命官,出任新一任五井盐课提举司提举,官阶从五品,相当于现在副厅局级文职干部。后来官衙迁移宝丰镇,五井盐课提举司旧址逐步演化为黄家私宅,至于政府机构何以成为黄家宅基地,用三坊一照壁白族老人的话说——无考!</p><p class="ql-block">黄提举任内第九年,因拖欠朝廷盐税,皇上降旨以贪腐罪处死。《大明律》规定,政府官员贪污40两以上白银是死罪,而五井盐课提举司每年上缴税银多达3.8万两,难怪皇帝老儿龙颜大怒。后来在一众大小官员和诺邓盐工、村民联名保奏下放了黄提举一马,撤销一切职务遣返原籍。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黄提举的儿子作为人质留在诺邓父债子还,待欠银还清才可返闽与家人团聚</p><p class="ql-block">黄家第二十代孙,当今“大青树客栈”少掌门为祖上洗冤:那年龙王爷翻脸不认人,暴雨连天无法正常出盐,因此缴不足税款,祖上并非贪腐,否则官员、村民和盐工也不会联名保他。留在诺邓的“质子”七年后还清欠银,但已与白族女子结婚生育,无心归返故里。到了清代,黄家在诺邓已是望族,出过两名进士、五名举人和上百名秀才,原提举司衙门大门改建成为黄家考取功名的“题名坊”,镌刻着家族朝廷命官的职务和“学历”,显赫一方。</p> <p class="ql-block">五井盐课提举司旧址前一棵枝繁叶茂、盘根错节的大青树,这株黄孟通后人栽种的高山榕已有三百年树龄。大青树下黄家有一处与树同龄的老宅,现为“大青树客栈”。</p><p class="ql-block">大青树客栈老宅主人是黄孟通第十代孙黄桂,这株参天的大青树大概是他亲手栽培。黄桂饱读诗书,中举后不再求取功名,他的同窗已官至大理寺少卿(高法副院长),而他谢绝朝廷任用,致力于教书育人,并在云龙县百姓和他的子侄中培养出过进士。五井盐课提举司正门“题名坊”镌刻他的职务是“乾隆丁卯科举人任永善县教谕黄桂”,“教谕”是学官官名,意为正式教师,只是不知黄老师为何离开富庶的诺邓去千里之外2020年才脱贫的永善县“支教”。</p><p class="ql-block">黄提举的后人几代行医惠及乡里,如今风华正茂的二十代孙医科大学学成归来,不同于其他农村青年以大城市谋生为追求,而是回乡创业,帮助父亲发展中医,协助母亲打理客栈。</p> <p class="ql-block">雨停了,天色暗下来,诺邓村开始掌灯。回到盐泉农家转身回望,暮色中,山村灯火阑珊。诺邓村和所有农村一样,老人和儿童维系着村庄的生气,城市的现代化生活对年轻人的诱惑远比诺邓火腿更令人垂涎。</p><p class="ql-block">诺邓的夜,没有鸡鸣犬吠,安静无比。</p>